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定郡小書生
-
2 # 大飛熊騎士
決定東吳政權存在的不是夷陵,是江陵,其實還不是江陵而是荊州的上游。蓋因孫權和呂蒙,以及江東的本土氏族,旨在建立一條以長江天塹為基礎的防衛線,這才讓江陵控制的上游地區變得極其重要。換句話說,如果孫策還在,他可能會選擇出擊淮南一帶,控制淮水,統治在江淮之間,然後威脅許,洛等中原地區,江陵就不會影響到東吳國運了。但是,這也不代表江陵不重要,因為敵方出現在上游地區,是很容易順流直下,對東吳的統治造成干擾的。
所以,無論如何,東吳總是要把江陵拿在手裡,比較有安全感。但是,要牢牢抓住江陵,就必須拿下夷陵,使其成為掎角之勢,原因就是,江陵西面,北面除了本身城防,無險可守。
例如,三大戰役中的夷陵之戰,劉備發動戰爭,其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奪回荊州領土,尤其就是南郡江陵。因此,陸遜一開始軍事不利,避開劉備的鋒芒,節節抵抗,一直退到夷陵便不能再退了,只能死守待機。劉備這邊打不通夷陵,道路被斷,就收復不了江陵呀。因此,劉備救戰心切,一會挑戰,一會伏兵計,可惜陸遜就是不上當,劉備只好先回秭歸。第二階段,劉備終於有了一個繞道夷陵,從江南繞道武陵,再從江陵的背後發起攻擊的契機。結果,就是因為劉備這個計劃太繞,生生拖到了六月份,給了陸遜“火燒連營”的機會。所以,陸遜的堅守,劉備的無奈,都是圍繞著夷陵一地,自然關乎著東吳的國運。
可是,為何到了三路伐吳時,以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這種強大陣容的西路軍,卻沒有先拔除夷陵,就直接進攻江陵呢?而且,還是以失敗告終。更詭異的是,江陵如此一座重要的城市,為何卻交給朱然來防守,而不是軍事能力已在夷陵之戰中,得到證明的主帥陸遜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曹丕三路伐吳時離夷陵之戰並不久,劉備還在白帝城呢,陸遜要防止蜀漢再度發動進攻,於是親自防守在夷陵一線。所以,曹魏根本不需要擔心來自夷陵東吳軍隊的掣肘,即使陸遜派出援軍,可能也只是小股部隊而已。
再看當年的赤壁之戰後,周瑜發動的江陵之戰。當時,周瑜軍攻打江陵,所帶的都是水軍,於是和曹仁隔江相對《三國志.周瑜傳》。面對僵持的局面,甘寧自告奮勇,攻下夷陵後堅守,以作陸上的基地《三國志.甘寧裝》。果然,夷陵之失,曹仁急派五六千精兵攻打甘寧。周瑜用呂蒙計,給甘寧解了圍,這是江陵之戰重要轉折點。隨後,周瑜和劉備聯手,關羽隔斷曹魏從北邊派來的援軍。曹仁軍孤立無援,又失去夷陵屏障,只好退出江陵,周瑜雖然費了大勁,受了傷,但也如願以償了。
到了250年,曹魏王昶獻策攻取江陵,分三路伐吳,王昶攻江陵,王基打夷陵,州泰攻略巫縣,秭歸,相當於把江陵西面的屏障,整條線都按住了,特別是夷陵。可惜,由於東吳實力還在,司馬家族又忙著鞏固權力,所以這次只是小勝告終。後來,東吳西陵(夷陵)守將步闡造反,被陸抗平定。一直到西陵六路伐吳時期,東吳的江陵才徹底陷落了,這主要因為西路軍主將杜預和益州刺史水軍主將王濬配合默契。鎮南大將軍杜預包圍江陵,切斷內外聯絡,王濬率領水軍從巴蜀而下,又燒燬當年陸抗沉下鐵鏈和大鐵錐,由此王濬攻破西陵(夷陵)。江陵西面屏障一失,南岸的樂鄉又被杜預攻破,江陵頓時成了孤城,很快被拿下。
所以,夷陵,江陵之地相當於東吳長江天塹的頭部地帶,一旦落入低手,中下游地區立馬受到敵軍水師的威脅。西晉六路伐吳之戰,就是要一舉按住整條長江各處要地,使其無法透過水路互相援救。待到夷陵陷落,江陵隨之陷落,果然王濬的水軍如一把利劍,直插東吳的心臟,建鄴。
-
3 # 栗子書生
蜀吳大戰,從蜀國攻下秭歸城之後,東吳就門戶大開,所有的城池都暴露在蜀國的兵鋒之下,在這樣的情況下,蜀國進攻東吳的選擇方式就很多,但是劉備這次討伐吳國,其目的是為關羽、張飛報仇,而不是蠶食吳國底盤,也就是說劉備最終就是想打到建業,活捉或者殺死孫權,所以蜀國大軍可以說就是以建業為目標,劉備所在的那路軍隊是主力軍,其他像黃權指揮的軍隊只是起一個輔助的作用,而且在打下秭歸城之後,在一次與東吳的交戰中,劉備又損失了大將黃忠。這也導致劉備的蜀軍在夷陵之前可以說在復仇的信念下殺的東吳只有撤退逃跑的份!就這樣,劉備一直殺到了夷陵,夷陵也是建業城面前最後一道屏障,同時也是孫權自己東吳集團心中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夷陵被攻破,那東吳集團包括孫權在內,可能都要準備後事了,所以夷陵之戰對東吳集團來說,已經到了非生即死、決定東吳生存滅亡的時刻了,劉備的蜀軍把夷陵當作滅吳的最後一次硬仗,劉備集團所有人都認為打下夷陵,建業在蜀軍的兵鋒下無法堅持多久,被拿下是遲早的事。而對於東吳集團來說,夷陵一旦失守,那東吳所有人心中最後的希望就沒了,所以夷陵是為了保住東吳集團必須打贏的一場戰爭,可以說,一個小小的夷陵決定了這場蜀吳戰爭的最後結局,所以。有了這些因素,夷陵也就註定將發生一場著名的戰役。
-
4 # Lucky
一是,夷陵是戰略要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形高低相差明顯,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平原。一旦失守,建業就非常被動了。東吳必須守住此處。
二是,劉備勢大難擋。劉備軍共計八萬多,陸遜軍五萬多。而且備哥順流而下,無論威望還是其他方面,東吳都比不上。一旦在夷陵這個主場失利,後果不堪設想。
三是,陸遜退無可退。陸遜的壓力山大,劉備哥可不是一般人,用兵能力不差。面對鋒芒,只能退而待之。而夷陵是最好也是最後的退卻之所。
-
5 # 農夫看天下
小小夷陵為何會成為東吳存亡的關鍵呢?
1、地勢的嚴峻形勢迫使東吳無論如何必須死守夷陵。當時陸遜如果守不住夷陵,東吳還真有亡國的危險。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夷陵前後左右的地勢。“夷陵”這個地方位於現在的湖北宜昌境內,地處長江西陵峽的江畔,夷山的南麓,也就是長江中下游的分界點,這裡崇山峻嶺連綿不絕,驚濤駭浪壁立騰空,上游就是歷代文人墨客動情嘔歌的長江奇險之處——長江三峽。
夷陵素有“三峽門戶”之稱。因為此處“地扼渝、鄂咽喉,上控巴夔”,關於這裡的地勢流傳著一句民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人至此而喜”。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長江之水到了這裡一改以往濁浪滔天的兇猛勢頭,開始變得溫柔,航行可以化險為夷,然而山勢也一改西面的群山萬壑而變為地勢平緩的丘陵。所以人一到此處,水路化險為夷,陸路視野開闊,故而人人心情舒暢,自然是“人至此而喜”了。
好了,花了這麼多的筆墨講明地勢是為了什麼呢?只為了一個目的,當劉備率領75萬大軍到達夷陵之時,如果陸遜再不借助此地憑險而守,劉備一過夷陵後,地勢開始遼闊,在那種一馬平川的地勢下,劉備就可以兵分多路,圍攻荊州五郡,甚至更多分路圍攻。東吳兵力單薄,必然窮於應付,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必敗無疑。
2、兵力相差懸殊迫使陸遜必須堅守夷陵不放。雖然關於夷陵之戰蜀國的兵力存在著爭議,但是蜀國兵力數倍於東吳,這一點大家都有共識。當時劉備派遣吳班、馮習、張南率領五萬人馬為先鋒部隊,然而東吳向北稱臣,拜陸遜為大都督,舉傾國之兵僅僅只有五萬。也就是說,東吳的兵力只與蜀國的先頭部隊持平。
陸遜藉助夷陵以西多山的特點,把劉備的75萬大軍死死地堵在狹窄的,不易展開的山地之中,劉備前進不得,這本身就已經是個勝利。陸遜忍辱負重,頂住壓力,表現出了一個成熟的主將風采。
3、東吳守住夷陵就等於守住了東吳邊境。蜀國和東吳的國界大約就在巫山附近,陸遜守住了夷陵就等於守住了邊疆。只要不讓劉備突破夷陵,整個東吳的國內就是穩定的大後方,就可以持續有力地支援著前線作戰。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劉備過了夷陵,那就是在東吳國內打仗了,戰場重心的轉移將影響整個戰略的佈局。最重要的是使得陸遜心中謀劃已久的火攻計劃不能得以實現。
-
6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這個問題要全面地、歷史地看。從東吳滅亡的方面來看,關鍵原因是:⑴吳國刑罰殘酷,賦(租稅)調(兵役)繁重。人民被迫經常起兵反抗。孫權臨死前,雖下了一道“省徭役,減徵賦,除民所患苦”的命令,但他死後,其繼位者不但沒有依此執行,反而對農民剝削更加殘暴。⑵吳國軍隊本是用來作戰的,但後來兵士變成從事生產的奴隸(包括有權勢人的私人的生產奴隸),根本不成為軍隊。孫權在世時,雖也採取一些舉措,但解決不了這一根本問題,他死後這個問題仍然存在。⑶孫權在世時,內部就開始腐敗。孫權死後,孫亮繼位;宗室孫琳廢孫亮,立孫權第六子孫休;孫休死,孫和子孫浩立為吳皇帝。孫浩粗暴淫兇,大報舊怨,採用極端手段淫刑殺人,大臣及宗族幾乎被他殺盡,殘虐政治達到了極點。加上暴政,孫氏政權已為人民所厭惡,這時候吳國事實上政權不能再存在了。⑷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發兵20萬,分六路攻打吳國,其中一路是水軍,乘大船浮江東下,最先到達建業,吳軍不戰潰散,孫浩投降。
總之,要用唯物史觀看待孫氏政權的存亡。
回覆列表
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
在三國時期,夷陵屬於荊州的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揮軍南下,荊州劉表病死,曹操順勢就將荊州收入囊中,並將南郡從枝江以西析出臨江郡;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回北方,孫權將南郡讓於劉備。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郡治均在夷陵。三國蜀漢章武二年,東吳黃武元年(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兵敗後,東吳改夷陵為西陵。
夷陵在三國時期,發生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夷陵之戰”。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一邊向曹魏請和,一邊任命陸遜為都督率兵抵抗;最終孫劉兩軍僵持於夷陵一帶。由於劉備處在上游山區地帶,加之天氣炎熱,將軍隊分散於深山密林之中;被陸遜抓中機會採用火攻,加之劉備軍隊久攻不下士氣低落,最後一敗塗地,劉備憂勞成疾,病死白帝城。
夷陵之所以對東吳如此重要,就在於其地理位置。
①夷陵處在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長江中上游的分界處,上控巴夔,下引荊襄,扼渝鄂咽喉。
②“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水流此處就變的平緩,山勢到此就變成低矮丘陵,這就說明夷陵周圍的地形。
孫劉兩軍僵持在夷陵地區,而此時劉備軍隊已經深入吳地數百里,在此處卻不得寸進。可見,夷陵對東吳的重要性。因為,劉備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南下,如果大軍一過夷陵,那麼對東吳就意味著無險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