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大乎

    孫可望與李定國皆為張獻忠義子和柱國大臣,是張獻忠極為倚重的大將,為大西政權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張獻忠死後雖還能佯裝團結維持局面,但最終因為在聯明抗清問題的巨大分歧,導致感情失和,直至兵戎相見,孫李內訌直至纏鬥,不僅將大西政權剩餘的力量一夕蕩了平,而且也拖累甚至拖垮了南明政權,非常可惜,當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當時孫李精誠團結,盡心輔佐南明政權,明朝的歷史或許要重寫,孫李的歷史地位和評價也許會是另一番精彩,令人唏噓和嘆息。

  • 2 # 上下幾千年

    清順治九年(1652),李定國在雲南發動大規模反清鬥爭,統領西南苗、瑤、壯、彝各族人民所組成的軍隊東出廣西,下桂林,反攻湖南,南下廣東,前後敗敵數十萬。同時,劉文秀出兵四川,克復川南各州縣。張煌言、張名振等人率領抗清隊伍在東南沿海一帶也開始反攻。就在此時,桂王政府中的官僚馬吉祥等挑撥李定國和孫可望的關係。十三年,孫可望以李定國不服約束、迎永曆帝入雲南府,大怒,留馮雙禮守貴陽,親率步騎十餘萬攻滇。以白文選為前鋒,自率馬進忠、賀元儀等西進,至三岔河與李定國、劉文秀軍夾河對峙,白文選投靠李定國。孫可望一面派張勝、馬寶率一部兵力,經尋甸州襲擊雲南府(今雲南昆明);一面率精銳渡河進攻李定國軍陣地。雙方剛一接戰,孫可望部將馬惟興即率部投靠李定國,餘軍大潰。李定國派劉文秀率軍追擊,自率軍回雲南府,至渾水塘與張勝、馬寶軍遭遇,俘斬張勝,馬寶投降。孫可望兵敗,率殘部退至貴陽,遣使至長沙向洪承疇請降劉文秀派楊武率軍追擊至沙子嶺,清援軍至,楊武回師。孫可望至長沙降洪承疇。孫可望和李定國兩人之間的仇隙,源於孫可望的自私自利和小人之心。兩人矛盾的根源,在於李定國的聯明抗清政策。孫可望想自己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而李定國則主子與南明共同抗擊清軍。孫可望雖然表示反對,但是大部分將領都站在李定國這邊,所以事成定局。因為這樣,孫可望對李定國有嫉妒有間隙。而後來李定國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在軍中的威望、戰功的增加,讓孫可望對李定國十分忌憚。孫可望原本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挾持永曆帝,自己稱王稱霸,但是卻被李定國阻止。有一山不容二虎這方面,更多的是兩人政見不和,對待永曆帝態度上不同結果導致的!

  • 3 # 風光藝境

    孫可望與李定國由兄弟間的小過節發展為政治上的大矛盾,由嫉妒到攻殺,並不是簡單的“一山不容二虎”的說法所能概括的。

    一、在大西軍中,孫可望欲唯我獨尊,而李定國等卻與之分庭抗禮,因而產生隔閡與矛盾。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併為張獻忠義子,大西政權建立(1644)後,孫李劉艾被張獻忠分別封為平東、安西、撫南、定北將軍,合稱“四將軍”。從傳統的東西南北的先後或尊卑順序來看,孫可望是居於首位的,那三位應依序屈居其下。

    1646年十二月,大西軍於川東遭到清軍攻擊,張獻忠戰死,大西軍潰散,四將軍領著大西軍餘部殺出重圍,經川南轉進雲貴。大西軍在雲貴發展壯大,可謂是兵強馬壯,實力雄厚;憑心而論,孫可望居功至偉。四將軍各掌握一支軍隊,李定國部尤為兵多將廣,軍力最盛。李定華人品好,武藝高,公認的“萬人敵”,在軍中威望極高,再加上軍力佔優,孫可望不由嫉妒忌憚之。孫老大總想壓那三兄弟一頭,唯我獨尊,可那三位並未拿他當回事,與之平起平坐相頡頏,弄得孫可望心裡極為不爽。一次集會,孫可望以李定國“目中無我”為藉口,在演武場上當眾責罰定國一百軍棍,以此樹威懾眾。李定國聽人勸告,以大局為重,認錯受罰,但心裡畢竟不大舒服。清軍南攻,可望欲率軍避向嶺南,以便情勢危急時逃向大海。定國反對避戰逃跑,主張投歸南明抗清報國,做精忠報國的大明忠臣;見可望不聽,便憤而拔刀自刺以明心跡。可望見諸將皆贊同定國的抗清復明的主張,不得已只好採納定國意見。據此,孫、李二人在民族大義、報國大節上高下已分。

    1649年,四將軍率部投歸南明永曆政權,永曆帝封孫可望為景國公。慾壑難填的孫可望嫌爵位低(公爵在此前為武將最高爵位,自孫可望逼封為王爵後,南明王爵便增多變毛,再不值錢了),以血腥屠殺大學士嚴起恆等重臣相威脅,到底迫使永曆帝將其封為秦王。1652年二月,政治野心膨脹、私謀稱帝自立的孫可望派遣親信將蒙塵中的永曆帝劫持到安隆所(今貴州安龍縣)軟禁起來。孫可望指使永曆帝身邊的近臣逼迫皇帝主動讓位,同時加緊篡位步伐,私下裡擬定國號為“後明”,準備選擇黃道吉日僭越稱帝。至此,孫可望已演變為破壞抗戰、謀逆篡位的亂臣賊子,民族與國家的罪人。

    三月,孫可望組織北伐。李定國奉命率軍東出,攻打湘桂。定國出師七個月,橫掃千軍,所向無敵,縱橫數省,收復楚、粵,計收復府十九、州五,闢地三千里;清定南王孔有德兵敗自殺,敬謹親王尼堪(清太祖孫,清初唯一戰死於沙場的方面軍統帥、親王)兵敗被殺,創下“明末戰功第一”;永曆帝遣使勞師讚譽定國曰:“自清兵入關以來所未有之創舉也,公之功於國家大矣哉!”定國由此奠定了自己明末第一名將的歷史地位。

    李定國北伐建奇功,“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威名遠播,威望日盛,引起了孫可望的強烈嫉妒與怨恨,於是開始耍詭計使陰招坑害李定國。他先是背後拆臺,暗中撤回定國半數兵力,破壞定國圍殲尼堪的軍事部署,以期借尼堪之手除掉這個眼中釘。誰知定國孤軍奮戰,並設計陣斬清親王尼堪,再次露大臉立奇功。定國風光無限,可望益加氣惱,便以開會議事為名,欲誘捕定國而除之。胸懷坦蕩的李定國毫未起疑,欣然赴會;途中,方才得悉孫可望骨肉相殘的毒計,定國悲嘆之餘,不願同室操戈,只好撤走廣西,血戰所得之地盡失。孫可望必欲置定國於死地而後快,多次派兵偷襲或截殺定國,皆被定國擊退。可望不死心,親自出馬率精銳“駕前軍”追殺定國,不料半路上遭遇清軍,大敗,損失慘重,蔫蔫退軍。

    孫可望謀劃稱帝自立,被困在安龍的永曆帝缺衣少食度日如年,暗遣親信懷揣血詔召定國赴安龍救駕。1656年正月,孫可望探知李定國欲自南寧赴安龍迎接永曆帝,趕忙派兵截殺;定國一路擊敗孫軍轉戰前進,至安龍迎奉永曆帝到雲南。孫可望篡奪皇位、建立後明的美夢破滅,惱羞成怒,於1657年八月起兵叛反,大舉殺向昆明。失道寡助,孫部將士大多反孫歸李,可望慘敗遁逃。十月,惶惶然如喪家犬的孫可望跑到清軍大營投降了,並將雲貴虛實盡告清五省經略洪承疇,建議發兵滅明,還獻上雲貴地圖;清廷封其為“義王”(1660年跟隨清順治帝打獵時被射死,一說病死)。年底,清廷大舉攻明。定國率軍奮起抵抗,兵寡失敗,永曆帝逃入緬甸避難。1661年年底,永曆帝被緬甸王騙送吳三桂;轉年四月遇害,掙扎了十八年的南明滅亡。六月,四十二歲的李定國悲憤病故於滇西軍營中。

    孫可望有治才,李定國富武略,以二人之大才,珠聯璧合共保南明,應該可以成就一番大業的。可惜孫可望才高德卑,由兄弟間的唯我獨尊發展至政治上的篡位稱帝,性質發生質變。嫉賢妒能便加以陷害、截殺,篡位美夢破滅便兵戎相見,如果說前者還有些“一山不容二虎”的成分的話,那麼後者則乾脆是赤裸裸的“一國不容二君”了。定國保明,可望亡明(國之亡也,可望族有力焉),大義大節上,涇渭分明,孫、李之間的矛盾,責任不言自明矣。

  • 4 # 一枝青荷

    前言:孫可望在聯明抗清以後,看透了南明永曆朝廷的腐朽不堪,有了取而代之、自立為帝的個人野心。而李定國卻忠於永曆帝,反對孫可望自立為帝;再加上孫可望對李定國在反清戰爭中取得的功績大為嫉妒,最終二人反目成仇,孫可望出兵攻打李定國,挑起了內訌,給南明的反清鬥爭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

    孫可望是南明永曆朝廷中最有權勢的領軍人物,也是南明唯一能夠徹底打敗滿清的領袖級人物。

    孫可望是軍政全才的將領。他在張獻忠犧牲之後,率領大西軍轉進貴州、雲南,改變張獻忠以前的政策,安撫地方,發展農業經濟,整頓軍隊,休養生息;很快把雲南、貴州一帶治理得井然有序,建立了一處穩固的大西南反清基地。

    為了能夠取得天下的人心,孫可望採取了聯明抗清的政策,加入了南明永曆朝廷。

    永曆朝廷一開始對孫可望及大西軍很是仇視,但是他們自己腐敗無能,被清兵打得一潰千里。最終無處可逃,才不得不逃到雲南,接受孫可望的庇護。

    在取得了名正言順的旗幟以後,1652年,在孫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軍為主的南明軍隊對清軍展開了大反擊。

    大西軍戰力強勁,打得清軍聞風喪膽。劉文秀一度席捲四川;李定國進入廣西,攻取桂林,逼得老牌漢奸、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全家自焚而死;緊接著,李定國又進軍湖南,在衡陽伏擊滿清八旗精銳,斬殺滿清敬謹親王尼堪。

    一時間,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各地漢族人民受到極大的鼓舞,反清復明的鬥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在大西軍強勁的戰力威懾之下,滿清朝廷已經有了放棄西南七省的打算,準備與南明劃江而治。

    在這巨大的勝利面前,孫可望陶醉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個人私慾的膨脹。

    應該說,孫可望的野心滋長,南明永曆朝廷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文臣們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些南明大臣出於對農民軍的一貫仇視,不斷地調撥孫可望與李定國的關係,千方百計誘使孫可望稱帝自立,以便引起大西軍將領的自相殘殺。然後他們再漁翁得利。

    孫可望本來就對李定國抗清取得的功勳極其嫉妒,現在又加上南明文臣們的挑唆,更是對李定國猜忌掣肘。

    孫可望多次暗中破壞李定國的軍事計劃,使李定國的戰略目標無法實現。這些小動作使得李定國也對孫可望這個領導大為不滿。

    而南明的文臣們則不失時機地密告李定國,說孫可望要取代永曆帝,自己當皇帝。

    李定國自從聯明抗清以後,就矢志不渝地忠於永曆帝,一心要恢復漢家江山。因此,他對孫可望的個人野心極為牴觸,他強烈反對孫可望自立為帝的私慾。

    於是,孫可望、李定國這兩個最令滿清朝廷恐懼忌憚、也是最有希望驅逐韃虜、恢復漢室江山的領袖人物,從此反目成仇,最終激起內訌,徹底毀掉了反清復明的大業。

    結語:大西軍在雲南建立根據地,採取聯明抗清的政策,加入南明永曆朝廷以後,李定國、劉文秀等大部分將領都對永曆帝忠心耿耿;而孫可望則是認為聯明抗清不過是權宜之計,他只把永曆帝當作傀儡,便於號召天下殘明勢力。

    隨後,孫可望對永曆朝廷的腐敗無能深為鄙視,私慾逐漸膨脹,竟然想要取而代之,自立為帝。因此激發了同李定國、劉文秀等大西軍將領的矛盾,終於爆發了內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會成為人工智慧的如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