-
1 # 愛尚文史
-
2 # 生活問道
《三國演義》中的馬謖失街亭是整部三國中幾個有影響力的事件之一。失街亭可以說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用了一個錯誤的人,打了一個錯誤的仗”的真實寫照。
其實按照馬謖的想法和佈置,如果單獨提出來看,不失為經典的破襲戰案例,可是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想了解馬謖為什麼會失敗,還是要看看劉備為什麼會對他如此評價:“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大家都知道,劉備別的本事不好評論,但是看人非常準。他如果是在當社會絕對是個可以從HR做到CEO的大BOSS,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尤為突出。縱觀劉備的人事安排,每一次絕對都是現有條件下最強配置。這就好比我們現在說的從細節看人品一個道理。
可以諸葛亮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這裡面不可能有所謂的陰謀,用這麼大的代價去完成一個陰謀?有什麼樣的陰謀需要賭上蜀國的全部來完成?所以說,這隻能是諸葛亮的用人失誤。他之前的種種試探性的考驗本身就是在肯定的基礎上完成的。例如七擒孟獲的戰役中馬謖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就喜不自禁,卻沒有進一步考察他具體實施問題。一件事知道問題的最終結果不難,難的是如何去運用各種方法達到結果的過程。
馬謖錯在哪裡了?
他是把正確的戰術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他並不明白諸葛亮讓他去街亭的目的,他並不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諸葛亮只給他配了一個副手王平,王平此人文武雙全,在曹營時就以足智多謀著稱,因為給徐晃提建議沒有被採納,被迫投靠的蜀國。也就是說,此人謀略大於武功。那諸葛亮怎麼會給他派了這麼一位武將來把守如此重要的關隘?意思很明確,是要守住的。
街亭易守難攻,作為戰略要衝,防守住的意義大於衝鋒陷陣的意義。以諸葛亮的配置,兩位足智多謀的人在一起,即便是千軍萬馬也能在如期時間內守住。
可惜不知道馬謖是太急於建功還是真如劉備所說“不堪大用。”他居然使用了背水一戰的戰法。
這個戰法不可謂不高明。但是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一,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
二,兵入險地的必死之心;
三,敵方輕敵冒進;
四,有意的戰術安排。
可惜馬謖一樣都不佔。如果真的需要用這樣的戰術,那統領全軍的必須是趙雲之類的萬人敵,有這樣的戰將在才可以服眾,兵士才能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而魏國主將是司馬懿。才智不在諸葛亮之下,所謂知己知彼,他在知道馬謖鎮守街亭時就已經狂喜了。因此,魏軍是有備而來的,防止的就是馬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所以才有了蜀軍衝殺至山腳下,見魏軍穩如磐石的陣勢,沒等衝鋒就退了。置之死地而後生憑的就是一鼓作氣,這一退,註定了街亭的丟失。
馬謖“用了錯誤的方式在正確的地點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
3 # 薩沙
沒有城市,只有山下小鎮。
馬謖最大的問題不是力不能及、沒有守住街亭,而是胡亂部署,導致街亭迅速丟失。
當時街亭是極為關鍵的。
諸葛亮北伐時,由於出兵突然,打的曹魏措手不及。南安(郡治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肅省鎮原縣南)的太守棄城而逃,守將姜維、梁緒等率部投降,隴右五郡頃刻間有三郡投降,僅有廣魏和隴西還在頑抗。
佔領這5郡是諸葛亮第一步,可以大大擴張蜀國領土面積,增加人口。
后街亭丟失以後,諸葛亮雖然沒有得到這些土地,仍然把3個郡人口遷走,也有好幾萬人。
今天來看,好幾萬人算什麼。但那時三國時期,全國只有幾百萬人口,蜀華人口才90萬。
這好幾萬人口,也不算少了。
第一步基本實現,諸葛亮一面繼續攻打廣魏和隴西,一面執行第二步計劃,就是繼續北上攻打陳倉,切斷從長安通往西方的渭水水道。
同時,由一部控制已經佔領的街亭,切斷從長安經過隴山到西面的大路。當然,東面還有斜谷可以從西安通往漢中。但斜谷地形極為複雜,不需要大量兵力就可以是長時間固守。
一旦街亭被蜀軍控制,諸葛亮又可以佔領陳倉,那麼西安以西的廣大領土就被切斷,假以時日很可能被蜀軍攻下。
由此,蜀國的領土和人口會有巨大的增加,進而在攻陷西安所在關中平原,徹底改變蜀國的不利局勢。
事實上,防禦斜谷的趙雲雖然只有幾千兵力,本來是虛張聲勢的。但因老將趙雲經驗老道,面對曹真數萬重兵,仍然堅守到街亭崩潰後,才和蜀軍主力一通南撤。
趙雲是比較稱職的,而諸葛亮也不錯,他的攻勢也比較順利。
但關鍵的是,街亭的馬謖犯了重大錯誤。
馬謖到了街亭以後,面對是曹魏名將張郃的大軍。
當時諸葛亮給他的命令是堅守街亭,時間越久越好。
而街亭地形也非常複雜,蜀軍又是擅長山地作戰的山地步兵。
只要馬謖依靠水源駐軍,堅守一段時間還是沒有問題的。
哪怕最終馬謖沒有打贏,諸葛亮也可以根據馬謖這邊情況判斷是不是要繼續攻打陳倉。
大不了諸葛亮放棄攻打陳倉,率領主力穩穩撤回漢中,至少兵力沒損失,還撈了不少人口。
然而,紙上談兵的馬謖,竟然違背軍事常識,胡亂將主力部署在不靠近水源的山頂。
而能力不強卻有豐富戰鬥經驗的王平,發現馬謖部署有問題,苦苦勸告。
但馬謖不聽。
馬謖認為張郃兵力強大,街亭蜀軍難以獲勝,最多支援時間長短罷了。
還不如直接駐紮在山上,居高臨下發動猛攻,一舉擊潰曹軍。同時,沒有足夠的水源,會讓蜀軍士兵沒有退步,破釜沉舟的攻擊。
想的雖好,可惜都是扯淡。
馬謖之前沒有帶兵的經歷,其實只是諸葛亮身邊的高階參謀,主要做一些戰略上的規劃。
而實際打仗和戰略規劃有巨大區別。
二戰中的日軍、美軍等等,軍官一律必須先去低階軍官學校,畢業以後從少尉幹起,等到有了實戰經驗後才擇優進入高階軍官學校。
也就是說,日軍的高階軍官基本都是當做排長之類軍官,還參加過實戰的。
為啥?就是避免紙上談兵。
馬謖此時犯下的是基本常識的錯誤。
對於軍事作戰來說,糧食和水都是第一重要的。其中水更為重要。
因為軍人不吃飯,至少還能支援一二週不會餓死。不喝水的話,二三天就會出人命。
所謂破釜沉舟攻擊,想的很好,前提是敵軍戰鬥力不強,能夠被你一擊就潰。
然而,張郃麾下也是百戰的精兵,哪裡這麼容易潰散的。
結果就是,張郃來了以後,看到馬謖犯了錯誤,大喜過望。
他迅速合圍山上的馬謖主力。
馬謖幾次攻擊,但都打不動數量很多的魏軍,自己卻陷入嚴重缺水的可怕情況。
也就二三天時間,馬謖的蜀軍就不戰自潰了。
張郃順勢佔領街亭。
當時諸葛亮就驚呆了。他做夢沒想到馬謖在極短時間就敗了,這樣蜀軍全域性極為危險。
諸葛亮的主力在圍攻陳倉,一時間撤不下來。
而東面的斜谷的趙雲是疑兵,只有幾千人,面對曹真大軍自保尚且困難。
如果張郃佔領街亭後,果斷長驅直入從西面南下突破岐山,就可以順利炒掉諸葛亮老巢漢中。
這些一來,不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漢中不保,諸葛亮在陳倉的主力也被切斷退路,必然全軍覆沒了。
馬謖的胡亂部署,導致蜀軍全盤崩潰,諸葛亮自己甚至都性命難保。
同時,由於街亭蜀軍慘敗,曹真趁勢從東面南下攻打斜谷的趙雲。趙雲兵力太少,只能步步後撤,勉強堅持。
由此,蜀軍東西兩側都有巨大危險。
這邊,諸葛亮立即放棄攻打陳倉,率領主力火速撤退。
但他沒把握能夠將主力撤回漢中,說通俗點就是賭國運了。
萬幸的是,當時王平發現馬謖錯誤後,率領一部駐紮在山下水源附近。
見馬謖潰敗,王平虛張聲勢,威懾張郃。
張郃一向畏懼諸葛亮,怕遭到埋伏,佔領街亭以後沒有敢於迅速南下。
由此,諸葛亮獲得了寶貴的時間,順利撤退成功,也是很僥倖的。
所以,以馬謖的所作所為,他自然該斬。
但諸葛亮用人不善,讓一個菜鳥防禦這麼關鍵的地方,也有責任。
回覆列表
我們都知道,馬謖出兵之前,就已經立過軍令狀了;如果拿不下街亭的控制權,等待他的將是砍頭;即便他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依然無法得到包庇;因為諸葛亮在出兵之前,也給劉禪做過保證,如果北伐失敗,就追究其罪過;李嚴等人,包括荊州本土,可都盼望著諸葛亮出事呢?北伐失敗,不給交代,是不可能的;這點馬謖非常清楚;況且,馬謖臨行前,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馬謖的駐軍位置,命令他駐防在街亭城區;諸葛亮執法嚴明,馬謖公然違背諸葛亮的軍令,肯定會受到處分;馬謖面臨的問題是,不違背軍令吧,街亭之戰必定戰敗,自己會被斬頭;違背軍令吧,就有打贏的可能,為什麼不賭一把;打了勝仗,就算違背軍令,也可以功過相抵,不至於被斬首;馬謖違背軍令的舉動,恰恰證明了,大軍沿街亭正面佈防,完全沒有打贏張郃的可能;與其戰敗被斬,不如違背軍令,來打贏這一仗,興許會更好;街亭幾面環山,中間有一片開闊地,哪有什麼城池,有也只是一座殘城;試想,如果真有城池讓馬謖守,他怎麼可能把大軍紮在山上;馬謖剛到街亭,張郃大軍也隨後趕來,根本來不及設定防禦工事;如果強行守城池的話,沒有任何優勢,跟打遭遇戰沒有區別;張郃中後期猶如戰神般存在,作戰勇猛,智謀深遠,遠近聞名;況且他手上還有五萬大軍;讓馬謖正面與他抵敵,去守這一座殘城,只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馬謖就採用兵書“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辦法,讓士兵囤據在山上,以激發其鬥志,最大化“居高臨下”的優勢;馬謖這一做法,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如果敵人敢進攻,卻是會激發兵士的鬥志,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他選擇的物件有誤,他的對手是張郃;張郃的老大哥夏侯淵,就是在定軍山,被劉備用這種戰法給打死的;張郃豈能不記憶猶新,身為名將,怎麼會不去總結戰鬥失敗的原因;過了這麼多年,張郃早就想到了破戰之法,圍而不攻,斷其水源,使蜀兵長期處於恐懼之中,不戰自亂;所以,馬謖去城中防守的話,也不可能打贏張郃,甚至會損失更慘;正是因為知道守城必敗,他才決定兵行險著,去賭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