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歷史君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

    康熙皇帝,本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清朝第四位皇帝,滿清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61年,在康熙的治理下,大清王朝步入了“康乾盛世”。

    康熙文治武功卓絕。平鰲拜,除三藩,收臺灣,親征葛爾丹,抗擊沙俄侵略,這些都是他的歷史功績。我們說說康熙和“三藩”的歷史故事。

    一、“三藩”的形成

    1616年,努爾哈赤在明朝東北邊陲建立後金政權。此後,後金政權不斷壯大,開始蠶食大明帝國東北的疆土。

    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和努爾哈赤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皇太極對於漢人知識分子和將領給與了極大的信任和任用。這些投靠後金(大清)的漢人,開始“嶄露頭角”。

    在皇太極時期,這麼幾個從明朝投降過來的漢人將領,受到了皇太極的重用。他們是: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

    尚可喜是遼東人,本來是明朝軍人,曾經參加過抗擊後金的鬥爭。但是在明軍內部的傾軋之下,於1634年渡海投靠後金。

    孔有德出生於遼東鐵嶺,也是明朝軍人,和耿仲明關係密切,二人曾發動佔領登州城的叛亂。叛亂失敗後,投靠後金(1633年)。

    耿仲明也是遼東人,他也曾經效力於明朝軍隊,後來和孔有德參與攻陷登州的叛亂。叛亂失敗後,和孔有德一起投靠後金。

    值得一提的是,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三人不僅都是遼東人,他們三人還都是明將毛文龍的部下。三人曾在毛文龍麾下抗拒後金政權,但是三人最終殊途同歸,一起投靠後金(大清),並且成為大明朝的死敵。

    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投靠了大清(1636年皇太極正式改“後金”為“大清”),此時皇太極已死,大清政權掌握在多爾袞手裡。多爾袞接受吳三桂的投降,並且以吳三桂的軍隊為前導,對抗李自成並攻入山海關。值得一提的是:吳三桂曾經效力於祖大壽和洪承疇,也是曾經和後金戰鬥的明軍中的一員。

    對於滿清政權而言,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吳三桂四個漢人的功勞甚高。這四人不僅率軍為滿清充當“馬前卒”,為清朝攻城略地立下汗馬功勞,更重要的是:他們打起自己的漢人同胞來異常兇悍!想當初這些人抵抗後金(或者大清)的時候,幾乎沒什麼像樣的戰功,當他們調轉槍口以後,就成為了響噹噹的“悍將”。

    簡單看看這幾位的“功績”:

    1、尚可喜。

    他隨多爾袞入關,從關外一直攻入北京,接著進攻湖南,最後打進了廣東。尚可喜的對手是李自成農民軍餘部和南明政權軍隊。在尚可喜面前,農民軍餘部也好,南明軍隊也好,統統是浮雲。

    憑藉戰功,尚可喜被清政府冊封為平南王,鎮守廣東。

    2、孔有德。

    孔有德投降後金政權後,隨清軍出征北韓等地。清軍入關後,他隨多鐸攻打李自成部隊及南明軍隊,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中孔有德出力不少。孔有德對待同胞可是毫不手軟!最後孔有德出征廣西,憑戰功被封為定南王。

    3、耿仲明

    耿仲明也參加了清軍入關前後的多處征戰,如鎮壓農民起義軍,打擊南明政權。憑戰功被封為靖南王。

    4、吳三桂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也為清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先在西北地區鎮壓農民起義,後來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餘部。緊接著吳三桂不辭辛勞,南征雲南和貴州,攻打南明永曆政權(南明最後一個政權)。吳三桂軍隊戰鬥力異常兇悍,打得農民軍和南明軍隊丟盔棄甲,連永曆政權的皇帝朱由榔也被吳三桂抓住處死。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

    值得一提的是,朱由榔當時躲藏在緬甸。吳三桂為了向清政府表忠心,出師遠征國外,用武力逼迫緬甸人交出了朱由榔。

    二、康熙時期,“三藩”尾大不掉

    平南王尚可喜,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西王吳三桂。這四人受到了清政府的最高禮遇——封為異姓藩王。要知道,古代中國,除了皇帝兄弟以外,很少有外姓人能被冊封為藩王的。

    由此可見,這四人的“功勞”對於清王朝是多麼重要。

    讀者們會奇怪,不是四個人嗎?應該是“四藩”啊,怎麼是“三藩”呢?

    1652年,孔有德被南明李定國的軍隊擊敗,孔有德自殺。孔有德沒有兒子繼承他的王位(除了女兒以外其餘家人都被殺了),因此孔有德這一“藩”算是自動被取消資格了。當然,孔有德的餘部歸他的女婿孫延齡指揮,但是孫延齡不可能被冊封為王的。

    因此,清朝初年的“三藩”其實是:

    1、平南王尚可喜,後來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取代了他的位置。

    2、靖南王耿仲明,耿仲明死後其子耿繼茂繼位,接著是他的孫子耿精忠繼位。

    3、平西王吳三桂。

    到了康熙初年,“三藩”的勢力越來越大。“三藩”不僅控制著數量巨大的軍隊,更重要的是“三藩”還掌握了地盤,如尚可喜駐紮廣東;耿精忠駐紮福建;吳三桂駐紮雲南和貴州等地。

    這些異姓王爺們也開始逐漸驕橫起來,當起了地方的“土皇帝”:

    1、地方上的軍政大權一律歸於藩王,不僅地方督撫不敢得罪他們,清政府也不敢輕易得罪他們!

    2、在自己的地盤內,“三藩”私自鑄造錢幣,壟斷地方經濟,甚至搜刮百姓,搞得人民怨聲載道。

    3、搞獨立王國,對於中央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直接抵制。更有甚者,吳三桂不僅對中央的一些命令毫不熱情,還自己安排官員進入地方任職,稱為“西選”。

    4、天下太平了,“三藩”的軍隊不僅沒有裁員,甚至以種種名義(如鎮壓少數民族武裝或者臺灣的鄭氏勢力)擴編軍隊。擴編軍隊的軍費還是由清政府出。從順治年間到康熙年間,三藩的軍費都是個驚人的數目!

    總之,“三藩”已成為獨立王國,下一步就是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了!

    三、康熙皇帝裁撤三藩是否有必要?

    從上述分析看出,“三藩”的存在已經對清政府的中央集權造成了巨大的掣肘和挑戰。裁撤“三藩”是必然的!

    康熙皇帝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得不下達“撤藩令”。不過,年僅20歲的康熙皇帝政治謀略還欠火候。他有意撤藩,但是準備卻不充足。例如:沒有估計到會有叛亂髮生;軍事準備沒到位;撤藩竟然“一擼到底”,主動要求撤藩的尚可喜要撤,不願撤藩的吳三桂和耿精忠也要強行奪他們的地盤和權力。

    果然,1673年,康熙皇帝真的下了“撤藩令”後,局勢突變。吳三桂率先發難,舉起叛清的大旗,接著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被軟禁失去了權力)等人也響應。一時間天下大亂!經過了8年的戰鬥,清政府才最終平定“三藩之亂”。

    總之,康熙皇帝裁撤三藩是否有必要的,但是策略和方法就生硬了很多,差點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 2 # 明月清風閣

    中國歷史上有過幾次大的撤藩行動。比較出名的就是西漢景帝撤藩,明初建文帝撤藩和康熙撤藩。

    西晉的八王之亂主要是奪權!

    封藩必亂

    景帝撤藩的後果就是晁錯被斬,七王之亂爆發,建文帝撤藩導致的後果就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這兩次都是宗室之間的戰亂,而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主要是統治者和異性王的衝突!也可以說清朝統治者與清朝老牌奴才之間的戰爭!

    清朝的老牌奴才

    下面就針對平西王吳三桂來做為主講!公元1644年李自成圍攻京師,崇禎帝走投無路下自縊身亡,大順王朝登上歷史的舞臺,但在關外還有虎視眈眈的清朝,時刻覬覦中原,而時任遼東總兵的吳三桂的選擇成為關鍵。李自成當然想拉攏吳三桂,可是因為李自成入京之後實行追餉,導致吳三桂家族世代積累的家產被抄,吳三桂之父也被李自成部虐殺,並且撅了吳氏祖墳,李自成部將劉宗敏更是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時候李自成派遣到信使還在招降吳三桂,吳三桂知道李自成的所作所為後,倒向清朝,與李自成戰于山海關一片石,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固然勇猛,也是當時唯一可與清軍八旗一戰的部隊,奈何好漢架不住人多,漸漸處於下風,關鍵時刻清攝政王多爾袞帶領清軍連夜急行軍趕到,如下山猛虎般撲向大順軍,李自成猶如遭受致命一擊,霎那間,兵敗如山倒!李自成大敗,回到京師,第二天就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南下了!本來吳三桂和清朝的關係屬於半臣服半合作,後來在多爾袞的恩威並施下完全跪在八旗面前,此後為清朝鞍前馬後,定鼎天下。

    三藩之亂

    清初,因為清朝統治還不能完全滲透南方地區,便封漢人降將有功者管理南方省份,其中吳三桂封平西王,世代鎮守雲南,兼暇貴州部分軍政,尚可喜封平南王,世代鎮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去世後其子耿繼茂繼承王位,世代鎮守福建。孔有德在和李定國作戰失敗後兵敗自殺,無子嗣,其婿孫延齡被封為廣西將軍,駐軍桂林。康熙年間,因為三藩在封地權利巨大,欺壓百姓強取豪奪之事時常發生,他們總領地方軍政、賦稅當地政府機構在他們面前形同虛設,三藩擁兵自重,屢次誆騙朝廷銀兩,控制朝廷選官,大肆壟斷鹽礦等朝廷明令禁止的條項,清廷威嚴一天天喪失,百姓知有王而不知有皇,控訴三藩的奏摺在康熙的御案前堆積如山,終於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做出撤藩決定!吳三桂首先和清廷撕破臉面,於年末殺害雲南巡撫朱國志,打出興明討虜的口號,自封招討兵馬大元帥,並祭奠永曆帝,開始了軍事行動,初期吳三桂軍隊勢如破竹,迅速攻佔了湖南,四川官員紛紛投降,不久,孫延齡叛於廣西(後又投靠清朝),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叛於四川,耿精忠叛於福建,,提督王輔臣又叛於寧羌(後歸附清朝),頓時間天下大亂,三藩勢力幾乎佔盡天下兵力半數多,所以說康熙貿然撤藩是十分冒險的一件事,但誰讓他是康熙呢?歷時八年,於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吳三桂恐怕是忘了自己年齡多大了!恐怕忘了自己選擇的對手是誰!恐怕忘了當年是誰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恐怕忘了當年是誰親手勒死的南明永曆帝!

    乾隆的好爺爺

    結束了嗎?不,遊戲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康熙面臨的問題是國庫存銀日益匱乏,小冰河寒峰在康熙中葉達到頂端,黃河多次氾濫吞噬耕地和百姓家園,民族矛盾還有一定積怨,明朝遺老遺少和朝廷對立,地方官員貪汙腐敗現象屢見不鮮,朝廷內部官員又拉幫結派,皇子們各自為黨,大有黨政端倪,西北有準噶爾虎視眈眈覬覦中原富庶之地,西藏達賴喇嘛搖乎不定,東北沙俄勢力漸漸滲透,東南鄭經分裂臺灣繼續做著土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星巴西的五次世界盃奪冠英雄分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