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雯雯聊熱劇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我也算是一個明粉吧,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明朝天子守國門是明成祖朱棣定下的規定:我大明終其一朝二百七十六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之所以這一觀念能延續200多年,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吧。

    第一:朱棣得位不正,從侄子手中搶到的皇位,定都南京的話,不利於自己統治,南京有很多勢力都支援心地仁義的朱允炆,朱棣可以攻下南京城,但是收復南京人心就不那麼簡單,消失的建文帝如鯁在喉,把首都定到北平,可以慢慢消化建文帝的影響,使國家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這也是遷都北平,也是天子守國門的起因吧。

    第二:明朝從建國之初就面臨著嚴重的外患,朱元璋打敗元軍後建立的漢人政權,但是並沒有根除元朝的統治,元大都被攻破之前,蒙古貴族就已經北遁,在北方建立了北元,後來北元分裂為韃靼何瓦剌,並且多次興兵南下,威脅大明朝,朱棣御駕親征多次打敗蒙古,但是不可能真正程度上的徹底消滅他們,所以以後明朝歷代君主都會遵從朱棣的遺訓,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

    或許明朝君主都有這份霸氣吧,無論是任何時期,都保持著自己的氣節,即使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但是明朝很快就立了朱祁鈺為皇帝,繼續同瓦剌做鬥爭,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即使面對瓦剌用朱祁鎮做要挾,都不為之所動,而朱祁鎮也是抱著殉國的心。

  • 2 # 冷月無聲勝有聲

    因為宋的軟弱無能,不斷丟失領土,不斷的遷都,最終釀成崖山之痛!

    大明推翻元朝統治,漢人重新恢復統治者地位,大明王朝統治者深知導致宋亡的原因就是其軟弱無能,一味的退讓,所以大明誓死守衛江山!

  • 3 # 海鏡清

    明朝本來就沒有天子守國門的觀念,只不過是後人牽強附會而已。

    明朝興起於江淮,朱元璋稱王時即為吳王,南京本來才是根基之地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即使後來趕跑了北元,佔領了大都(改名北平),朱元璋也沒有打算遷都到北方去守什麼國門。

    朱元璋死後,傳位給自己的長孫朱允文,他同樣繼續以南京為都,沒有打算遷到北平去守國門。如果明朝的皇位就這麼正常地傳下去,可以預計的是歷代皇帝都會窩在南京。

    可是,一場叛亂改變了這個傳統。是的,就是叛亂,不管朱棣打著什麼旗號 也不能改變他是叛亂的事實。他打進了南京,奪取了皇位。可是他不喜歡南京,這裡的官員大多數都是忠於朱允文的,雖然他殺的人頭滾滾,看可心裡還是挺彆扭,所以他決定遷都,把首都遷到北平這個自己的老巢去,改名北京。

    本來北京也談不上國門,但朱棣死後,後續的子孫鑑於國力耗費過大,開始收縮政策,包括放棄安南,內遷奴兒干都司,放棄下西洋等。明朝對蒙古軍事上的不作為政策,為蒙古統一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有力的外部環境,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

    土木堡之戰讓北京真正成為了國門

    土木堡之戰中,明朝中央軍損失殆盡,雖然後來擊退了瓦剌,但北京從此就成為國門了,而長期威脅明朝的河套之患中的北虜套寇也是土木堡之變後所出現的。

    所以,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實際上是連續幾代國策上的失誤、軍事上的失敗而造成的窘迫局面,並不是什麼值得稱道的傳統。

  • 4 # 疏梅淡月雪中行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總是為當年那個中二自己感到可笑。一句天子守國門,讓人沸騰的不僅是一腔熱血,更是對我大明寧折不彎熱淚盈眶。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回過頭再仔細審視明朝那些事,卻看出了不一樣的味道。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僅僅是向野豬皮表達我大明的氣節嗎?事實的真相卻是很讓人沮喪。

    這是一個不得不做的動作,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定都南京,那可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可以看出,朱元璋立國之初並沒有天子守國門這一國策。

    明成祖朱棣從北京打到南京,最後又定都北京,才有了天子守國門這一說法。那麼朱棣真的那麼有剛,放棄江南的花花世界跑到北京去吃沙子嗎?鬼才相信他,他自己是有苦難言。

    當初為了搶奪皇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北方計程車兵全部調來南下,結果導致北方防務漏洞百出,尤其是他把大寧地區割讓給兀良哈蒙古王,把遼王、沈王、谷王、幾個擁兵塞外的好兄弟調到南京來打內戰,更加導致遼東、漠南再無明朝精兵強將,北京城如同一個剝光了的小姑娘,赤裸裸的直面北方遊牧民族。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用了近百年時間,也沒有把北方防務理順。北方遊牧民族的不停襲擾讓明朝疲於應付。既然每年都的打好幾次,索性就不調兵南方北方的來回折騰了。乾脆就在北方等著打仗。

    所以說,天子守國門幾百年,根本就是因為北方防務空虛,疲於應付來自北方的不停騷擾,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而明朝糜爛的朝政卻導致了後方不穩,李自成把明朝認為穩固的大後方也打了個稀爛,內外交困之下,明朝這個巨人終於轟然倒塌,成了了歷史。

  • 5 # 寒山噴史

    一句話,不得不這麼做。

    帝國體制下,最難處理的問題,就是中央、地方權力如何分配。中央太集權了,地方便弱,無法抵禦外患、鎮壓內患,比如宋和晚明。太放權給地方了,禦敵和鎮壓內患沒問題了,但是地方就容易尾大不掉,比如中晚唐和晚清。

    明朝中前期,內患次要,外患主要,北元始終為患,重災區就是大同到燕京一線,也就是宋朝一直沒有收復的幽雲十六州。

    朱元璋時期,因為自身的威信,尚能鎮住軍隊,所以還可以安排武將鎮守燕雲。

    但他顯然考慮到身後,繼承人難以鎮住軍方,所以一方面清洗軍方里的實權勳貴,一方面分封皇子鎮守北方邊塞,制衡武將,防止尾大不掉。或者即便尾大不掉,也是皇室諸王的尾大不掉,天下還是朱家的。

    在武將勳貴與藩王互相制衡的佈局下,朱元璋不再擔心燕雲抵禦外敵會陷入效率低下或尾大不掉兩個極端。所以可以穩坐南京,遙控北疆。

    但是後來惠帝試圖打破這種平衡,導致燕王起兵奪取皇位。燕王繼位後,繼續削藩,把藩王勢力邊緣化,如此一來,邊境的武將就沒有制衡,如果都城還遠在南京,燕雲地區乃至於陝甘,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放權吧,北境就容易形成藩鎮,尾大不掉,不放權吧,就沒辦法高效的抵禦北元。

    朱棣登基的前期,是不敢放權的,所以北方抵抗北元的效率急劇下降,北元入侵越發頻繁。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既然不能恢復藩王制衡武將,又不能單純給武將放權,那就只能自己御駕親征,作為臨時解決的辦法。所以朱棣在位早期,經常御駕親征,讓太子朱高熾留守南京監國理政。

    但御駕親征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朱棣最終選擇第三個不得已的辦法,那就是遷都。

    遷都之後,帝國的指揮中樞直接就在燕雲,就近指揮,全國的資源也可以放心大膽的調集到燕雲,不用放權,就可以高效的抵禦北元,甚至主動北伐。

    但這個辦法其實還是權宜之計,而且弊端很明顯,因為一旦某一戰役失利,都城就還有可能暴露在外敵的威脅之下,而毫無緩衝地帶。

    長遠來看,朱元璋的佈局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但是因為朱棣因藩王起兵而奪取皇位,那就肯定不會再恢復分封制,一旦嚐到了集權的滋味,再分權可就難了。

    之後歷任皇帝也是如此,更因為,他們的眼光,和朱元璋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總而言之,天子守國門,後世的附會粉飾而已,真正的原因是,不敢放權武將和藩王,又不能坐視邊境被北元侵擾,那就只能自己上咯。

  • 6 # 三觀粉碎機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天子守國門”這句話最早出現在2004年閻崇年的《正說清朝十二帝》裡面:

    “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天子守國門,抵禦入侵。”

    顯然並不是。

    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建都》中曾說:

    “今夫千金之子,其倉庫匱筮必身親守之,而門庭則以委之僕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僕妾以倉庫匱篋;昔日之都燕,則身守夫門庭矣。曾謂冶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與?”

    通俗翻譯一下就是“聰明人都知道自己看倉庫,大門讓僕人去看,現在要從南京遷都到燕京(北京),這不是傻瓜麼?”也就是講黃宗羲說這句話其實是反對當初朱棣遷都的,認為這是個非常蠢的主意。

    當然了,後來事實還是證明了朱棣遷都北京是一個比較明智的決定,確實是奠定了大明之後三百年的基業。所以我們也可以講,明朝確實不管是從戰略還是其他角度來說,定都北京都是正確的,但是明朝的皇帝並不知道“天子守國門”這個概念。而我們現在這麼講,是對從永樂遷都到崇禎煤山自殺這麼一個段時間內明朝皇帝行為的一個總結。

    不過多嘴一句,如果朱棣不是篡位坐上的龍椅,未必當初就鐵心要遷都回自己的封地,即使從大局觀上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所以“天子守國門”這五個字,也可以說成是對朱棣的美化。

    唉,歷史啊,就是一個環。

  • 7 # 華哥雜談

    如果沒有閻崇年在《百家講壇》開講《明亡清興六十年》,所謂“天子守國門”還只是個別歷史學家口中的總結性概念,並不是明朝時統治階層有意識的政策安排。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明粉們一方面堅定地認為閻崇年是“滿遺”,另一方面又採納了閻崇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並把它無限放大,作為明朝完勝滿清,甚至超越漢唐的主要政據。

    從目前各類記載來看,朱棣遷都北京時,北京城也還不算國門。關於朱棣遷都的動機,很多人認為主要是朱棣奪了侄兒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且有一種傳說他的侄兒建文帝在南京城破當天被大火燒死了,所以內心害怕或者愧疚,急於遷都北京。

    我認為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有兩個意圖:一是北京是他的根基,經略多年,他的政治基礎都在北方,所以急著需要遷都,首要的任務是鞏固自身統治。二是他在北方與蒙古勢力爭戰多年,瞭解北方防禦的重要性,確實有天子御邊的想法,希望透過首都北移,增加北方政治軍事權重,鞏固北方邊境安全。

    明中期“土木堡之變”後,蒙古與明朝爭執中佔有優勢,邊境線也逐漸向南推進到長城邊,此時真正成了“天子守國門”。話說回來,別人都打你頭上了,你不守能行嗎?到了後金崛起後,明朝日落西山,不要說守國門,連整個國家都快守不住了。

    雖然說明前期遷都北京也有那麼點守邊的意思,但大部分時侯守國門是被迫的,沒必要大吹特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三個月減到100斤,有什麼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