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立德的德
-
2 # 生活精選君
立秋既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從來是人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立秋(節氣)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絡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由於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的。
很多地區,立秋之後還應該繼續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後的盆地,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立秋這天除了貼秋膘、啃秋、戴楸葉、喝紅豆湯,中國各地還各有不同的習俗。
有史書記載:“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
我們經常聽到的傳統民俗就有“立了秋,便把扇子丟”;“一場秋雨一場寒”,所以“十場秋雨要穿棉”。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
天涼了,還應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後少遊”,人們甚至認為“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以及“秋天宜收不宜散”等。
古人認為“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還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蟬鳴”。立秋後,中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
總之,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但是,很對時候,當立秋到來時,中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各位看官,你說呢?
-
3 # 草田社總前委微評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所以,應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併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溼度小,面板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
4 # 知不足書齋
作為一個節氣,在農村有一句俗語,秋天是立定的,風扇是扔掉的。這意味著秋天過後要告別炎熱的夏天。雖然有幾天會很熱,但秋後早晚的風是涼爽的,不會像夏天那樣在炎熱的風中變溼身。
秋天注重吃啊,民間自古就說秋天粘肥,夏天熱,吃的東西比較輕,夏天吃肉比較容易著火,所以夏天吃肉比較少,夏天人的身體在高溫和高溫下,更易揮發。對營養水分來說,脂肪也有很大的下降,夏天。這是人們最容易減肥的季節。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你可以開腹快樂地吃點肉。它不能說是在秋季發胖。秋天增加脂肪含量。它也是嚴冬到來時的容量儲備。秋天是涼爽宜人的季節,也是吃東西的最佳季節。
除了吃飯,我們還得準備秋季初的工作。炎熱的夏天過去了。廟會和大型集會又開始忙碌起來。直到春節,聚會才停止。我們可以在家裡賣什麼農產品,要買什麼樣的商品,就要開始忙著大聚會了。
還有一些農村地區在初秋吃一些豆沙和綠色蔬菜做成的小豆腐,農村地區也叫“渣滓”,在民間,“吃早秋的渣滓,不吐不拉”吃起來對健康有很大的好處。具體有些講究如下:
1、貼秋膘
民間時尚是在秋天的時候用吊秤稱人的體重。體重與夏季比較,秋季補品在夏季減少。而在這一天吃各種各樣的肉,注意一點人多吃白切肉、紅燒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2、啃秋
3、喝“立秋水”
在川東、川西地區,人們也很喜歡喝“麗秋水”,也就是說,在秋季開始的時候,全家每人喝一杯,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熱量的積聚,防止秋季胃部不適。
4、立秋吃“渣“
山東、四川等地區普遍吃“渣滓”——一種由豆沙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一句俗話叫“吃早秋渣滓,大人和小孩不噁心也不拉”。秋季是胃腸道疾病高發期。許多地區的民間傳說暗示著治癒和祈禱一年的健康。
5、三伏烙餅卷雞蛋
今年秋天還是“三伏天”,夏天的空氣很難消散一段時間。我們吃煎蛋餅的原因是秋後天氣變冷,然後我們吃熱湯麵,容易出汗,容易著涼,而且雞蛋餅又圓又圓,這意味著我們的夏天很成功。
-
5 # 塗山玄喬
說起立秋,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卻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今日起秋天便算是開始了,毒辣辣的太陽以後也能少見一些了。
不過立秋的習俗有“曬秋”,“秋忙會”,“貼秋膘”,“咬秋”,“躺秋”,如今務農的人越來越少,這些習俗也就少見了,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習俗到底是什麼樣的吧。
曬秋:曬即是晾曬,秋日裡瓜果食糧等農作物大量成熟,那麼顧名思義“曬秋”就是晾曬農作物。以往晾曬農作物的場景很是常見,想起小時候還能看見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在村口的空地乘著太陽曬穀子,如今天地裡都不見稻子的蹤跡了。立秋曬秋的習俗大概也是這樣越來越少見了,找了找全國最有名的還有曬秋活動的就屬江西婺源了,篁嶺曬秋那可是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呢!藉著這名頭也是吸引了大量遊客在立秋之時去篁嶺古村。
秋忙會:說是為了迎接秋忙而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以前大體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這一看原來“秋忙會”就是小時候我最最喜歡的“交流會”,我們那的交流會常常伴著戲班子一起,在村裡的廣場上搭起戲棚子,唱著好聽的婺劇。
貼秋膘:以往立秋這天,人們會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我想著這是為了看看夏天減肥有沒有成功嗎?原來是夏天人食慾差,吃的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點。立秋到秋風一起,胃口就來了,可不得吃點好的,增加點營養,好好補補,於是就有了“貼秋膘”,貼秋膘那必須得吃肉啊,各種各樣的肉!
躺秋:這個習俗我是沒有見過,大概和貼秋膘功用差不離。說是夏日裡酷熱難耐無法安睡,秋日到了便找個涼快的地兒好好睡上一覺,算是補補一夏的覺?也有說是寓意著夏天忙碌的生產過去了,到秋天了,可以稍微歇一歇。在我看來就是為了吃飽喝足,找地睡一覺,順便養養肉!
回覆列表
1、立秋有什麼講究之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2、立秋有什麼講究之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溼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
3、立秋有什麼講究之心理調適
立秋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後雖然悶熱的暑氣依然存在,但人們一早一晚的感覺好多了。尤其是昨晚的一場細雨更是給人們帶來了秋的涼意,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確晝夜溫差的展開,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都受到抑制,導致機體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裡煩躁、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症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鬱症”。
那麼我們最有效的方法就注重是心理調節,保持樂觀情緒,切莫“秋雨晴時淚不晴”的自尋煩惱。飲食上滋養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儘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攝取量,以增強耐力與意志力。同時要多吃蓮藕、蓮子、甘草、紅棗、龍眼等,這些食物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對焦慮、抑鬱很有幫助。核桃、魚類等含有較多磷質,也會幫人們消除抑鬱。
立秋後吃什麼好
1、潤燥首選蓮藕:蓮藕的食用方法“生熟兩相宜”。作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涼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健脾開胃、營養豐富,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
2、補肺首選杏仁:杏仁最好與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溫熱時喝;和豬肺一起燉湯,也有滋養緩和之效。當然,當零食吃的烤杏仁也能適當吃一些。甜杏仁和烤過的大杏仁在超市和農貿市場都能買到,苦杏仁一般在中藥店出售,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3、養陰首選蜂蜜:蜂蜜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也可以與鮮榨的果汁混合。將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蓋蒸熟,能補肺陰不足。在涼拌西紅柿等冷盤中加入蜂蜜也很不錯;蜂蜜也可和時令水果相拌,味道鮮美。
4、多酸首選葡萄:葡萄最好整顆吃。葡萄也可以和酒釀、糖桂花等一起熬製酒釀葡萄羹;煮甜粥的時候放一些也不錯。另外,自制家釀葡萄酒,也很美味天然。
立秋的飲食禁忌有哪些
1、不要暴飲暴食:一般人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2、少吃刺激食品:秋天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還要避免各種溼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
3、飲食不要過於生冷: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
4、應忌過燥的食物:中醫學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忌過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類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