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過去即歷史
-
2 # 飛海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朝貢貿易。並不是進行殖民地的發現。
當然不可否認,人的思想意識會發生轉變。
如果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存在下去,沒有所謂的閉關鎖國政策。我們不可否認,中國也會發展成對外殖民的。
那麼明朝後期所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就不會被扼殺。第一次工業革命很有可能發生在中國。
如果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那麼我們就可以展開美好的藍圖。現在世界的超級大國就是中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由於後來所出現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中國所謂的天朝上國思想。斷送了中國向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程序。也是中華民族逐漸的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
-
3 # 美麗的太陽51
明朝鄭和下西洋,第一次聽說用過“霸道”的手段,歷史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目的有三個:一是彰顯大明國威,二是拓寬對外貿易,三是查詢建文帝的下落(明成祖朱棣皇位是從他侄兒建文帝手中搶奪的),船隊所到之處倍受各國歡迎。假如像現在的美國一樣,“霸道”橫行世界,估計一次下西洋,鄭和等人就葬身異國他鄉了!
-
4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霸道”這個詞,在嚴謹的中國文化序列中,是不存在的。中華古國,歷來是禮儀之邦,講究尊卑有序。對內或許因統一,而行施霸業之舉,霸道或許在所難免。然而在安定之後,基本上都施仁政以安民心,否則江山也坐不長。在這方面,正反歷史教訓皆有;對外則基本上施布得都是王道。不太追求經濟利益、重於傳播中華文化、宣揚國威。畢竟古代華人,講面子重於賺裡子,這要歸功於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對華人的持久浸潤。
以鄭和七下西洋為例,幾乎每次以經濟貿易為目的下西洋,在經濟上都是吃虧的。但大明顯然志不在此,因為永樂帝的格局宏大,再加上國力雄厚、科技發達,遠航必然旨在以宣揚大國王道、傳播中華文化為目的。連定義對外的經貿往來,也是以“朝貢貿易”、“貢易、賞易”之名而冠之。換句話說,吾泱泱大國、與爾等孤懸極邊的蕞爾小國,豈屑於平等交易。吾天朝上國物產豐阜,又不缺東西。不過是以君臨巡視諸國之便,佈施王道。爾既仰貢天朝,吾即俯賞藩屬,來而往之,禮也!
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是1405年到1433年,歷時28年,橫亙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在這28年的時間裡,鄭和七下西洋,給明朝和世界都帶來了很多積極的影響。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肇始,鄭和給世界帶去的,不僅是絲綢、茶葉、瓷器等消費品,帶去更多的是農桑百工、冶國方略等立身、立國的技術或文化,更重要的是,向外洋諸國輸出以“仁、禮“為核心,浩浩的中華文化。航跡所布,各國均奉之為神明,紛紛為中國、為大明、為鄭和塑像造廟、祈福禱壽,有些至今香火嫋嫋而不絕。
鄭和的遠航,遠比西方的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的時間要早、規模要大。而且,對未知大洲的航海和探索,不僅涉及到一個國家的造船工業的水平,而且是對航海術、地圖術、天文學的水平,乃至於對這個國家的財政狀況,和對外政策的極大考驗。況且,聲勢浩大的七下西洋的28年,是生長在明清二朝嚴酷的“片板不可下海”的長期海禁的縫隙之中。這種異數,實在令人迷惑不解。
是什麼令中國怱然具有,在當時也算相當先進的海權觀念,成為二千多年以來,封建王朝“重陸輕海”觀念中的異類,成為一種過隙白駒、一縱即逝的燦爛。其時間之短、規模之盛,曇花一現,令人很是惋惜不已。如果再繼續下去,哪裡還輪得到西方探險Nautilus哥倫布、麥哲倫帶著可憐幾艘小船、幾百人去世界各處摳摳索索地亂轉。以鄭和動輒上百艘艨艟鉅艦、近3萬兵士的艦隊,檣帆遮天、船隻蔽海的規模,必嚇得後至探險的西方荷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諸國三個踉蹌、坐地不起。可惜的是,遠航和探索並沒有繼續下去。
很明顯,這是體制和文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從體制的角度上看,中央集權體制向來注重對國內的統冶。不管是打得如何的烽煙滾滾,幾千年的執政範圍的變遷,都是在廣袤的陸地上進行的,至多牽涉到江河湖水和海邊不遠。而且在對待藩屬方面,無一例外都是行羈糜撫慰之策,而不是攻取和佔領,即便是強力攻佔,也會因無法執政而悻悻然退兵。縱然有永樂帝這種有超越體制的海權觀念的異類皇帝的存在。也無法把整個體制的視野、格局拉向更為浩淼的深海大洋。
從文化的角度上看,古往今來的中國文化之著述,幾乎都是在陸地上打轉轉。縱使面對同樣陌生的天空和海洋,對於天空星象的研究,也多於對海洋的研究。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農耕社會的價值之錨是田地,而文化是對社會或自然的描述和研究。它的傳承自然也離不開陸地這個圖騰。即便是到了工業水平的上升,足以充裕的應付航海探索的需要的時代,也會因為體制和文化的原因,對海洋因無知而鄙夷之。實際上,明清時期的閉關自鎖,不僅是體制上的癖好,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上的慣性。“片板不可下海”這種對海洋的漠視,或因為倭寇、或因為國家的戰略,最終造成了對海權理解上的拒絕和隔離。
因此,僅有鄭和七下西洋的表象是不夠的,因為從中央集權體制的架構,到中華文化的氛圍,都不支援這種對孤懸極邊的夷邦藩屬向心力的塑造。另外,從資本主義的萌牙在大明朝的無疾而終,這一點來看,依附於資本輸出的殖民主義,更是在大明官員心中無從談起。那麼,僅靠篤行王道、宣揚國威、尋訪建文帝的鄭和船隊,就是遠航了100次,也是不可能做到,象西方的資本那樣,無孔不入地跟在他們的探險船隊之後,建立起星羅棋佈的海外殖民地和商業基地。原因倒很簡單,就是沒有動機!而動機卻又偏偏來自於自身的體制和文化的需要。
-
5 # 鴻觀大歷史
大家好,我是寫的了文章,獲得過大獎,走遍五湖四海,閱盡萬卷書海的小朱是也。
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想必各位都耳熟能詳了,遙想鄭和當年,駕駛寶船,馳騁在大海之上,何等壯懷激烈,那些什麼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後生簡直不值一提,因為鄭和的寶船的體積比他們的帆船大了整整一倍,而且他們的船員因為在船上補給經常不足,又缺乏維生素c的攝入,導致壞死病在船員中流行,到了最後竟然吃船裡的老鼠裹腹,而鄭和的寶船,上可養殖牲畜,下可種植蔬菜,船員從不擔心會餓肚子、簡直就是當時的泰坦尼克號,但是因為中國長期以來都是禮儀之邦,大部分時間與世界各國秋毫無犯,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還未出現,註定了這趟世界之旅只能是友誼之旅,經貿之旅,並沒有對其他國家進行殖民統治,歷史不容更改,卻可以假設,那麼我們就來假設一下,鄭和如果用霸道手段(殖民統治)下西洋,現在地球會怎樣。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龐大,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還處於矇昧的奴隸社會或者原始社會的狀態,鄭和的寶船配有大炮,一窩蜂,火銃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果真要打起仗來,那些國家根本不是明朝軍隊的對手,船隊要征服世界,補給很重要,要不然也不會有航空母艦的出現,而鄭和船隊正好符合這個特點,無論是排水量,還是船員規模,在世界上他們敢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一個具有遠洋能力的龐大船隊,外華人一看沒被打死,也被嚇死了,根本沒有多大抵抗的能力。
佔領一個國家之後,可以先派兵駐守,剝削其能源和財富,掠奪他們的壯丁作為努力,為他們幹苦力造船,然後以此作為軍事基地,以同樣的方法侵略他國,那還有西班牙,葡萄牙海盜什麼事兒,分分鐘把他們幹趴下的節奏,到時候鄭和就是真正的海賊王,中國真正成為世界的霸主,現在的通行語言一定是漢語而不是英語,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不會說根本無法在這個地球村立足,中國將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真正成為了天朝上國,但是這一切只是假設,偶然性與必然性交織才是真正的歷史,高處不勝寒,老祖宗長期以來的中庸之道雖然不完全對,可是也為中國文明的源遠流長打下了基礎,雖然現在中國還比不上美國,可是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資本能跟世界強權掰掰手腕,我們應該為生在這樣的中國而感到驕傲。
回覆列表
鄭和堅持霸道手段下西洋?這話該怎麼理解?首先要明白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政府決定的行為,鄭和只是執行者;再次需要明白鄭和多次下西洋的目的,如果僅是宣揚國威,蹂躪他國,用不著這麼頻繁,一兩次就打的他們招不住架了。有人說鄭和下西洋實際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如果真是將此作為出使西洋的主要目的,鄭和用不著帶數萬人和龐大的全副武裝的船隊了,因為他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蹤跡,不是消滅建文帝,尋找到彙報給明朝政府就是了。再從朱棣角度考量,做皇帝后治國理政才能還不錯,百姓生活也可以,出現了永樂盛世,朱棣做皇帝還是合格的;至於皇帝是由朱家誰做百姓是不關心的。可以說朱棣的皇位是漸漸穩固的,就是有建文帝奪皇位,朱棣也不會十分害怕,百姓已經接受了他這個皇帝。
可以這麼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尋找建文帝,或者說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這個。
那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鄭和有過七次下西洋的經濟,基本上四五年一次,持續了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時間跨度是很長的;那麼一定有長期的動力支援鄭和頻繁下西洋或者說明朝政府花大量銀子支援鄭和下西洋。
先說第一次,這次下西洋的目的是打擊朝貢國的海路上的海盜;因為明朝的很多朝貢國是來自東南亞和南亞地區,他們攜帶貴重物品來明朝朝貢就要走水路,可朝貢國路途經常遇到海盜打劫,導致朝貢國沒法好好朝貢;這些朝貢國就是明朝的藩屬國,在明朝的庇護範圍,敢打劫朝貢國,就是對明朝的挑釁,自己在朝貢國心中地位也有損,所以朱棣才命令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這個船隊可是全副武裝的,帶有大量武器,配備作戰人員,這可以說是艦隊,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擊海盜,完成任務後就回去了;
海路暢通了,之後幾次下西洋主要的動力是經濟因素,就是來回倒賣物品,中國有絲綢茶葉等,西洋有香料等物品,一進一出賺取大量差價,導致明朝很長一段時間官員俸祿不發銀子,而是發胡椒。鄭和後來六次下西洋都是經濟因素推動,支出龐大,但收入頗豐,要不然不會是六次了,賺錢上癮了;在宣德朝被停有部分原因就是胡椒大量充斥明朝,導致供過於求,胡椒迅速貶值,官員們不再同意胡椒作為俸祿,胡椒是怎麼來的?鄭和帶來的,所以開始反對鄭和再次下西洋;美其名曰他們認為開支浩大,國庫壓力大等等理由。
鄭和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無敵艦隊,基本可以橫掃全球的。但是當時的明朝沒有足夠的地理知識,也不想稱霸全球;再者船隊遠航需要強大的後勤補給線和充足的天文知識。所以鄭和不可能完成全球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