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號正人君子
-
2 # 煙雨醉逍遙
稱王?周倉在沒遇見關羽前還是山大王呢?那時候不流行稱王,應該說是稱帝吧?
再說說稱帝,袁紹在心裡的確有稱帝的野心,不光是他其他諸侯也存了這樣的心思,然而稱帝這事可不容易,而且即便稱帝了就不會敗給曹操?兩者沒什麼必然的聯絡吧?
那麼這個題目就是兩個問題,第一袁紹有機會為什麼不稱帝,第二為什麼會敗給曹操。
先說第一個,袁紹不稱帝原因有幾點,我嘗試總結一下。
1,不敢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除了皇帝數他威望最高,當年十八路諸侯伐董卓,倡導之人是曹操,然而待袁紹來趕緊把頭把交椅讓給了他,這說明當時袁氏家族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如果換做別人,其他諸侯即便口頭不說心裡也不會同意,然而即便如此,袁紹也不敢稱帝,他弟弟敢,結果呢?被曹操,呂布,孫策等勢力合著夥的攻打,沒幾年就玩完了。
袁術還是嫡出,都落得個這樣的下場,何況袁紹是個庶出之人呢?雖然古代也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你袁紹是利用的家族勢力,自然不能與尋常人相提並論,袁氏家族讓一個庶出之人稱帝,絕對會被天下笑話,也不會被認可,有了袁術的前車之鑑,袁紹要稱帝肯定要先掂量掂量。
2,時機不到
雖然袁紹擊敗公孫瓚收河北之兵,實力空前強大,能與之爭鋒者寥寥無幾,但也並不是沒有,不但如此,自己稱帝了,難保各路諸侯不會像攻打董卓一樣攻打他,雖然袁紹實力不俗,但還沒有與天下相爭的資本,如故能擊敗曹操,實力暴增,那也只是剛剛有了取天下的資本,還要等待時機,陸續消滅其他諸侯之後才有可能。
3,內部不穩定
幽州的公孫瓚被擊敗一年,袁紹變發動了官渡之戰,雖然袁紹佔據了幽州之地,但並沒有穩定下來,很多人只是因為害怕不得不選擇臣服,說白了就是口服心不服,而公孫瓚經營幽州多年,根深蒂固,短短一年是絕不能清除器殘餘勢力的,這些人也是隱患,在官渡之戰期間也叛亂了,而投降計程車兵亦是如此,與草寇無異,勝利了大家一起上,失敗了做鳥獸散,袁紹就是糾集了這些人與曹操打的官渡之戰,雖然勢大,但只要一個小小的變故,便土崩瓦解了,正因此曹操烏巢劫糧才會對袁紹軍隊的心理會造成這麼大影響。
第二,袁紹為何敗給曹操
1,政治上的弱勢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四方,在政治上佔據絕對優勢,袁紹未稱帝,那就是大漢的子民,得聽從朝廷的安排,也得給獻帝上供,雖然全天下都知道怎麼回事,也知道是曹操弄權,但還是不得不在名義上聽從漢獻帝的旨意,否則就是造反,袁紹也曾發表了討伐曹操的檄文,但響應的人不多。
2,建議
對於建議袁紹與曹操的做法截然不同,幾乎所有對袁紹合理的建議,他都沒有聽取,否則用田豐的騷擾戰術,根本不需要攻打,不用幾年曹操不攻自破,事實上在官渡之戰期間,曹操已經支援不下去了,如果沒有烏巢事件,曹操必敗無疑,這還是袁紹採用的下策。反觀曹操,在招賢納士,聽取意見這方面,曹操做的出類拔萃,他的手下將領幾乎對其死心塌地,其展現的人格魅力遠非袁紹可比。
3,袁紹太過保守
袁紹作為進攻的一方兵力達到11萬,還有1萬騎兵,反觀曹操只有大約3萬人馬,袁紹在軍事上佔據優勢,而作為防守的一方,曹操雖然擁有很多知名將領,但是處於防禦的一方,兵力分散。如果袁紹分兵攻擊,曹操連救援的兵力都沒有。
在官渡之戰前,兩方已經打來好幾次小型戰役,互有勝負,曹操退守官渡這才重新站穩了腳跟,如果袁紹全面進攻,而不是想著與曹操決戰,曹操也必輸無疑,以袁紹的兵力完全做到這點,即便分出幾萬人馬去攻擊徐州,洛陽或者兗州,實在不行不還有一萬騎兵的嗎?去偷襲許都,袁紹在官渡主戰場依舊佔據優勢,而曹操這邊怎麼去救援呢?抽調那裡的兵去救呢?如果洛陽與徐州失守,許昌還能守得住嗎?官渡的兵不撤行嗎??
袁紹的失敗在於性格,他沒有曹操果斷,也沒有曹操大度,也沒有曹操的奸詐,甚至在勇氣上都不及曹操,烏巢劫糧,異常慘烈,諸將皆有退意,但曹操卻說,等殺到我面前再說,曹丞相夠狠,袁紹輸的不冤。
-
3 # 小小生活百寶書
公元199年,袁紹從曹操滅掉了眭固的舉動中看出了曹操的野心,決定先下手為強,除掉曹操佔據北方以圖天下。經過慎重考慮後袁紹準備派十萬精兵和一萬騎兵攻打許都,訊息傳到了曹操那裡,許多大臣都認為袁紹實力過於強大,而曹營四方未穩,難以集中大軍應對袁紹,所以袁紹來進攻許都,曹操除了防守,別無他法。後來在袁紹與曹操交戰的關鍵時期,劉備背叛了曹操,他藉口討伐袁術帶兵離開了曹營,然後劉備直接攻打徐州,佔據下邳,屯兵小沛,並打算與袁紹聯手徹底攻滅曹操。在曹操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只要袁紹不著急,慢慢的耗,肯定能打贏曹操,而且在官渡之戰中有四次機會擊敗曹操。
第一次就是在曹操率軍攻打佔領徐州的劉備時,當時袁紹已經召集了大軍壓境,曹操主動放棄了官渡的戰場去攻打徐州,這樣一來只要袁紹攻下防守虛弱的許都,曹操一定會敗,袁紹的謀士田豐也建議他趁機攻佔許都,但是袁紹居然以自己兒子生病為由拒絕了田豐的建議。《三國志 袁紹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就這樣袁紹錯失了自己的第一次擊敗曹操的機會。
在曹操擊敗劉備班師回朝後,袁紹本來可以憑藉自己強大的實力一舉擊敗曹操,但是袁紹不想跟曹操打持久戰,只想一戰定乾坤,但是曹操豈是那麼容易被一巴掌拍死的?所以袁紹又失去了自己第二次擊敗曹操的機會。
在官渡之戰中,沮授又向袁紹建議跟曹操打持久戰,因為曹操彼時精兵良將不足,如果打持久戰必定會彈盡糧絕,無戰勝的可能。在官渡之戰的後期曹操的糧草也確實不足了,可以說沮授的這個建議是十分正確的,但是袁紹一心想跟曹操決戰,沒有打持久戰的打算,就這麼喪失了第三次擊敗曹操的機會。在官渡之戰進行一段時間後,許攸又建議袁紹趁兩軍對峙之際派兵奇襲曹操大本營許都,讓曹操腹背受敵,可是袁紹依舊沒有采納許攸的建議,錯失了第四次擊敗曹操的機會。
袁紹的失敗都得怪他自己志遠才疏,膽量不夠,還十分嫉妒別人的才智,所以即便擁有再多的土地,再多的軍隊,也無法將他們的戰鬥力完全發揮出來,最終在亂世之中被淘汰。
-
4 # 螺旋丸VS猿王槍
袁紹當時是最大的諸侯,坐擁青,幽,並,冀四大洲,傭兵七十萬,糧草器械取之不盡,而曹操只有兗州等彈丸之地,本是壓倒性的優勢,可就是敗了。
首先稱王並沒有好處,因為漢室天子還在,之前袁術稱王的下場就是招來天下人的討伐,而失去天下人的心。只有曹操手上的天子才是正統,可以一呼百應,他的軍隊永遠都是師出有名。
再者看袁紹和曹操的區別,袁紹優柔寡斷,任人唯親,不懂得審時度勢,比如曹操在攻打劉備時,袁紹卻因為小兒生病錯失了消滅曹操的最佳時機,以及在營救天子的事上錯失良機。而且在大臣的建議中猶豫不決。在大戰開始前,任憑自己三個兒子急功好利,不團結。旗下的的大臣也是勾心鬥角,不團結,各執己見。
反觀曹操雖然多疑,但是果斷,兵貴神速。同是營救天子,曹操可急行軍日行千里。許攸建議夜襲烏巢,曹操也深信不疑。旗下的謀士郭嘉,荀彧,程普等人盡心盡力,忠心不二。
再看軍隊,曹操其實擁有2,3十萬軍隊,但只出動7萬軍隊,這7萬軍是他從多年前變開始訓練,可以以一敵十的軍隊,而且曹操的糧草無法支援過多的軍隊兵不在多,在於精就是這個道理。在官渡之戰勝利後曹操的20多萬軍隊才能以逸待勞瞬間消滅袁紹的四大洲。
袁紹雖有70萬軍隊,但強軍,老軍,弱旅混雜在一起,戰鬥力並不強,首站便被消滅了30多萬,再者還不好好保護糧草,安能不敗呢?
以上是個人看完三國電視劇的見解,各位大神多多教導,希望大家喜歡我的文章。
-
5 # 花開荷香
雖四世三公乃中庸之道,心裡只是保其的一畝三分地,當然思想僵化缺少動力乃至影響了行為上的機智與果斷,何談什麼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戰鬥意志,當然與宦官出身的曹操,賣履的劉備,身先士卒的劉堅,見縫插針的呂布等顯得就遲鈍呆腦,可與劉表劉璋可算高一籌。最主要是沒有更弦改章之意識。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性格決定命運。袁紹和曹操的性格大不相同,最終的結局也就不一樣。
一、袁紹反應遠比曹操慢
先說個小故事,袁紹和曹操都屬於高幹子弟出身,小時候經常在一起惹是生非。一天,袁紹和曹操百無聊賴,正好一家人結婚,這哥倆就準備去把新娘偷回來。曹操在那戶人家院子裡大叫“有賊啊”,所有賓客都慌了,忙著去抓賊。曹操趁機揹著新娘往外跑,袁紹跟在他後面。那戶人家就追了上來,兩人在穿過灌木叢的時候袁紹被樹枝纏住了。這個時候袁紹叫“孟德就我”,曹操指著袁紹大叫一聲“賊在這裡”。袁紹嚇了一跳,立馬掙脫出來,兩人這才跑了。兩人小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反應要遠比袁紹快。
群雄割據的時候,田豐沮授極力勸說袁紹迎奉天子,但是袁紹不聽。曹操迎奉天子以後袁紹才覺得天子有用,他讓曹操把天子遷到鄄城,這樣離他近點,曹操當然不聽他的。
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的軍隊和曹操的軍隊隔著黃河對峙,曹操忙裡偷閒把徐州的劉備打跑了。當時眾將擔心袁紹會來偷襲,曹操說袁紹“見事遲”,反應慢。果然曹操打敗了劉備,袁紹還沒有反應過來。田豐當時勸說袁紹攻打曹操,可是袁紹因為小兒子生病,沒有心思打仗。
二、袁紹好虛名,曹操務實
袁紹出身名門,祖上四世三公,袁紹本人也喜歡結交英雄豪傑。但是袁紹結交豪傑是有條件的,他只結交有名的人,沒名氣的他是不接見的。而且他結交豪傑不是為了任用他們,而是為了襯托自己。
曹操的用人方針是唯才是舉,只要你有才能,不管用沒有名氣,他都一律重用。有人統計,曹操一生的謀士有102人,而且曹操是真心的聽取他們的建議。
曹操迎奉天子之後,自己被拜為大將軍,拜袁紹為太尉。袁紹非常不高興,雖然太尉是三公之一,但是漢末的時候,大將軍的地位高於太尉。曹操知道之後立馬就把大將軍的位置讓給了袁紹,袁紹這才滿意。不管是大將軍還是太尉,在亂世裡都是虛的,曹操根本不看重,但是袁紹喜歡。
官渡之戰結束,曹操佔領了袁紹的大本營,他發現袁紹的大本營裡都是些古玩字畫。袁紹一心想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儒將,古玩字畫就很能體現這一點。曹操在打仗的時候只帶書,而且手不釋卷。
袁紹只注重虛名,曹操更看重實際,所以在這一點上袁紹是比不上曹操的。
三、袁紹剛愎自用,非將略之才
前面提到袁紹錯過偷襲曹操的良機,其實除了這次之外,袁紹的軍事指揮還有很多的錯誤。曹操偷襲烏巢,張郃建議立馬去救烏巢,但是袁紹不聽。袁紹發重兵去打曹操的大本營,只是派少部分人去營救烏巢,最後兩頭都沒有成功,張郃高覽投降曹操。
沮授在官渡之戰期間多次向袁紹提出正確的行動方針,但是袁紹統統否決,並且削去沮授的軍權。
四、袁紹急功近利,而且沒有容人之量
官渡之戰前,田豐沮授就一直反對袁紹用兵,他們的建議就是先用小股部隊去騷擾曹操,讓曹操疲於奔命,三年之後可以一舉滅掉曹操。但是袁紹急功近利,集結十萬大軍南下,最後一敗塗地。而官渡之戰後,曹操按部就班,各個擊破,用了六年的時間才平定了河北地區。
袁紹戰敗之後,有人就對田豐講,主公現在失敗了,肯定會重新重用你的。田豐卻說:“我是必死無疑了,如果打勝了,主公一高興就會把我放了。現在打敗了肯定要拿我出氣,現在我是必死無疑的。”果然袁紹回到鄴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田豐。
沮授在戰爭中被曹操抓住,曹操知道沮授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所以對待沮授是非常好的。但是沮授誓死不降,儘管這樣曹操還是很好的對待沮授。之後,沮授趁著曹操不注意的時候偷馬準備逃回袁紹身邊,曹操沒有辦法才殺了沮授,並且把沮授埋在黃河邊上。因為黃河對面就是袁紹,可以讓沮授盡人臣之道。
在對待人才的態度上可以看出,袁紹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面子而枉殺忠臣,曹操禮賢下士,就算是在無奈之下殺了人才也要完成他盡忠的心願。
結合以上觀點,袁紹被曹操擊敗,主要還是他性格的失敗,做人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