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想人99638797

    為何有的女人總是把男人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呢?

    這是男女相戀互動模式的話題,更是社會學上解讀自我心態,有關於自我依賴與他人擔當的互動中互為話題。既然是互動中的互為,首先要定位的是自己是否“能為”,由此又引發了個人獨立和自律的支節話題。

    人的成長是透過“學著做”,才能步入到“試做”階段,在試做中有了具體事項試錯或越位個人的感悟和經驗體會,才能為以後的行為迴避錯誤或失誤,或者是迴避風險,進而達到順利“能做”,即“能為”。由此可見,“學著做”到能做(能為)既是人成長的過程,又是人行為走向獨立之過程。

    人的行為支配並不僅僅限於“能為”,有時因為激情釋放,還是有了興趣凝聚,或者是有了膽量突破,或是有了信仰膨脹,對接於(本能慾望所帶來的)原動力之上的行為,都會因為疊加了後動力,都會獲取超能量,從而讓人行為支配有了“敢為”,敢為既是挑戰意識至導,又是一種冒險意識在面對現實的超越。其理論邏輯的核心就是有了“能為”之後,才有“能為”越位——敢為!

    人的自律通俗來講,就是有了理性思維沉澱後的自我紀律(即相對要求的侷限定位)。從心態邏輯上看,就是自我約束,自我內心多元的牽制。為何人又存在自我約束和牽制呢?這是因為自我行為支配有了超越“能為”基礎上的“敢為”,有衝動,有盲動,有個人的在意點被無限放大(不顧周圍的影響或不考慮他人感受而執著於行),所以有了透過邏輯思維沉澱後的冷靜和反思,有了理性的思考,與某種與盲動(或衝動)行為抗衡理念來牽制,讓人不至於越位衝動…因此,沒有自律能力的人,“能為”會讓形為支配出格或越位,不是冒險盲動,就是任性,膽量一大,就會為所欲為。

    回到本題,是問為何“有的”,這就意味著只是部分女人才存在的,不是所有,僅僅是少數。這裡,又要回到依賴模式的話題上去…

    先前多次提到擔當與依賴是互為共存的,小孩生存不能獨立只能是嫁接“依賴”維繫生存,父母及其家人為了孩子成長,則為孩子(衣食住行)全方位擔當,於是有了擔當與依賴互為相對共存的話題。也就是說,有一方靠依賴維繫生存,必須有另一方為其擔當(承載),簡言之:有一方依賴,則有另一方(為其)擔當。

    當人有了獨立生活能力時,父母及其家人為其擔當原有模式將逐漸減退至消失,而變為情感關愛及溝通上互動…因為人成年時原生“依賴”逐漸消失,標誌著父母及其家人為其擔當的前提(即依賴)自然消失,為其擔當失去了對接點,持續性擔當也就越位!關心也就變成了因親情而維繫的“義務”,或者說是家庭責任感,家長為其(相對能獨立的)子女的擔當,切換為親情互動了。

    由此引發了另一個話題——情感依賴,是因為人都有情感,情感依賴會讓人安全感得以適當的填充,情感在維繫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中,分擔了安全隱患和危機感;另一方面,是因為人都是家庭責任感,擔當的後天動力也在克服著不安全帶來的(反作用力)阻力,結伴擔當而來的是家庭關愛,即使孩子能獨立生活,但“兒行千里母擔憂”式的原生家庭擔當,有了習慣式維持。

    原生家庭長輩擔當的自然消失,讓其既有的擔當變得可無,是因為孩子獨立生活過得很好,用不著家人為其擔心;或者是父母的生活能力減退,照顧自己就處於免強式,為了“輕裝”自由行,不必要操子女心了。

    不同的家庭,擔當與依賴的互為模式也不同。關鍵問題是人幼小時“全依賴”模式處於什麼“型號”,是過於滿足狀,還是相對飽和狀,或是不飽和狀(即殘缺狀)。在“全依賴”生活階段過於滿足的這類人(處於過飽和狀),因為“得來”不費功夫,自身慾望和需求只是張口便有,比較那些不飽和狀(或殘缺狀)類人來說,反而沒有了自身對物質利益追求的動力,無追求“動力”生存狀也就造就了懶惰;那些處於飽和狀的一類人,因為有了參照比較(的相對聚焦和關注),心有“不甘”也就有了動力,這個“動力”也摧化了人自身行為舉張積極投入,擔當之心由此蒙發;那些成長期依賴處於殘缺狀的一類人,因為“飢渴”感長期儲蓄,有了蓄勢待發敢為的闖勁,反而放大了對物質追求的動力。

    是不滿足和需求飢渴經歷讓自己有了思考:比較中不如人怎麼能甘心於現狀呢?要求獲得,也就意味著有了多樣性選擇…

    那些過於滿足的人,靠“伸手要”維繫;條件相對差的孩子又如何?自己是等不來的,靠不了父母,也不能放棄“想要的”,要維護生存就得自己動手,“學著做”到學會做。有了身經歷行,擔當也有學會做有了親身感受和經驗,擔當也有了腳踏實地的行為基礎。往往是這類成長期依賴時段處於殘缺位置的人,因為在與同齡人的比較中,有過被嘲諷或被輕視的經歷,摧化激發了本人的(自尊)鬥志,表現於當前的行為不僅是獨立的,也有追求的。

    能獨立有追求當然是好事,個人有了理想追求,促成了個人使命,或社會責任感或個人使命。

    那些“依賴”式生活坐實而成為習慣的人,生活安逸讓他們沒有了追求動力, 經歷的蒼白和“學著做”的缺位變得是那麼不經意了,自身獨佔和大手大腳“ 消費” 變得理所當然,而自身勞動和“創造”變得無關僅要了,依賴坐實成為了生活定式,吸血式索要變得習慣自然,擔當負出反而不習慣不自然了…

    問題是中國式的家庭溺愛造就了部分孩子全“依賴”式,依賴坐實讓“伸手要”變得理直氣壯,於是在中國才有的“依賴族”便形成了,特別是在相對好一點的環境中,孩子過了二十歲仍然不能離家獨立,仍然要在家啃老,更有甚者結婚成家後仍在家啃老,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啃老族!

    依賴族是個相對大的群體,啃老族只是依賴族中其依賴徹底坐實的部分人…在溺愛的環境中,為什麼是其中部分孩子變成了“依賴族”而不是全部?因為人成長之初,都有行為舉動參入仿效大人的過程,“學著做”很重要,被很多大人忽視其中的真理…很多家庭對孩子的維護因為溺愛而過頭了,家務活大人全包攬,什麼也不讓做,切斷了孩子“學著做”的興趣和願望,以至很多城裡(或條件好一點的農村)孩子過了二十歲,仍然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什麼家務活都不會,成為家務活全盲的依賴族。

    一個人的責任感擔當之心,不是在後天憑空突然就有的,而是人自身依賴與仿效過程中,在依託“學著做”的感悟中延伸出來的,幼兒期式的全依賴不經歷“學著做”,也就不會讓“試著做”與家人的監督分離,同時也是與大人的擔當分離。比如小時智力不成熟,大人耽心孩子丟失,才形影不離(監護);但到了青少年期,又有下一步的問題,父母一旦離開,生活依賴無著,衣食住行就找不著方向…沒有經歷學著做,什麼也就不會做,“不能斷奶”式的生活,怎能分離家人擔當?

    “學著做”本身就是一種擔當的起步,學著做到學會做,才可以在某一單項(事情)上,做到讓自身依賴習性的剝離,也是與家人既有擔當的分離。學著做的事情多了,學會做(到能做)也有了相對獨立的形為體系,全依賴模式也就可以逐步轉項,做到多項行為獨立。學著做到學會做,再到敢作敢為,是個漸變的過程,也是從依賴模式中逐步洗牌到能獨立做的過程…

    歸根揭底,人的成長,從全依賴到完全獨立(而無心依賴)始於幼小時的行為仿效,也是在"學著做"中感悟到了擔當的“能為”和“可為”,從“學著做”到“學會做”,才得以拓展人當初擔當的“所為”之實…

    一個成熟的人擔當是自舉行為,是靠自覺主動去完成的,靠引領而不能自舉,不可能有擔當的拓展之勢。 為什麼父母行為能力殘缺的家庭孩子,行為能力又早成熟呢?因為原生家庭(為孩子)的全方位擔當缺失,造就了孩子成長期經歷了過多的“學著做”補位,原生家庭條件有限的“自然式”過早斷奶,造就了孩子無從“依賴”,維繫生存只能靠“自身做”取代(一般健全式的家庭依賴)。“窮人孩子早當家”也迎合這一邏輯。

    總之依賴與擔當就是一個相互轉換的互為話題。大人的全擔當成全了孩子成長當初的全依賴,大人如果只是部分擔當,也就讓孩子的成長期有了“早當家”的經歷;從另一角度看,是孩子“學著做”置換了自身的部分依賴,即取代了大人部分殘缺(或者說不到位)的擔當…至於溺愛造就了孩子任性妄為或為所欲為,以及環境條件造就的膽大敢為和膽小慎為這是另外的話題。

    這裡可以發現一種邏輯:就是在擔當與依賴的互動中,全依賴缺失,就會造就“學著做”到學會做,以至有了習慣做,成長過程無形之中的依賴缺位,造就了自身的擔當(置換依賴)凸顯,這可以定義為個人經歷的【擔當代位原理】。之所以有“代位”二字,是因為幼小能力不足時,應有的家庭依賴缺位,在依賴與擔當的二元互動中,一方失位只能讓另一方填位。

    同理,一個姑娘在父母名下依賴習慣了,“學著做”空白,試著做缺位,曾經的過往是家務由家人全承包,“伸手要”索取習慣了,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個人生存行為不獨立,決定了本人持有情感依賴,和物質需求上的依賴將依往持續!戀愛也不例外,“伸手要”來索取只是換了寄主,由父母轉移到了男朋友身上。過去在父母面前“伸手要”顯得理所當然,今天在男朋友面前,當然同樣是“理所應當”!

    換個角度看,那些認為戀愛不能依靠從男朋友身上索取的人,是因為有了獨立的意識和形為,有了同理心,有了過往經歷帶來的思考沉澱,才沒有了“依賴”之心,持有個人的獨立主見,“能為”和敢為完全置換了曾經幼稚時的全依賴,也就決定了人格獨立,拋棄了“伸手要”,才會珍惜男朋友的付出,而不覺得男朋友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思想人寫於湖北天門19年6月17日

  • 2 # 林勤蘭

    人生在世,無論何時何事都不能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在這個世界上誰也不欠誰的,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親人之間,夫妻之間都容易出現這種狀況,久而久之會不自覺的失去該有的尊重。其實為人處事的親情,友情,愛情,任何親近的關係都需要用真心去維護,如果你總是一味的認為別人的付出在習慣中當成理所當然,最後讓人心寒,因為一個人的付出,即得不到關愛和體貼,又得不到尊重和認可,之所以都會灰心喪氣,再也不願為你做任何事。其實不可否認在這和諧相處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是受益者,懂得珍惜和尊重他人的付出。常言道一粒米養恩人,一石米養仇人,不懂感恩的忙別去幫,不懂好歹的人請遠離,過分的善良,別人就會得寸進尺,太過懂事,最終便會傷痕累累。少和不懂得珍惜你的人在一起,因為有的人不值得,請把時間留給感恩善良的人,在乎重情義的人,真心真意珍惜你的的人,生活並不是少了誰就過不下去了,即使有傷心難過的事,也終會有平靜下來的一天,且行且珍惜你的幸福,開心快樂幸福每一天,明天會更好!

  • 3 # 小爽音樂製作

    一個人一直付出,一個人一直收穫,久而久之就習慣了。男人一直付出,女人一直接受,男人付出成了習慣,女人接受也成了習慣,時間長了大家都習慣了這種付出與接受的模式,這是一種長時間的模式導致的。感情中,男人與女人總得有人付出,有人接受。付出者肯定是心甘情願是開心的,接受著肯定也是開心的,只要兩個人彼此珍惜對方,就會感受到愛情的甜蜜,就會執子之手,白首不相離!

  • 4 # 粵做粵強

    在步入婚姻圍城的時候,每一對夫妻都感謝對方為自己付出更多一些,只是時間久了之後,有一些人在面對對方的付出時,卻覺得這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是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他們早已經忘記,婚姻是需要兩個人一起經營、共同去努力建造的。

    在婚姻中,夫妻雙方都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能夠理解對方、認可對方的付出,並將對方的付出記在心裡,適時做出迴應。然而,又有多少夫妻能夠真正做到這些呢?

    大多數人的婚姻,往往會陷入一方的付出,另一方卻視為理所當然的怪圈之中。殊不知,當一方不斷付出,真心實意地為整個家庭做貢獻的時候,在其背後又凝聚了多少愛與努力。只是有很多婚姻都存在情感方面的誤解,付出的一方付出越來越多,享受的一方卻越來越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在現實的婚姻中,有多少家庭存在這樣的現象:男人下班回家,要麼坐到沙發上看電視,要麼就是低頭看手機。女人一邊忙碌著準備一家人的晚餐,一邊還時不時指導孩子如何做作業;吃飽喝足之後,男人依然看電視或者玩手機,而女人收拾完碗筷、洗涮乾淨後,又開始打掃房間,給孩子講解作業,幫孩子洗澡,為孩子講睡前故事。

    整個家庭的瑣事,似乎跟男人沒有關係,完全是女人一個人的事情。這種現象在很多家庭不斷上演,甚至有很多男人都將其視為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然而,當男人將這一切都習以為常的時候,卻認為妻子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再也意識不到其實妻子所付出的並不完全是她該做的,更意識不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是家中的頂樑柱,在享受妻子的付出時,也應該力所能及的付出。

    尤其在女人為了孩子、為了家庭放棄自己的事業,而全身投入到家庭中來的時候,很多男人更是將妻子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已經定性:自己每天在外面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多麼辛苦多麼累,而妻子只不過是在家裡帶帶孩子、做做飯,這些都是她應該做的,因為她沒有工作。

    當然生活中不乏有一些女人,她們特別渴望能夠得到男人的萬般寵愛,希望自己所嫁之人能夠全心全意的付出。

    這些女人也時常呈現如此畫面:一天到晚買買買,今天看上了一個名牌包包,明天又看上了一套奢華護膚品;今天要跟閨女一起聚會,明天要帶孩子出去旅遊……她們想盡辦法從男人那裡要錢,認為男人賺錢就是天經地義的,男人就是要養家的,男人的錢就是用來給自己揮霍的。

    當一個女人花錢不眨眼時,卻不曾想到自己的男人在外面是如何辛苦,回到家中 ,卻又要面對女人的不停嘮叨,稍有不能滿足的地方,女人就一哭二鬧,鬧得家庭不得安寧。

    男人賺錢其實也並非是天經地義的,男人之所以願意將自己的收入如數上交,正是因為愛你,而不是理所當然的。

    在當下各種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下,男人在外面安身立命也必然也承受許許多多的壓力,在承受來自於各方面壓力的情況下,男人還能夠將自己所賺到的錢全部交給你,正是因為他重視這個家庭,重視你。女人在面對男人的付出時,若總是認為理所當然,同樣,會導致夫妻之間的矛盾出現。

    無論男女,一旦步入婚姻圍城,就必然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壓力,男人總是希望娶到一位溫柔、賢惠的妻子,能夠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又能相夫教子無所不能。當女人能夠做到這些時,男人又覺得這是女人應該做的。

    殊不知,在婚姻中,女人也能頂得起半邊天,她們更需要尊重,而不是時刻都是女人在付出,男人在享受。

    身為女人,在嫁人之後,不能苛求一切都必須要男人圍著你轉,當男人愛你的時候,他自然願意陪伴左右。只是這並不是男人理所當然,他也有自己的圈子與事業。

    情感結語:

    在婚姻圍城之中,沒有任何一種付出都是理所當然。也沒有誰必須付出,夫妻兩人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是緣分使然。婚姻若想持久,就必須多替對方想一些,時刻尊重、寬容、理解對方的付出。

  • 5 # 清荷墨子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要走得長久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如果婚姻裡女方認為男方做什麼都理所當然,那麼起碼這個女人比較自私,任性,只求索取,不去回報,不懂得婚姻的真諦,長此以往,她的婚姻是要出問題的,因為經營婚姻是夫妻雙方兩個人的事情,需要雙方共同呵護,愛也是相互的,沒有哪相丕個男人會無怨無悔地一直為你付出,這樣的婚姻長久不了,遲早要出事情的!夫妻之間最好的狀態是你情我愛,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互相關心,互相體貼,婚姻才能幸福!我和丈夫剛結婚時,互相關心,那時生活條件不好,我倆在一起從來不爭搶東西吃,都是讓對方吃,記得有一次他讓我吃水果,就剩一個了,我讓他吃,他讓我吃,然後我非讓他吃他就不肯吃,我氣得把水果摔了!還有我流產坐個小月子,當時他工作比較繁重,怕他身體吃不消,每次我吃雞蛋給他留兩個等他回來吃,感覺對他身體可有幫助。擱現在年輕人看來都不足掛齒,但我們在那個年代一點一滴的關愛都倍感幸福!婚姻裡我們一直相扶相愛,走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英國和法國沒有陸基核威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