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越再現彼岸
-
2 # 使用者2537295003532931
姚啟聖簡介1673年(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宣佈獨立。次年,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之信也分別於福建和廣東叛清。鄭經派人從臺灣渡海而來,在福建招納歸部。清政府急命康親王傑書南下浙江,指揮東南平叛軍務。姚啟聖捐資募兵數百人,投效康親王,得以復任諸暨知縣。姚啟聖善於揣摩康親王的意圖,屢獻奇謀,親王非常器重他。1675年(康熙十四年),因軍功升為浙江溫處道僉事。1676年(康熙十五年九月),清軍擊敗浙江、江西境內的耿精忠部隊,分幾路進入福建。姚啟聖為清軍前鋒,耿精忠見勢不妙,想要投降清朝,但又擔心清政府不會接受,所以猶豫不決。姚啟聖單騎到福州勸降,胸藏韜略,議論恢閎。耿精忠瞻其風儀,深為折服,說:“是殆李抱真之流,定不欺我”,於是決定投降。從此,福建清軍得以全力對付鄭經,姚啟聖以功升福建布政使。1677年(康熙十六年),姚啟聖隨清軍先後收復被鄭經部佔據的邵武、興化、泉州和漳州等地,兵臨廣東潮州。據守潮、惠的鄭經大將劉進忠派陳文弢謁康親王,窺探虛實。姚啟聖與陳文弢有舊交,合謀招撫劉進忠。六月初六日,劉進忠率部剃髮降清。下半年,吳三桂將領韓大任在江西久攻不利,突圍到汀州,準備下海投靠鄭經。姚啟聖認為韓大任是驍將,更不可以讓他成為敵方將領,又單騎到他的軍營進行勸降。1678年(康熙十七年二月),韓大任降清,姚啟聖選其精銳2000人作為親軍。同年春,鄭經用劉國軒、吳淑、何祐等統兵反攻,連戰全勝,在海澄圍困住了清軍主力。福建總督郎廷相見勢不妙,要求康親王急調姚啟聖部來援救,表示讓位於他。六月,清廷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籌解海澄之圍。沒過幾天,海澄食盡城陷,3萬清軍全部被殲,形勢極為嚴峻。姚啟聖連上十疏,請調各路大軍赴援,並密陳鄭經所以能在福建唐突,是因為福建人為他所用,建議應當先穩定福建民心,敵將自退。康熙帝看到後非常高興,對諸閣臣道:“現在閩督得到了合適的人選,賊可平矣。”特降璽書褒揚。同年七八月,姚啟聖遣兵間道收復平和、漳平,並調各路援軍逼近泉州。九月,劉國軒放棄泉州,集中兵力轉攻漳州。姚啟聖和耿精忠等合兵8000人出城迎戰,衝破劉國軒的營壘,俘斬4000餘人,扭轉福建戰局。姚啟聖率部乘勝進攻,連克長泰、同安,劉國軒退守海澄。鑑於海澄與廈門、金門、海壇相首尾,不可猝下,姚啟聖先後派遣張雄和黃志美到廈門與鄭經議和,都沒成功。年底,姚啟聖奉命在福建再行遷界。於是,“上自福寧,下至詔安,趕逐百姓重入內地,或十里,或二十里。”在界線上安營紮寨,嚴禁百姓提供物資接濟鄭軍。1679年(康熙十八年)春,姚啟聖在漳州設立修來館,專門招撫鄭氏官兵,凡來投誠者一律發給銀牌以示獎賞。有官職的上報吏部以原職起用,有逃走再來冒領獎賞者也不追究。兩年內,共招撫明鄭官員5153名,士兵35677名,或就地入伍禦敵,或隨行征剿,推心置腹不疑,異於郎廷相之懷疑閩人而不敢用。姚啟聖奏請復設福建水師提督,統一指揮各地水師;又與巡撫吳興祚造船300艘,用投誠的鄭氏官兵充水師員弁,很快組成2萬餘人的水師隊伍。1680年(康熙十九年二月),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率艦隊攻克海壇,姚啟聖等也督師收復海澄,並乘勝渡海,收復金、廈二島。鄭經僅率千餘殘兵逃回臺灣。當時,鄭經的水師主力在朱天貴率領下仍聚集於銅山,有船300艘,人員2萬多。姚啟聖急忙派人趕到銅山招撫,朱天貴率部投誠。姚啟聖以功升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姚啟聖勤於公務,事無大小皆親自處理。入閩時年54歲,發濃黑,兩眼如炬,任總督後,僅3年時間,鬢髮皓白。姚啟聖除處理軍務外,也關心地方行政。當時,大批八旗兵駐紮福建,經常騷擾居民,“淫其妻女,系其老幼,喑惡叱吒。稍不如意,箠楚橫至,日有死者”。姚啟聖蒿目傷心,在鄭經退至沿海島嶼時,就上疏要求調回八旗軍隊,及至廈門克服,請益力,終將大部旗兵調離福建。旗兵撤離時,將驅使被虜掠的2萬餘名百姓同行,姚啟聖又以重金賄賂康親王,請其下令:“軍中敢有挈歸良民男婦者斬。”並出資30萬兩銀子,贖回被擄百姓,讓其回鄉。在收復沿海島嶼後,即請“開海界,復民業”,以使閩人重獲“耕漁衣食之資”。姚啟聖任總督後,還兼營商業,賺取大量金錢,生活豪侈。先後捐出十七八萬兩銀子為軍費,還捐資為各府、縣購置學田共1000餘畝。任上整頓吏治,“貪官即刻參處,蠹役立斃仗下”;並“革除大璫,嚴禁火耗,開浚河道,修理橋樑”等。在清軍收復廈門、鄭經逃回臺灣時,姚啟聖主張乘勝追擊,攻取臺灣,曾請求清廷“親率舟師,剿滅臺灣,永除後患”,但未被採納。1680年(康熙十九年)八月,清廷與鄭經議和,許鄭經準其以“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聖亦可也”。鄭經允議,要求以海澄為互市公所,因姚啟聖反對,和議未成。1681年(康熙二十年)五月,姚啟聖探知鄭經病亡,臺灣發生爭權內訌,權臣殺鄭克立鄭克塽,便再次上疏朝廷,建議進攻臺灣,得到清廷支援。八月,康熙派施琅回任福建水師提督,負責攻臺。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曾得姚啟聖多次推薦,而且施琅是姚啟聖是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擔保。施琅到任後,與姚啟聖在攻臺戰略上發生分歧。施琅主張在夏季南風盛發時出兵,先攻取澎湖;姚啟聖則主張在秋冬北風季節出兵,兵分二路,一路由施琅率領進攻澎湖,一路由他率領進攻臺灣北部的淡水。因彼此爭持不下,攻臺戰事一拖再拖。最後,康熙支援施琅,讓施琅獨掌水師,命姚啟聖居後“催趲糧餉”。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水軍進澎湖,3個月後,鄭克塽、劉國軒投降。在軍事行動中,姚啟聖的後勤保障出色,“殫心催趲糧餉,挽運不匱,加以厚資犒賞將弁,三軍莫不激勵思奮”。因為向康熙皇帝傳臺灣捷報比施琅晚了兩天,故施琅得以加封靖海侯,爵列第一,而姚啟聖卻仍為福建總督。但是施琅卻恩將仇報對這位恩人卻冷眼以對,處處向康熙皇帝說姚啟聖的不是,同年十一月,姚啟聖患背疽,憤恚而卒,死時已“囊無數千之積”,他的兒子借錢才把他安葬。著有《憂畏軒奏疏》、《憂畏軒文告》等,後由其幕僚合編為《閩頌彙編》。根據這些,我自認為姚啟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LZ怎麼想呢?
回覆列表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姚啟聖設計招撫了鄭成功的大將施琅,這一橋段只是電視劇的設計而已,和真實的歷史大相徑庭。
施琅因何兩次降清?施琅出生於1621年,是鄭芝龍(鄭成功父親)部將武毅伯施福的侄子,福建人。1646年,清軍將領博洛以鄭芝龍的名義招降了113000人,其中施福和施琅也在其中。施福和施琅率領5000人跟隨李成棟進入廣東鎮壓反清義軍,不過李成棟看不起他們,有功不賞,非常憋屈。
1648年,李成桂反正抗擊清軍,施琅的軍隊被遣散回福建,途中遭到李成棟部將的襲擊,艱難逃回,參加了鄭成功的部隊,成為鄭成功手下能征慣戰的將領,很多戰事都和施琅商量。(施琅劇照)
1651年,鄭成功和施琅因進軍策略不同,反生了爭議,鄭成功削去施琅左先鋒的兵權。施琅沒有軍權只得返回廈門,正好碰上清軍偷襲廈門,守軍不戰而逃,施琅率領自己的少數部下擊潰了清軍,鄭成功回到廈門後,雖然賞賜了施琅,但對他的戒心卻越來越大,不肯再給施琅軍權。
1652年,施琅的部下曾德(原鄭家家臣)投靠鄭成功,為了早日出頭脫離了施琅。施琅大怒,將曾德抓回,在鄭成功要求刀下留人的情況下,施琅仍然將曾德處死,施琅和鄭成功公開決裂。
施琅和自己的父親施大宣、弟弟施顯都被鄭成功抓了起來,施琅在親信和鄉親的幫助下逃到大陸,進入清軍的控制區域。鄭成功大怒,誅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施琅從此鐵了心跟隨清軍,與鄭成功對抗。
施琅投降和姚啟聖根本就扯不上關係。
姚啟聖和施琅的人生軌跡如何交匯?姚啟聖出生於1624年,比施琅小三歲,浙江紹興人。順治初年,江南被清軍佔領後,他到通州(江蘇南通,南通州)去遊歷,被當地土豪侮辱後投效清軍,被任命為通州知州(當時江南很少士人投降清軍),他趁機搞死了侮辱他的土豪,然後辭官回鄉,依附於家族,當時是漢軍鑲紅旗。(姚啟聖劇照,真實歷史中姚啟聖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將領)
1663年,姚啟聖在自己的家鄉鄉試中考中第一名,任職廣東中山知縣,因開放海禁很快被彈劾免職。而施琅在1659年擔任同安(福建同安)總兵,1662年任福建水師提督,職位要高於姚啟聖很多,施琅第二次投降清軍時,姚啟聖還是一介書生,他怎麼可能招降施琅吶?
1667年,康熙帝派遣招撫臺灣的使臣孔元章招降失敗,施琅趁機上奏要求率軍征討臺灣,報仇雪恨。當時控制清朝軍事大權的是鰲拜等人,對施琅的奏摺壓了下來,他們對他也不信任,如果攻打臺灣,施琅需要2萬軍隊,鰲拜怕尾大不掉,畢竟施琅投降反覆了好幾次,況且三藩有反叛的跡象。於是將施琅雪藏了,這一雪藏就雪藏了13年,施琅的軍權也被剝奪了。(鰲拜劇照,壓制施琅,迫於三藩的壓力)
姚啟聖的人生開掛在1674年。當時耿精忠反叛,攻入浙江,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代善的孫子)進軍浙江,姚啟聖(早就被免中山知縣)和自己的兒子招募了幾百人加入康親王的隊伍,被封諸暨知縣。1676年,姚啟聖會同清軍擊敗耿精忠,逼迫耿精忠投降,因功封福建布政使。當時鄭成功的兒子鄭錦攻陷了漳州等地,吳三桂的也派遣大將韓大任助攻,韓大任居然被姚啟聖勸降了,部隊編入姚啟聖的麾下。
1677年,姚啟聖隨康親王收復漳州、泉州等地,鄭軍逃到廈門,這一年康熙皇帝升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官位是戰功累計得來的。此後,姚啟聖率軍攻下了海澄、金門、廈門等地。臺灣鄭克塽承襲延平郡王,透過姚啟聖上奏要稱臣納貢,康熙皇帝不準。(李光地等舉薦了施琅,有控制姚啟聖之嫌疑)
1682年,施琅在李光地等大臣的舉薦下,康熙皇帝重新任命他為福建水師提督,兼太子太保,負責攻佔臺灣事宜,姚啟聖協助。1683年攻下臺灣,姚啟聖率軍回福州,不久病死。
康熙重新啟用施琅,主要看施琅熟悉海戰,同時有控制姚啟聖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