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斯托客2019

    小米公司是一家優秀的公司,只是上市的時間過於倉促,目前的價格已經反映了,不過小米依然是一家優秀的公司,有優秀的管理團隊,有正確的價值觀,從長遠來看,是價值投資的好的標的,目前的價格去介入是個不錯的選擇,看三五年甚至十年。

  • 2 # 人一串

    2019年7月6日,是小米在香港IPO的一週年。截至6月19日,其股價相較17港元發行價已經跌了42.4%,接近腰斬,市值蒸發近2000億港元。6月19日晚,小米第10次回購股票,雖因全球宏觀經濟環境問題,港股走勢低迷,導致許多港股公司積極回購,但像小米如此高頻率的回購實不多見。

    2019年7月6日,是小米在香港IPO的一週年。截至6月19日,其股價相較17港元發行價已經跌了42.4%,接近腰斬,市值蒸發近2000億港元。6月19日晚,小米第10次回購股票,雖因全球宏觀經濟環境問題,港股走勢低迷,導致許多港股公司積極回購,但像小米如此高頻率的回購實不多見。

    作為近十年換道超車的新興中國企業樣本,小米上市之時爭議不斷,其中也有商業大佬李嘉誠、馬化騰支援買入,然而把今天的市值拉出來看,Pre-IPO的機構都面臨虧損。

    小米在未上市之前估值不斷攀高(曾一度以450美金的估值攀升為全球最貴的獨角獸公司,其估值超過70%的財富500強企業),上市之後市值又不斷落底,橫向與縱向對比,皆有巨大落差。

    這讓我們不禁想問,落差到底背後原因何在?今天的小米,究竟面臨何種增長困局?我丟擲五個問題——

    第一,小米成長之快背後的底牌究竟是什麼?

    第二,小米為什麼上市之後市值不振,諸多原因減法減到極致是什麼?

    第三,小米一直不斷尋求的增長路徑,效果如何?

    第四,小米增長設計可以如何最佳化?

    第五,小米未來究竟有可能是一傢什麼公司?

    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切入。

    一,小米成長之快

    背後的底牌究竟是什麼?

    談到小米爆發性的崛起,市場上至少有100種說法。但只有主因方可定勝局,這個主因絕不是雷軍所謂的網際網路思維 “專注、極致、口碑、快”,而是勢。

    兵法中曰:“善戰者,求之於勢”。勢是一種結構上的優勢。如果按照我在《增長五線》中提出的邏輯——增長利潤區=宏觀經濟的紅利+產業結構的紅利+模式紅利+運營紅利。小米成長之快,首先贏在產業結構紅利。

    小米2012年銷售額107億,到2018年1749億,六年時間翻了16倍之多,這種現象級的增長當然有領導者的原因,但是必然逃不出最重要的結構性“風口”——誕生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興起,成熟於物聯網的成長時刻,這兩個外部“勢”的視窗之間,實際也給小米的增長錨定了區間。工信部的資料表明,從2012年到2018年移動網際網路的接入流量,從87926萬G到2120743萬G,翻了24倍;而從智慧手機出貨量看,2015 年至 2017 年間,全球智慧手機使用者數量從28.71 億增長到 36.66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3.0%,這就是小米快速增長所承接的產業勢能。

    除了整體產業的勢能,另一個大機會是蘋果開啟智慧手機的視窗,以及與大眾消費能力落差的市場區間。這些因素使得小米從金字塔下中層崛起(符合克里斯坦森提出的顛覆式創新的崛起邏輯),構建出“小米模式”。價效比的區間從來是最大的消費區間,這也是優衣庫、ZARA成為服裝行業巨頭的結構本質(這兩家公司的創始人皆為該國最大的企業家)。在這個區間展開的過程中,小米透過雷軍領導下的社交媒體營銷、飢餓營銷、參與感營銷等諸多手段,獲得快速爆發。

    小米初期相當出彩的一筆,在於讓此低價品牌並沒有產生“低廉”的感覺,依靠品牌勢能吃下了諸多山寨機的市場空間,之後不斷進行模式換擋,以生態鏈、新零售、AIOT擴大消費者的錢包份額。

    這是在產業勢能之下,輔之以典型的深度開發客戶資產的增長模式。按照利潤區增長公式,小米是從產業結構的紅利開始,走向模式紅利,再去向運營紅利求得增長,從增長公式從左向右延展,一騎絕塵。

    二,小米為什麼上市之後市值不振?

    談到小米上市後市值不振,並非出現在今時今日。

    2018年7月短暫破發後,小米股價一路上漲至22港元,市值也曾達到4000億港元,但此點過後便持續下跌。雖然諸多新型企業如UBer也在上市期破發,但小米卻折射出典型兩大反差:

    反差一,估值不斷攀升與市值不斷下降,從市夢率跌回市盈率。

    2010 年小米估值為2.5億美元,到2014年其估值是450億美元,一度成為全球最快也是最貴的獨角獸公司(這個估值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Facebook)。

    小米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估值是2010年的180倍,上市前一度甚至出現“雷軍尋求 2000 億美元的估值,並受到了投行的認可”的新聞。估值不斷攀升,除了勢能給力,必須提到雷軍所提出的“市夢率”概念,給資本不斷的想象力。

    然而,香港上市後,市夢率的概念似乎碰到質疑,就以小米現在的市盈率看,在科技公司中也相當之低(2019年6月20日小米市盈率為8.56),這個資料低於港股網際網路公司平均30倍左右的市盈率,甚至也低於港股硬體高科技公司的19倍左右的市盈率。

    反差二,業務表現上升與股價下降。

    如果只是講故事,中國有一堆在資本市場吹泡沫的公司,可是小米的業績在上市後的確增長卓越。

    從小米釋出的2019年第一季財報顯示,一季度小米集團總收入人民幣438億元,同比增長27.2%;經調整,利潤為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4%,營收利潤雙增,均超出市場預期。可是,相對理性的香港資本市場似乎並沒有買賬。

    為什麼會有這種“估值攀升VS市值下降”以及“業務上漲VS市值下跌”的結果?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小米香港上市前所引發的爭論——到底小米是不是高科技網際網路公司?

    我們再次翻開小米在香港市場提交的招股說明書。小米是這樣定義自己的業務的:“小米集團是一家以手機、智慧硬體和AIOT平臺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公司,公司的產品按照產品功能、形態及模式,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智慧手機、A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網際網路服務產品。”

    可是,顯然這個業務定義,沒有得到香港資本市場的認可。

    我記得,小米在上市路演中,中外的機構曾給出截然不同的定價區間。外資機構普遍認為小米是一家消費電子公司,而不是網際網路公司。

    目前看,其手機業務仍然是最大的營收來源。據財報披露,小米2019年一季度總收入438億元,其中,智慧手機業務收入270.08億元,佔比為61.7%;A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120.43億元,佔27.5%;網際網路服務收入為42.57億元,佔9.7%。作為新興公司,或者“新物種”的公司,要真正讓資本市場的價值評估由市盈率到“市夢率”,很核心一個要素,就是講清楚“公司定義”(What’s your business)。從目前投資者對於小米市值的爭議來看,他們顯然並不認可其招股說明書上“網際網路公司”的業務定義。

    小米有智慧手機的出貨量,有AIOT收入,有網際網路服務,但是這些東西按照小米所釋出的“業務定義”看:似乎是多項業務的一種拼接,而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迴圈系統,而這些業務沒有成為系統的前提下,收入最大的手機面臨產能和銷量進入天花板階段,自然造成小米的市值被打折扣。換句話講,小米的多項業務佈局的組合邏輯是什麼,這些邏輯是否對應風口和“新物種”,才是小米提升市值增長天際線的咽喉。難怪著名金融專家朱武祥教授曾評論——以後公司上市的招股說明書,有投行參與遠遠不夠,更需要商業模式的頂級專家介入!

    “公司定義”不僅是商業模式的核心,也是增長設計的核心,直接影響市值測算!

  • 3 # 巴索

    如何渡劫?

    首先看看小米上市至今的表現:

    發行價格:17元/股

    市值:4087.99億

    最高價:22.2元/股

    最高市值:5338.434

    現價:9.06元/股

    市值:2178.6582億

    可以看出,小米較上市時價格縮水進2000億(1900.3318億);較最高點縮水超3000億(3159.7758億)。不知道上市時說“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的雷總看到小米的股價表現是何感想。

    為什麼會跌?

    1.大勢不好:這在小米上市破發的時候雷總都提到的。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力抬頭,營商環境惡化,最直接的就是兩年來中美的貿易摩擦。在這樣的 大背景下,企業盈利能力普遍下降、甚至面臨生存的問題。小米也不例外,作為一個科技企業受大環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2.增長放緩,後勁乏力(主因):小米的成功得益於主打價效比(為發燒而生)+網際網路基因(前期主要在網上賣)+恰當的飢餓營銷。剛開始的幾年,小米可以說是沒有競爭對手,而現在華為、OPPO,vivo等都是小米的勁敵,在品質和體驗上小米手機現在視乎都不能企及。小米的手機以前主打價效比,現在在小米推出的各個價位上使用者也有很多的選擇。小米的多元化之路到目前為止成效不大,佔比不多,很多停留在貼牌生產階段、這樣品控不太好管理,如果出現什麼意外對小米品牌也是大的傷害。小米以前利用網際網路快速崛起、現在各手機產商都擁抱網際網路,小米的優勢也逐漸減弱。

    如何渡劫?

    1.首先轉變思維。從價效比轉移到品質、使用者體驗上來,現在人們注重體驗、只要是大家喜歡的產品原因為高價買單(特別要迎合年輕人,商務人士----更新換代快,消費的主力軍)。

    2.主打旗下一兩個產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時對貼牌產品嚴把質量關。要有品牌溢價、品牌協同效應,至少要有一兩個拳頭產品(顧客不用想都買你家的)。只用這樣,你的周邊產品才能賣得好。

    3.增加研發投入,走技術強企之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才是最大的競爭力;

    4.擁有強大網際網路基因的小米,也該考慮下一個風口了。雷總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雷總是一個善於尋找風口的商界奇才,下一個風口上也一定有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提琴揉弦的練習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