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衿書法
-
2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學田楷的,進去就出來這種說法有兩層意思,一是被田楷之美所傾倒了,今生今世只與田楷為伴,不學出個名堂決不罷體。有這種想法的人,也是值得敬佩的,術業有專攻嘛!我的觀點是,既然喜歡田楷,對田楷學習有興趣,那就把田楷一直學下去,不但要學,還要認真研習,還要向尋根尋源,向上追溯,一直追溯到歐陽詢的《九成宮》。二是這樣的話根本就沒人說過,只是題主杜撰的。近年來,捧田楷的很多,黑田踩田的也不少。有人借用自媒體平臺捧田,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把別人沒說過話拿出來作文章,這樣不好!田楷好與不好,大眾自有公斷,沒必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近段時間,還有人說田楷不被某些書法家認可的話,大家可以想一想,有哪個書法家會愚蠢到說這樣的話呢?即便是有的書法家不喜歡田楷,他也不會說出來的,不喜歡只是在他心裡。所以說,提出這樣問題的人才是真正的愚蠢。文人相輕,自古有之。對於這樣的問題,田英章早已不把它當回事了,人家該寫字寫字,該做學問做學問,對於一些貶低他的微詞,田英章才不去管呢!這就是田英章的品質,這就是田英章的胸懷。
上圖為田英章楷書《九成宮》區域性。
任何人都不要把田楷說的像《圍城》似的。我認為,學田楷,不想出來時就別出來!想出來時就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的事,別人無權干涉。不就是學個書法嘛,哪來這麼多“爛事”啊!
學習書法,傳統是根,筆法是魂。建議學書之人先師法古人的字,爾後再學田楷也不遲。
各位朋友,我的話有道理嗎?
-
3 # 文城觀點
關於學書法有兩種重要建議,一種是建議先從正楷開始學,因為正楷字正好學,同時,正楷字根子正,能給學書法打下好的根基,所以,學書法的順序被認為是從正楷到行書再到草書,一步步來,順序漸進,逐步提高;另一種建議是,要跟書法的歷史發展順序相統一,從學甲骨文、銘文再到學石鼓文、秦篆書等,然後再學漢隸書,唐楷書,以後再學行書、草書等,這樣才能真正打好學書法的基礎,併為書法技巧的提高預備好條件,如此打根基與書法史的程序是相統一的,是學書法的正道。
而學田楷就是學習楷書的方法中的一種選擇,這也不能說是錯誤的,歷來,對田楷是有爭論的,讚譽者稱田楷代表中國書法傳統中的高峰,是傳統書法得到高成就的表現,反對者則認為田楷字狀比較刻板,顯得很呆,缺乏生氣和活力,學久了會受其束縛,將來很難走不出來,沒有法子再學其它書體。
其實,認為學了田楷就走不出來,這有點誇張,學書法本來就需要“入乎其內”,只有很徹底地熟悉所學的書體,才能學到形似,果真有點兒“出不來”,這恰恰表明已經學進去了,這是好事,關鍵在於,學得“形似”之後,要能改變刻板模仿的狀態,要求“神似”,能“神似”說明不是機械在學,而“神似”就不是刻板模仿,是得其書法之神韻,這也不存在著出不來的問題,自然,熟能生巧,而巧便是有靈性,想“出乎其外”自然也就不成問題。而當你練書法能夠對幾類書體能“形似”又能“神似”之後,你便可以走出來,擇所學書體之優點,融會貫通,並用心去悟,結合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對人生的體驗,以及讓自己才情透過書法進行發揮,漸漸的,也能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書體了。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的,既要靠勤奮、認真,又要有靈氣和才情,但積累功夫,心嚮往之,或許,功夫不負有心人,會有成功的機會。
學書法的方法,要結合自己的習慣、特點和興趣來選擇,不一定非按照一條路走,上講的兩種途徑,都有人獲得成功,關鍵在於,學得“形似”是必須的,但不要刻板拘泥於“照像”式的絕對像,而要“神似”,學到神韻,要能“入乎其內”,又要能“出乎其外”,跳出舊框框,有自己的獨創性,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練書法,或許結合對自然事物的觀察,而後結合各種書體去悟,方能悟出書法的創造性來。
祝愛好書法的朋友們取得更大成就!
-
4 # 翰墨書道
學今易進。
為什麼?因為今人的字多是墨跡,有較好讀帖經驗的學書者見作品就能夠做到如親臨現場觀摩,一舉一動都能夠盡數皆知,更別說親自指導臨摹學習了,在加上影片技術,具有更強的優勢,還有就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的時代,社會思潮和藝術思潮的影響幾乎和那些現代書法出於身同感受的同一個大環境,更容易深入現代書法家的藝術深層的審美系統,包括這種審美系統的根源。就是說從技法到心法都更容易接近甚至深入到現代書法的靈魂深處。
正因為如此,理解的深刻了,臨摹學習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審美的模式,一但這種模式被固定下來,就會絕對學書者以後的審美取向,如此以來,就可能有意無意的排斥其他的風格神韻的入侵。長期以往,就會形成僵化了一成不變的模式而無法從中走出。
學古人的書法作品同樣也會出現類似問題,就是入帖難,而出帖相對則易。為什麼說入帖難,不難理解,由於古代書法家所生活的時代以及人文環境離我們相去甚遠,我們無法親自體驗當時的人文環境,只能靠歷史文字資料或深入研究書法獲得,不過無論如何,始終會有隔膜。甚至猶如盲人摸象,對其歷史的理解千差萬別。這就是墨跡作品較少,而且作品多是碑刻和摹本,這也加重了我們學習的難度。這種難度最大的好處就是,足使我們更深入更廣泛的去學習去了解,去體悟和臨摹練習的實踐。如此以來,我們對古代書法家的藝術的理解就要比現代書法作品和書家的理解更透徹。這種對古人的理解和對現代人的理解相比較差別非常大,更全面,但也更難。正因為如此,我們從中學到的書法技法和理論知識以及書法文化的理解也更深厚。消化吸收的也更充分。我們自己在創作時的發揮餘地及自由度更大。所以學今不如師古,雖然師古要比學今難許多。
我們常聽說學今易進就是這個道理,但往往結果是學今會出現千人一面的囧況。所以歷來書法理論都不建議學今。在者,古代的書法,特別是那些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經過歷史大浪淘沙淘洗出來的作品,向這些作品學習路子正,不容易誤入歧途或歪魔邪道。向古人學習更可靠,路子正。對於我們初學來說,讓有爭議的作品為我們的老師,遠不如讓那些眾口一詞,人人讚譽的作品作為我們的老師為好。
那麼,現代老師不需要了嗎?恰恰相反,最為那些已經有一定成就的書法家,他們的學習書法的經驗和理論以及對傳統經典書法作品與理論的理解才是我們要向現代書法家和老師學習的內容與方向。
向今人書法家學習,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千人一面,甚至如館閣體。學今人書法也是能夠有所成就的,但要寫出自我,也是非常難,出新的可能非常小,更別說創新書法了。其結果始終是一輩子步“今師”之後塵,即便這樣,也是比較罕有的。
-
5 # 翰墨今香
學田楷的進去就出不來了?這個問題明顯有點偏激,雖然我不是田粉,也不喜歡田楷,但這個問題提的確實有失公允。
首先,沒人是在武力威逼下選擇的田楷,既然選擇了學習田楷肯定是喜歡這種風格的字。從田楷入門向歐楷過渡一下,不失為一條學習書法的道路。只不過這幾年由於二田老師對書法普及工作作的比較多,所以學習他們的字的人比較多。但我認為田楷也只適合入門的時候稍微學習一下,後面想深入學習書法還是要臨古貼,不然格局太低。二、三十年前那時流行學顏體,很多人學了顏體之後寫的字始終是那種臃腫肥胖的感覺,這種特徵很難抹掉。因為顏體的特徵太明顯,因此元代的大書法家趙孟頫就不建議當時的蒙童學顏書。
有句話叫: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不管是學田楷、歐楷還是顏楷,師傅領你進門,未來你能有多大的造化要靠你後面自己的努力和悟性,這跟你學什麼書沒關係。再說入到一家之門,深入學習後要想出來,化出自己風格的書體,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從稿至今那麼多人學書法,最終真的形成自己面目風格的書家也就那麼幾位。
所以,這個問題提的確實有點偏激吧,古人說入帖容易出帖難,這個問題自古有之,如今你說學了某種書體出不來了,這個鍋有點大,有資格背這個鍋的人,當代還沒有,更別提什麼田楷了。與其做這種無意義的爭論,不如踏踏實實找本古貼臨起來,多花點時間,多臨點帖,多讀讀古人的書,增加一下自己的文化修養,這才是學書法真正的道路。
今人書法不如古人是因為今人只把書法當作一種技能了。而於古人書法只是小技,學問才是大事。我們正好相反,這也是如今的書法很難趕上古人的內因。
學書法講究人貼,出貼,寫出自己的性情,反觀學田英章的,寫進去就出不來,
寫的都一樣,機械,呆滯,無感情,無溫度,千人一面。像流水線上出來的東西。在田英章的炒作下,不少熱愛書法的年輕人誤入歧途,不能自拔,田英章則大發其財,無異於圖財害命。
回覆列表
為什麼學田楷的,進去就出不來?
言歸正傳,田英章的所謂田楷,是他的追隨者對他是自歐陽詢楷書的稱呼。因為田楷豐潤圓柔的體態,和歐陽詢勁利險絕的書風差之甚遠,只有形體的相似,而用筆完全不是一類。而用筆,是決定遒潤、勁疾等風格的關鍵。
歐陽詢的用筆,筆法十分豐富,藏露並舉,衄挫兼施。頓折蹲轉,搶駐側提,無所不用。這些筆法,是書法中的基本元素。楷行篆隸草都少不了這些筆法。一個人的書法風格,會因為他的用筆組合而貫穿在他整個的書法體系當中。我們可以從歐陽詢草書《千字文》,行書《仲尼夢奠帖》《張翰帖》《卜商帖》和他的楷書諸碑岵中證實這一點。形體改變了,而主導的用筆卻是一致的。
田英章的書法為什麼學習的人都一個樣呢?別說學習的人,就是他本人,所有的點畫都是程式化的一個模式。這是什麼原因呢?他的筆法存在嚴重缺陷,只有採用二次補筆的方法進行補充完整。這就遏止了筆勢,工整有餘而承應不足。所以大家說他的楷書呆板僵硬,不是沒有道理的。古人寫字,突出的是寫。寫的意思就是不論多複雜的筆畫,都是一筆完成。所以古人的書法千姿百態。而田楷自身的用筆缺陷,要寫成他的垂露豎,便要先把筆鋒偏向左側,然後迴轉鋒向上去,又轉回來向下再繞出去和最先偏側出來的那裡去會合。豎鉤的寫法也和此差不多。只不過多了一個出鋒的鉤。這麼繞來繞去的寫法,筆勢早就喪失,怎麼會不僵硬,學習的人怎麼會不雷同?
田楷,筆法上和傳統的用筆不說完全相悖,但在關鍵的地方犯了很嚴重的錯誤。二次補筆。不只是垂露和豎鉤上。添補的手法熟練而已。但再怎麼熟練,這樣的筆法都無法運用到行書中去。從他的行書和楷書判若雲泥的風格和水平的,就可以知道這一點。他在轉折點的地方不會頓筆挫鋒。陽剛之氣盡失,險絕之勢盡喪。他的轉折點千篇一律的提筆轉鋒,頓筆提下。對轉角點的那個鼓包,分明是敗筆所致,卻沾沾自喜。筆法用的越多,筆畫的形態可變性就越小,相似度就越高。所以學習田楷的人寫出來的字全都一個樣,就是他們的筆法採用的二次補筆法,讓書法的可變性變成了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