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質躍
-
2 # 瘋子8022697
周幽王圖強,想要加強中央集權,卻被諸侯各國聯合吊打,一蹶不振,逼的僱傭外族,導致外族一度入侵,從此後的周王室再也無力和諸侯國抗爭。不是說周王室沒有掙扎過,只是後來的各種條件都制約了周王室。甚至一度一些王室子弟借挑起諸侯戰爭削弱各國實力。
就不說分封制的缺點了,這個寫的人太多,說說人性。大家都想掙著當老大,曾經的老大一定會成為大家公認的敵人,但凡有些圖強的作為都會受到各方勢力的壓制。畢竟曾經的老大哥是公認的,想成為大哥的眾小弟是平等的,即使你人多國強,可面上都是一樣都有競爭權。雖說大家還敬周王室是老大,也只是需要一個背鍋的人。比如伐秦,要天子發令出兵的是各國,搶到東西是自己的,事後算賬卻說是天子討伐。
-
3 # 君山話史
周王室有過幾次重大挫折,最終從至尊地位淪為小諸侯。
第一是驪山之變。
犬戎與申國、繒國聯合,直搗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政權滅亡。此役,周王室的力量被摧毀了。儘管後來周平王東遷,重建周室,但天子的權威本來就是武力來支撐的,如今朝廷沒有一支威懾四方的軍隊,靠什麼來號令諸侯呢?
第二是繻葛之戰。
周平王死後,其子周桓王試圖重振周室權威。然而此時,天下格局已經鉅變,鄭莊公崛起於中原,接連打敗宋、衛、陳、蔡等老牌諸侯,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周桓王聯合衛、陳、蔡等諸侯,試圖一戰定乾坤,消滅鄭國的力量。不料繻葛之戰,周軍大敗,周桓王落荒而逃,還捱了一箭。此役徹底擊碎了周桓王的雄心壯志,復興周室的夢想隨風飄散。周王室從政治中心走向邊緣化,地位實質已經等同於諸侯國了。
第三是內亂不斷。
周桓王死後,周莊王繼位。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企圖策劃政變,他計劃幹掉周莊王,扶立周桓王的另一個兒子姬克。然而陰謀尚未得逞,便遭到大夫辛伯的告發。周莊王搶先一步,擒殺周公黑肩,姬克聞訊後大恐,逃到南燕避難。
十九年後,周王室爆發一起更大的政變。公元前675年,在衛國與南燕國軍隊的協助下,子頹及五大臣發動政變,周惠王狼狽不堪,逃出首都洛邑,四處漂泊。這是繼繻葛之戰後,周王室又一次在天下人面前威風掃地。次年,鄭厲公與虢公共同出兵討伐子頹偽政府。公元前673年,鄭、虢聯軍發動對子頹偽政府的軍事打擊。洛邑很快被攻破,子頹和叛亂的五大臣均被殺死。這場周王室內亂以叛亂者失敗而告終,周惠王成功復辟。這次周王室的動亂,歷時三年之久,最後還是靠著鄭國的力量才擺平。
到齊桓公、晉文公時代時,周天子基本上就成為霸主手中操縱的木偶,中能在霸主的庇護下苟且偷生了。如果不是“天子”紙糊的王冠還有點利用價值,周王室恐怕早就被從地圖上抹去了。
-
4 # 蟻史為諫
答:我認為春秋初期還是有可能與群雄爭霸一下,到了春秋後期甚至是戰國時期就別想著爭霸了;那時候的周天子整天想的應該如何保命了。
春秋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始。我認為這時候如果有一位偉人出現,是可以力挽狂瀾重振雄風的。
春秋初年,東周王室餘威尚存。周平王東遷接受了很多諸侯的幫助,如:秦、晉、衛、鄭等;從側面可以看出,這時候的諸侯國還是尊重這位家長的。就如一個家族中的老前輩,雖然已經年邁甚至連路都走不動了;可是他在家族會議上發言還是相當有用的。
春秋初年,鄭莊公寤生為了發展鄭國與天子產生衝突;卻百般修復與周天子的關係只是周天子沒有遠見,不能很好的給自己從新定位,最終發動了與鄭國的戰爭,慘敗而歸。
從周天子與鄭莊公的戰爭可以看出,這時候的周天子不是不想從新稱霸天下號令諸侯;而是沒有一個能做到這件事的人才。我有時在想“如果這時候的天子是姬寤生或許周朝就能重振雄風了”。可偏偏周天沒有這樣的人才可用,自己也不是這種人才。所以只能看著諸侯們相互吞併,相互征伐,這時候的周天應該在想“他們只要不來打我就可以了”
自從被小霸王鄭莊公打敗,臉面盡失之後周天子就基本不在參與天下的爭奪了。也許是失去了信心,也是是自我安慰“他們怎麼打,天下都是我的”他還沒發現天下已經不是他們家的的了。這時候的周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弱小的諸侯國。
以賞賜的名義被諸侯瓜分土地――更加弱小。鄭莊公曾經被迫和周天子換了土地,這時候的周天子還能欺負一下聰明的諸侯;可是後來的諸侯可就不吃這一套了。晉文公就曾經因為幫助了周天子,所以向周天子要賞賜――四座城池。
想想看,周朝從鎬京遷都到洛邑已經少了很多直屬的土地了。這個諸侯來要一點賞賜,那個諸侯又來要一些;周天子的直轄地就所剩無幾了。還拿什麼去爭霸天下呢!
諸侯不允許周天子的再次強大。從人性的角度分析,東周已經統治諸侯幾百年了。好不容易現在管不住我們了,我們也有機會做老大了;怎麼能讓一個小諸侯再次爬到他們的頭上呢?
如果周天子開始發展,必定會受到各種攻擊與限制。
隨著周王室威嚴的喪失,諸侯國越來越強;周天子越來越弱,最終只剩下王城洛邑是周天子的直屬管轄。洛邑還被分成兩半,一個城池都不能統一拿什麼爭霸天下。
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與諸侯相差太多。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導致了各諸侯更加不把天子放在眼裡了,同時各諸侯的內部改革使他們更家強大。
諸侯通過幾百年的征戰已經兼併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楚國有雄兵百萬,秦國有六十萬,趙國有四十萬;而這個時候的周天子雖然還在,卻只有三萬人民(還不是兵力)。就算全民皆兵也就只有三萬,拿什麼與諸侯爭霸呢!
不是周王室不想重新控制諸侯,只是他們力不從心。
-
5 # 這些歷史要讀
造成周王室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蹶不振,無法圖強爭霸的原因主要有幾點:
1、犬戎之亂後,周室勢力銳減;周幽王專寵褒姒,不僅廢嫡立庶,還廢黜申後的王后之位。眼看女兒被廢,憤怒的申侯於是聯合鄫國、西夷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之後,申、魯、許等諸侯擁立姬宜臼繼位,即周平王。公元770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侵襲,於是在秦國軍隊護送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實際上,經犬戎之亂後,周室最重要的岐山以西大片故土都被犬戎所佔,而自己有沒能力奪回,乾脆將之賜給了護衛有功的秦國。此後,周室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約為六百餘里。這樣的實力,已經比不上某些大諸侯國了,充其量也就是相當於中等諸侯的水平。
所以,後來小霸鄭莊公也能憑藉鄭國的國力,在繻葛之戰中一舉擊敗周室聯軍,還射傷了周桓王,讓周室顏面掃地。
2、周室的土地還需要不斷賞賜給有功諸侯,導致土地越分越少;周天子雖然大勢旁落,但怎麼說也是天下共主。所以,對於有功的諸侯,硬著頭皮也得封賞,不然,誰還理會周天子。
所以,當初秦國護衛周室東遷,周平王明知道只是開空頭支票,也要把早已被西戎佔據的岐山以西之地封給秦國。不過,後來秦人也是夠厲害,憑藉自己的努力,野蠻崛起,硬是趕走了西戎,爭霸一方。
之後的春秋時期,但凡周室有啥麻煩,要求救諸侯,諸侯都會提供有償服務,結束後周天子都得賞賜點土地。久而久之,周朝直屬的土地就沒多少了。到了戰國時期,周室就只剩下小小的洛邑一帶了。
3、周室只能坐視諸侯爭霸,自己卻無法參與爭霸;其實,如果周室也能夠透過屯並戰爭來增加自身實力,那麼也同樣有機會與諸侯爭霸。但問題是,天下諸侯可不會允許周天子這麼做。再說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自己也要以身作則,才能儘可能的維護周禮。而如果自己也欺凌弱小諸侯,參與爭霸,那顯然於禮不合,只會加速禮崩樂壞。
所以,周室一方面因為威信和勢力衰減,無法阻止諸侯間的兼併戰爭;另一方面又因為無法參與兼併戰爭,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自己越來越弱,諸侯越來越強......
回覆列表
這個就是分封制的弊端了,周天子號令諸侯國靠的是自己的血脈宗族禮制。分封出去的諸侯國都是自己的宗族,分出去的越多本來是想越穩固,但恰恰本身的權力和號召力就越弱了,這是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想只靠些血族宗法等級的禮制來維護周天的尊位,是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被分封的諸侯國越來越多,各諸侯國有自治的權力,漸漸擁兵自重,周天子能分,但是不能合,只到最後完全禮崩樂壞,真正在利益紛爭的面前,禮制那一套根本起不了作用,因為解決不了生產力發展與社會生產關係的根本矛盾,也就是小地主階級的崛起,封國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
這就好比,一家一母同胞的老大與老二爭遺產爭家產的事太多了。沒有法制準則的話,真正利益面前,那就沒有了標準。都說自己有理呢,都說自己孝呢。漸漸就發展成了只要強大了有錢了,黑的變成白的了。這也就是,春秋戰國各路諸侯開始都是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這就好比一家子幾兄弟爭誰是孝子誰是遺產繼承人誰是老大一樣。但是,小家庭畢竟還好說,對於一個越分越多的諸侯大邦國,最後你可想那局面有多糟了。
所以,這也就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公說公理婆說婆理,說白了,也就是隨著生產力發展人們的思想開化了。當然,站在歷史的長河上整體看的話那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必然的。孔子是嚮往周禮的,可是在那個亂時是不能解決根本矛盾的,最後秦國透過不斷改革變法成了諸侯國的佼佼者,統一了全國,然後,就有了法家的出現,這些實是社會的巨大進步,法家是應時代而生,能起到統一全國,中央集權的需要,但是,經驗不足呀,就是因為明明看到周朝是因為分封而導致的散亂、戰亂,才從這戰亂走出的秦始皇看的清清楚楚當然便很厭惡儒家鼻祖周公禮制那一套了。但是,秦朝矯枉過正的太過了,嚴重得罪了舊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因此二代覆滅。之後是漢朝,漸漸就把儒家與法家合起來用了,形成了儒、法共治的封建王朝。雖然,不會再出現春秋戰國亂哄哄的局面,但是也因此似乎進入了個迴圈怪圈,
於是往後,這也就形成了三國演義開篇詞那樣寫到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情形,其實多少也是儒、法兩家一表一里主導下的封建王朝的一種表象迴圈怪圈的總結而已。好像是歷史的迴圈,其實不然。當然,此處無關此問,暫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