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戴眼鏡姑姑
-
2 # 幽幽29538
因為夢醒了之後王熙鳳就忘了一大半兒,緊接著就是秦可卿的死訊把王熙鳳的思緒一下就拉回了現實夢肯定就全忘了,而且秦可卿一死王熙鳳就忙的腳不沾地的幫忙料理後事,緊接著就是元春封了貴妃要省親更忙了。這麼多事情王熙鳳哪裡還顧得上什麼夢裡的事?就算可能偶爾腦海裡突然出現一下,以王熙鳳的個性從不信什麼陰司報應自信自大到沒朋友,會相信自己隨便做的一個夢,還是個死了的晚輩叮囑她的話,她絕對不會相信的。而且元春得了寵之後王熙鳳只會覺得賈家地位更牢固了,以後說不定更輝煌哪裡會知道要被抄家?所以就不會按照可卿夢裡說的做了。
-
3 # 雲語紅樓
第十三回中,秦可卿臨死前託夢給王熙鳳,這件事一直以來令很多人疑惑不解,秦可卿一個寧府的小輩媳婦,何以能如此思慮周全,說出那麼多為家族周全籌謀的金玉箴言。且不說,她是如何能做到如此眼光高遠的,單就她給王熙鳳說的那些話,確實足以為家族未來籌謀。
原文: 秦氏道:“目今祖塋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將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一個是在祖墳周圍廣置良田,就算將來勢敗抄家,這部分財產是不會被抄走的,這等於是變相的轉移一部分財產。另一個是置辦自己的家塾,也就是興辦教育,就算將來家族勢敗,子孫還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兩點要是做好了,就算賈府以後被抄家了,還有祖墳的天地莊子可以養活,家族子孫還可以繼續上學,以後的家族中興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就算不能再中興,也能過的比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好一些。
秦可卿所說的這些良策,並且是在臨死之前特意託夢告訴王熙鳳的,並且也是得到了鳳姐的贊同的:鳳姐聽了此話,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可是,王熙鳳後來為什麼沒有執行呢?想來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這是鳳姐夢中所得的,並非是真實中秦可卿彌留之際交代的事,所以想來鳳姐也難免有些恍惚。再加上接下來又立刻協理了寧國府秦可卿的喪事,緊接著又是籌備元春省親的事情,所以,沒有及時回思顧及這些也是正常。
再有,就是王熙鳳雖然是榮國府實際的執行管理者,但是也只是內宅的日常管理,並不涉及外事,更不能涉及家族大事。像祖墳置田、設立私塾等這樣的家族大事,並不在王熙鳳的職權範圍之內,她最多也就是能透過賈璉向族長賈珍或者兩個老爺提出這些建議而已。書中並沒有寫到鳳姐是否向賈璉提及,但是就算向上面提出了這些建議,且看看能否有人去重視和執行呢!首先是整個大家族的族長賈珍,驕奢淫逸,整天尋花問柳、吃酒賭博,哪裡還有為家族未來考慮的心思;再就是兩個老爺賈赦和賈政,一個和賈珍一樣,一味好色好玩,一個除了政事就是和一群清客詩酒唱和,更沒有這份心思了。所以就算王熙鳳提出這些建議,也沒有人會聽從和重視。
最後,就是賈府在隨後的秦可卿葬禮和修建大觀園、迎接元春省親,讓原本已經入不敷出的經濟更加捉襟見肘。鳳姐和賈璉一個內事,一個外事,都常常是拆了東牆補西牆。甚至緊張到要偷賈母的財物出來典當,所以,想來根本沒有財力再去辦這些買田置地、興辦私塾的事情了。
所以,總體看來,並不是王熙鳳故意不聽從秦可卿的話。鳳姐雖然也貪財狠辣,但是她還算是胸中懷有大志的,也是一心想把家族治理好的。只是家族已到末世,她自己也是迴天無力了!
-
4 # 邊城老黑
王熙鳳扮演著好幾個角色,王熙鳳的身份隨時發生變化。所以,回題以及正文裡,王熙鳳的稱呼較多,作者還特將他設定為單鳳三角眼,脂硯齋還留下幾條批語反覆提示阿鳳身份的變化。
(騰衝火山公園門口的鵝毛樹)
原文:鳳姐因見他自投羅網,少不得再尋別計令他知改,〔庚辰側批:四字是作者明阿鳳身份,勿得輕輕看過。〕……。(12回)
脂硯齋意在提示:鳳姐此時的身份已發生變化,已不再是讀者認識的那個簡單身份。鳳姐只是管家璉二奶奶的話,讀者都已清楚,脂硯齋就無需留下該條批語。
(這幾天正開花,不錯吧!)
原文:鳳姐在這裡便點兵派將,〔庚辰側批:四字用得心,必有新文字好看。蒙側批:新文,最妙。〕設下圈套。(12回)
殺雞何需宰牛刀!鳳姐派出賈蓉、賈薔兩人捉弄賈瑞小兒,作者犯得著用“點兵派將”四個字嗎?說到點兵派將的大事,恐怕連皇后、皇貴妃也無權調動。第十二回的回前評點明:有朝敲破矇頭甕,綠水青山任好春。本人理解:王熙鳳設圈套弄死矇頭。
(鵝毛樹已有六百多歲了。)
作品敘事方式較特殊,王熙鳳又是多個角色的組合體,因此,作品人物關係變化特別複雜,如同在大戲臺演戲一樣,化個妝,卸個裝,改個稱呼,變個音調,人物角色可能就已發生了變化。又如:第16回,王熙鳳先提到“爺爺”,後又提到“太爺們”。王熙鳳在該文中以不同年代、不同角色發言。
(不知哪些地方還有這樣的樹)
秦可卿託夢阿鳳之文,隱寫出孝莊文皇太后崩前曾給孝懿仁皇貴妃講過的話。1688年,孝莊文皇太后駕崩。1689年,孝懿仁皇貴妃跟著死了。秦可卿託夢的阿鳳,還沒來得及完成可卿託夢之事,就已去金陵安息了。
-
5 # 玄真子桑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樣,賈家的貴族大廈也不是一天坍塌的。秦可卿託夢乃書中第十三回,“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將家塾亦設於此,便敗落下來,也有個退步"。秦可卿的意思是在祖塋附近買地、建房,辦學。綜觀紅樓夢全書,書中再未有王熙鳳是否要做秦可卿託夢的兩件事。是鳳姐忘記了嗎?非也!而且所託之事其本做不來。
買地、建房,辦塾是要花錢的,而且肯定不是一筆小錢,錢從那裡來?從王熙鳳的認識、能力和賈家兩府一族的現狀,是不可照秦可卿的安排做的。
一是王熙鳳沒有那樣的格局。是否有格局,受意識、成長環境和知識文化的影響,鳳姐顯然沒有受這方面教育,她的認識還只有她自己的小家、個人而已。她不識字,沒有大局意識的文化修養,七十四回講道“鳳姐因當家理事,每每看開帖並帳目,也頗識得幾個字"。是因管家才識得幾個字的。貪財的個性也影響她的格局。十六回,平兒悄悄的說道“奶奶的那利錢銀子,遲不送來,早不送來",他想到的只能是透過挪用月份錢,長點利錢這種蠅頭小利。
二是即使王熙鳳想要按秦可卿所託做,也沒有這個決策權。在祖塋附近買地、建房,辦塾。並不是榮府一府之事,而是寧、榮二府共同之事,就是榮府,真正的當家人也是賈政、王夫人,而不是鳳姐。寧府的當家人是賈珍,而賈氏一族的族長也是賈珍。賈珍及賈氏族人大多是隻知吃喝玩樂、不學武術之輩,怎麼可能認識到大廈將傾之事,也不可能聽王熙鳳的話。正如第五回,"寧、榮二公囑警幻仙子語,吾家雖歷百年,奈運終數盡,不可挽回者,故遺之子孫雖多,競無可繼業者”。
三是賈氏家族已無力買地、建房,辦塾。隨著兩府在秦可卿死後和元春省親事上的大操大辦,極盡奢侈,已經沒有多少錢拿來買地、建房和辦塾了。第五十三回,烏進孝回道“今年年成實在不好,從三月下雨起,接接連連直到八月,竟沒一連晴過五日,…,…,打傷了上千上萬的,所以才這樣"。”爺的這地方還算好的,那府的八處莊地,比爺的這邊多著幾倍,今年也只這些東西,不過多二三幹兩銀子,也是有饑荒打呢"。可以看出,因天災,地租損失很多,要鬧饑荒了。同時,榮府這兩年出了不少需花銀子的大事,同樣是五十三回,賈珍道"比不得那府,這幾年添了許多花錢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卻又不添些銀子產業,這一二年倒賠了許多。”可以講,這幾年榮府是出的多,進的少。七十二回,賈璉向鴛鴦道"這兩日因老太太千秋,所有的幾千兩銀子都使了,幾處房租地稅通在九月才得,暫且把老太太查不著的金銀傢伙偷著運出一箱來,暫押千數兩銀子支騰過去"。不到萬不得己,不可能將想銀子的主意打到賈母這位老祖宗頭上。在七十四回,為兩百兩銀子,王熙鳳把金項圈押出去。我們還可以從尤氏到賈母處吃飯細節中看出,生活確屬不如以往了。第七十五回,鴛鴦道“如今都是可著頭做帽子,要一點富餘都不能的"。
從以上不難看出,這時的賈府正應了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所說"如今生齒日繁,事務曰盛,主僕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畫者無一,其日常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面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
回覆列表
NO1.儘管在讀者看來,這是個很重要的情節,但在王熙鳳看來,卻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秦可卿是個重要人物,她是最早的覺醒者,首先透過託夢的方式,告訴賈府的管家人王熙鳳,讓她儘量避免賈府走向沒落,並提出了相應的辦法。但是對當事人王熙鳳來說,這卻不過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夢罷了,頂多就是在夢醒之後,聽人報“東府蓉大奶奶沒了”時,“嚇了一身冷汗”,至於夢的內容,卻並沒有往心上去,以後也從未提起。
NO2.秦可卿提的兩個建議,都是涉及全族的大動作,憑王熙鳳一個人不可能辦到。秦可卿提到兩個挽救賈府的辦法,一個是在祖塋附近置田產,另一個是在祖塋附近設家塾。而管理辦法是:這些作為公產,由全族各房輪流掌管一年。這種大動作,王熙鳳是不可能協調得來的。她雖然管家,但更大程度上所管的家是“家務”,這種要求全族協調的大事,發言權主要在各房男人,王熙鳳是辦不來的。
NO3.秦可卿所提的建議是為賈家敗落後留”退路”,而不是保持賈府繁榮的良方,吸引力不大。秦可卿託夢給王熙鳳的原話是這樣的:
……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也就是說,她的建議即使實行,其最終結果也只是使賈府保持衣食無憂,祖宗得到祭祀,而並不是讓賈家維持現在榮華富貴的辦法,因此對當時如日中天的賈府來說,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吸引力。
正是以上這三點,使王熙鳳對秦可卿夢裡的交代後事,並沒有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