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鑄我矛戈
-
2 # 史話戲說
死不死是個機率的問題。近代以前,軍隊承受傷亡的能力普遍低下,傷亡五分之一還不跑的軍隊,是很罕見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前進並不是必然的死亡,活下來的可能性反而比較大。如果前進帶來的是勝利,那麼還有獲得獎勵或者劫奪戰利品的可能,如果攻下了富饒重鎮,大家都發了。動力巨大。
更不要說還有獎勵機制了。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賞賜先軍陷陣者的習慣。中國古代有軍功首級,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排方陣長槍兵領雙份工資,羅馬人也喜歡特別獎勵第一個登上城頭計程車兵。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古代人不推攻城梯?不知道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如果守城者看得見攻城梯、也能推得動,是肯定會推的。不但會推,還有順著梯子往下倒開水、倒滾油、扔石頭、扔狼牙棍的。
將軍能不能以一敵百?這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給一個人一把武器,然後期待他去對抗一百個人,是很沒道理的。但是很多將領喜歡把自己的親信留在身邊,作為預備隊。在關鍵時刻,跟隨將領一起衝鋒的小股重騎兵,可以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如果將軍和他的一百名親信及時前進,打崩了對方一萬人計程車氣,這算不算以一敵百?很多以一敵百是這麼來的。
-
3 # 中醫含笑君
首先打仗就是要死人的,以血肉之軀抵擋刀劍,稍有不慎,後果可想而知。且軍中有軍法,一入軍營,身不由己,士兵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令行禁止也是能打勝仗的要素之一。擊鼓進攻,誰敢不從,臨陣退縮,擾亂軍心,當斬。所謂三令五申者也,以法懼之,此統兵之法也。再有為國為民情懷之人心有大義而不畏死,敢於犧牲自我,這是有的。再有就是軍功,建功立業,衝鋒陷陣,作戰勇猛,斬獲敵首,可封官進爵,獲得賞賜,從社會底層走向社會上層,改變自身和家人命運,光耀門楣。再有男兒正當風華,血氣方剛,又經過軍事訓練,非常人可以想見,我一身武藝,孰生孰死,尚未可知,何妨一戰。
推是有的,也有專門的器具,不過總不能一直推著,你推一個他給你搭十個,而推更累人,再有就是梯子是可以設計倒鉤的,梯子一搭,鉤子扣住城牆,你要怎麼弄。所以有時不如不推,而投以木石,或燒滾的辣油或金汁,使梯子滑不可登等等方式。再有云梯車,就那種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的,配備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裝置。這個你就推不掉啊。
正常來說,以武論,狹義理解,將軍武力高於一般士兵,假設一對百,要是一個一個上那當然沒問題,要是一起上圍攻,哪裡擋得住?再者將軍要是上戰場,又不止你將軍一個人,那肯定是一個一個砍過去的,你講他以一當百,那問題也不大。所以以一當百,百多虛指,不是實指,更多強調的是武藝高強,作戰勇猛,令人膽寒,就是這個人很厲害。以智論,以一當百,可指其智慧非眾多普通士兵可比,一軍之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其排兵佈陣的優劣,又可決定一場戰役的成敗,那打贏了還常勝,那可不就是以一當百,當千,當萬麼?這是謀略上的以一當百,當的是敵人。第三種,兼前兩種,以一當百,百者虛指也,即要求一個將軍要在武藝和謀略都有很高水平,這是文武雙全之才,是將才,可遇不可求。深層次上講,以一當百更多的是強調軍事智慧,不是武藝,一個軍事首腦你可以不會武功,但不能不會指揮打仗,否則就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以一當百,而是狹義上的以一當百,想想毛主席就知道了,你一個人武功再怎麼厲害也決定不了一場戰役的勝敗啊。
-
4 # 我就是心淨
先回答那個攻城梯的問題。
為什麼古代人守軍不把攻城梯給推下去呢?這裡面的原因是有很多的。
關鍵的一點是,這種梯子真的是不好推啊!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古代時候攻城的雲梯的種類是非常多的,
我們所認為那種比較好推的梯子,其實一般都是流寇或者土匪們臨時打造的普通梯子。
真正軍方打造的雲梯,可是非常精良的哦。
防止守城人員摧毀雲梯,基本上進攻一方有這樣以下幾種策略。
第一點,他們可以在雲梯的尾端安裝鐵質或者木製的三腳架。
並且在雲梯的頂端安裝金屬的尖刺。可以狠狠的刺入城牆。
因為古代的城牆大部分都是夯土製的,只有明朝之後才會大規模出現磚石結構的城牆。
當上方人推雲梯的時候,這種三腳架會撐住大地形成一個相互制約的力。
第二點,攻城的人員還可以使用倒墜法。
雲梯還有城牆,包括下面的大地,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那麼進攻一方計程車兵進入到三角形的面積內,用身體的力量墜住雲梯,狠狠的往下吊,那麼上方的人是推不動的。
第三種方法更簡單了,叫做離牆一尺。
進攻一方不會把雲梯搭得超出城牆的高度,
雲梯的最高階距離城牆的邊緣,大概差出一尺左右的距離,這樣的話,守城一方就摸不到雲梯了。
守軍想要推倒雲梯,那就只有把身體探出去,用工具撬。
可想而知了,只要他的身體敢探出城牆,自然就會被進攻方的弓箭手給射死。
而一尺左右的距離對於進攻方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人有身高啊,
當你的腳踏在雲梯的最高階的時候,你的整個上半身其實都已經超過城牆了,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在戰鬥的過程中尋找時機,撐住城牆,翻身進入。
第四種方法就叫做多兵種協調配合,因為進攻的一方不可能僅僅靠梯子去攻程,他要有弓弩手配合,
還要需要井欄,撞城車,投石機等等武器相互協同。
當守軍顧此失彼的時候,自然也就會尋找到合適的戰機衝入城頭了。
所以說對付雲梯最好的辦法其實還是用重物去砸,或者澆沸水火油等等。
雲梯的問題回答完畢,咱們再說一說,你第一個問題也就說怕死的問題。
古代讓士兵賣命打仗無非兩個方法,一個就是重賞激勵,還有一個就是死亡威脅。
古代的人階級是比較封閉的。
平民老百姓,包括奴隸他們沒有太多改變自己階層的機會,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讀書的,那麼最後的一條路也只有靠打仗賣命來提升自己的階層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啊!
回答最後一個問題,古代的將軍是否有萬夫不擋之勇?
其實實際的歷史上,需要將軍衝到第一線去肉搏的戰役還是不多的。
只有出現什麼夜襲,火攻,亂戰……等特殊情況的時候,才需要將軍親自拎著武器上陣殺敵。
戰爭中真正結陣而戰的時候,指揮官是不可能衝上去單挑的。
單挑這種模式,大部分存在於戲劇小說,還有各種民間的傳說故事之中。
而且現實中一旦逼的主將都要親自殺敵了,那麼他身邊還有最後的一個防衛力量,
那就是家將家族親衛!
這個是非常精銳的一個戰鬥小組,絕對的忠誠!
會保護著家主一起戰鬥,他們是一個小團體,而絕對不會出現一個人戰鬥的情況。
-
5 # 火器工坊
為什麼拼命衝鋒
自凡是戰爭,哪有不死人的呢?所有當兵的從開戰那一刻就知道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死掉,但為什麼還要玩命衝鋒呢?
因為如果可以活下來,那麼這個士兵可能會獲得豐厚的報酬,以及加官加爵。
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明後期萬曆朝明軍抗倭援朝戰爭中的平壤之戰,當時總兵李如松為了能夠快速的拿下平壤城,特意下令全軍禁止搶人頭,先登城者賞銀五千。這對士兵來說明擺著赤裸裸的誘惑,只要不死,還第一個登城,那麼他就可以下半輩子衣食無憂了。因此在平壤之戰中,明軍無不奮勇爭先。
為什麼不推雲梯因為電視劇裡面的雲梯,多半都是騙人的。那種簡單的梯子,真正的名字是攀城梯,用途是在攻擊地形險要或者防守簡陋的城牆。而且攀城梯在使用時一定不會超過地方城牆的高度,通常會距離城頭還有一個腰身的高度,然後攀梯者可以抓著城垛爬上去。
如果歷史上的雲梯真的這麼簡單,那春秋時期楚國也就沒有必要請魯班出山造雲梯了。
歷史上真實的雲梯,實際上是用車輪運送的。在戰場上士兵推雲梯衝鋒實際上是推著一輛大車。
中國的雲梯車大概成型於春秋末期,車子質量很大,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推動的。在最早的時候,雲梯車是推到城牆附近,然後用木楔子反向固定車輪,隨後士兵從梯子跑上城牆。
但是這樣的設計在撤退時非常不好使,因此從漢代開始,華人智慧的在雲梯的一段加上了鐵鉤,這樣一來就可以把雲梯牢牢的卡在城牆上。加上雲梯本身很沉,守城士兵基本上很難推動卡死的雲梯。
宋代,雲梯發展到了最高境界。可以摺疊的梯子,上面有兩個鐵鉤,憑著梯子的重量,鐵鉤可以被牢牢的砸在城牆上,如果守城士兵想要把梯子弄開,要花很多功夫,而有這個時間,攻城士兵早就上來了。
唐宋時期的雲梯更為人性化的設計是在底下的車體外面覆蓋上一層牛皮盾,另外在盾面上鋪一層用水沾溼的布面來防止敵人火攻。除此之外,士兵也不在需要從車子外面去推雲梯,而是可以在車體的庇護下躲在車子裡面推動雲梯前往城牆。
除此之外,士兵還有攻城櫓車這種像塔樓一樣的武器,櫓車塔樓內有梯子,可以供士兵從地上攀爬到塔頂。
塔頂有護板,可以防禦敵人的遠端武器進攻,同時己方士兵還可以在塔頂用弓箭進攻城牆上計程車兵。
櫓車不會緊貼城牆,當靠近距離差不多的時候,櫓車的擋板便會放下,作為櫓車內士兵登城的吊橋。因為櫓車非常沉重,所以守城士兵很難把櫓車這種龐然大物推走。
將軍能不能打通常來講,我們所謂的將軍都是武官,而武官的選舉標準之一就是個人武力值如何。雖然更多的時候,武將只是在後方指揮,但是絕大多數武將的戰鬥力是要高於普通士兵的。除了武舉考試,武官的選拔還有屢立戰功計程車兵,既然戰功顯赫,那自然也就是拼刀子的能力要比一般士兵強得多。至於以一敵百,這個就真的很難了。如果騎著馬或許還有可能,但如果是步戰,武將也是人,亂拳打死老師傅這也不是騙人的話。多半都是打十幾個之後就累的打不動了。
回覆列表
孫子兵法的開篇,始計第一中,主孰有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以為之生,可以為之死,而不謂危也,不是一之力可以抵擋萬軍,而是一人之智,可以顛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