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話靚靚
-
2 # 在隴川
如果沒有姚廣孝的話,可能就沒有朱棣的靖難。在當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作者將臣子分為謀世之臣(張良)、平庸之臣(方孝孺這類)、救世之臣(張居正),還有一類是最稀有的亂世之臣(姚廣孝)。
姚廣孝這個人的定義可以說是非常奇特的。起義叛亂不是為了權貴,就是為了財富地位,但是姚廣孝這完全不同,姚廣孝只是為了叛亂而叛亂,在姚廣孝看來,判斷已經成為了他人生中的一部分。
姚廣孝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人,他但是因為當時時局黑暗不得不棄官為僧,他是一個和尚,但他卻拜道士為師。他不學佛家吃齋唸經,也不學道家深入簡出,學的卻是陰陽術術之學,此學達登峰造極者,有吞食天地之大能,你比如姚廣孝,朱允炆好好的國家就被他唆使朱棣吞噬了。
透過史料總結,可以知道姚廣孝完全就是一個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
朱棣雖然有反叛起義的心,但是對於朱棣來說,他本是出生於皇家貴族,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又是藩王,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改變現狀,特別是還不錯的現狀都是十分痛苦的。對於朱棣來說,一旦起義不但自己的藩王位置不保,自己的家人也會被連同誅殺,要麼起義成功成為皇帝,要麼起義失敗被削藩殺頭。
但是姚廣孝則不同,他本就孤身一人,爛命一條。起義這件事對於他來說,犯罪成本太低了。
我們前面有說到過朱棣能夠歧義很大一部原因是由於姚廣孝唆使,並且在朱棣靖難之時,雖然在史料中只提及了有戰功的功臣,但是在最後的封賞中,姚廣孝的官職是最高的,由此不難推斷出姚廣孝在朱棣靖難過程中貢獻是最大的。
並且在靖難打到山東的時候,朱棣本是打不下山東,在姚廣孝的建議之下才能繞過山東,直取南京。
所以如果沒有姚廣孝,就沒有朱棣成功的靖難,這個假設是成立的。
-
3 # 布穀鳥講歷史
給朱允炆100個和尚,他還是得跑路。
朱允炆生在和平年代,在溫室裡長大,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骨子裡是信奉儒生的,所以他選擇信任當年的大明學霸——方孝孺、黃子澄。雖然後面也發現被坑了,但也迴天無力,只能跑路。
為什麼說朱允炆骨子裡是儒家,朱允炆不是沒有機會贏,並且贏的機會比朱棣更多,反而是朱棣勝的僥倖。
01.削藩
是儒生的建議,朱允炆興頭也很足,但不識時務。歷史上第一個主張削藩的是儒生賈誼,還好漢文帝沒那麼頭腦發熱。削藩是大事,是必行之事,但絕不是快刀斬亂麻的痛快事。假使賈誼、漢文交換位置,大漢朝可能就提前結束了。
朱允炆不同,他與賈誼心性很類似,都有儒生的天真。賈誼自己把自己鬱悶死了,朱允炆丟了江山跑路了。
02.愛面子
削藩已經逼反了朱棣,朱棣本心也並不想造反,好好的軍國親王,去做沒有回頭路,成功希望幾乎為0的造反事業,這買賣太不划算了。但不造反,看看其他幾位兄弟的下場,被殺的被殺,自焚的自焚,似乎不反也活不了,那就反了吧。直到此時,姚廣孝才迎來自己夢想的一天。
靖難已經開始了,這場比賽,定勝負,更決生死。但朱允炆這個儒生,卻下令大軍“勿傷皇叔”,害怕自己攤上殺害親叔叔的名聲。朱棣是個實用主義者,絕不會下令“勿傷我侄兒”,反倒大肆利用朱允炆的軍令,像開了無敵buff,帶頭衝鋒陷陣,殿後撤退,數次化險為夷。
朱允炆他所接受的教育,他的性格,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讓他不可能信任姚廣孝這樣的陰陽家。不說信任,甚至朱允炆都看不起姚廣孝這樣“不學無術”不考功名,流浪江湖的騙子。
道衍和尚姚廣孝就算身在朱允炆帳下效力,也是個不受重用混日子的破落江湖人,甚至他的離經叛道,還會讓朱允炆殺了他以正視聽。
所以,歷史哪有那麼多如果,都是註定的巧合。
-
4 # 真誠地看著你
建文帝身邊是儒生的天下,沒有和尚的位置。靖難之役根源在於中央皇權與地方藩王的權力鬥爭,沒有道衍也會有道圓。除非朱棣自己同意削藩。
-
5 # 關河南望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話說朱棣這個人,從生下來就是不招人待見的,老朱有了太子朱標,那是真正當成心肝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請了一大堆名士教他當個好皇帝,而朱棣那真是別人家的孩子,剛生下來,老朱就去打仗去了,可憐的朱棣打小沒父愛,整天摸爬滾打,七歲的時候才有了名字。
不過作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一員,朱棣剛開始是沒有任何想造反的想法的,造反不是請客吃飯,他大哥朱棣那是經過老爹親自認證的純天然無公害的法定繼承人,朱棣當時的唯一想法是好好幹活,好好打仗,拿點功勞,封個舒服點的地方也就是了。
不幸的是,朱標早死,朱元璋又立了他兒子朱允炆做皇太孫,這時候朱棣就有點不忿了,要說老大在,他是真沒什麼,但是老大死了,放眼看去,這老朱的兒子裡邊,最有出息的還不就是他朱棣了,搞個黃毛小子,將來要讓自己跪拜,多沒面子,朱允炆有自己的功勞大嗎?有自己這麼牛嗎?當然,這個時候他只是不忿,並沒有取而代之的打算。他作為燕王守護北地。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那些事兒,他在封地老老實實做一個有實權的王爺也挺好的。有自己的王府和封地,沒事打打獵吃吃燒烤。手腳癢了也可以去揍蒙古人。生活要多滋潤又多滋潤。
想不到的就是老朱死了,他的好侄子在一幫半吊子文人的指使下搞削藩,這幫人是讀書讀傻了,光知道削弱藩王權利,卻不知該怎麼下手,直接就逼死搞死了幾個朱棣的兄弟,朱棣又不傻,雖然知道古往今來,在只統計類似明朝這樣大統一的時代,王爺造反,而且成功的例子根本沒有!想想都後怕,他是不會主動造反的,其實他決心一直也不是那麼堅決,這個時候,學了造反術的姚廣孝就給了他相當的支援,告訴他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也比被人活活逼死或者逼的離開溫暖的北京城去偏遠之地調戲胡人女子強,又給他造勢又給他出謀劃策,姚廣孝和建文帝堪稱朱棣造反的兩大助力,於是朱棣就反了。
-
6 # 奉木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
首先,姚廣孝只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和尚而已,在當時的年代,懷才不遇的讀書人都多的是,更何況是方外之人,而且建文帝旁邊的人才也是很多的,事實上姚廣孝連建文帝的面都很難見到!要是效力於建文帝,就不會懷才不遇了!
其次,朱棣為朱元璋四子,戰功卓著,而且前面三個哥哥都死了,按理說是他當皇帝的,結果立了朱允炆,他的心裡不爽是肯定的,就算沒有姚廣孝,也會有別的別有用心的人蠱惑朱棣謀反,加上建文帝急於削藩,不給朱棣活路,朱棣造反機率很大的!
只能說,朱棣碰到了貴人,姚廣孝除了是勸說朱棣謀反外,他還是一個真正的胸有謀略的謀士,軍事家,朱棣造反成功後姚廣孝隱退也證明了,姚廣孝似乎只是為了向世人證明他的才能,而並不貪圖榮華富貴,權利!
只能說,兩個野心家碰到一塊了,一拍即中,天作之合!
-
7 # 大飛哥愛歷史
一個姚廣孝還沒這個能耐,當年靖難之役姚廣孝沒少給朱棣出了謀劃了策,用現在的話來講是朱棣革命路線的總設計師。假如姚廣孝不是效力於燕王朱棣,而是跟著朱允炆,面對這些個尾大不掉的藩王姚廣孝會出什麼政策解決他們對中央的威脅,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好好分析一下,同時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靖難之役”是齊泰和黃子澄等人削藩導致的藩王暴動,歸根結底還是政治手段的問題,缺乏政治經驗,我們看看朱允炆在這兩個大哥的幫助下做了哪些荒唐事,1398年7月周王朱橚被建文帝廢為庶人,1399年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大家看看,爺爺剛走,孫子就想辦法把各位叔叔給幹掉,換成誰誰沒有意見。齊泰、黃子澄政治手段太差、太書生氣,處理事情一刀切,今天這些個王爺還是一個威震邊關的親王,明天啥都不是了,你都不給他活路了他會不反嗎?況且這個大明江山也是他們流血流汗打下來的,朱允炆一個小毛孩子一上臺就想搞死他們,他們會同意嗎?絕對不會。所以也就給了朱棣靖難起兵的藉口,另外朱允炆他放著平安和鐵鉉兩個經驗豐富的老將不重用,而讓李景隆這個紈絝子弟統軍,也是犯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錯誤。姚廣孝是一個能看清形勢的人,政治經驗豐富,如果是他輔佐朱允炆的話,大飛哥認為憑他的能力他絕對不會支援在這個時候削藩,最起碼得等到朱允炆的江山坐得穩定了再動手。另外,即使削藩也要講究手段,漢朝的推恩令多好,把燕王的土地和士兵都分給他的兒子們,大家都是王爺,都高興。諸侯國封的越多,他們就越沒有力量跟中央政府對著幹,這樣的好經驗為什麼不借鑑一下。如果削藩政策不那麼急,手段沒那麼絕,大可來個溫水煮青蛙,慢慢的將這王爺逼反,到時候他們起兵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失去了道義上的支援,同時也能為朝廷贏得時間,為可能到來的戰爭做好準備。所以說,如果姚廣孝輔佐朱允炆,戰爭肯定不會這麼打,朱棣可能會起兵造反,但是打起來就未必是這個結果了。
回覆列表
即便,沒有姚廣孝,都會出現李廣孝,陳廣孝,本來大太子朱標死了,他是最有才能接替皇位的不二人選,因為老二秦王身體不好,是個病秧,老三就不用說了,朱元璋,根本沒看上過他。
而朱棣正直壯年,身體好,有才能就算,姚廣孝沒出現之前,他身邊有馬三寶(就是鄭和),世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忽略了鄭和在鄭村壩的才能。還有朱能啊。最主要的朱棣的決心,一定要得到皇位不可,這個是意志!
朱允文是個仁慈的皇帝不錯,可是有個性格弱點,就是下手不夠狠,自古皇位只有一個,朱允文也懂朱棣的野心,下了手,搞到一半,就放他走,我要是朱棣,我也會想,我非要得到江山不可,好了回到封地密秘練兵,而且還和第一代寧王朱權達成協議,可以共享天下,因為朱權的手中有朵顏三衛,這隻軍隊超級強悍。(朱權後來去江西修道是後話,這裡就不說了。)
話分兩頭說,即便姚廣孝盡心盡力的幫朱允文,也絕不成功,姚廣孝最後也會落得跟方孝孺的下場一樣,為什麼?因為朱允文的性格特點,我要保住仁德之君的美名,而姚廣孝的謀略,是為了勝利,我才不管你那麼多,贏了我才是主宰者,所以,我想朱允文也不會用姚廣孝。“跟朕的三觀不同和”
所以結論嘛,只有一個,朱棣想的是,只有我才是大明皇朝第二代合格接班人。事實證明他都算牛逼了,60歲那年,還提刀上馬徵北漠。
而朱允文想的是,別讓朕背上殺皇叔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