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詩人袁公

    日系車其實在世界上是賣得比大眾車好的,只是在中國賣不過大眾,為什麼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的汽車高階感的心理在作怪。

    第一,中中國人認為,買車要買車身很硬的,很多人買車的時候,就在車頭蓋那裡拿手指頭去按鋼板,按不下去的就是好車,能按下去的就是不行,剛好大眾在這點上就做得很好。

    第二,很多人認為,買車要買關門聲音“嘭”一聲的,這就是所謂的高階感,大眾車的車門關起來就是這個聲音。而日系車的車門關起來是“啪”一聲,好像很鬆散的感覺,似乎很沒有安全感。

    第三,很多人買車,要買開起來底盤很穩的,剛好大眾又符合這一點了,日系車的底盤做得沒有穩這個感覺,高速路上速度開到120以上就有點發飄。

    綜合上面的3點,中國人買車是必須選大眾的。

    其實,我給大家普及一下,車子安全不安全,跟車頭蓋能不能按下去是真的沒聯絡,要這樣就能看出來安不安全,那NCAP汽車碰撞測試是幹嘛的了,為什麼要用假人,測試假人的受傷程度?你要看車子安不安全,去看下碰撞測試不就好了,很遺憾的是,大眾的很多車型測試分數都沒有豐田和本田高的。

    還有,車門關門聲音真的不代表高階感。。。“嘭”一聲,不是因為他的車門真的特別厚重,是因為大眾的車門鉸鏈做多了一段,是3段鉸鏈,而日系車通常都是2段鉸鏈的,所以大眾車門關起來很費勁,而且聲音很好聽,但是這無關高階。

    關於車子飄的問題,那日系車真的做得不夠好了,人人都喜歡穩的車這很正常,最新款的豐田本田已經不飄了,但是日產還是飄得很,很多接受不了。

  • 2 # 無雙談車

    因為大眾門檻低。

    你說勞斯萊斯好不好,賓利好不好,紅旗L5好不好,這些都好;我要問你勞斯萊斯Phantom和大眾桑塔納哪個好,你肯定會告訴我說是勞斯萊斯Phantom,但是如果你買的話,大部分還是會選擇桑塔納,因為勞斯萊斯太貴,我們只能買的起桑塔納。

    同樣,你這個問題也是一樣的,日系雖然好,但是價格高門檻高;你看大眾的桑塔納,自動擋落地不用十萬,Jetta的VS5更是門檻最低的合資SUV,手動入門版十萬不到就能落地,但是你看同級別的日產車型,有哪個能做到十萬自動擋落地的呢?豐田的LEVIN還是COROLLA?還是日產的Sylphy和本田的CIVIC?這些都不行,所以且不說你車好還是不好,你價格高就決定了你的銷量不會太高。

    日產Sylphy自動擋落地起碼要十三萬,而且動力還很弱,老掉牙的自吸拿出來翻新一下又重新安裝上了,這個價格和大眾的十萬落地怎麼比?能比嗎?銷量不被碾壓就怪了,再就是看車型,日產有幾款當家的車子?

    我給你盤點下日產旗下的幾款當家車型:

    豐田:LEVIN、COROLLA、CAMRY;

    本田:Accord、CIVIC、FIT、CRV;

    日產:Sylphy、Teana、Tiida、Qashqai;

    然後你再看看大眾的當家車型:

    三廂轎車:桑塔納、Passat、Magotan、Lavida、Sagitar、Bora;CC和凌度都是在後面賣萌的,原先的Jetta現在改成了子品牌。

    兩廂車:Golf、polo、桑塔納浩納、Lavida兩廂版本;

    SUV:Tiguan、TiguanL、TAYRON、Tharu、探歌、Teramont;

    大眾門檻低,車型多而且個個都很能打,分出去的子公司Jetta也是很有競爭力;雖然大眾一直在減配,安全性不能看,但是大眾是切實考慮過需求的,他知道消費者想要什麼,買得起什麼,你東西再好不如老百姓能買的起,所以日系拼不過德系很正常。

  • 3 # 百科人生

    這個問題要從多角度來看,其實熟悉中國汽車發展史的朋友們都會知道,德系車在中國的熱銷時間並不長,可以說是在2010以前德系的銷量比不上日系,如今日系車買不過德系車很多人不不理解,但是確實是一個質變到量變的過程。

    筆者是2005年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一份工作就在4S店,品牌是一汽大眾。4S店集團下有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一汽豐田以其它品牌,在那個時候銷量最好的是一汽豐田,旗下COROLLA、花冠、銳志還有CROWN都是熱銷車型,可以說一家一汽豐田店的全年產值抵得上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相加。甚至可以說那個時候的4S店中豐田沒有是不賺錢的。

    拋開日系車便宜、輕巧和省油的特點之外,豐田當時的宣傳也做的非常到位,“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這句廣告詞可以說將當時豐田的風光場面詮釋的淋漓盡致。除了豐田以外,本田Accord、

    CR-V(引數|圖片)、馬自達6還有HIGHLANDER等經典車型也都賣的不錯,尤其是馬自達6,就憑藉一個車系撐起了一汽馬自達。可以說那個時候很多日系廠商都是橫著走的。

    當也可能就是如此,日系對於產品質量的把控不足開始出現,比如日系皮薄、安全性不高、效能不出色等問題紛紛爆出,首當其衝的是

    HIGHLANDER(引數|圖片)30°坡的問題,如果現在通過百度可能還能找到,可以說HIGHLANDER30°坡為隨後日系車的節節敗退埋下了伏筆。

    緊接著就是當年熱賣的

    Accord(引數|圖片)底盤斷裂事件,由於一對新人的殞命讓本田成為眾矢之的,其火爆程度堪比今年傳祺GS4,這讓無數人質疑日系的質量。不過最後壓垮日系的還是豐田——剎車門。這個席捲全球的醜聞讓當時豐田老總豐田章男到處道歉,當時讓中國消費者失望的是豐田當時竟然宣佈“召回不涉及中國”,這一下就讓中國汽車消費者和媒體炸鍋了,紛紛質疑豐田究竟是有錯不糾區別對待,還是中國的豐田車其實是簡配?(其實現在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日系海外車型和中中國產品相比往往只有樣子和名字相同。)

    除此之外,二戰日本那種死抱著成熟技術不放的老毛病在汽車上面又犯了,新車只有小升級,對於全新的技術一直不願意採用,在全球渦輪化的時代一直採用這吸氣增壓(對於渦輪增壓、自然吸氣究竟誰好,在此不做分析),在手自一體甚至DSG開始流行的時候,大多數日系依然死抱著CVT不放,對於新技術的漠視讓很多日系開始失去了市場競爭力,而消費者也將目光鎖定在技術更先進、安全係數更高的德系方面,也正因如此德系開始在中國迅猛發展。

    Tiguan(引數|圖片)等熱門車型出現之後,德系的TFSI、DSG以及小排量渦輪增壓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產品力競爭開始越來越有力,日系的失利也在情理當中。

    在這裡並不想說什麼民族感情或者什麼中國人不懂車之類的話,說盲目跟風有沒有,當然有,但是買車這個東西最後還是自己決定,在試駕以後瞭解售後成本以後為什麼德系還是能夠賣的如此火爆?在德系爆出所謂斷軸、排放門之後中國人還是趨之若鶩?這點其實很值得我們思考。這並不是一句跟風、中國人不懂車就能解釋的。可能就像那句話說的,德系研究是中中國人吧……

  • 4 # 大蝦丶袁老師

    日系車質量好,保值率高,故障率低為什麼賣不過大眾呢?

    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1 首先有種說法,日本車一級車賣本土,二級車賣美國,三級車賣中國、雖然我感覺沒有這麼誇張,但是中國的法律法規還是讓部分車企鑽了空子,加上國內汽車起步上晚,部分車型的確存在簡配,質量管控上確實和國外存在差距,但是不止日系,中國的國情所致,但是日系普遍的質量還是高於很大部分的車企,所以日系車的保值率也很不錯。

    5 日系車憑藉不錯的口碑,日系車子營銷上的花銷很低,很多技術車型、認知度不高,宣傳不到位,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銷量。

    6 最後日系車在中國的銷量很高,利潤也不錯,但是日系企業不重視中國市場,像近些年日系車也報出不少問題,比如機油增多,氣囊召喚等、面對危機公關,國內外區別對待也寒了不少中國人的心。

    日系車在實用性,可靠性,在中國的二手車市場保值率高,小毛病少. 但並不是沒有缺點、缺點還是很明顯的。銷量代表不了全部。

  • 5 # 曹臻Alex

    1、豐田系在國內能打的車型不夠多,但是“單兵作戰能力強”。算起來南北豐田也就是C-HR/奕澤、COROLLA/LEVIN、CAMRY、榮放、HIGHLANDER這五個系列屬於各自細分市場的第一梯隊。對比來看南北大眾在每一個細分市場裡都提供了至少兩款主銷產品,在A級車市場裡,算上“外掛”斯柯達,總共投放了超過十款車型,面對COROLLA和LEVIN是一種全方位的“包圍”戰。

    2、南北大眾在中國的經銷商門店數量加起來差不多2000家了。南北豐田所有門店加起來1400家多一點。

    3、產能差距巨大。廣汽豐田目前只有三個工廠建成投產,滿打滿算年產能剛剛可以超過60萬臺(2018年廣汽豐田年銷量58萬臺,幾乎用足了)。一汽豐田規模大一點,在天津、長春、成都一共有5個工廠,年產能75萬臺,但2018年買了71.5萬臺,基本上也是用足了所有產能的。而南北大眾就不一樣了,光是上汽大眾就有安亭、南京、儀徵、寧波、新疆(烏魯木齊)、湖南(長沙)六大生產基地,年產能已經超過200萬臺;而一汽-大眾的工廠有7座,年產能(包括規劃中的)將達到300萬臺,南北產能加起來將超過500萬。是南北豐田的4倍。

    當然,對應2018年的實際銷量,南北豐田賣了129.5萬臺,南北大眾則是348.1萬臺。感覺產能利用率方面,明顯是豐田更佔優勢。但同時也是受制於產能瓶頸,沒辦法進一步提升銷量。所以1+2+3,基本就是賣不過大眾的主要原因之一了——總量就這點,門店數量就這點,可選的主力車型就這點,怎麼賣呢?比如A級車市場裡,2018年僅僅一個Lavida就賣出去46萬多臺。廣汽豐田已經是把幾乎1/3的產能用於生產LEVIN和LEVIN雙擎了,那也不過20萬出頭。整個產能才60萬,增加LEVIN比例,勢必會佔用其他車型的額度,像HIGHLANDER本來就供不應求了,再減產,豈不是吐槽加價的人更多?

    但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大眾和豐田兩家在中國的發展戰略是完全不同的。大眾就是早早的進來,並極其重視中國市場,全年全球銷量才1083萬臺,中國市場就賣出去420萬(含進口),佔比超過4成。豐田全年1052萬的銷量中,中國佔比還不到1/7。

    是因為豐田不重視中國市場嗎?確實有一部分原因。畢竟隔幾年來一次敏感問題來一次抵制,豐田肯定會掂量掂量投資力度,要不要像大眾那樣瘋狂擴張。只是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1、豐田和大眾不一樣。豐田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均衡得多。大眾仰仗中國才能爭全球第一,因為它在中國和歐洲之外的市場很不好做,比如北美。豐田不一樣。豐田在北美、東北亞、東南亞、澳洲甚至歐洲都有非常廣泛的市場基礎。這就意味著豐田作為一個全球化的企業,它的資源是要進行合理分配的。它有自己的一套管理體系去實現每一個市場的良性運轉。

    2、對一個企業來講,年產量做到100萬臺和1000萬臺,所承擔的壓力是完全不同的。尤其針對豐田這種特殊的企業,它的採購體系大多都是自家的,是真正全球化的。因為任何一個小的疏漏,很可能會牽涉到多個市場的數以百萬計的產品。同時在產量之外,它會更多考慮全球市場的供需環境變化,比如最近兩年全球經濟發展放緩,如果算不清產能需求,萬一擴張過大,產能過剩,那就是很大一筆損失。其實大眾在中國把產能擴張到500多萬臺,已經讓很多經銷商吃虧了。2018年車市不好,經銷商壓力大,只能咬牙把多餘的產能扛在自己肩上。

    3、豐田的發展策略從來都是偏保守的。產能擴張不求急功近利,而是根據市場需求,收一點,等到實在需要更多產能支援了,再建廠。廣汽豐田就是這樣,這不第三工廠才建沒多久,產能又快用足了。4、不要因此說豐田心眼壞。它的這種做法,得益方除了豐田自己,就是它的員工、它的供應商、它的經銷商合作伙伴、它的車主客戶。工人不會愁有沒有活幹,因為豐田的活肯定幹不完(對比就是起亞、雪鐵龍、標緻以及很多國內二三線品牌去年的開工情況);供應商當然不用說了;經銷商嘛,懂的人自然知道,2018年都說經銷商日子不好做,唯獨豐田經銷商特別滋潤。以一汽豐田披露的資料看,經銷商的庫存係數小於0.6個月,店均收益2018年是2017年的1.1倍,沒有庫存壓力,沒有資金壓力,賣車不靠價格戰,一線銷售提成還高。進而高保值率的車對消費者來說就是殘值率高,二手車賣出去也不虧。

  • 6 # 有一種偷拍叫掃街

    這是一個爭執不休的話題,各自都有理,為啥?因為各車有各車的優點!相比而言,日系發動機和自動變速箱是質量靠譜一點的。德系的懸掛調教穩重一點。德系發動機結構複雜一點,尤其進氣門設計上,跑個十幾萬公里後,因為這個問題引起機油損耗是老款德系發動機燒機油的主要原因。更換氣門油封,這在國外很小的的發動機維護方案,有專業工具,不需要大拆發動機。國內維修廠很少有這類工具,直接建議大修發動機,利潤高還不用花錢購置專用工具。我手上的Passat就更換過,當時找的計程車專修店,油封80元,人工費300元,因為沒有專業工具,需要拆缸蓋需要更換,4個小時搞定,有效解決了燒機油問題。日系的懸掛也是一個薄弱點,從FIT到Accord,網上都有底盤加強配件出售,不改裝偏軟。例如FIT的行車質感很差,坐裡面很顛簸隔音很差 。主要市裡短距離通勤的會覺得日系靠譜,跑路多的會覺得德系裡面舒適一點。各品牌都在努力想多賣車,日系還不是開始上增壓器,地球夢還不是有積碳,Sagitar那個板懸還不是斷過。每輛車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買車要根據自己的需求買,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

  • 7 # 眾口說車

    先不要說好不好,日本車究竟好不好,是個見仁見智的事情,車無完車,有些人喜歡日系車的耐用性,有些人喜歡大眾的渦輪推背感,有些人認為日系皮薄,有些人則認為大眾配置低....

    日本車在國內買不過大眾總得來說有以下原因:民族情緒

    眾所周知,國內有很多人還是仇日的,抵制一切日貨,雖然日系合資車有中國產股權,但是的確日本廠商的利潤是很高的。

    鈑金噴漆:

    雖然汽車鐵皮在碰撞時起不到一點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德系、美系、中國產車的鈑金噴漆的確很厚實,日本的鈑金相對要軟一些,特別是油漆,更軟,碰撞時的理念也不一樣,日系的潰縮理論、行人保護理論導致其對車身自身損害比較大,給人一種不結實的感覺。

    技術都是有取捨,日系現在也走上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道路,不過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未來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 8 # 一萬年塵埃

    好不好,用過的人心裡有桿秤,二年駕齡用車體驗,自己的車是本田Greiz1.5L(做了門、後備箱隔音),兩個親戚一輛是大眾Lavida1.6L,另一輛是現代Elantra1.6L。起步:Elantra更有勁,Greiz適中,Lavida肉。過彎表現:Elantra側傾最小,Lavida適中,Greiz嚴重。高速行駛感受:Lavida最舒服,車身穩定良好,Elantra舒適度其次,但車身穩定比Lavida好,Greiz只能說是能開談不上舒適,且車身不穩定要經常調整方向盤,注意我前面說的是能開,120以上也沒問題。油耗表現:Greiz5.5-6.5,我是5000公里清表,Elantra6.0-7.0,Lavida沒清過表穩定在6.8L三臺車車齡相差不超過半年,除正常保養,Greiz6萬公里已換過火花塞,更換前出現過兩次低速息火,輪胎4萬公里已經沒紋全換了。Elantra6萬公里前輪鼓包已更換,中控報過警,但未查明原因,電瓶虧電換了新的。Lavida公里數3萬左右,除了空調開啟前5分鐘壓縮機聲音異響外(目前能正常使用),沒有其它花費。真實反饋,還是那句話,好不好自己用過才知道。

  • 9 # 無聊到巔峰

    題目是瘋了麼....拿日系全品牌來跟德國的一家汽車品牌相比?

    看到上面兩個圖是不是搞笑的很?

    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日產銷量共計720, 447臺;本田60.91萬輛;豐田68.00萬臺;馬自達14.58萬臺;大眾則是190萬的銷售量-----這還僅僅是日系三家,圖中那麼多品牌都還沒算進去...就這種明白的事實,為什麼會有人說“日系車為什麼賣不過大眾”?

    第二點,按題目的意思,大概就是說日系車要比大眾好咯?您覺得人類都是傻子還是怎的.....日系車單獨挑出來一個品牌,不管是在歐、還是在華,誰銷量比得過大眾?

    究其原因,日系車和德系車各自的品牌形象已經根深蒂固了。

    日系車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是什麼?

    缺點是車皮不耐用;車重輕;空間小;懸掛軟;

    優點是節油;便宜。

    首先,日系車確實沒德系車安全,日系車20W以下的車基本部安裝後防撞樑,或者裝了也非常單薄:

    (Teana的很薄)

    (CRV沒有)

    其次,日系車基本很少有ESP,什麼叫ESP?就是車身穩定裝置,本著節約成本的問題,日系車大多都是沒裝的。

    反觀大眾,一直以來的品牌定位都高於日系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眾用斯柯達(簡配大眾)去競爭日系的市場份額....

    但其他方面,汽車行業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很多東西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個樣子。日系車高排量並不節油;而日系車中Accord、Teana、馬自達等車懸掛也不一定就比德系車軟了。至於車重麼,Passat1435KG;Accord1495KG-----依然是不分伯仲,甚至還更重了(這就是日系車沒那麼節油的關鍵原因了...)

    最後,就是家國情懷了,雖然八國聯軍都來過,但是日本最受愛中國人士的厭惡.....這就不多說了。

    簡而言之,日系車全系加起來肯定比大眾要賣的好,但單獨一個品牌肯定比不過大眾。雖然大家都在發展進步,但長久以來累積的口碑卻不容得一瞬間就能扭轉。

  • 10 # 試駕時間

    這個提問犯了常識性的錯誤。

    中商汽車研究院的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大眾的國內銷量幾乎與豐田、本田、日產三家日系大廠的銷量總和持平。

    如果把本田、日產、鈴木和馬自達四家放進去比,不要說大眾,整個德系甚或整個歐洲的汽車大廠合起來都不是對手。

    豐田COROLLA在銷量下降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單車型第一的成績。

    而本田、日產、鈴木、馬自達、斯巴魯五家合計銷量幾乎是賓士、寶馬、奧迪、斯柯達、雪鐵龍、標緻六家銷量總和的三倍。

    為什麼國際市場日系車風靡而在國內卻拼不過大眾?

    主要原因原因有兩個,一是大眾汽車在國內的合資廠投產較早,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二是受政治文化思維的影響,國內對日系車的消費存在一定程度的顧慮。

    日系和德系汽車在國內外市場狀態的巨大反差充分證明國內汽車消費文化遠不成熟,飽含有太多的思維意識侷限。

    事實上,無論在普通民用車、商用車和越野車領域,日系的技術和品牌影響力絲毫不遜於德系,而超越大眾更是小菜一碟。

    不過,如果講效能車,日系的號召力真的不如德系——大眾除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岳父母的兒子對他們的生活不管不理,我應該出頭為他們討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