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貓素顏帥的拿
-
2 # 傅斯鴻
蜀漢滅亡的原因其實有很多,最為直接的原因是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導致整個蜀漢朝政混亂,大臣與皇帝之間離心離德。而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蜀漢政權長期未能本土化,導致荊襄集團與四川集團甚至東州集團之間相互不信任,從而導致了幾派之間各懷鬼胎。
而更為嚴重的問題是費禕被刺之後,姜維重興戰事,對外戰爭導致了蜀漢國力日益下降,四川地主集團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失。以至東吳使臣回覆吳主:蜀華人人面有菜色,恐國將不久矣。
一個國家,內政混亂,國力崩潰而外有強敵,自己還在不斷挑釁,這樣的國家豈能長久。其實,此前諸葛亮治蜀的很多政策就是戰時政策,嚴刑峻法,對外征伐,已經將蜀漢政權拖入了崩潰的邊緣。諸葛亮死後,他的繼承人蔣琬與費禕及時調整了這一政策,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停止征戰,蜀漢才有了一段安寧平和的時間。
但是,這一短暫的和平被姜維重新挑起的戰事打破,而內又有奸佞作梗,姜維既不能在成都治黃皓,只能離開成都去沓中屯田。所以,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臨死時才會說:內不能治黃皓,外不能治姜維。其實,不管是黃皓也好姜維也罷,說到底,不能給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樣的國家是不可能長久的。
所以當司馬昭以三路大軍伐蜀時,除了姜維死守劍門關外,蜀國其他地方几乎不設防。這才有了鄧艾偷渡陰平的成功。首先來講,陰平小路如果沒有當地人的帶路,魏軍是很難找到的,更不可能從摩天嶺上下來還能完好無損。其次,鄧艾抵達江油關時,只有不到一千人,江油關守將馬邈一聽魏軍來了,馬上就開城投降了,以至鄧艾兵不血刃拿下了江油,涪城,雒州,直到綿竹才遇到諸葛瞻父子的抵抗。
而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之後,蜀漢內部更是一片投降的聲音。為什麼?就是四川集團內部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洛陽,實際上,正是他們把劉禪給逼降了。我們都讀過李密的《陳情表》,李密本是蜀漢的本土派大臣,但是他給司馬炎寫的《陳情表》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四川集團在劉禪投降後,幾乎全部高官得做。所以不能怪譙周說降劉禪,只能說明這個政權該亡。
-
3 # 蘇沉船
蜀漢滅亡的主因依次為:政治局勢惡化、軍事實力衰弱。
政治局勢惡化蜀漢政權在諸葛亮執政時期保持著高度集權,在今天我們認為集權不是一個好詞彙,但是在當時集權有益於政權的穩定性,對國家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諸葛亮病逝後,劉禪委任蔣琬、費禕接管軍政大事,董允主管禁中事務,三人遵循諸葛亮遺法治國,亦沒有出什麼亂子。至於十餘年,公元246年,蔣琬、董允一併去逝,只留下費禕獨掌大局,蜀漢內政就是從這時開始惡化。
費禕為此開始提拔姜維、陳祗為副手,按說二人是有才能的,問題在於蜀漢內部意志逐漸分裂。在戰略上費禕並不主張大規模北伐,以發展經濟為主。姜維則主張全力北伐,謀求取得大戰果。
董允執掌禁中時期,宦官不得參政。陳祗接任後允許宦官黃皓參政,並與黃皓狼狽為奸掌控朝野,以此鞏固權力。諸葛亮執政集權,但是執法公平,軍民無怨。而陳祗、黃皓開始濫用權力,以權謀私,使蜀漢政權逐漸偏離軍民,令人失望。
龐統有個兒子龐宏,為人剛正直率,因看不慣陳祗濫用職權,被外放為涪陵太守,一日行舟至鹿角沱烏江,覆舟溺水而死,葬於江邊。陳壽的師兄羅憲為人方亮嚴整,人稱子貢再世。因不肯奉承黃皓,被外放為巴東太守。
原本蜀漢就缺人才,諸葛亮在世的話一旦發現有才的人物,恨不得加以提拔,就連魏延、楊儀都得到重用。陳祗、黃皓全憑私怨任意排擠不滿之人。
至蜀漢滅亡前三年,吳臣薛珝入蜀返回,向吳主孫休彙報說蜀漢的朝廷已經聽不到真話,經過田野間看到百姓都面有菜色。按照孟子的說法,民有飢色是率獸而食人的行為,後人都把這種現象當作亡國之象,始作俑者的典故就源自那段話。
有人偏執認為這是薛珝以吳臣的角度去批判蜀漢,他的說法並不可信,可是薛珝的說法在史書上的佐證比比皆是。陳壽直接把原因寫出:“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則說:“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對不能除掉黃皓也是心有悔恨。
當然,陳壽作為蜀臣,他不好直接批評劉禪,只有專罵黃皓。問題在於黃皓區區一個內侍官員,居然能剋制比自己官位還高的姜維、諸葛瞻、董厥,沒有劉禪的意思怎麼辦得到?劉禪以中常侍黃皓亂政的行為無非是走了漢桓帝、漢靈帝的老路。
蜀漢滅亡之痛,最大的責任就是劉禪本人。他前半生用諸葛亮輔政是正確的,後半生自亂其政也是咎由自取。
軍事實力衰弱隨著內政紛亂,就意味著缺乏經濟去支援國家軍事行動,隨著姜維多次北伐,國政的支出逐漸難以維持。特別是256年,姜維於段谷戰敗,損兵折將,這一次激起蜀中百姓怨罵,焦周著《仇國論》反對北伐。而後姜維的老戰友張翼也反對北伐,再到諸葛瞻上臺後,廖化提醒姜維適可而止,認為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
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彼此間互相影響。政治局勢惡化影響前線戰事,戰役的敗落影響內部政治矛盾。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對政治和軍事的把控有度,沒什麼人會極力提出反戰。可是在蜀漢後期,政治主張已經開始分裂,由此導致人心不齊。
即便是跟姜維一同北伐的張翼、廖化都已經處於反戰的態度,只是他們的反對權不足。與此同時,諸葛瞻、董厥就開始密謀罷免姜維兵權,扶持閻宇接任姜維,只是蜀漢還沒來得及操作就已經滅亡。
可以想象,假設曹魏當時沒有伐蜀,蜀漢內部以諸葛瞻、董厥等人為首的集團會對姜維進行奪權行動。當年孫吳丞相諸葛恪一場新城大敗後,就引發政變,致使諸葛恪一族滅亡。姜維究竟是和平交出兵權,還是一場血殺就不得而知了。
姜維曾向劉禪提議殺掉黃皓,劉禪沒有聽從,姜維的應對方法是帶著蜀漢幾萬主力部隊遠趕沓中屯田避難。如果不是這樣,姜維留在成都的危險很大,他都不能直接起兵逼宮。
但這一來又暴露了蜀漢國防漏洞,早前姜維改變了劉備拒敵於國門外的軍事佈防,把漢中周邊兵力收縮到漢、樂二城。在理論上蜀漢的兵力也能支援姜維新的國防策略,問題是姜維為了政治避難,把蜀漢數萬部隊帶往隴西沓中一帶,導致魏國伐時漢中兵力空虛,根本擋不住十萬大軍湧入漢中,兵鋒直抵陽平關。
因為政治和軍事的亂象,使得國防系統沒有起到作用。就好比裝了一道防盜門,但是賊來的時候,門是開著的,防盜門質量怎麼樣還有意義嗎?
諸葛瞻在死前曾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可以說蜀漢的滅亡,除了劉禪本人責任最大外,其次是黃皓亂政,再次是姜維無度北伐,最後是諸葛瞻不守不住江油。這些人的責任是由大到小牽動起來,並不都是單純的個人責任,是整個國家內部一系列連鎖效應。諸葛瞻的責任最小,是因為他主要只承擔才能不足的責任,內除黃皓,外製姜維,這本該是劉禪的責任。
-
4 # 皓說史
軍閥割據加劇了蜀漢的敗落
蜀漢後期滅亡有個重要人物——姜維,姜維擁兵自重、不聽調遣等一些軍閥習氣在他的身上表現淋漓盡致。最終蜀漢滅亡姜維之手,結果自己也沒有落個好下場。
蜀漢政權的滅亡是很多原因構成的合力造成,既有西川面積狹小,人口不多,綜合國力不足的原因. 也有內耗嚴重的問題,還有姜維以 “新軍事變革” 為名,除此之外,蜀漢的敗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內部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過程,實質上是大軍閥消滅小軍閥的過程,可蜀漢內部在劉備死後卻出現了老軍閥未滅,新軍閥又粉墨登場的另類局面。當然蜀漢集團中第一個大軍閥就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常常以北伐為名,將軍權掌握自己手上。一個國家的軍隊被軍閥控制,軍隊就很難為國家服務了,所以就有“六出祁山”而不能取中原寸土的笑話。
後來,諸葛亮死了,但軍閥割據的局面並沒有結束。因為諸葛亮的衣缽被姜維完整地繼承了下來,真可謂 “薪火相傳” 。姜維掌權後一開始表現出繼承諸葛亮遺志的架式,有事沒事到到北部邊境轉一轉,達到控制軍權、樹立威望、拉擾人心的目的。到了後期,姜維則乾脆不聽朝廷調遣,割據一方。《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記載: “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面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字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慎,不良還成都。” 這段話的意思是: 景耀五年,姜維戰敗,屯兵沓中。由於姜維連年征戰,沒有什麼戰果,宦官黃皓與將軍閻宇聯合起來,想甩閻宇換掉姜維。姜維知道後,害怕兵權被解除,就滯留外面,不回成都。
後人把姜維誇得聖人一般,但無論如何,姜維不聽中央調遣行為就是地地道道的軍閥割據,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足夠上軍事法庭的。
在《三國志·蜀書·雷峻傳》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魏之伐蜀,招宇西還,留宇二千人,令憲守永安城。” 意思是說: 鍾會、鄧艾伐蜀時,劉禪召閻宇西進成都救援,閻宇了二幹人給憲,讓羅憲駐守永安城,自己率領大部隊奔赴成都。
結果姜維的理由是:仍以情況不明為由,拒絕回師勤王。
我們知道劍閣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塞,姜維是完全可以派一部分人馬在釗閣遲滯敵軍,率領另一部分人馬馳援成都的。憑著姜維部隊實力,粉碎鄧艾父子人數不多的小股部隊應該是綽綽有餘的。那樣的話,蜀漢當時的危局或許可以迎刃而解。
國家大廈將傾,軍閥們想的往往並不是力挽狂瀾,而是如何儲存實力,以便在投降的時候討價還價,這是軍閥的本性使然。國家滅亡了,如果姜維手中的部隊還在,做不了一方諸侯,那也還能富甲一方,但如果姜維的部隊拼光了,姜維則只能淪為階下囚。
儘管姜維的夢很美好,可是司馬氏是不允許國家內部有軍閥存在的。正所謂“機關算盡,反誤了唧唧小命”。
回覆列表
蜀之滅亡,最主要的是國力所致,然後人心離散,後主也沒有進取中原的魄力,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不滅,那才是天理不容!要說結束程序的話,關二爺丟荊州算一部分,但最重要的是劉備自己~夷陵慘敗,完完全全動搖蜀國根本,以上兩點註定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格局已經無法實施~基本丟了一統中原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