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荼蘼香晚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出自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

    這句詩某種程度是古詩鑑賞能力的鑑別器。

    蘇軾對這句詩非常推崇,而也有一些人死活不知其中的妙處。比如清朝的潘德輿就把握不了蘇軾的high點,非常困惑,他在《養一齋詩話》說:東坡謂白詩晚年極高妙。或問之,曰:“風生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餘按此二語殊平淺,非白詩之妙者,不解東坡何以賞之?

    一般人是這麼理解的:這句詩用了比擬修飾方式,晴天風吹樹木的聲音好像是下雨聲,夏天晚上月光籠罩的沙灘,如同鋪了一層霜。這樣看,確實很一般。

    蘇軾:你們懂個屁,這是用了“錯覺”修辭法。所謂“錯覺”就是作者故意以幻覺描寫事物,然後描寫真實感覺,或者先描寫真實事物,然後產生幻覺,主觀認知上產生幻是真,真亦是幻的恍惚。這種修辭透過幻覺與真實感覺之間的滑動,突出了描寫事物的相似度。

    所以,白居易是說:聽到晴天風吹樹葉聲恍然覺得下雨了,言外之意是思雨了。沙灘上怎麼會有白霜呢?哦,原來只是月光!言外之意是求涼爽。

    有這一句的鋪墊,白居易接下來就說“能就江樓銷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詩意自然相承。

    所謂“言已盡而思有餘”,這是詩之奧義如此,豈是庸人所能道哉!

  • 2 # 文化壹壹

    初讀白居易的這首詩,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確實感覺似乎有一些矛盾,但作為一位偉大詩人,白居易是有深刻寓意在裡面的。

    原因有二:

    1、風吹古木晴天雨,幾句簡單的話語,幾個意向,描述出了一副微風吹拂、古木參天、溼溼嗒嗒的美好畫面。古語說得好,道是無情卻有情,用在晴字上,也是一樣的合適。雖然作者寫出了雨,但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天氣溼漉漉的潮溼,彷彿下了細雨一般的潤滑。

    2、月照平沙夏夜霜,又是一副炎熱的天氣下幾個美好的畫面,皎潔的月光、夏夜裡微風起伏,又彷彿是遙遠的夜空,起了一層薄薄的霧紗,好一副夏夜圖。

    總之,這就是詩人的高超高明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後人深刻學習的地方。

  • 3 # 立新勵志

    詩人以“晴天雨,夏夜霜” 的抽象詩句,給人產生臆想和錯覺,把自己的視覺錯亂,沒有過多地刻畫,虛構,讓讀者加以深思!

  • 4 # 乾翰山莊老李66089

    白詩確實含義高,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涼風冬聽雪,六月飛霜瓦上雪。不是好詩出了錯,老家早有傳奇越。古人做事有底氣,寂寞寒霜季有節。六月飛霜因鄒衍,東海曾經孝婦冤。(關漢卿也這樣講過。)

  • 5 # 哈一哥恆金源

    太奧太妙太深度、薄紗罩燈,隱隱的望求,爽爽的意境,讀來通明。何故弄炫虛?

    撥琴弄弦氣吁吁,

    欲彰道貌焦尾聲,

    無奈糙腳踏鑼上,

    濫芋充數裝洋蔥。

  • 6 # 祁門小謝

    我曾經用這首詩分析過夏天詩人們都是怎麼避暑的。

    先看詩: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白居易這首詩充滿了惡意,就是說,我這地方地勢好,風景好,熱什麼熱,比你家茅草房子涼快多了。

    萬惡的有錢人。

    而題主問的問題就是指頸聯了。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乍一看這句有毛病。

    晴天怎麼會下雨?莫非是晴天太陽雨?

    大夏天的又怎麼會有霜?莫非是夜用眼霜?

    這麼想肯定是不對的。

    你見過古木嗎?

    什麼叫古木?

    古木當然是有年程的樹木,長了百年,再牛一點,長了千年,百年千年的樹是啥特點呢?

    首先,很粗,很多人合抱。其次,很高,沒聽說誰家古樹長得跟武大郎似的。最後,枝葉繁茂,多幹多枝,自然也就多葉。

    那麼樹葉很多的樹,在起風了的時候是什麼模樣呢?

    樹葉拍打著樹葉,樹葉拍打著空氣,空氣拍打著樹葉,嘩啦嘩啦,稀里嘩啦。

    像什麼聲音呢?

    下雨的聲音。

    所以風吹古木晴天雨,指的是聲音。

    風在樹間,雖然是晴天,但那聲音就好像在下雨。

    不知道你們聽過風吹動樹葉的聲音沒有,我念書的時候有一年夏天,熱得睡不著,站在陽臺上,外面有風,但就是吹不進宿舍,就聽見操場邊上白楊樹嘩啦嘩啦。

    我寫了一首詩,有一句是:吹得白楊作鬼聲。

    那個聲音在大半夜不好聽,楊樹也叫鬼拍手。

    但是夏天,大白天,你聽見風吹樹葉,特別還在高樓上,四面招風,那個舒爽,跟下雨了一樣。

    這就是風吹古木晴天雨。

    再說月照平沙夏夜霜。

    《春江花月夜》裡形容: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空裡的那是霜嗎?

    李大爺也說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地上的真的是霜嗎?

    不,那就是月光。

    所以同志們啊,你們沒見過月光嗎?

    張信哲唱道:

    白月光/心裡某個地方/那麼亮/卻那麼冰涼

    這歌你們沒聽過嗎?

    又亮又冰涼的月光,像不像霜?

    特別是月亮照在平沙上,沙子有別的色嗎?你跟我說沙子是藍色的還是紅色的嗎?

    那不像霜嗎?

    所以我說白居易很奢侈,你看這大熱天的,江樓上一待,小風吹著,月光照著,寫著詩,唱著歌,還特麼問我們是不是比茅草房子涼快多了,那不是廢話嗎?

    ---------丸---------

  • 7 # 書香百味

    江樓夕望招客 唐 白居易

    海天東忘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意識就是:晚上在江樓上向東望去,海天相連,一片茫茫;山川形勢,又闊又長。城的四周亮起了萬家燈火,一道銀河映入水的中央。晴天時,風吹古樹,瑟瑟作響,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裡,月光灑滿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樣。能不能到江樓來消消暑氣?比起您的茅屋,的確要更加清涼。晴天雨:風吹古木,颯颯作響,像雨聲一般,但天空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夏夜霜:月照平沙,潔白似霜,但卻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詩人登上江樓,俯瞰萬家燈火、星河燦爛的繁華夜景和月白風清的感受,詩中所寫都是尋常景物:海、天、山川、燈火、星河、風雨樹木、月下的霜……但其妙處就在於短短一首七律中用這麼多事物組合出一幅幅清新優美的畫面,就像一幅疏朗悠遠的山河圖,最後以人的心情做結,使整幅畫更增加了人情之美,用‘晴天雨’來形容夜風,用‘夏夜霜’來形容月光,前者將風吹古木樹葉的蕭瑟聲同雨聲聯絡,說明酷似雨聲,後者將皓月平沙的銀白色同霜色比並說明形如秋霜,又把月照白沙的顏色和霜色結合起來。把一片清朗幽寒寫得淋漓盡致,讓人頓覺暑意全消,精神為之一爽以強烈的主觀想象把相互矛盾的自然現象透過藝術的對接,合情合理,使景色投射出一股清涼氣息。 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可見一斑,壯美的山河,涼爽的氣候,加上主人的殷勤,客人便欣然而至了。

    炎炎夏日,讀一首白居易的《江樓夕望招客》,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涼爽之感,讓人頓覺暑氣全消。

  • 8 # 杜新1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兩句為白居易七律〈江樓夕望招客〉中的頸聯。全詩如下:

    海天東望夕茫茫,

    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

    比君茅舍較清涼。

    讀過白居易的〈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樂府詩,讀過他的七絕“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皆膾炙人口;再讀他的〈江樓夕望招客〉,不禁感嘆,白居易畢竟是白居易,七言律詩亦寫得如此精彩!

    此詩中的“江樓夕望”一語不難理解,此詩即為邀友江樓夕望而做。尾聯“可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便是點題之筆,“較清涼”者,更清涼也。不然的話,縱有地上的萬家燈火,江中的一道天河可觀可賞,但卻悶熱難當,又有多少詩意可吟?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中的“夏夜霜”一詞也不難理解 ,李益的“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中的“月如霜”中的“霜”字便與此詩中的“霜”字異曲同工。只不過對於邊塞的徵人而言,邊塞那裡的“月如霜”給他們感受就不是“清涼”,而是遠離家鄉的“淒涼”了,不然,怎麼會有結下來的“一夜徵人盡望鄉”呢?

    頸聯的“晴”與“雨”,“夏”與“霜”的原本對立的情景揉合在一起實為白居易在律詩對仗中的絕佳之筆,“對立統一”之中的絕佳之筆。不過本人卻以為有些解釋中把“晴天雨”中的“雨”字解釋為“風吹樹葉颯颯的響聲彷彿是下雨的聲音”似乎是有些牽強了。

    近日京城多雨 ,本人於大雨過後,雲消霧散之時,就多次遇到從衚衕裡的槐樹下面經過,一陣風吹,樹葉上的殘滴譁然而下,頓時頭肩盡溼的情況。詩中的“古木”自然是根深葉茂之樹,雨過天晴,陣風吹來,殘滴落下,不正是“晴天雨”嗎?當然,詩中的“晴天”並不是雨後日出的“晴天”,而是星爍月明的“晴天”,是登江樓之前的或黃昏之前的雨過天晴,不然的話,怎麼會有“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頜聯?

    作家冰心在三、四十年代的一篇散文裡有這樣一段話:“雨聲住了,簾子裡透過一絲青光。推開窗子一看,呀!涼雲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恰似熒光千點。”那麼,陣風吹來,古木上茂密葉間的殘滴隨風灑下,不就又是一陣雨嗎?。且雨過天晴之後,後,暑氣消散,又與尾聯中的“可就江樓消暑否?”的意境吻合,豈不是比只解釋為“下雨的聲音”更為貼切一些?

    此詩以“海天東望夕茫,山勢川形闊復長。”的遠景開頭,然後轉入杭州城外,錢塘江中的“燈火萬家”,“星河一道”的較中景,再轉入江樓之下“晴天雨”,“夏夜霜”的近景,最後以心緒怡然的心情對“客”(朋友)的幽默恢諧的口氣說:江樓的清涼比之你所隱居的“竹籬茅舍淡言衰草孤村”如何?於是,層層婉轉,韻味無窮矣。

    一孔之見,或有謬誤,就此打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寒冷的季節,該如何科學地養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