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葦說歷史

    郭昕,郭子儀的侄子。郭昕之父郭幼明,是郭子儀的同母弟。唐肅宗末年至唐代宗永泰年間,吐蕃不斷侵入大唐西部邊疆,郭昕奉命巡撫河西、安西等地。

    安西都護府是一個充滿了驕傲與榮光的名詞.

    作為唐帝國西垂的國之利刃,巔峰時期的安西都護府在長駐兵力只有兩萬多人得情況下,便能威懾西域四百餘國,且一直保持進攻態勢,還多次跨過蔥嶺遠征,與阿拉伯帝國等決戰中亞,彼時的中華武功之盛,可謂亙古未有。

    當郭昕來到安西從軍時,他還是一位滿懷熱望的毛頭青年,盼著在大唐最精銳的安西軍裡開疆拓土。不想晴天霹靂,安史之亂驟起,國難肆虐中原,一批批的安西精兵,也不得不調轉東向,奔赴國難。

    接到命令後,最先有三支軍隊馳援唐肅宗: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的7000精兵;驃騎大將軍李嗣業的5000精兵;左右金吾衛將軍馬磷的3000精兵,共計15000名的西域將士參與平叛!

    郭昕,卻奉命留下堅守,成了萬餘安西留守部隊的一員!

    西北駐軍的內調對唐朝而言,則是一把雙刃劍。西北駐軍的回撥,為安史之亂的平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也使唐朝在西北的防禦力大為削弱。吐蕃對河西走廊本覬覦許久,只是無奈唐朝長期屯駐重兵防守河西走廊,才無法得手。

    此時唐朝將河西走廊與駐防西域的守軍調回平叛,對吐蕃而言簡直天賜良機,於是吐蕃趁機出兵,攻下河西走廊。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唐朝在丟掉了溝通本土與西域的河西走廊後,卻依然控制著更為遙遠的西域。

    只是此時的西域,在吐蕃的步步蠶食下,只剩安西四鎮與北庭兩地,更因河西走廊的淪陷,早已和李唐中央失去了聯絡,成為了一塊名副其實的“飛地”。

    但萬沒想到,這支隊伍孤軍奮戰的命運,就此拉開序幕。

    趁著大唐陷入叛亂泥潭的當口,宿敵吐蕃惡狠狠撲來,連線安西與中原交通的河西走廊就這樣丟了,然後就是安西四鎮,從此遭到吐蕃一批批絕對優勢兵力,潮水一般的圍困。大唐王朝呢?自身都風雨飄搖,還能做什麼?

    公元781年,長期與唐王朝失去聯絡的郭昕終於打聽到了訊息,根據訊息,他知道唐王朝依舊存在。於是,郭昕派出自己最為信得過計程車兵,讓他們帶著自己的口信前往唐王朝,告訴皇帝:“他們這些人還存在,並沒有戰死和投降。”

    據記載,郭昕曾這樣對前去計程車兵交待:“兄弟們,你們這次的任務非常重要,此行的目的就是告訴朝廷和那些官員們,我們所有的將士們還活著,都在龜茲這裡,沒有戰死和退縮,更沒有投降。河西一直被我們守著,整個安西也在我們手上,沒有丟失。”

    唐憲宗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暴雪漫天的冬天,是大唐王朝西域戍邊史上,最為悲壯的時刻!

    安西都護府最後一支殘兵,孤守在龜茲的軍堡上,早已在吐蕃的圍困下彈盡糧絕。

    白髮蒼蒼的郭昕將軍,慨然拔劍高呼,震天的喊殺聲裡,面黃肌瘦的唐兵們手持兵器,與登上城頭的吐蕃軍進行了最後的浴血肉搏,全數壯烈殉難,無一人投降!

    郭昕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一代郡王隕落大漠!

    將軍埋骨地,千載氣猶雄。大漠山蒼莽,長天夜暝濛。

    殘碑蟲伏草,故冢鶴驚風。毅魄歸來日,秋飛萬丈虹。

  • 2 # 愛為

    不管……不是……不說……不……

    我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想表達的是………

    只能說漢……我們是漢……是大漢……

    現在稱之為中華民族!!!

  • 3 # 溫讀

    馬革裹屍還的軍人,多了去了吧。

    每一場戰爭,都會死人,可能在史書上,僅僅是寥寥數字,可是其背後,是多少家庭的身穿縞素?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史書上了了數句,勾勒出一代名將的無上榮耀,可是這背後,是多少士兵的馬革裹屍,是多少軍卒年紀輕輕就戰死沙場,永遠也回不來了。

    名留青史何其難?更多的人死了也就死了,只不過是在史書上描繪的是一場戰爭,陣亡多少人的那個數字,增加一個而已。

    所以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樣的話流傳於世。

    身逢亂世,是心懷野心之輩的大幸,但是於天下人而言,則就是大大的悲苦了。

    身為後人,翻看史書,我們會去崇敬霍去病的漠北之戰,會醉心於一代冠軍侯爺23歲便能封狼居胥,甚至還要讚歎一生大丈夫生當如此!我們可能也會去佩服曹操一介梟雄,官渡之戰以多勝少名揚天下,真可謂是豪氣干雲。

    可是,那些身為馬前卒計程車兵們呢?

    死了也就死了,馬革裹屍可能都沒有,隨著一場大火,消失的乾乾淨淨,他們的家人,也只能被通知一句她們的兒子或者父親又或者丈夫,永遠也回不來了。

    當然,馬革裹屍的將軍,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但是比起來歷史上的那些馬革裹屍計程車兵,又算得上什麼呢?

    生在太平時代的我們,哪能體會到亂世之悲苦?也只能在史書裡體味著那了了幾字背後的細思極恐吧。

    以上。

  • 4 # 基層農人

    謝謝邀請! “馬革裹屍”出自歷史典故,馬革:即馬的皮,裹屍:即用馬皮包襄屍屍體。成語釋義:多指軍人戰死於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如“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馬革裹屍志有酬,來去勿勿莫空留”等等。 多數人就這一成語的含義列舉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在保家衛國風雲中史載的具體實料,但對實際的題標問答卻忽略了。題標:歷史上有沒有真正做到“馬革裹屍還”的軍人?這一問答的重點在“還”這一動詞上,而馬革裹屍只代表了戰死沙場的將士,全意:馬皮包裹屍體運回故鄉。所以,真用馬皮裹屍運回故鄉的還真沒有,史料也未有記載。 如果撇開"馬革裹屍”的真實本意,就其釋義“多指軍人戰死沙場”而言,這個“馬革裹屍還”的軍人就很多了,如維和部隊的烈士們等。 個人見解,供你參考。謝謝!

  • 5 # 千古名將英雄夢

    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馬援以三年春秋,終於平定了交趾叛亂,並一路為大漢帝國開疆拓土直至湄公河三角洲,遂大功告成,振旅班師。為了獎賞馬援穩定邊疆之功,劉秀特加賞賜了他衣服、酒、床、什器,粟五百斛,以及兵車一乘,並讓他上朝與九卿同列。然而,面對皇帝的尊寵與嘉獎,馬援不但沒有飄飄然,反而感到非常慚愧,總覺得自己無功受祿,才德不能稱位——當很多故人前來迎接、拜賀,乃至對他南征之功大肆頌揚吹捧之時,馬援卻對其中一個叫孟冀的老友說道:“子以多智著稱,吾本望子有善言,今反同眾人邪?昔孝武帝時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交州七郡,才封數百戶;今我微勞,乃得叨封大邑,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當有教我。”

    孟冀心笑你馬援從來都是個明白人,何必要我教你,於是道:“在下愚鈍,智不及此。”

    言盡於此,馬援終於道出了那句震爍古今的經典名言。從此中國之優秀軍人,莫不以此名言修身勵志,也莫不以馬援為模範榜樣,躬身篤行。我們常說一個人無法改變歷史,但偏偏這句話,兩千年來億萬次的被華人重複說起,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熱血男兒,千錘百煉,鑄成了永遠不朽之大漢鐵血軍魂。所謂一言以興邦,不過如此。

    馬援道:“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說這句話的時候,馬援的神情淡似清風、皓如明月,氣度有如神人,直把孟冀看呆。

    戰死疆場,馬革裹屍,這才是一個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耀。看來此種武士道之精神,並非源自日本,而是來自中國,來自一個兩千年前中國軍人擲地有聲的無悔壯語。

    孟冀不由慨然讚歎:“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誰能知道,馬援這句名言,一語成讖。

    四年後,建武二十四年秋,劉秀又任命馬援為南征軍總司令,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四副將,募中原十二郡之甲士及罪囚共四萬餘人,南下平定武陵之亂。不料蠻軍戰敗後皆逃入壺頭山(今沅陵縣清浪灘邊)之中,據高憑險,緊守關隘。漢軍於是陷入持久戰之中,又時值夏季,山林溼熱,酷暑難耐,毒蟲橫行,瘴癘肆虐,漢軍很多人不服水土,搞得頭暈身重,上吐下瀉,渾身無力,嚴重者甚至染疫(主要是由虐蚊叮咬感染的瘧疾)而死。就連馬援本人也中了招,病到昏天黑地,幾至不能起身。

    諸將無奈,只得在河岸邊開鑿洞穴,將馬援與其他病卒抬進洞內避暑並隔離。《沅陵縣誌》說這些山洞“寬廣高闊可容二席,外頂狀似墳墓,土人因呼曰生墓墳。”真是不好的徵兆,整支軍隊也士氣低落,哀鴻遍野。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據民間傳說,正在此時,當地老百姓獻上了一貼祛除瘟疫的祖傳秘方“五味湯”:即取茶葉、生薑、茱萸、綠豆、大米和食鹽,磨成粉以開水衝食,治好了不少染疾的漢軍將士。據說這種保健型飲品也就是今天的湘西名產“擂茶”。正如《桃花源縣誌》所載“馬援徵五溪蠻,將兵行有紀,雞犬不驚。……馬援鑿石室以安民,民間獻擂茶以報德。”原來在如此激烈的民族衝突之下,卻也能培育出如此溫馨的軍民魚水情。

    既然有百姓的支援,馬援覺得自己還沒輸,不僅沒輸,反而勝利在望。因為在雙方僵持不動的情形下,漢軍雖不得前行,蠻軍同時也被鎖住了咽喉。只要繼續耗下去,對方供給一旦斷絕,勝利便送上門來。這場戰爭,實質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

    蠻軍首領相單程見漢軍始終不退,心中甚是焦躁,便派兵在山頂日夜鼓譟騷擾,弄得漢軍將士也越發疲悶,怨聲連連。馬援雖重病,旦深知軍心重要,所以每當此時,他就會身著一件麻布單衣,強拖到洞外,步履蹣跚的檢視敵情,大汗淋漓的給將士們訓話鼓勁兒。將士們見狀無不流涕,為馬援之頑強意志與打不垮的精神所深深感動。

    圖::株洲縣伏波廟馬援像

    然而,由於馬援不好好休養病體,日夜奔走戰場,加之年事已高,幾番折騰下來終於支撐不住。一個酷熱到讓人發瘋的正午,馬援病情惡化,陷入彌留,在左右一片的哭泣聲中,他卻一聲大喊:“援今得馬革裹屍,不負前言,生無所憾,不亦快哉!諸君奈何顯小兒女之態!”

    這正是浩然神風,英雄無悔!千載以後,仍讓人蕩氣迴腸,滿淌男兒之淚。

    是夜,馬援迴光返照,起身走出洞外,悽然北望,喃喃的誰也不知他說些什麼。左右上前勸解,但老將軍的意識已漸模糊,根本聽不進去。至凌晨時分,馬援忽然在洞口倒地不起,呼吸急促,雙眼茫然,抬進洞內後隨即逝世,時年六十三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就要種玉米了,玉米種子包衣的好還是不包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