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閱讀與思索
-
2 # 路尋寫作創富
除了唐詩宋詞、四大名著之外,還有很多優秀的古典文學值得一讀!
詩文:《詩經》、《楚辭》、《淮南子》、《史記》、《說文解字》、《貞觀政要》、《元曲三百首》、《古文觀止》、《文心雕龍》、《菜根譚》、《資治通鑑》、《增廣賢文》、《小窗幽記》、《圍爐夜話》等
-
3 # 阿龍68837
不說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只說宋金元明清。推薦:《岳陽樓記》(范仲淹)、《竇娥冤》(關漢卿)、《牡丹亭》(湯顯祖)、《桃花扇》(孔尚任)、《儒林外史》(吳敬梓)、《聊齋志異》(蒲松齡)等。
-
4 # 一往文學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先生的話道出了從古至今各個時代的文學風景。楚時有屈原的《離騷》;漢代有司馬相如、楊雄的大賦;六朝有駢詩;唐代的詩歌具有盛唐氣象;宋代詞分婉約豪放兩派別;而元代,獨樹一幟的則是元曲。元曲最為出色的當為關漢卿的《竇娥冤》。
《竇娥冤》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古典悲劇。其作者關漢卿,他是元代雜劇的奠基人,也是中國戲曲史、文學史上最廣為人知的劇作家。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賈仲明《錄貴簿》弔詞稱讚他:"珠璣語唾自然流,金玉詞源即便有,玲瓏肺腑天生就。風月情,忒慣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帥首,捻雜劇班頭。"
劇作取材於社會現實,汲取了"鄒衍下獄六月飛霜"和"東海孝婦"的典故,反映社會黑暗、吏治腐朽。女主人公竇娥,三歲喪母,七歲被父親抵債做了童養媳,十七歲成親不久後丈夫亡故,二十歲遭惡棍張驢兒誣陷、被貪官桃杌冤斬。命途多舛的竇娥善良柔弱又剛強不屈,面對張驢兒、桃杌的構陷他寧死不屈,為了保全婆婆她主動犧牲了自己,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
全劇四折一楔子,從《竇娥冤》楔子看起,"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這是蔡婆的開頭語,蔡婆早年夫逝,獨自一人帶著孩子長大,可以看出蔡婆為母親命運的不幸。接下來竇天章入場便言"讀盡縹緗萬卷書,可憐貧殺馬相如。漢庭一日承恩照,不說當壚說《子虛》。"竇天章自比為司馬相如,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被皇帝重用,這位後文竇天章進京趕考埋下了伏筆。"爭奈時運不痛,功名未遂。不幸渾家亡化已過,撇下這個女孩兒,小字端雲。從三歲上亡了她母親,如今孩兒七歲了也。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這段話引出竇娥的身世,他彷彿是人生苦難的象徵,家貧又喪母。"誰想蔡婆婆常常著人來說,要小生女孩兒做她兒媳婦兒。況如今春榜動,選場開,正待上朝取應,又苦盤纏缺少。小生出於無奈,只得將女兒端雲,送與蔡婆婆做兒媳婦去。"楔子部分由竇天章為了還債送竇娥去蔡婆家開始。竇娥喪母家貧,這是第一不幸;父親為還債送她去蔡婆家,這是第二不幸。竇天章送竇娥進入蔡婆家後,蔡婆稱竇天章為"親家",真是戲劇性的轉變,而這其中的犧牲者卻是端雲。蔡婆向竇天章稱竇娥為"令愛",而她後來又如何愛竇娥呢?"婆婆,女孩兒早晚呆痴,看小生薄面……婆婆,端雲孩兒該打呵,看小生面則罵幾句;當罵呵,就處分幾句。"竇天章不捨當中又有憐愛,但面對現實的處境,他只能忍痛割愛。送女前的忐忑,賣女時的決絕,離開的不捨。中國古代詩詞重視發端,戲曲亦是如此。楔子,多一字不多,少一字不少,可謂是"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蘇軾的書論中具有"胸有成竹"之說。他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談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一部《竇娥冤》,楔子部分正如新生之竹枝,時時處處呼應文章主題,又與後文向照應。開場演繹竇娥被賣,看似空中下拳,其實正見關漢卿"一空依傍,自鑄偉辭"。透過楔子,我們可以看到蔡婆的家境,雖然孤兒寡母但家中頗有錢財;竇天章進京趕考卻沒有錢財,小女端雲被攜至蔡婆家當童養媳。在高利貸的壓榨下,竇娥變成了"兩得其便"的犧牲品。張岱曾這樣說《竇娥冤》的描寫:"淡淡數語,非頰上三毫,則情中一畫。"
第一折大幕拉開,十三年後,蔡婆的兒子死去,留下蔡婆和竇娥相依為命。蔡婆仍然以放高利貸為生。等待蔡婆的是難還債款的賽盧醫。"上一場還是"行醫有斟酌,下藥依《本草》",下個瞬間便成了想要殺人的兇手。當蔡婆命懸一線時,張驢兒父子將其救下,原以為遇上了好人,可是命運似乎和它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張驢兒父子想要取蔡婆和竇娥。蔡婆怯懦想要妥協,可是竇娥並不屈服。【點絳唇】一曲道盡曲中人愁。"滿腹閒愁,數年經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混江龍】——"則問那黃昏白晝,兩般兒忘餐廢寢幾時休?大都來昨宵夢裡,和著這今日心頭。催人淚的是錦爛漫花枝橫綉闥,斷人腸的是剔團欒月色掛妝樓。長則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悶沉沉展不徹眉尖皺,越覺的情懷冗冗,心情悠悠。"這兩曲化用前人詩句,隱現出竇娥出生於儒生家庭,又真切地表達出竇娥身為寡居少婦內心的苦悶無聊與苦悶。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命運"莫不是八字該載著一世憂""莫不是前世裡燒香不到頭",竇娥平靜的生活被張驢兒父子打斷。面對他們的無理要求,竇娥嚴詞拒絕並諷勸蔡婆。"六旬左右,不是筍條年幼""你替他匆匆喜,我倒替你細細愁"。雖然身世不幸,但是名節不能受辱,這是竇娥最後的底線。這賦予了竇娥勇氣去反抗現實,與張驢兒抗爭。竇娥的話如杜鵑啼血,字字錐心。關漢卿透過細膩的語言描寫展現出一個勇敢抗爭的婦女形象。
第二折寫張驢兒欲毒蔡婆,卻毒死孛老,於是嫁禍給竇娥,想要竇娥屈服。若竇娥喊張驢兒三聲丈夫,張驢兒便饒過竇娥。蔡婆想要竇娥屈從,以此了事。可是竇娥依舊堅持,這時的竇娥對官還抱有一絲希望。"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可是張驢兒一句"這媳婦兒年紀雖小,極是個賴骨頑皮,不怕打的",桃杌便開始嚴刑逼供。【感皇恩】一曲唱盡淒涼——"恰消停,才甦醒,又昏迷。挨千般打拷,萬種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竇娥經受了萬般酷刑,被打得鮮血淋漓,讓她開始認識到社會的黑暗。桃杌見她不招準備拷打蔡婆,竇娥見狀只能招供。她貞直孝順,如果一切都在她身上,她不會招認,但是對於婆婆,她無法。只因為如此,悲劇才變得更加令人扼腕。
第三折是全劇的高潮。現實無情撕毀了竇娥的一切幻想。官府沒有為他伸張正義,天地也沒有為竇娥做主。竇娥被壓赴刑場。【端正好】【滾繡球】兩隻曲子表現了竇娥最後的絕望。"沒來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秦克建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堪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竇娥呼喚天地,她的吶喊已經超出了對自身命運的感嘆,讓人感受到社會的黑暗,官場顛倒黑白、是非不分,裁斷者欺軟怕硬。在行刑的最後時刻,竇娥徹底覺醒了。她相信真理、正義。於是便出現了三樁誓願。第一願血不濺地飛上白練,"萇弘化碧,望帝啼娟"引用萇弘、望帝的典故來昭示冤屈;第二願六月飛雪掩蓋屍骨,"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借鄒衍以展竇娥之冤;第三願是楚州亢旱三年,"做什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用東海孝婦的典故表達對統治秩序的控訴。三樁誓願,響徹天地。竇娥善良剛烈,為守忠貞他蒙受冤屈,為盡孝道他喪失了年輕的生命。
第四折是最後一折,竇娥的三樁誓願都一一實現。竇天章平反冤案,起初竇娥的案卷不被重視,書中描寫竇娥的冤魂幾次翻卷,才能夠引起父親的重視。然而平反的過程並不順利。當年判錯冤案的貪官桃杌卻升職了。而竇娥只留下一個冤魂遊離於人間。翻案如此之難,判案卻如此容易。小人得志,善良人卻被剝奪生命。真是莫大的諷刺!
-
5 # 極品龍顏
其實除了唐詩宋詞和四大名著以往,可選的古代讀物還有很多,大都是彙集在經史子集之中,被後世稱之為治世之瑰寶,行為之圭臬。
我個人雖然讀書不多,也不敢說讀了多少本書,但我對史上那些爍爍其華的古籍墳典情有獨鍾,凡是能採購到的、借到的、透過其他渠道淘弄到的,都敬之如神,畏之如虎,生怕不小心褻瀆了那些浩如煙海的典籍名著。
就拿我自己經常閱讀的書籍來說吧。
我個人對家藏書,基本都是古典名著,要麼是微言大義,筆墨春秋,要麼是縱橫捭闔,汪洋恣肆,有的哲理思辨極深,有的故事周章通達,都是閱讀提升知識和品味的極好讀物。
我這裡推薦幾本閱讀性極強的讀本,故事性很強,帶有鞭辟入裡的哲思,能發人深省,催人思辨。
一本是《古文觀止》,
一本是《搜神記》,
一本是《世說新語》,
一本是《聊齋志異》,
一本是《三言兩拍》,
一本是《典論》,
一本是《文心雕龍》,
一本是《漢賦》,
一本是《莊子》,
一本是《韓非子》
……
不知不覺就說了十本,下面還有一長串閃光的目錄,哪一本哪一冊都足以振聾發聵、明哲思辨,如果有可能,不妨讀一讀。
但也不得不說,有些書確實讀起來晦澀難懂,甚至有些諱莫如深,一時難以全解其義,需要透過反覆的揣摩和思考,才可能得出合理的解釋,也才可能對你當下的作為有所指正。
要是條件允許,儘可能的蒐集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敘事淺顯易懂的,這樣也不會詰屈聱牙,更不會一下子打消了你的閱讀積極性。
-
6 # 使用者張廣範
《東周列國轉》《封神演義》清代之《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三刻拍案驚奇》《三國志》《隨唐演義》《兒女英雄傳》《聊齋》……
回覆列表
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除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外,讀些什麼書好?"
我覺得要根據自己的職業和愛好相結合來選擇閱讀的範圍,具體可以參考不同行業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推薦的書籍或者他們所閱讀的書籍!
不一定別人讀什麼自己也去讀什麼,要有偏重點,時間有限,而書籍又太多!
還有就是慢和快,多而雜和少而精的關係了。
無論中外名著,經史子集或者專業書籍,真是浩若煙海。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
所以說: 根據自己的職業,愛好和你的目的等結合起來去選擇需要閱讀哪些領域的哪些書籍…
最後補充: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