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津城沐雨

    原因很簡單,吳國沒有那個實力,確切的說,是沒有那個國力。

    從上面地圖上就可以看出,吳國和楚國體量根本就不在一個等級上。

    吳國地處東南,遠離中原,在春秋早期吳越地區還很落後,當時楚晉爭霸,為了牽制對手,晉國派人去吳地教吳人種植農桑和文化,發展吳國,以在楚國背後牽制楚國向北發展的步伐;出於相同目的楚國扶持越國以牽制吳國。

    所以,吳國的發展歷史並不長,相對中原各國和立國幾百年的楚國,吳華人口稀少,經濟相對落後,綜合國力有限。

    在吳王闔閭時期,擁有雄心壯志的公子光殺王寮後,以伍子胥為相,休想生息,大力發展經濟,國家才有了相當的實力,在軍事上任用兵聖孫武為將,訓練士卒,一時吳軍戰鬥力強悍。

    而楚國國君新喪,新君年幼,奸佞之臣把持國政,賢良受到壓制,才給了吳國機會。吳國軍隊在軍事家孫武的帶領下,打著誅殺佞臣的旗號起兵伐楚,連戰連捷,攻入楚國郢都。

    進入郢都後,吳王闔閭也不想走了,繁華的楚王宮讓吳王闔閭失去了最初的雄心壯志,開始沉迷於聲犬酒色,不務正事,但是他忘了,打敗楚國軍隊和滅亡楚國完全是兩碼事。

    楚國地大物博,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郢都距離吳地非常遙遠,漫長的補給線成為吳軍軟肋,楚國雖然國都被攻破,楚王出逃,但是各地的百姓和勢力仍在,楚國開始逐漸甦醒,各地反抗不斷,不斷騷擾打擊吳軍後勤補給,最後申包胥哭秦庭,借來秦軍,和楚國各地義軍一起反攻,吳王闔閭面臨困境,再加上內部發生叛亂,吳王闔閭只能退回吳國收拾殘局。

    吳國能勝楚卻滅不了楚,主要是楚國太大一時難以吞下,再加上時機不到,其他諸侯國不會坐視不管,吳國滅楚不現實。

  • 2 # 不祁人

    吳國之所以能夠戰勝楚國,原因很多,而吳國沒能夠滅楚,歷史原因也是很深刻的。

    因為這個問題很好,我想盡力把它說的全面一點,所以可能有點長。

    我們知道,戰爭能夠取得勝利,一般都是自己的某些或者某一方面的因素取得了優勢壓倒了對方,並且利用自己的優勢給了對方致命一擊。而能夠取得這個優勢,要麼是自己努力發展追趕超越,要麼是得到歷史的機遇,取得了突破性,跳躍性的發展,要麼是對手自己一直停步不前來自於後退而達到自己有了優勢。

    根據《史記 吳太伯世家》記載吳國直到“壽夢立而吳國始益大,稱王”,而這時楚國國君是楚共王――楚莊王之子,楚莊王已經稱霸,而壽夢所處的時代就是晉楚爭霸的時期。楚國這時歷經武王,文王,成王,穆王,莊王幾代人的經營,分別滅了楚國周邊國家。權、鄖、貮、軫、州、飂、穀、絞、養、盧、羅為武王所滅,設縣治理地方,併吞並隨國之土三分二;文王繼承武王,開拓楊越,得到銅綠山,並消滅了呂、申、繒,應,鄧,等國家滅應國與中原鄭國接壤,開啟了楚國中原爭霸的時代。成王在貴族幫助下弒君自立之後,勵精圖治,在齊桓公稱霸中原時稱霸江漢,並採取守勢,滅了弦國黃國英氏國,將勢力伸到了淮河流域, 取得陳國焦、夷兩地,直接與宋國接壤,與宋襄公爭霸取得霸主地位,後滅了柏房道三國同姓國夔國。穆王弒成王自立,即滅了秦國同姓國江國,鄀國,六國,番國與蓼國蔣國,並討伐群舒,俘獲兩位國君,得到大片土地,直接與吳國接壤,後在防渚打敗麋。莊王繼位,不鳴不飛的三年滅了麋國,庸國,爭霸中原,大敗晉國,問鼎周室,最後滅了州來。

    莊王后楚共王繼位,繼承先王百年基業,與晉國爭霸中原,各有得失。

    據《史記 吳太伯世家》“王壽夢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餎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吳於是始通於中國。”這個時候,吳國還是被伐的,“吳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衡山。”王壽夢在位十三年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眛,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十三年,王諸樊卒。

    季札辭不受立,餘祭立,季札聘魯使齊使鄭適衛使晉,為吳國在中原取得了良好的聲譽。

    而就在此時共王孫康王弟公子圍弒其侄夾敖自立為王,是為靈王。“十年,楚靈王會諸侯而以伐吳之硃方”,而“吳亦攻楚,去三邑而去,”“十一年,楚伐吳,至雩婁。十二年,楚復來伐 次於乾谿,楚師敗走。”可見,吳國在晉國幫助下日益強大,楚國對吳國也是如鯁在喉,晉國疲楚之策起效。“十七年,王餘祭卒,弟餘眛立。”二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是為平王,四年,餘眛卒,欲授季札,季札讓,逃去。餘昧子僚立。二年,公子光伐楚,五年,伍子胥餎吳,公子光客之。“八年,公子光伐楚,敗楚師,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歸。因北伐,拜陳、蔡之師。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鍾離。”楚國在吳國政權平安過渡的時候發生了兩君弒而自立的事件,國內動盪。靈王好大喜功,諸侯背離,最後孤獨死去。而平王之時,寵信奸佞小人,奪子之妻,逼殺伍員,伍子胥逃離。“十二年,楚平王卒。十三年,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公子蓋餘、燭庸以兵圍楚之六、灊。”公子光與伍子胥見吳國國內空虛而弒王僚自力,是為吳王闔閭。而楚國昭王立年紀不過十歲,同為國君。吳王闔閭弒君自立後,武有孫子,政有伍子胥,伯嚭,而且他自己急需繼續樹立自己的威望,面對兩世之亂的幼君之楚國,於是“三年,吳王闔閭與子胥、伯嚭,將兵伐楚,拔舒。”“四年伐楚,取六與灊。”而在這個時候了,楚國面對吳國已經顯得疲軟。面對吳國的回回進攻,特別是在喪失了六和灊這兩個地方之後,楚國東部的大門就向吳國直接開啟。出國進行了最後一次反擊。“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吳,迎而擊之,大敗楚軍於豫章,取楚之居巢而還。”“九年,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結果“楚兵大敗。”吳國五戰至楚國都城郢都,楚昭王奔鄖。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屍以報父讎。

    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越國趁吳國國內空虛之際,率兵伐吳。吳國不得不分派一些兵回去應對越國,而楚告急於秦,秦國遣兵救楚擊吳,吳師敗。而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吳王留楚不去,夫概歸吳自立為王,闔閭聽說了之後,乃引兵歸吳攻夫概。而從這以後,吳國的重點從楚國轉為了越國,吳王闔閭在一次與越王勾踐之間的戰鬥時,手指受傷而死。吳王闔閭之子王夫差繼位之後為報父仇,全力伐越,最後滅之。後有使其復國。但是在這之後,楚昭王親政,在和楚國群臣合力幫助之下,平定內亂,重新穩定下來。而正吳王夫差在這之後,將吳國發展重心放在中原與齊晉爭霸之上,而楚國和越國兩國聯合,一個重新,一個從東南對吳國進行打擊,最後直至越國滅吳。

    楚國相對於吳國來說是一個發展時間很長,國家底蘊豐富的國家。但是最後吳國卻能夠打敗楚國,直至其都城郢都,這是歷史機遇所給予的。

    楚國雖大,但是內亂不止,一是中央貴族爭權奪利,靈平兩王昏聵,地方上鄖等縣以及中央屬國唐隨叛楚,給了吳國入楚很大的方便。而反觀吳國這邊,政權交接穩定,即使是吳王闔閭弒君自立,他在軍中也有很大的威望,而且得到孫子練軍和伍子胥,伯嚭輔政,國力國勢蒸蒸日上,而得以成功。吳國攻楚,是幾代人的目標,幾代人的努力,每一個國君繼位起都是以此為目標的。直至吳王夫差即位,將重心放到了中原爭霸之上。

    但是吳國終究沒能夠滅掉楚國,也是有它的歷史原因的。第一,當時的國際環境,不允許吳國滅楚。一個強大的楚國已經讓中原諸侯國感到強烈的不安,如果吳國滅楚吳楚合併,那麼北方無論是秦國還是晉國,亦或是齊國,都不會是南國的對手。晉國讓,吳國攻楚,只是想讓他削弱楚國,方便稱霸中原而已。

    第二,就是吳國後方沒能穩定,越國作為吳國的鄰國,居然在吳國出兵時趁虛而入。這當然不能夠怪越國而是吳國沒能夠徹底地搞定越國,穩定後方。

    第三,就是自身內部的問題,夫概歸吳自立是吳王闔閭撤軍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總結為吳國能夠打敗楚國是歷史給了機遇,並且吳國把握住了。

  • 3 # 源稚生

    在中國,楚國和吳國都是周朝的諸侯國。春秋末期,吳國與楚國爭奪江淮地區,雙方為此大打出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蔡昭侯與唐成公達成協議,共同攻楚。十一月庚午日,楚、吳兩軍對陣於柏舉,夫機率其部五千人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逃,楚軍亂,吳軍進擊,大敗楚軍。子常逃到鄭國,史皇戰死,此即柏舉之戰。柏舉戰後,吳軍追擊楚軍至清發,闔閭又大敗楚軍,此即清發之戰。吳軍五戰五勝,直奔郢都。

    不久楚國郢都被破,那麼吳國為何不一鼓作氣滅了楚國呢?

    ‖攻佔都城並不等於滅國

    楚國與吳國交戰的過程中,吳國軍隊從東方乘舟西上,沿淮水挺進,透過蔡國境內在淮水上游登陸,成功繞過了楚國重兵防守的方城,直抵漢水東岸,這種來自東方的突然襲擊,徹底打亂了楚國的既定防禦戰略體系。

    吳國用兵神速,打的是快速突擊戰,而楚國的南部主力戰略決策失誤,並未充分利用楚國的山水地形扼守險要,削弱吳軍兵鋒,反而主動尋找吳軍,因而導致被兵勢正盛的吳軍在柏舉(湖北麻城)、清發(湖北安陸)、雍澨(今湖北京山縣西南)等地連續擊敗,喪失了江漢平原的控制權,最終導致楚都的淪喪。此時,楚國的邊境防禦力量其實並未全軍覆沒,只是因為吳軍的快速斬首行動而反應遲緩,貽誤了戰機。

    ‖吳國自身陷於內憂外患

    吳王闔閭在佔領郢都之後即佔有楚國宮室,貪圖享樂,霸佔楚王妻妾宮女,而楚國華人的復國運動卻在楚國故地全面掀開,吳軍兵力不足,只能彈壓叛亂而無力追剿楚軍。

    兩年後,楚人申包胥靠在秦宮牆上啼哭,七日七夜不斷,換得秦派 500 輛兵車救楚,秦楚聯軍在沂地(今河南正陽縣境)打敗闔閭之弟夫概王,接著在軍祥(今湖北隨縣)再敗吳軍。當年秋天在公壻之谿和麇地(今湖北京山縣西南),再次打敗吳軍。而立下大功的夫概王在兵敗後無心戀戰,對其兄的不滿也日漸積蓄,遂提前率軍回國奪取王位。當年,位於寧紹平原上的越國趁吳國大軍在外之時,也抄後路從南方攻打太湖流域的吳國腹心之地。

    ‖秦越兩國的牽制使得吳國不得不退兵

    楚國在生死關頭,先後向秦國,越國求助,秦國和越國的牽制,使得吳國現場的壓力大大增加,而吳國並沒有能力以一敵三,失敗在所難免,為了儲存實力,吳國不得不退兵。

    吳國外有秦、越兩家為敵,內有兄弟鬩於牆,再加上楚華人復國運動風起雲湧,最終讓攻佔楚都的吳國難收楚土。 不得不感慨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楚國必定是家底殷實的大國,絕非輕而易舉可以被毀滅。

    由此可知:吳國雖然大敗楚國,但是楚國實力強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即使國都陷落,也不是吳國能撼動的。

  • 4 # 上甘嶺的旗幟

    綜合國力的差別不是簡單的一場戰爭的勝利就能扭轉的。俄羅斯和奧斯曼土耳其打了上百年,十幾次戰爭才最終肢解土耳其,才走上大國之路,才最終改變雙方力量對比。吳國不過是一次戰爭勝利而已,楚國根本就沒有傷筋動骨,相反吳國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賭上了自己的國運,不勝就會亡國,更別說滅掉楚國。

  • 5 # 星空下的晨晨

    打到那份上,強弩之末了的。佔領一國,需要對付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如散兵、人民,還要分兵駐守,人財物耗不起。強佔去賭國運,沒必要。

  • 6 # 一個人的歷史

    在打敗了楚國百萬雄兵之後,吳國並不是沒有想過要一鼓作氣滅楚。但像吞併楚國和戰勝楚國的軍隊,這完全是兩回事,僅憑強兵滅國是不現實的。滅國憑藉的是國力,兵強馬壯不過是國力的一部分。秦能統一六國,除了秦軍強悍之外,更在於其後勤保障可以源源不絕的將物資運往前線,保證秦軍在前線的戰鬥力,否則無以為繼滅國又從何談起。回到問題上來,吳國僅僅是攻破了楚國的都城,迫使楚王出逃,但並不是擊潰了楚軍的主力。在楚國全境內,各地的楚軍仍在不斷的奮起反抗,同時申包胥到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楚。在強大的秦軍外力的幫助下,在楚國民眾自行組織的反擊下,就算是有兵聖孫武的指揮,有伍子胥的輔佐,但吳國國力不濟,也只能維持一時之強,而不可能徹底征服楚國的國土和人民。有人要強調名將的作用,說孫武作為兵聖不可能失敗,但現實情況是吳軍在擊敗楚軍之後,孫武在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在各種歷史記載中,孫武這個人就像憑空消失了一樣。綜合各種史料,有人大膽推測,孫武就是在平均元處的過程中,再從秦軍戰鬥中不幸身亡的,只不過歷史並沒有記載這些東西而已。根基不穩地動山搖,吳國和越國是世仇,吳軍在伐楚的時候,越國也沒有忘記在吳軍的身後點把火,事實上吳王闔閭最後也是死在了越王勾踐的手裡。有這樣一個鄰居,在自己的身後不斷的煽風點火,吳國又怎能放心大膽地傾全力展開滅國之戰呢?正所謂:“有後顧之憂,則無前進之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吳王闔閭的弟弟自立為王。當時在吳王的弟弟夫概看到在秦國和越國的夾擊下,吳國連連失敗,而吳王闔閭又滯留在楚國回不去,於是就偷偷回到吳國自立為王。吳王闔閭知道後,才趕緊率領軍隊回國去攻打夫概,夫概失敗後逃到楚國,楚昭王這才有機會回到楚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攝影的構圖本質是什麼?是不是越簡單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