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閣水哥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非常全面的講解會很困難。原因在於婚禮是中國古代一項非常重要的儀式和禮法屬於嘉禮中的一部分。而且上自天子下自平民都會遇到這個婚禮,那麼籠統的講古代婚禮包括要按照《禮記》中的規範,“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除此之外,存在品第的問題。關於天子已經皇子、公主 、高官的結婚儀式規矩我就不詳細講。我只把史書上記載的關於庶民婚禮的一般性規範要求進行一次摘錄,希望對大家有用。 檢索24史時自《隋書》以前沒有記載婚禮的規範。可能的原因在於前面都是私人修史並不具備官方的條件所以對於禮志的修撰沒有深入。但《晉書》中有解釋喪妻娶妻的一些規範,如鹹康二年的陳詵的妻子李繁的姐姐。後來兵亂為了保住婆家的命自願被賊兵抓走,而後陳詵又娶了嚴氏。再後來李繁找回了姐姐又送回給陳詵。那麼此時就有兩個妻子了。那麼到底誰是嫡妻?這個案例進行了分析。根據禮記規定一個人不能有同時有兩個正妻。明確了陳娶嚴氏是不對的,因為沒有盡責。則判李氏為正妻,嚴氏為繼室。從這個例子來看到了晉代,所有的婚禮規範仍然是按照《禮記》來走的。 《隋書》中記載的是王公貴族的一些婚禮的要求。 對庶民的婚禮規範始見於宋代。 《宋史第六十八卷》對於庶民婚禮有了非常明確的記載。 1.品官婚禮。納采、問名、納吉、納成、請期、親迎、同牢、廟見、見舅姑、姑醴婦、盥饋、饗婦、送者,並如諸王以下婚。四品以下不用盥饋、饗婦禮。 2.士庶人婚禮。並問名於納采,並請期於納成。其無雁奠者,三舍生聽用羊,庶人聽以雉及雞鶩代。其辭稱"吾子"。這裡表明程式的簡化合並已經開始,而且對於三舍生(也就是進入太學學習的大學生未來的進士群體)規格用用羊,一般人家用雞。 3.迎親的規範。質明,掌事者設禰位廳事東間,南向。婿之父服其服,北面再拜,祝曰:"某子某,年若干,禮宜有室,聘某氏第幾女,以某日親迎,敢告。"子將行,父坐廳事,南向,子服其服,(三舍生及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並皂衫衣、折上巾。)立父位西,少南,東向。贊者注酒於盞授子,子再拜,跪受,贊者又以饌設位前,子舉酒興,即坐飲食訖,降,再拜,進立父位前,命之曰:"釐爾內治,往求爾匹。"子再拜,曰:"敢不奉命。"又再拜,降出。 4.初婚,掌事者設酒饌室中,置二盞於盤,婿服其服如前服,至女家,贊者引就次,掌事者設禰位,主人受禮,如請期之儀。(主人謂女父。)女盛服立房中,父升階立房外之東,西向。(非南向者,各隨其所向。父立於門外之左,餘放此。)贊者注酒於盞授女,女再拜受盞;贊者又以饌設於位前,女即坐飲食訖,降,再拜。父降立東階下,賓出次,(賓謂婿。)主人迎於門,揖賓入,賓報揖,從入。主人升東階,西面;賓升西階,進當房戶前,北面。掌事者陳雁於階,賓曰:"某受命於父,以茲嘉禮,躬聽成命。"主人曰:"某固願從命。"賓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初,女出,父戒之曰:"往之汝家,無忘肅恭!"母戒之曰:"夙夜以思,無有違命!"諸母申之曰:"無違爾父母之訓!"女出,婿先還,俟於門外。婦至,贊者引就北面立,婿南面,揖以入,至於室。掌事者設對位室中,婿婦皆即坐,贊者注酒於盞授婿及婦,婿及婦受盞飲訖。遂設饌,再飲、三飲,並如上儀。婿及婦皆興,再拜,贊者徹酒饌。 宋人的婚禮基本模式和我們現代結婚的程式大體上已經趨同了,也就是我們依然保留了宋代的風俗習慣。只是內容程式的繼續簡化。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清代的庶民結婚的情況。這裡因為年代和我們最接近,更加有意義。 《清史稿 志六十四》記載如下。 1.品官士庶婚禮凡品官論婚,先使媒妁通書,乃諏吉納采。自公、侯、伯訖九品官,儀物以官品為降殺。主婚者吉服,命子弟為使,從者齎儀物至女氏第,主婚者吉服迎。從者陳儀物於庭,奉書致命,主婚者受書,告廟醴賓,賓退,送之門,使者還覆命。是日設宴具牲酒,公、侯以下,數各有差。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陳衾帷、茵褥、器用具。 對於用品儀物需要的是降等使用,比如你可以用6的在婚禮上只能用4.這就是階級規範不可僭越。 屆日,婿家豫設合巹宴。婿吉服俟,備儀從。婿承父命親迎,以採輿如女氏第。女氏主婚者告廟,辭曰:“某第幾女某,將以今日歸某氏。”乃笄而命之。還醮女內室,父東母西。女盛服出,北面再拜,侍者斟酒醴女,父訓以宜家之道,母施衿結帨,申父命,女識之不唯。婿既至,入門再拜。奠雁,出。姆為女加景蓋首,出。婿揖降。女從姆導升輿,儀衛前導,送者隨輿後。婿先還。輿至門,婿導升西階,入室逾閾,媵布婿席東旁,御布婦席西旁,交拜訖,對筵坐。饌入,卒食,媵御取盞實酒,分酳婿、婦,三酌用巹,卒酳,婿出。媵御施衾枕,婿入,燭出。是日具宴與納采同。 這個是迎親合巹宴的規範。 庶民納采,首飾數以四為限,輿不飾採,餘與士同。婚三日,主人、主婦率新婦廟見,無廟,見祖、禰於寢,如常告儀。 雍正初,定製,漢人納采成婚,四品以上,綢緞、首飾限八數,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減二,八品以下又減二,軍、民絹、果盒亦以四為限。品官婚嫁日,用本官執事,燈六、鼓樂十二人,不及品者,燈四、鼓樂八人。禁糜費,凡官民皆不得用財禮雲。 以上就是史書上對於庶民結婚禮儀上的規範。希望對各位有用。

  • 2 # 農民更瘋狂

    一,西周的宗法制和後世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禮教貫穿整個中國歷史,婚姻家庭制度都由這種禮教約束。封建禮教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我們所說的三綱五常。

    二,必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三,西周開始禁止同姓結婚,後來逐步發展到禁止近親屬結婚。

    四,“六禮”是西周婚姻成立條件: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非一般人所能承擔,所以後世逐漸簡化了這些程式。

    五,奴隸、封建制社會都是維護男性家長特權,女方基本上沒有權利,只有對丈夫、家庭的義務。

    六,一夫一妻多妾制。

    七,歧視贅婿。

  • 3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古代歷史上的婚禮,時期不同,規定也有略微差異,雖然現在中國《婚姻法》關於法定結婚年齡的規定:是男的22,女的二十,實際上古代要早的多,這個也是每個王朝為增加人口(生產力)的重要措施! 比如《晉書·武帝紀》就曾記載:

    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其他很多時候都還要更早!例如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十四歲嫁給楊堅,長孫皇后十三歲嫁給了李世民。

    至於婚禮上的講究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習俗也有不同!但大多還是遵循六禮!

    六禮是中國傳統嫁娶的禮儀。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起源於周代。

    納采:男家請媒人向女方提親問名:女方答應議婚後男方請媒人問女子名字、生辰等,並卜於祖廟以定兇吉納吉:卜得吉兆後即與女方訂婚納徵:又稱納幣,男方送聘禮到女方家請期:男方攜禮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迎親: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這是古代大多數婚姻流程,皇家也不例外!

  • 4 # 知識源於閱讀

    婚禮與出生、成人、喪事是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其建立在周代,發展在秦漢時期。與現代婚禮的溫馨浪漫相比,古代婚禮不僅有完整嚴謹的禮儀,更有一套延續千年的嫁娶文化。

    一、為什麼叫婚禮。

    首先婚禮的”婚“本為“昏”,因為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婚禮都會在黃昏舉辦儀式。在陰陽五行中女子為陰,黃昏是“陽往而陰來”,黃昏舉辦婚禮,意味著迎陰氣入宅的含義。為了區別黃昏,在左邊又加了“女”字旁,變成了如今的婚禮。

    二、多大才能結婚。

    古代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就算是成人,可以談婚論嫁。出於鼓勵生育的原則,漢代明文規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要繳納五倍的賦稅。而實際上,古代早婚現象比較嚴重,宋代曾有“男年15,女年13,就可以婚嫁。”的規定。

    三、婚禮的儀式有哪些。

    最開始男女是沒有區別的,雙方互贈儷皮(成雙的鹿皮),告之父母就算完成了婚禮。但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迎親”的儀節。而到了周代則更加完善,形成了“三書六禮”的整套儀式,

    三書是聘書、禮書和迎親書,而六禮則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婚禮的儀式從此基本固定下來,歷朝歷代的婚制都只是細節變化而已。

    納采就是求婚;問名為請教女子的姓名(古代出於優生考慮,同姓不婚);納吉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適;納徵為交納彩禮,雙方確定迎親日期,親迎為迎接新娘,從此女方到男方家居住。

    四、彩禮有多少。

    這個就很難有準數,時代不同,彩禮也在不斷變化,但基本上和雙方家境保持一致。以清末民初北京大戶人家為例。彩禮要準備綢緞衣料四至六件,布料若干匹;金戒子金耳環金鐲子等金飾一套;大洋七十二塊;食品六十四對,如酥餅糕點若干樣,每樣64只。定親後男方將上述禮品用槓箱抬到女方,送“過書”給女方作為定親憑證,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綠)。

    女方以油包及自做的繡品作為回禮,送“回貼”表明認可這場婚禮。而後雙方擇吉日迎娶,親友送禮婚禮多是現金(和現代一樣實際),講究的還會送“百年好合”等喜慶字樣的喜軸。女方陪嫁禮多為繡花或綢緞被面、被頭或日用器物(和現代依然一樣),亦有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到如今還是這樣)。

    迎親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轎前擔”,一般為2只鵝、半扇豬肉、兩條大鯉魚。女方將嫁妝擺放在家裡供親友觀看,稱“曬嫁妝。”所有嫁妝都會被披上紅色彩線,薰以檀香,衣櫃底放數枚銀元壓箱錢。

    五、大紅花轎的來歷

    傳說南宋(高宗逃難至明州,被金兵追趕,得一女子相救得脫,從此下詔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鑾駕待遇,鳳冠霞披坐花轎。也就是俗稱的“大紅花轎”。坐花轎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坐一次。所以古代兩口子吵嘴,女方常說:我是大紅花轎抬進門的,以此來表面自己是明媒正娶。

  • 5 # 靜夜獨相思

    古代漢族婚俗 三成事: 應親與求親:男子到了一定年齡後,便由父母張羅求個好親。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後,介紹家裡情況,自己要求的目標,給媒人媒禮,展示自己聘財等物。媒人便去到相應的家去說 介紹男方家怎樣。若女方父母同意後,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親(古代男子女子並不能親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勞)由雙方父母談話介紹兩家情況 男女雙方條件等 若雙方同意 便會互贈訂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會給男方送上一盞茶 男方認為可以的話喝茶後即在桌上放上“茶錢”(多少不限,但須雙數)喝過茶。 就算答應婚事了 訂親: 問名;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夾,沒有相沖,雙方便會互贈庚帖,上寫著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齡 等,作訂親的憑據。 納吉:定親後,男方選定黃道吉日來過大禮,過幾天后正式行禮 過大禮: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禮,聘釵,婚書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婦將婚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婦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撤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利是。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新人於結婚當晚進房為止。 (嫁妝):女方要準備嫁妝在婚禮那天帶過去。嫁妝是女方家身份與財富的象徵。嫁妝包括 銅鏡 各種飾物 金錢財寶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門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則在上較前由母親為其梳洗打扮好 蓋上紅蓋頭 成禮: 迎親: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迎親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來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離開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別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別。大花轎。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為佳 新娘到男方家後,由新郎家女眷親自開啟轎門請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也多為女性)將一打成同心結的紅繩帶交給新郎新娘 二人之間互牽著紅繩走進禮堂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著門面,新娘一定要從門檻上跨過去。並由女童手持銅鏡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圓滿 拜堂:婚禮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儀賓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對拜,樂起,禮成 禮後: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見公婆,新郎也要將家裡的所有親屬介紹給新娘 然後 新郎新娘向長輩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為了這家人,婚禮正式結束。 婚後 新郎還要準備謝媒人的錢 叫做謝媒禮 也可以鬧媒人等 表示感謝 古代婚禮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結婚禮服要喜慶 莊重多為大紅色禮服 男子打扮的莊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條紅綢巾或戴大紅花 新娘著紅色吉服 上繡吉祥鳳鸞的圖案 將頭髮盤起來 也就是俗稱的‘上頭’ 化上妝 頭戴鳳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爾夫嘉旅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