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洞庭清水塘
-
2 # 農村裡的好些事
目前養龍蝦有60%--70%的養殖戶是沒賺到錢的。其中池塘精養龍蝦的可能有90%是不成功的。這基本就是技術不好所造成的!
專門強調藥物應用是技術不成熟的表現,因為藥物利用僅僅是養殖技術的一部份,而不是養殖全部!
龍蝦養殖中,選種、水位控制、水質管理、幼蝦管理、水草管理、飼餵決竅,預防病害等等都是重要的養殖技術。單純用藥是不能養好龍蝦的。換句話說,龍蝦是不能單靠藥物來養的。
-
3 # 壞男人的農村觀
有人說小龍蝦的養殖不靠技術靠藥物,你怎麼看?這個還能怎麼看,這又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髒水往小龍蝦身上潑了。
我倒是想問下,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你家養殖龍蝦,全部喂藥物,養出來看看。看到底是藥物成本貴,還是飼料成本貴。這種不攻自破的謠言,大家用腦孑想想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不可否認,做養殖行業的,都多少要和各種藥物打交道。但是在小龍蝦養殖中,基本是以可以自行分化、降解的消毒藥為主,如生石灰、漂白粉等等。當然在重大疾病預防方面,會用到一些抗生素,但是都是符合″國內漁業養殖用藥"標準的,和其他家禽類的養殖抗生素比起來,基本微不足道。
總之,養殖小龍蝦不靠技術靠藥物,純粹是個偽命題,藥物的價格成本遠遠大於飼料的成本,估計沒有哪個養殖戶會傻到,會因為藥物比飼料費,而純粹使用藥物來餵食小龍蝦。希望某些人想″黑小龍蝦″,也請專業點,別搞這些漏洞百出的話題。
-
4 # 養龍蝦的小哥哥
第一:藥物的合理使用也屬於技術範疇,技術的實現也必須靠藥物的支援。沒人可以做到給小龍蝦講故事放音樂讓它忘記高溫、忘記缺氧,讓他們免疫力更強。
第二:小龍蝦養殖所使用的常見藥物分類包括生物型和化學型。對藥物比較抗拒的養殖戶,主要抗拒的是化學型藥物。原因是因為對技術的不夠重視,必要的管理不到位,導致出現問題後只能依造化學藥物以達到比較快速的控制效果,結果是治標不治本,進入高頻大量使用藥物的惡性迴圈,增加了用藥成本,效果還不理想。由此產生對藥物的排斥。而很多養殖戶對生物型藥物的理解和接受不夠,讓他們一刀切的對藥物產生抗拒。
凡是這麼說的人,我認為有兩種原因:
第一,粗線條型陳述。在他的理解當中,生物製劑不屬於藥,有些輔助性藥物也不屬於藥,他所理解的藥物就是指過硫,消毒劑,有機酸,硫代硫酸鈉等等。他所強調的是化學型藥物,而不是所有的藥物。
第二,對小龍蝦養殖技術的掌握和理解不透徹,對藥物的認識也不夠。在他們眼中,除了飼料和地籠,蝦保店凡是要花錢買的都屬於藥品。比如連草都懶得種的養殖戶,後期吃了缺氧和水質惡化的虧,被迫高頻的使用化學藥品來改底解毒,又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一併對藥物產生的牴觸情緒。
第一種情況問題不大,但需要補充的是,化學型藥物並不是一無是處。既便培菌培藻工作做的很好,水質管理也做的很好,必要時輔助性的使用化學型藥物可以實現更好的防治效果。不能一棍子全打死。只能說盡可能減少化學型藥物的使用,是養殖技術提高的一個方向。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就是還沒有入門。此處不表!
-
5 # 灣塘谷
外界盛傳小龍蝦的養殖不靠技術靠藥物的人,一定是不懂得養殖小龍蝦或者專門銷售小龍蝦養殖藥物的人,但凡知道或者接觸過小龍蝦養殖的老司機肯定不會這麼說。
那麼小龍蝦養殖不靠藥物靠什麼呢?1.優質的苗種;要想小龍蝦養殖成功,苗種選擇是關鍵。如果蝦苗選擇正確併科學投放,也就等於給小龍蝦養殖開了個好頭。要求養殖戶選擇蝦苗的時候首先要考慮運輸距離或運輸時間,應該選擇距離自己的塘口越近越好,這樣才能減少蝦苗運輸過程中的損傷及相應的應激反應。其次要重視蝦苗的質量及品質,要選擇活力好、肢腳健全、規格相對齊整的蝦苗,並需要考察苗種場養殖環境等。
2.科學的投餵;無論是稻田養殖還是池塘精養,要想小龍蝦高產量及高品質,科學的餌料投餵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小龍蝦為雜食性動物,人工配合飼料、菜籽餅、冰鮮魚、水草等等都可以做為小龍蝦的餌料,而人工養殖小龍蝦與自然環境中相差較大,必須進行餌料肉味,只有小龍蝦“吃的飽、吃得好”,才能長的快、出產量。
3.精細化的管理;小龍蝦養殖過程中,要想取得最後養殖的成功,離不開日常精細化的管理。這其中包括日常投餵、巡塘、水草管理、水質管理等等,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到最後養殖的成敗,只有做好每一個養殖管理環節,那麼最後的收穫自然是水到渠成。
| 我是小河農業創始人 | 作為蝦蟹產業技術體系淮安綜合試驗站 | 我們專注於蝦蟹養殖 | -
6 # 多多蝦談
小龍蝦的養殖不靠技術靠藥物,這個觀點顯然錯的十分離譜。
首先,小龍蝦養殖行業的養殖法則,就是預防為主的原則。
誕生這一原則的背景就是,大量的蝦農透過實踐發現,小龍蝦一旦生病,藥物很難治療,藥物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特別是小龍蝦恐懼的黑色五月,也就是白斑綜合徵病毒病,簡稱WSSV。這種病一旦滋生在池塘有以下幾個症狀可以判斷為白斑綜合病毒病症。
1.活力下降,附肢無力,大量小龍蝦集於池塘周邊。
2.病蝦體色較健康蝦體色偏灰,具有鰓黑現象,且比較普遍。
3.胃腸道空腸,且腸到大部分呈現青色現象。
4.死亡蝦都是一個池塘裡規格較大的蝦,一般4錢以上的蝦最容易死亡。
5.季節氣候性發病,溫度22度左右發病,30度時消失或者小龍蝦停止批次死亡。
6.華中地帶集中在5-6月會集中死亡。
其次,上面六條原因造成小龍蝦白斑綜合徵病毒病的發生,都是外在的氣候溫度變化,細菌病毒更容易在22-30度之間繁殖,所以導致了白斑綜合徵病毒病的發生。具體來說,原因有四:
1.易發的共同環境特徵:老塘口(一年以上),投苗密度過高,水草少,淤泥過多,水源不好換水極其困難等。
2.存塘的成蝦沒有及時分塘疏解密度。
3.水草栽種不規範,要麼過多封塘,要麼太少,行距太大。
4.小眼地籠捕蝦,起籠以後小蝦又回塘,造成小蝦苗產生過度的應激反應,消耗大量能量,容易滋生細菌病毒感染。
5.餌料投餵不足,或者飼料質量差,營養不足,小龍蝦體質差。
那麼,分析了這些發病的原因,我們應該如何預防這麼恐怖的白斑綜合徵病毒病呢?
1.放養優質健康的種苗,解決源頭出現病蝦和體質差的小龍蝦。
2.控制合理的放養密度。建議667平每畝放養60斤(7000尾左右)。
3.規律投餵高蛋白飼料(32個蛋白以上,26、28個蛋白的容易發病),增強小龍蝦自身抗病能力。
4.規律定期調理水質。建議投苗和養成蝦期間,每10天左右改底解毒一次,肥水培菌培藻一次,一個月三次左右。密度越高,可提高到每月4次。
5.科學規律種植水草,借用水草水體的淨化能力來改善底質。
6.用大蒜素適當調拌飼料投餵預防。
最後,再分析一下,所謂的黑色五月,如果發生了應該怎麼辦?
1.及時打撈水面死亡的小龍蝦,遠處深埋處理,避免傳播。
2.飼料:大蒜素50:1的比例持續投餵7天以上。
3.用含磷酸量達到18%的複合碘,沉底從底部消毒殺菌。根據實驗,目前市面上有一家華揚的水產的複合碘可以做到沉底深層次殺菌消毒。
4.停藥3天,再改底解毒一次,培菌培藻調理水體。
5.病症穩定後,要加大飼料的投餵,促進小龍蝦快速生長,並且達到規格的快速起捕上市進籠的蝦子嚴謹回塘,回塘必死,會引發新一輪小龍蝦死亡。
透過上面我們全面的分析,小龍蝦生病以後,事實上用藥物完全控制根本不可能解決小龍蝦死亡的問題。
防大於治,防治結合,這就需要技術和管理發揮協同作用才能真正把小龍蝦的病治好。
這些過程全部取決於技術管理,這中間使用的藥品只有大蒜素一種,甚至還算不上處方藥。顯然,你說的養殖不靠技術靠藥品。如果真如你所說,靠藥物能解決問題,小龍蝦只要有資本進入,整個行業普通的蝦農就沒有機會啦,正因為資本市場深知技術管理的重要性,才不敢輕易涉險小龍蝦養殖,搞不好很容易虧損,出現不情願的局面。
回覆列表
有人說小龍蝦的養殖不靠技術靠藥物,如何看待這個事
看到這句話,清水塘想說的是這完全就是在這裡胡亂瞎說。在這裡大膽猜測下說這樣話的人可能有兩種:
一是在黑小龍蝦,也在黑小龍蝦養殖,眼紅別人賺錢,想透過“藥物”說法讓別人產生恐懼心裡,不敢、不再吃小龍蝦;
二是小題大做,借題發揮。自己沒有養殖過小龍蝦,看到別人用藥就認為全部用藥來養殖小龍蝦的,這是一種典型的見風就是雨心理。
試問一下大家,現在所有的養殖業,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遊的,有沒有從來就不生病的?或者有沒有從來就沒有寄生蟲感染的?目前為止清水塘還真的沒有見到。有病害、有寄生蟲侵襲,是否要用藥治病除蟲呢?我們人自己從小長到大還經常感冒呢,各種治療病痛的藥數不清楚吧?
事實上,小龍蝦養殖週期是很短的,從蝦苗到可以出售的成蝦只需要兩個月不到的時間, 這期間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就是水草、水體質量管理,而不是藥劑如何使用。把水草管理好了,小龍蝦自然也可以養得比較好。
不可否認,在小龍蝦養殖過程中肯定會用到一些藥劑,但用到的藥物其實並不是很多。最主要的還是殺菌消毒劑(比如生石灰、漂白粉),底改劑(比如過硫酸氫鉀、EM菌),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病害藥劑,比如治療小龍蝦黑鰓病、腸炎病的藥。但是這些藥只有在出現病害的時候才會用,平時基本不會用到的。
再退一萬步說,如果有很多藥劑在你手裡,每天給池塘里加一些,飼料里加一些,以為這樣就可以預防病害了?錯了,因為病害之所以產生,根源在於水體質量不達標,水體有機質過量,水體缺氧等問題,這些都是需要基本的技術管理手段才可以控制的,而不是用藥就可以控制的。
所以,清水塘的看法是小龍蝦病害的預防遠比病害的治療要重要得多,而病害的預防需要的是技術管理手段,而不是大量的使用藥劑就可以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