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杏林騎士1
炎熱的夏季,人們一想到冰,那心裡一下就涼了,但是在古代沒有電,夏天就沒有冰了?那是我們太低估古代人的智商了,在唐宋以前,人們都是在冬天挖冰,再存在冰窖內,天龍八部就有虛竹與西夏公主在冰窖內的相識的,在唐宋以後,人們在生產火藥時,發現硝石(硫酸鉀)溶水後可以吸收大量的熱,使水變成了冰,就開始有了冰廠出現了。大量生產冰了。
-
3 # 畢大費
由於太陽還是那個太陽,地球還是那個地球,所以,古代的夏天也熱,冬天也冷,古人們早就學會了藏冰技術。
一、古人藏冰歷史有多早?在夏朝曆書《夏小正》裡,就開始有了古人藏冰的記載,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得多。
《詩經》是來自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其中在《國風·豳風·七月》中有一句,“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意思是說,十二月鑿冰咚咚咚,正月搬到冰窖中。
與《詩經》同時代的《周禮·天官·凌人》中記載“凌人,掌冰”,就是說,在周王朝,有一個專門職業,叫凌人,專門負責藏冰。不知道凌人在沒有冰的季節裡幹什麼?難道是冬夏兩季上班,春秋兩季休息?這個工作實在太令人羨慕了。
二、古人如何藏冰?根據上文《詩經》的內容,可以知道,古人藏冰的場所,叫做凌陰。
各個時代的叫法都不一樣,隋唐時期叫冰井,明清代叫冰窖,意思差不多,都是古代的大冰箱。
1976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曾在秦雍城遺址,發現了春秋時期秦國的一處凌陰,能藏冰190立方米。大家可以先想想190平方的豪宅有多大,然後將這個豪宅豎起來,就是190立方米。
古人藏冰的方法比較簡單。先是由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員帶領奴隸或農民鑿好冰窖,肯定要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
等到每年大寒季節,藏冰官員再帶人到水質好的地方鑿冰,運送到冰窖中儲藏,大寒季節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
冰塊放入冰窖前,下面要鋪墊上新鮮稻草、蘆蓆,等冰塊放好後,上面還要蓋上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冰窖口,坐等夏天,可以享受冬天一樣的味道。
這種儲存方法,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會根據實際需求,將藏冰量相應提高,提前計算好損耗。
三、古人藏冰的儀式。古人藏冰時,先要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祭拜司寒。司寒就是水神,傳說他所用的東西都是黑色的。
古人取冰時,要在冰室內設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桃與逃諧音,寓意可以逢凶化吉。棘有刺,也是古人避邪之物。
四、古人藏冰的用途是什麼?古人藏冰的用途,當然是夏天解暑。除了解暑之外,還有一些特別的用途:
賞賜。夏朝曆書《夏小正》就記載,每到三伏天,最高當局就會把藏冰當做珍貴禮物,賞賜給士大夫享用。在後來的歷朝歷代,還有專門的頒冰儀式,不同級別的官員,所得到的冰量也會有差異,分到冰的人會把它當做榮耀。
禮物。我家藏了冰,你家沒有,那我就贈送些給你。不要小看這個禮物,夏天送冰,和雪中送炭一樣珍貴。可惜的是,這個禮物不能送遠。
製作冷飲冷食。古人加冰加入到食物中,就成了冷食。另外,古代的酒,度數低,夏天溫度較高時,會繼續發酵變酸,所以王公大臣會在夏天設宴,飲冰酒。
市場銷售。隋唐之後,市場上開始有冷飲售賣了。南宋時期,夏天街市上甚至出售“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飲料。據說,西方的冰激凌,就是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將技術偷回去的。
顯擺。唐代楊國忠得勢時,也就是楊貴妃他哥,某年夏天在家裡設宴,曾經用大塊冰雕堆成山,圍在宴席四周,結果大伏天在裡面喝酒,還要穿薄棉衣,其解暑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大功率空調。
-
4 # 開周說宋
古代中國沒有電冰箱,但有冰。
古人夏天降溫,給食物保鮮,以及做冷飲,都離不開冰。
冰從何來?冬天從結冰的水面上鑿下來的。鑿下來以後,藏入冰窖,第二天夏天取出來,冰塊幾乎還沒化。
鑿冰和藏冰的歷史,至少從周朝就開始了。但我們沒必要扯那麼遠,只需要看看近代中國是怎樣做的就行了。
閒言少敘,有圖為證。
這是工人在冰凍的河面上鑿冰的照片。
鑿冰之前,工頭先用鋒利的鐵鎬劃出橫平豎直的大線,縱橫交叉,非常規整。
然後,工人從劃線的地方開始鑿,先遠後近,手要穩,眼要準,力要狠,鑿出來的冰塊,方方正正,不能崩角兒,不能斷裂。
每鑿下一塊冰,都要用鉤子鉤住,拉到冰面上,推到大車上,運到冰窖之中。
喏,這就是老北京最有名的冰窖,位於雪池衚衕,當年是專供紫禁城用冰的大倉庫,有一多半建在地下,裡面用大理石鋪底,牆體非常厚,否則難保冰塊大半年不化。
我沒到雪池冰窖裡參觀過,想來當年藏冰之時,應該是下面這幅場景:
晚清和民國前期的北京,冰窖俯拾即是,共分三種,一種是宮廷冰窖,供應皇宮和近支宗室;一種是府邸冰窖,是王公貴族自己建的,專供自己家用;一種是商民冰窖,民營,出售,既批發也零銷。
商民冰窖裡的冰,分為三六九等。塊兒大,方正,取冰的河面乾淨,雜質少,這種冰肯定貴;塊兒大,方正,雜質多,化開一攤黑泥,這種冰肯定不那麼貴;鑿冰和運送時手法不當,有崩角兒,又有泥沙,這種自然很便宜。
還有最便宜的冰,叫做“冰核兒”,指的是碎冰塊兒,賣價便宜,小商店買來給果子保鮮,平民百姓買來給孩子解饞——夏天炎熱,買一碗冰核兒給孩子嚼嚼,相當爽口。
上圖這個容器,就是幾十年前北京小販出售冰核兒用的小盒子,木頭做的,外面包銅。
冰核兒當然比不上現在的冰棒兒,因為它取自河面,太髒,腸胃不好的話,搞不好會竄稀。
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古代的飲食都是健康的,古代冷飲雖然不含色素,雖然不含防腐劑,但做冷飲用的冰都是天然冰,取自江河,含有很多雜質。
《宋史》第385卷記載了南宋皇帝宋孝宗跟禮部侍郎施師點的一段對話。宋孝宗說:“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意思是我前幾天吃冷飲吃得太多,搞得拉肚子。
-
5 # 一老沈一
古人夏天用的冰哪裡來的?外國的古人咱先不去管,中國的古人,是靠冰窖、冰室、冰井貯存冬天的冰,然後夏天來用的。
夏代的考古資料還不甚詳實,暫放一邊。
殷商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冰字,寫作“仌”。最重要的是,當時已有了冰窖——河北藁城臺西商代諸侯邑落遺址編號為132的室外儲藏窖,坑口1.9-2.5米,深5.4米,分兩層。學者認為,“很有可能是用以藏冰的凌陰”。“凌陰”,是周代冰窖的名稱。
2004年安陽大司空村也發現了晚商井藏式窖穴。窖深2-3米,在穴底,還有一個深達6米以上的長方形井式豎坑。學者們認為,這個窖穴是商代的冰窖,但除了儲冰之外,也冷藏易腐食物。這樣的窖穴,還有其他的考古發現。
周時,冰窖已很普遍。如秦都雍城宮殿區的“凌陰”,結構設計非常合理,具備排洩冰融積水的功能。 許慎的《說文解字》裡,收錄了一個字——窞(dàn),他解釋說:“窞,坎中小坎也,《易》曰:入於坎窞”——這指的就是既存冰,又貯藏易腐食品的冰窖。
考古發現的春秋韓都新鄭宮殿區的地下冷庫,內鋪地磚,又挖一溜五井,有大量豬、牛、羊、雞骨出土。易縣燕下都發現的冷藏屋,內挖三眼井,同出土牛、羊、雞等食品。
周朝,不僅冰窖已很普遍,還有了專門掌管冰窖的官員。周《禮.天官.凌人》載:“夏,頒冰掌事。秋,刷。”漢代鄭玄注曰:“刷,清也。鄭司農雲:刷除冰室,當更內新冰”。
漢代,冰窖開始稱作冰井。酈道元的《水經注》說,漢“朝廷又置冰室於斯阜,室內有冰井”。他的意思,大約是說“冰室”儲物,“冰井”儲冰。
現在知道早年間規模比較大的冰窖,是三國時期魏武曹阿瞞建的冰井臺。據說,曹丞相在河南漳縣,那個時候叫鄴城的西北,建了三個“臺”——中為銅雀臺、南為金獸臺、北為冰井臺。有書說,冰井臺“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於冰井中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賜大臣。”曹操發兵攻打東吳,放話是準備“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冰井臺為二喬所備,倒真也未可知。 漢以前,冰窖基本都是專為皇親國戚、王公貴族所用的。到了魏晉時期,其普及性稍稍有所擴大。
一個證據是,晉代,“冰鮮”一詞開始盛行。士族之外的文人,亦可食用到“冰鮮”食品了。
另一個證據,是在南朝時,已有了“冰壺”一說。“冰壺”,玉製儲冰器皿,這才有了當時“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的詩句,也才有了後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絕唱。
唐宋時期,冰窖更為廣泛。文人墨客吟詠夏天也能享用寒冰,感覺特別爽的詩句不少,不遑多論。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還有了冰酒,稱為“冰堂”。蘇軾詩曰:“使君已復冰堂酒,更勸重新畫舫齋”。陸游稱讚滑州冰堂酒天下第一。那個時候的“冰堂酒”,肯定不是現在冰凍葡萄釀成之酒,類似於冰鎮之酒可能性更大。 到了清代,冰窖才有了官窖和民窖之分。不過,民窖大多很小很少,現在還能儲存的更是鳳毛麟角。比如北京,現在能查到的,只有三處官窖—— 一在故宮之內;一在北海公園東門陟山門街雪池衚衕,號稱雪池冰窖 ;一在北海公園東夾道恭儉衚衕五巷五號,號稱恭儉冰窖。
但即使到了這個有民間冰窖的時候,對於最廣大的老百姓來說,也只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命運吧,引車賣漿者流,何嘗不是如此。
還要補充幾句,在很早以前,中國的先民,已經有了類似冰箱的器物——冰鑑。周《禮.天官.凌人》說:“春始治鑑,………祭祀共冰鑑”。註解說,這是一種大口的容器,以盛冰,置食物於中,以御溫氣。 古代的時候,還透過置冰於室中,營造“冰廚”環境。《吳越春秋》說:“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室於冰廚”。看來,越王勾踐,也不完全是臥薪嚐膽滴。
回覆列表
華人很早就在挖窖藏冰。
唐宋時期就有商人夏天售冰,搭配切碎的水果,稱為冰碗。
最遲到北宋時期,開始應用硝石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