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究竟爭的是什麼?難道只單純是想給皇帝一個下馬威?
9
回覆列表
  • 1 # 宋安之

    爭的是權力啊,楊延和要透過禮儀之爭給嘉靖帝一個下馬威,別小看這個下馬威,嘉靖帝扛過去了大權在握,成為實權皇帝,如果沒有扛過去,估計就是少年傀儡皇帝,由太后與張延和等大臣掌握權力,日子就不好過了,那有那麼簡單。

    明朝皇權與臣權鬥爭已久,皇權想要穩固自己的地位,生殺予奪大權在握,下面大臣也想要更多權力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如張居正透過更大的權力實行改革,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奸臣嚴嵩透過更大權力貪贓枉法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矛盾產生於此,而明初,皇權集中,大臣集合起來也根本對皇權沒有威脅,而事情的轉機在於,明英宗土木堡之變以後,大量與皇權休慼與共的武將勳貴戰死,朝廷大洗牌,那些大臣成為朝廷主力,事情就變得不可控了,至嘉靖帝時,少年登基,在京中毫無根基,楊延和為首的大臣不管是真的覺得皇帝年少不知事想為國好好盡忠還是欺嘉靖帝年少想專權,都是要進一步擴大臣權,而嘉靖帝少年老成,透過各種方法一步步逆襲,最終成功,穩固了皇權統治。

  • 2 # 狐狸晨曦

    楊廷和堅持要嘉靖帝認明孝宗為父,就為了讓年輕皇帝明白,這個皇位不是他天經地義得來的,而是自己從千萬宗室挑選了他。所以,嘉靖帝必須要先承認自己是明孝宗的嗣子,才有資格繼位同時,楊廷和如果能讓嘉靖帝在宗法上不再是興獻王和興王妃蔣氏之子,也就排斥了蔣氏以皇太后身份入主皇宮,給自己的政治盟友皇太后張氏一個交代。

    內閣首輔:楊廷和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時,一直沒有兒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給自己挑選年幼的宗室晚輩立嗣的。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後,在皇權交接、天子缺位的幾十天空檔期,能代表皇權的是他的母親皇太后張氏。此女全無政治頭腦,從明孝宗到明武宗時期的幾十年裡,一如既往地只想著給孃家和自己兩個弟弟撈好處。

    張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那兩個舅舅張延齡、張鶴齡兄弟,多年來也一直仗勢謀私,多行不義,因此和明武宗的關係甚為冷淡。

    因此,張氏兄弟想借這一回皇位變更、選擇一個皇帝來獲取“擁立之功”,為自己加官進爵的心理,被楊廷和輕易利用了。

    作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在張氏兄弟的協助下,楊廷和得以說服張太后,不去給明武宗立嗣,而是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訓,去迎立血緣最近的朱厚熜。

    按楊廷和的如意算盤,如果去給明武宗挑選晚輩宗室做嗣子,可選擇的人選無一不是父祖在世,兄弟叔伯眾多,如益王朱祐檳的眾多孫輩,讓他們得以靠近皇權,必然給朝局帶來太多變數,如宋朝時因為選擇了子孫眾多、人丁興旺的濮安懿王一脈,引發所謂“濮議”爭論,便是前車之鑑。從公而言絕非朝堂和輔臣之福,從私而言也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比之下,朱厚熜年僅十五歲,剛死了父親不久,又沒有其他手足兄弟奧援,一直接受混吃等死的藩王教育,等同於是毫無政治經驗的孤家寡人,自然只能任由自己擺佈。

    楊廷和本是宦海浮沉數十年,權謀手腕高明的政治老手,張太后很快落入其磬中,對他言聽計從,近乎毫無保留的信任,讓楊廷和就這麼輕易借用了大明皇權。

    在明武宗已死,朱厚熜尚未到京城正式繼位的38天皇權空檔期內,楊廷和相繼草擬和頒發《大行皇帝(明武宗)遺詔》、《新君(朱厚熜)登基詔書》,並以張太后的名義釋出多道太后懿旨,除掉了明武宗生前信任的邊將江彬,命令在京邊軍歸鎮,驅逐因恩幸得官者,剷除了恩幸和邊將集團;

    同時,楊廷和又革除了明武宗在位末年的許多弊政,如釋放被無辜關押的囚犯,放回四方進獻給明武宗的美女,裁汰錦衣衛和內監局的旗校工役,將皇店、軍門辦事官校、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樂人、南京快馬船等“諸非常例者”一律罷遣,停止京師的不急工務,先後裁撤冗員雜役14.87萬,因此節省漕糧達153.2萬石,是以廣收朝野人心,贏得眾多讚譽。

    然而,作為一個封建官僚,楊廷和也不可避免有行事偏私,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另外一面。此前寧王朱宸濠處心積慮十餘年,圖謀造反,並大肆賄賂明武宗身邊近臣。楊廷和同樣收受了朱宸濠的好處,才會長期對寧藩的圖謀不聞不問。

    贛南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僅僅43天就平定寧王之亂,卻因為他是楊廷和的政敵王瓊所推薦,最後功高不賞,遭到排擠,憤而辭官。此外,明武宗生前信任的另一大臣,前任內閣次輔楊一清,也同樣對楊廷和的專權極為不滿,才會辭官歸鄉。

    王守仁(王陽明)

    然而,楊廷和將“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嗣皇帝位”寫進《明武宗遺詔》,足以說明他嚴重缺乏政治遠見,忽視了張太后這個政治盟友的利益,也沒有給自己留下真正制約新君的關鍵後手。當然,也可能在攝行皇權的這些天裡,楊廷和言出法隨,乾綱獨斷,得以完全施展自己政治抱負,因而竟然志得意滿,得意忘形了。

    因此,當朱厚熜和興王妃蔣氏母子上京後,楊廷和這才發現了自己此前的嚴重疏忽,他企圖憑藉自己在朝堂暫時的一黨獨大,強求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入城,改認明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母后,很自然遭到了朱厚熜的斷然回絕,甚至以寧可放棄皇位為要挾。

    此時讓朱厚熜繼位為新君的《大行皇帝遺詔》早已佈告天下,楊廷和同樣也需要透過《新君登基詔書》來繼續自己的種種政治舉措,頓時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被少年天子狠狠將了一軍。

    當時立刻有中下級文官張璁、桂萼等人,組成了支援嘉靖帝不必繼嗣,而是尊奉“本生父母”的“議禮派”。背後則是楊一清和王守仁的弟子門人,以及那些不滿楊廷和一黨獨大的文臣士子,紛紛加入其中,一同吶喊聲援。他們“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以楊廷和所擬《遺詔》中的“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為依據,洋洋灑灑千言萬論,駁得楊廷和這派的高階官員窮辭以對,竟只能發出“有異議者為奸邪,當斬”的叫囂,猶如市井潑皮。

    楊廷和之子楊慎,本是通古博今一代奇才,他撰寫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更是千古絕唱。可嘆如此人物一旦陷身政治鬥爭後,行徑竟也如此粗鄙。【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這等豪言狀語卻非為國計民生,而用在如此全然不佔道理之事上,更是可笑之極。

    嘉靖帝后來對楊廷和的評價,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以定策國老自居,視朕為門生天子】總而言之,就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楊廷和能在明武宗去世後的關鍵時刻影響了帝國權力的走向,首先並非是因為他內閣首輔的身份權柄,而是因為皇權的暫時代表張太后信任了他。

    當皇權信任大臣時,楊廷和就能立新君,寫遺詔,黨同伐異,排斥異己,一如此前當皇權信任太監時,劉瑾就能成為“立皇帝”,施行變法,更讓當時的首輔李東陽噤若寒蟬。

    同理,後來的張居正能攝政十年,首先也不是因為他是內閣首輔,而是因為年幼的萬曆帝無法執行皇權,皇權的暫時代表李太后信任他,僅此而已。

    從嘉靖帝繼位的那刻開始,這位新任大明天子就已經名正言順掌握了皇權,如果真想要趕走楊廷和,就是隨手寫一道聖旨即可,只是這時的嘉靖帝還缺乏政治經驗和自己可信任的政治班底,雙方才僵持了數年。

    楊廷和先後四次封駁嘉靖帝的御批,又不顧雙方真正實力懸殊,悍然發動完全不佔道理的“大禮議”,最後卻因為自己寫的遺詔,砸了自己的腳,不得不辭官黯然歸鄉,也毀了兒子和自己眾多親信弟子的一生前程,臨死前一年還被嘉靖帝宣佈“為罪之魁,罪當斬首棄市,姑且削職為民”,直到幾十年後,嘉靖帝死去之後才得到了諡號,很大程度上他也是自作自受。

    而拜楊廷和所賜,那兩位從明孝宗弘治年間起,幾十年來一直多行不義的張氏國舅爺(張延齡、張鶴齡),最後也因為嘉靖帝的遷怒而被明正典刑,驕縱了半輩子的張太后落得晚景淒涼,也是咎由自取。

    ——只是楊廷和口口聲聲是為“孝宗敬皇帝”後嗣有人,才發動“大禮議”,而他最終因為一己之私帶來的惡果,又有何面目見明孝宗、明武宗父子於九泉呢?

  • 3 # 季我努學社

    楊廷和(1459-1529),字介夫,號石齋,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楊廷和自幼聰慧,12歲鄉試中舉,19歲中進士。弘治年間他曾陪皇太子讀書,後又參與纂修《憲宗實錄》和《大明會典》。明武宗正德七年內閣首輔李東陽退休後,楊廷和遂為首輔。

    明世宗朱厚熜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病死,由於武宗沒有繼承人,所以皇位繼承問題凸顯出來。在這個皇位空缺的時刻,內閣首輔楊廷和運籌謀劃,依據宗法禮制原則,按照《皇明祖訓》選定新的皇位繼承人,迎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皇位繼承人確定後,楊廷和用計除掉了武宗寵信的佞幸江彬,徹底消除了明廷的政治隱患,為皇位的順利接替提供了保證。隨後,楊廷和主持起草了明世宗的即位詔,改元更化,清除武宗弊政,振奮人心。此詔令涉及社會的政治、經濟、司法、邊防等方面,得到了官民一致的讚譽。世宗即位後,隨即命令禮部討論其父興獻王主祀稱號,以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先例,要求以明孝宗為皇考,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明世宗堅決不接受此提議,由此開始了長達3年之久的大禮議之爭。在大禮議中,楊廷和的主張被一步步地否定。從楊廷和要求世宗稱其父興獻王為“皇叔考”到改稱“興獻帝”,從稱興獻帝到改稱“本生父”,從稱本生父到改稱“本生皇考”,從稱本生皇考到改稱“恭穆獻皇帝”,才算基本完成了廷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楊廷和與世宗的關係迅速惡化,其政治影響也急劇減弱。對世宗來說,要想完全掌握權力,必須獲得政治上的獨立性,擺脫舊貴族舊官僚的干涉。對楊廷和而言,他想擴張閣權,但他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閣權能否擴張主要取決於皇帝的容許程度,這時實際上並不具備閣權擴張的條件。楊廷和不僅沒有順應歷史的潮流,反而逆潮流而動,所以失敗是其最終的結局。

    大禮議之爭

    歷史上對楊廷和此人評價不一,大多肯定其在皇位空缺時表現出的勇挑大任精神,而否定其在大禮議之爭中表現出的咄咄逼人姿態。

    參考文獻:

    1.王建中:《楊廷和與明代正德嘉靖之際的政局》,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2.田澍:《楊廷和與大禮議—中國歷史上人事成功更迭的典型案例》,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5期。

    3.田澍:《大禮議與楊廷和閣權的畸變—明代閣權個案研究之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騰訊地圖怎樣檢視限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