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RIDMAN

    原文如下: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這就是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上面大致意思是說:宰我說他不支援三年服喪,孔子問說你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這麼做吧!

    這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宰我並沒有錯誤,孔子怎麼當面糾正?宰我只是和孔子觀點不同而已。孔子在背後評價,很真實,這就像是教一個不良學生,學生就不聽,你能怎麼辦?

    宰我這個弟子其實就是個不良的學生。原文如下: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 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宰予即宰我。

    孔子老師白天上課,結果宰我趴桌子上睡覺。孔子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對於宰我這樣的人,我有什麼好責備的呢?一開始,我對人,聽他說話就信他能做到;現在我對於人,聽他說話還要看他怎麼做。正是由於宰我的事讓我改變。

    孔子都拿宰我沒辦法了!

  • 2 # 漁耕樵讀

    題主理解錯了。我們先看一下論語的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可久矣。君子三年出為禮,禮必壞。君子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否?”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為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我們暫時不討論,三年守喪到底對不對。孔子的意思是你覺得你心安理得,那就去做吧。孔子講究的是教化,並非強制性的。就像地鐵上在,播報請給老弱病殘孕讓座。你要是看到孕婦在旁還不讓座,只要你心安理得,誰拿你也沒辦法。

    這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問題,你如果修養高就主動讓座,同理你要是打心底裡孝,如果父母去世,你就會食不甘味,夜不能寢。因為父母撫養子女,三年才脫離懷抱,而你能有你的父母那樣愛他們嗎?孔子在宰予面前根本就沒寬慰他,孔子的話意思是你要是心安理得,我也沒辦法。那是你德行不足。所以孔子並非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孔子只是認為禮樂教化並不能強制,而是要打內心裡提高自己修養。

    如果你認真讀論語你會發現,孔子也是普通人,而且是個非常可愛的老頭。有一次孔子個衛靈公一起出行,靈公帶著夫人南子招搖過市,孔子被安排到陪臣到車上,這是對待客人的失禮。孔子自嘲道:“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還有一次孔子聽說他的學生冉求在外地做官搜刮民財,孔子氣憤的說:“非吾徒也,鳴鼓而攻之可也!”意思就是冉求這傢伙不是我的學生了,大家敲鑼打鼓的一起上去圍攻她吧。

    孔子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有人問他,就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有學生問他是這麼做到的,他說我小時候窮啊只好努力學習啊,而且又沒受到夥重用。

    事實上孔子是個幽默風趣的人,並非我們想象的老學究。孔子做事德時候也是務實的人,只是太理想化了。他認為人人都可以中道德教化。

  • 3 # 陳廣逵

    孔子的徒孫們將孔子的“吐槽”編入《論語》看起來是尊重事實,其實也表明宰我沒弟子參與《論語》的整理。

    孔子“吐槽”宰我是有一定情境的。孔子也是人。這個宰我經常誇誇其談地提一些怪問題讓老師為難,偏偏他還愛在老師的課堂上打瞌睡,難免讓作為老師的孔子有些生氣。孔子不輕易評價人,更不輕易批評人,尤其是當面嚴厲批評人,這可不是孔子的風格;但對錯誤的東西,又不能讓它自由氾濫,“汙染”了其他弟子,於是就有了孔子背後“吐槽”宰我的事。

    孔子弟子沒有傳閒話的風格,估計孔子“吐槽”宰我的話不會傳到宰我的耳朵裡。

  • 4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宰我,也叫宰予,是孔子的弟子中比較有特點的一位。如果說孔子的弟子大都給人以比較正面的印象,那麼,宰我就顯得有些另類。《論語》中提到宰我的故事,給人的印象大多有些負面的意味。但是,他依然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是孔門十哲之一,同時又是孔門十三賢之一。被稱為言語科之首。

    能言善辯是個人的特點,但這種特點,在重視“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儒家來說,是有點不討喜的。但是並不是說孔子以及儒家對這種能言善辯的人一定十分痛恨。孔子弟子中有“言語”一科,本身也足以說明,儒家並不是機械的認為言語便給一定是壞事,它還是有用處的。比如外交場合,就是言語科發揮作用的地方。但在中國文學中,不僅僅儒家,就是道家也一樣認為口才好了,容易誇誇其談,對個人來說,不是好事。《道德經》中不是也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嗎?其意義與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大概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老子是站在道的角度上闡釋,而孔子的說法更接近現實生活,更具可操作性。如此而已。

    既然這個認識是相同的,那麼孔子做為老師,在培養弟子特長的時候。是要關注這種特長給弟子帶來好處的同時,儘量減少壞處。這在孔子的教學中,叫做因人施教。一個謹慎的人,孔子教育他們做事時要敢於行動,一個魯莽的人,孔子教他們做事要多考慮。對於一個口齒便給的人,孔子要對其打壓。勉得以後因為亂說話招來禍患。

    宰予和孔子關於井有仁的討論,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孔子儒家強調的最高價值標準是仁。有一次,他問孔子,如果有一個很“仁”的人掉到井裡,你會不會下去救呢?這個問題中,他給孔子挖了個大大坑,假如孔子說一定下去救的話,那麼自己不也要困在井裡了嗎?如果孔子不去救的話,儒家不是認為道德的價值(仁)比生命還重要嗎?他用一個問題,把孔子放到兩難的境界中。但孔子畢竟是孔子,如果連這點事都擺不平,還有什麼資格當老師。孔子說,我為什麼要到井裡去救他呢?難道不進入井裡就不能救人了嗎?孔子最後說,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說,君子可能會遭到損失,(有些情況是沒有辦法的)但是,他不會掉到別人挖的坑裡。我打不過你,你力量比我強的時候,你可以打我,欺負我,但是你是騙不了我的。

    孔子不愧是孔子,這一問一答當中,孔子在舉手投足之間破了宰我的招。表現出堂堂正正的君子風度。而宰我是不是稍稍顯出一點小人特質呢?

    下面我們再說題主所問的問題。宰予問孔子:“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吧?三年不講禮儀,禮儀必然破壞。我覺得有一年的時間差不多了。”不可否認,宰予是很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他問的問題都有很完整的思考邏輯。孔子說:“如果只有一年時間,你安心嗎?”宰予說:“是的”孔子說:“既然你安心,那你就這樣做唄。”等宰予出去了,孔子對其它學生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三歲才能離開孃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難道他對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在這個故事中,孔子是不是當面不說,背後吐槽。如果是那樣的話,可以得出孔子虛偽的結論。但是,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必須要放到特定的環境中去。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這個事情的特定場景,是一個老師與學生對一個學術或者是道德倫理問題的討論。對於孔子的處理方式,我是這樣理解的。孔子告訴宰予,如果你心安,你就可以這樣做。這個回答本身說明了禮的本質就是針對人心的。雖然有個社會公認的標準,但這個標準不一定對每個人都合適,或是一樣。但人生活中社會中,還是要表現出對社會公認道德標準的尊重。

    父母之喪,所以的禮儀,只不過是表達一種感恩懷念和悲痛的心情。如果你自己覺得表達的已經充分了。那麼你怎樣做都是對的。這是孔子對宰予回答中表現出的意思。

    宰予走了之後。孔子又吐槽了。這裡的吐槽也是對的。對於父母之喪的問題,不光和宰予相關,是和每個學生都相關的。孔子這樣回答了宰予,其它學生也聽到了。孔子的意思是不是說,他主張以後的父母之喪改為一年就行了呢?顯然不是。孔子的意思只是說,宰予自己要那樣做,別人管不著。可是,他是主張三年之喪的。於是,他告訴其它學生,宰予這樣做是不對的。孔子認為宰予不對,但並不阻止他,是不是說明了孔子對具有獨立思考精神學生的尊重?我認為是有點的。

    讀了《論語》中相關宰予的內容,很容易會得出一個結論,認為孔子是很不喜歡宰予的。否則也不會說他“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汙”了。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現在的老師對學生打也不敢罵也不敢,只能像祖宗似的敬著。現在的人們大概體會不出傳統社會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了。在傳統的師生關係中,經常被老師打罵的學生,有可能是老師最喜歡的那個學生。這一點,許多當過學生和老師的人,大概都有體會。

    我自己是六O末,我對在學校時打過我的老師從來沒有過怨恨。我的孩子是九O後,記得她曾給我說過一段話:“我們班主任天天說我們不行,沒有她之前教過的學生努力。我們以為她真是這樣認為的。可是其它班的學生對我們說,她常常在他們班上誇我們班的學生。”這大概就是師生關係吧。必須離開一點距離,才看得清楚。

  • 5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千百年來的大誤會,《論語》“三年之喪”的意思是:

    競爭、競賽創新的勝負(三),用貪婪丶愚蠢、兇惡的主觀意見(年)決定,人們不服,要和你要求競爭、競賽勝負結果由民主票決,雙方爭起來(之),要製造流血事件“喪”事

    謝謝邀請。 “三年之喪”等的意思可不是過去人們理解、解釋的這樣的,其並不是孔子不當面糾正宰我的錯誤,而在背後“吐槽”,而是作者在回答古代、當今世界上的流血事件這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篇章父母系數十七與二十一相乘,得出的子系得數三百五十七代表的“子曰”答案內容。“子”不是指孔子。這個問題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不是以往曲解的三年守孝的事這一千百年來的大誤會。封建社會錯誤地把它當成父母逝世,兒子在墳前守孝三年,並且實行過。 事實上它是在說:競爭、競賽創新的勝負(三),用貪婪丶愚蠢、兇惡的主觀意見(年)決定,人們不服,要和你要求競爭、競賽勝負結果民主票決,雙方爭起來(之),要製造流血事件“喪”事。

    例如:足球一隊與二隊比賽的冠軍(三),不以比賽成績,由組委會主任決定(年),球迷觀眾要鬧事,保安制止,要造成流血死傷事件。即“三年之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阿瓊”屬於第幾代主戰坦克?其作戰效能如何?和俄製T72改進型相比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