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話說球球
-
2 # 尼羅河大球場
良策只有放出去散養,在水平較高的歐洲俱樂部掙扎、歷練,哪怕是低級別的二線隊三線隊,而不是國內賽場人為創造機會,讓所謂的希望之星自我感覺良好。
中國足球水平上不去,原因眾說紛紜,其實當自身腳踏實地、紮紮實實,水平不一定會提高很快,倒也不至於裹步不前甚至一屆不如一屆,當國青國少殺入亞洲區決賽圈都成為中國足球紮根青訓的成果時,倒不如說這是中國足球時代倒掛的標尺,滿滿的諷刺卻用來自我打臉,也許這就是中國足球殘酷的現實。
培養本土前鋒道理相似,當有前途的新秀們口袋滿滿,誘惑多多,又怎麼可能指望那些已然飄入仙界的年輕人自覺落入凡間、迴歸現實,所以當有機會出國深造時,新秀們大多是選擇拒絕,或許還會強撐抵抗,這怪得了誰呢,金元足球所能打造的也只能是一幫自我感覺良好、優越感十足的所謂本土精英。
所以在恆大逼平建業後,頗為不服的韋世豪面對鏡頭指責對手臥槽,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唯獨發現不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換一個環境,換一種氛圍,也許過程更殘酷,但歷練更真實,容不得矯情,能展示的也不是所謂怪異的性格,而是實實在在的足球技能。
當日本隊世預賽大名單23人中,有高達19人來自海外聯賽,其實兩國足球方面的差距已經顯而易見,當我們還在為U23上場時間發愁,個別人還在窩裡橫時,別人的23歲已經大放光彩。
所以別再為本土前鋒鍛鍊機會少擔憂想辦法了,施捨來的機會上場了又如何,不過是換一個版本的屢戰屢敗。
-
3 # 久古gg
關於外援,特別是高水平的外援加盟中超後,擠佔本土球員的生存、發展空間,導致中超熱鬧、而中國足球水平停滯不前的說法,已經爭論了好多年,直到現在依然是莫衷一是。事實上,這是一個偽命題,前提條件就錯了。
從整個世界來看,無論是體育還是經濟,不敢競爭、缺少競爭,永遠都只能是固步自封、制約發展的卑微表現,最終結果就是導致惡性迴圈。中國足球也是如此,本土前鋒把握機會差,也必須遵循這個規律。
第一、建議足協進一步放開外援政策,強化競爭
在西亞,沙特上賽季聯賽即實行“注8上7”制,卡達、阿聯酋等也先後取消了亞外限制。在東亞,J聯賽最早實施“提攜國”政策,允許從泰國、越南、緬甸等8個同盟國中選擇的球員與日本本土球員待遇相同,不受外援政策更改影響。19賽季已經開始使用用5名非不受國籍限制的外援。在K聯賽,今年4月份就宣佈下賽季將效仿日本,將目前的3+1變為5外援,註冊外援增到6名。
而所有這些國家隊水平,無一例外全都在中國隊之上。大量外援進入本國聯賽的同時,本國球員則相應地更多湧向歐洲等其他國家聯賽,即使是到中東、西亞以及歐洲低級別的聯賽。相應地,日本、南韓等國本土聯賽水平,同樣沒有下降。不久前結束的亞冠半決賽兩場比賽,恆大分別以0-2、0-1負於浦和紅鑽。而就是這個浦和紅鑽,此前在小組賽和1/8決賽中,分別擊敗了國安和上港。事實上,浦和紅鑽並沒有特別出色的本土球員,沒有一名日本國腳,它目前也僅處於J聯賽降級區邊緣的水平。
從經濟上說,貿易自由化,可以促進民生、可以互補有無,更可以促進本國企業提高質量、改善生存環境,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相反,安於現狀、質量低劣的產品和企業,只能在競爭中被淘汰。
足球也是如此,沒有競爭,無論是球員還是教練,都安於現狀,球踢得好不好,高薪照領。這種狀況不改變,中國足球永遠沒有出路。只要有緊迫感了,球員才會苦練技術、提高綜合能力,以適應競爭,贏得機會。只有這樣,水平才有可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第二、優勝劣汰,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從中超來看,外援基本上據各個球隊中前場的位置,特別是進攻線。於是有人擔心,前鋒或者說進球的任務都由外援包辦了,本土球員得不到鍛鍊的機會。上場次數少,比賽經驗就少,導致即使有機會,把握機會的能力也不差。
這是一種懶漢的思想,既落後又愚蠢。原始社會人人機會均等,吃穿住都一樣,但那只是一個最低階的社會狀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級階段,過的是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生活。
再說了,即使目前外援前鋒居多,中超射手榜前15名全部是外援,這是事實。但董學升、韋世豪、楊旭、謝鵬飛、李聖龍、張玉寧、王子鳴等本土球員也躋身其中(不含歸化球員),還有之前的武磊等。而這些球員,同樣面臨各球隊外援前鋒的競爭。他們經受了考驗,能夠脫穎而出,最終也就走到了國家隊選才之列。
一支國家隊只有20多名球員,前鋒也就3、4名,或者4、5名,大量的還是中場、後衛球員。即使沒有那麼多外援競爭,也不可能需要10名、8名前鋒。所以,即使經過劇烈競爭之後產生一、兩名拔尖的前鋒,對於國家隊來說也就足夠了。
作為職業球員,無論能否上場,平時都應該刻苦訓練。而高水平的外援不斷增多,訓練的緊迫感、訓練的自覺性更應該增強。透過隊內的訓練、向外援學習,技能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在恆大一些球員身上發生的變化,可以窺見一班。幾年前,本土球員的技術動作基本上中規中矩。但從孔卡、高拉特、保利尼奧等高水平外援的不斷出現,郜林、黃博文、李學鵬、韋世豪等本土球員在比賽中經常會踢出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比如腳後跟傳球、二過一配合時的輕點,以至更多的假動作擺脫防守、甚至郜林在亞洲盃上使出了蠍子擺尾的過人動作等等,這在以前幾乎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同樣,也有一些本來開賦很好的球員,因為害怕競爭、不敢競爭、安於現狀,球越踢水平越差,不得不早早退役,或者最後混到中甲甚至中乙去了。董方卓、陳濤,包括張效瑞、高明等,都屬此列,令人蹉嘆不已。
第三、真正重視和建設和中甲、中乙聯賽
中國足球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的足球基礎,離不開大量的職業球員。在放寬外援政策、增加競爭的同時,也要有相應的補充措施,以確保聯賽的正常進行。
從目前的聯賽機制來看,仍然離不開中超,或者說,只有中超一家獨大,中甲基本無人關注,中乙更是成為令人遺忘的角落。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也是阻礙中國足球發展和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足球基本比較好的球員,在中超、在一線隊打不上比賽,很多人寧願選擇在一線隊長期坐冷板凳,也不願意到低級別聯賽效力。這其中,收入的差別過大是一方面,或者說最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中甲乃至中乙的不受重視,到中甲甚至中乙踢球幾乎就意味著職業足球到頂了,判了“死刑”。
鑑於這種情況,我認為足協應該真正把中甲、中乙聯賽建設好,引導投資人投資各級別聯賽,使得相當一部分中超球員願意到中甲甚至中乙去踢球。而只要在中甲、中乙踢得好,中超俱樂部照樣可以從中挑選球員。只有形成這麼一種良性迴圈,聯賽的金字塔機制形成了,聯賽這池水活了,透過聯賽提高中國足球的願望才得到實現。
第四、政策引導,鼓勵優秀球員走出去
這是提高球員水平的最佳出路。在日本、南韓國家隊員中,真正在五大聯賽踢上球的,甚至加盟五大聯賽的球員,畢竟只是極少數。大量的球員,散佈在荷甲、葡超,甚至土超、奧超等相對低一級別的聯賽,又或者加盟五大聯賽二、三級別的聯賽。
日本近兩年冒出來的新星堂安律,目前效力的是荷甲聯賽;今年美洲盃冒出來的久保健英,雖然首先加盟了皇馬,但卻是在馬皇的二隊,參加的是乙級聯賽,其後又租借到馬洛卡隊;南韓的李康仁,在瓦倫西亞一直打乙級聯賽,最近才進入一線球隊。
最新日本國家隊名單中,權田修一(葡超)、吉田麻也(南安普頓)、酒井宏樹(馬賽)、植田植通(比甲)、中島翔哉(葡超)、伊東純也(比甲)、長友佑都(土超)等等,並非全是五大聯賽。
相對來說,南韓國家隊本土聯賽和中超、J聯賽球員更多一些,但李在城(荷甲)、黃喜燦(奧超)、黃義助(葡超),而鄭友榮和南泰熙則加盟卡達聯賽。真正在五大聯賽的,只有孫興愍和李康仁。
而中國隊,目前除了武磊,全部在中超效力。本賽季多次傳說、最近還在傳的韋世豪和楊立瑜留洋一事,甚至傳出球員本人留洋“意願不強”的令人嘆惜的理由:因為中超錢多!
這就給足協或者俱樂部提出了一個新課題:球員留戀中超錢多,不願意留洋,有沒有辦法改變這種現狀?
我認為,一是足協引導,二是政策調整,比如強化中超“四帽”,即進一步限薪,迫著有水平、有培養前途的球員留洋。
也就是說,隨著聯賽機制的調整、中甲、中乙聯賽的環境不斷改善,一部分中超球員願意到低級別聯賽效力,而不是坐在板凳上養老。而另一部分球員,透過留洋,不斷拓寬視野、提高個人水平,最後返哺中國足球,擴大和穩固職業聯賽的金字塔塔基,提高聯賽水平,從而也提高國家隊水平。
回覆列表
放眼整個中超俱樂部,中前場的位置幾乎都被外援佔有,而本土球員大多數被安排在後場,主要負責防守任務,這就導致本土前鋒鍛鍊機會少,大賽把握機會能力差!
我們可以看一下以往的中超射手榜,也不難發現這一點,自從武磊留洋後,前十再也看不到本土球員的身影,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呢?是國內球員真的不如外援嗎,我認為這不是主要的原因!
至於良策!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加強本土球員的心裡建設!中超聯賽使用外援政策,一是提高觀賞性,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刺激本土球員的發揮,讓本土球員同高水平球員過招,來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是給球迷的感覺好像本土球員在場上放不開,不敢拿球,怕出錯等等,或許會認為本身就比外援水平低,一些點球、包括位置好的任意球都是由外援主罰,難道本土球員就不能爭一爭搶一搶嗎?還是一句話,自己都承認比別人弱,還有什麼好勝心嗎?所以首先要加強心裡建設!
第二,就是俱樂部要加強培養本土球員!俱樂部或許想要很好的名次,前鋒都用外援打比賽,這都沒理解!但是還是要把本土前鋒培養起來,這麼多年下來了,球迷沒有看到本土球員的任何變化,中國國足的任何進步,相反的就是各俱樂部之間的盲目攀比,看誰籤的外援名氣大,誰還會管你國內球員的發展!所以俱樂部要加大培養,多給他們出場表現機會!
第三,就是老生常談的勤奮,努力,自律!這誰都知道,但是誰都很難做到,想要成功也離不開他!或許是國內本土球員一直以來的毛病,本身就沒有多大天賦,還不願努力,自暴自棄!一句話,還是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