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秋風雲
-
2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古代皇上駕崩後,他的後宮如何處置?這問題比較籠統,因為每個朝代的處理方式不同,不能一概而論。若以是否殉葬作出區分,則後宮佳麗的結局可分為殉葬的和非殉葬的兩大類。
皇帝駕崩後,後宮佳麗非殉葬的,其結局各有不同。皇帝駕崩後,對於非殉葬的後宮佳麗們如何處置?大抵上有幾種情形。
一是勒令出家或是幽禁。出家這種情形多是針對那些沒給先皇生育一兒半女的妃子,且孃家既非朝中顯貴也不是政治聯姻的。在唐朝,皇室在處置時,也曾一度勒令其出家。而有的朝代,則是妃子感覺先皇已走,皇宮已待不下去,倒不如一盞青燈伴古佛。至於被幽禁的,除了曾經犯錯,也有基於是宮庭鬥爭的。
二是隨子就封。這類一般都是母憑子貴,曾為先皇生下了皇子。皇帝駕崩後,若兒子是太子的,登基後自然成了太后,一生榮華富貴享之不盡。若只是皇子,也多被封王。此時,也會跟隨兒子一同生活。
三是父妃子承或兄妃弟承。這種情形在中原王朝中極為少見。
四是守皇陵。這情形也分為自願守皇陵和被勒令守皇陵兩種。
除了上述的四種情形外,還有極個別的雖然沒殉葬,其結局也是極其悲慘。如明崇禎皇帝,害怕國破家亡後,妻女會慘遭凌辱,不惜將其殺害。又如“靖康之難”,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至於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將六國的後宮佳麗收歸己有,則是另當別論了。
各朝殉葬的嬪妃殉葬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奴隸社會時,以奴隸殉葬已是一種制度。春秋時期,秦穆公死後用 177人殉葬,其中還包括三名才能出眾的良士。春秋之後,人殉已不多見,基本上改用木製或泥制的人形偶像殉葬。到了公元前,秦統一六國後,殉葬這種慘絕人寰的事件再次發生。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駕崩後,“二世曰: 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後宮佳麗大多殉葬。到了漢朝,皇宮裡的佳麗算是幸運的,後宮嬪妃殉葬基本杜絕。
明朝初期,嬪妃殉葬又死灰復燃。包括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都實行了人殉。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共有38個妃嬪殉葬。而明成祖殉葬的妃嬪人數到底有多少?《大明會典》裡記載是16人,《李朝實錄》卻說有30餘人。
明仁宗死後,有5個妃子殉葬。明宣宗死後有 嬪妃10人殉葬。明景帝在史書上僅記載 “諸妃嬪唐氏等” 殉葬,具體數字不詳。明朝直到明英宗朱祁鎮當上皇帝后,殉葬才宣告結束。英宗在臨終時,作出了一個決定,廢除人殉制度。
人殉制在清朝也曾出現過。清太祖努爾哈赤病死後,令大妃阿巴亥及4名宮女殉葬。清太宗皇太極死後,其妃敦達裡、安達裡殉葬。世祖 福臨死後,其妃楝鄂氏、傅達裡從殉。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詔禁止殉葬。自此,殉葬 制徹底結束。
-
3 # 聾王異史
三十多個妃子哭聲震天,她們不是哭死去的皇上,而是哭自己的命運。太監讓她們站在小凳子上,把頭伸進繩圈,然後一腳踢翻小凳子,妃子被繩子勒得面色紫青,舌尖伸出唇外,眼球暴凸,含恨死去。三十多人一起上吊,場面既驚駭又詭異,但這是真實存在的,《李朝實錄》中記載的明成祖朱棣死後,妃子們被逼自殺殉葬的情景:“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一個北韓進貢的妃子,聲嘶力竭地向她的乳母呼喊:“娘,吾去!娘,吾去!”真是慘絕人寰的一幕。
“人殉”就是用活人殉葬,帝王死時,希望在另一個世界繼續過著有嬪妃相伴,有宮女服侍的舒心日子,於是便把生前喜歡的嬪妃、宮女殺掉,跟自己一同埋進土裡。當然不可能三宮六院所有人全埋進墓裡,嬪妃如何逃脫殉葬的噩運呢?
生兒子是保障母憑子貴,生了兒子,不論是不是太子,都可以保住性命。生太子不用說,新君主不可能讓母親去陪葬;皇帝死後,生兒子的嬪妃大都隨兒子去封地,安度晚年。可憐那些沒有生育的嬪妃,伺候皇帝一輩子,卻無依無靠,被逼殉葬。為什麼讓她們殉葬呢?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看著秦始皇一大堆後宮嬪妃頭皮有點發麻,放她們出宮,一個個姿色不錯,肯定會改嫁,這有損皇家尊嚴;留存宮中,裝不下啊,怎麼辦泥?這小子正點子沒有,歪點子不少,乾脆讓她們陪父皇去吧,於是下令:“先帝后宮妃嬪沒有子女的,放她們出去不合適,全部被殉葬。”這些陪了皇帝一輩子,沒生育的可憐女人,成了犧牲品。
《史記 秦始皇本記》記載: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這也是妃子們進宮後使出全身解數,贏取皇帝歡心的原因之一。不過遇到像溥儀那樣的皇帝,再忙活也白費功夫。
遇好皇帝不用殉葬不是每一朝皇帝都要妃子殉葬,隋唐時代,皇帝推崇佛教,死後不允許活人殉葬,那麼一大堆皇帝死後,後宮妃子怎麼處理?新皇帝大多是皇帝的兒子,繼承父親的老婆,這有悖倫理;當然也不能讓她們改嫁損害皇家的尊嚴,於是一部分人到皇家寺院出家當尼姑,一盞青燈伴古佛便是她們的下半輩子;另一些嬪妃去皇陵為皇帝守陵,雖然清苦了些,但可以安穩度日。武媚娘和唐太宗沒有生育,被安排到感業寺當尼姑,不過武媚娘在李世民死前已經找好了接盤俠,偷偷上了李治的床。李世民死了沒多長時間,唐高宗李治就把這個小尼姑接回宮中,小媽華麗變身為小老婆。
藩王沒有殉葬的習俗當藩王的王妃是不會被殉葬的,因為他們沒有倫理觀念,繼承王位者,可以把上一任的老婆當財產全部繼承過來。就拿和匈奴呼韓邪單于和親的王昭君說,呼韓邪單于死後,兒子復株累單于繼位,按照“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王昭君就成了他兒子的老婆。昭君接受不了,就向漢成帝寫信要求回中原,但漢成帝以大局為重,拒絕了她的要求,昭君只能忍辱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還生了兩個女兒。聾王最想不通的是,王昭君和呼韓邪單生了兒子,又和復株累單于生了女兒,孩子們之間是什麼輩分,如何稱呼?
明朝人殉死灰復燃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撿回了人殉惡習,他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為他伺寢的40餘名妃嬪全部陪葬於孝陵;明成祖的長陵從殉妃嬪30餘人;明仁宗的獻陵有7名妃嬪陪葬;明宣宗的景陵則有10名嬪妃“殉節從葬”。最不走運的一個小妃子叫郭愛,明成祖朱棣死時,她進宮還不到一個月,沒服侍過皇帝,就被迫作了殉葬人。
到了明英宗時,他和錢皇后感情很深,害怕他死後沒有生育的錢皇后被殉葬,於是將太子朱見深叫來,鄭重下旨道:“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這簡單的一個遺言救了多少妃子的性命!《菽園雜記》中記:“故憲宗皇帝(朱見深)賓天,亦有命不用,遵先訓也,英宗一言,前足以杜歷代之踵襲,後足以立萬世之法程!”從此有明朝再沒有強迫宮人殉葬的事發生。
-
4 # 空間美刻度
不過既然來了,那我就照單回答吧!打入冷宮在如今的宮鬥劇中說得太多,所以我只說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
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對女性來說是十分殘酷的,平民百姓要忍受丈夫的多妻制度,要纏足,而看著高人一等的帝王將相的妻妾們,因為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被迫陪葬帝王。
殉葬制度在奴隸社會盛行,在考古發掘的商朝貴族墓葬中,發現大量活人殉葬的現象。不過秦漢以後,文明程度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便用陶俑來代替殉葬,因此有了秦始皇兵馬俑。
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臭名昭著的殉葬制度快被歷史遺忘的時候,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不幸病逝,他在臨時之前曾下了一道密旨,“只要是自己寵幸過的妃子,一律都要給我陪葬“。據史料記載,當後宮的嬪妃聽到這個訊息後,很多都當場嚇得暈倒了。大量的後宮嬪妃們選擇自縊而亡,然後和朱元璋合葬,而那些不願意自殺的也被活活埋入明孝陵。
之後的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都遵循祖制,將除皇后與皇帝生母在外的大量嬪妃進行陪葬。由此,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又在高度文明的明朝大地進行。好在明英宗朱祁鎮去世時,留下遺言要廢除此項殉葬制度,大明王朝的人殉制度才就此終結。
據說朱祁鎮當年蒙古大軍俘虜時,長達七年的囚禁生涯中只有他的嬪妃陪伴他、照顧他。在這七年了,朱祁鎮目睹了人世間的親情人暖,見證了世上的人心險惡。當他又重新登上皇位的時候,自然不會讓曾經幫助過他的嬪妃們再次因為他而受難。
朱祁鎮可能不是一個很出色的皇帝,但是他做了一件讓歷史永遠銘記他的事情,將殘忍的殉葬制度再次埋入歷史中。
-
5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秦朝規定,先皇帝妃子沒有孩子的一律陪葬。漢朝以後出現以下幾種情況:1.自己兒子繼位成為皇帝后,開始尊享太后的殊榮;2.後宮妃子育有子嗣,會跟隨自己的兒子居住王府或者封地,而如果沒有兒子,大多會被安排在偏僻的院落裡,從此一個人過著孤苦的生活;3.遣返回母家;4.為先帝守陵;5.繼續服務現任皇帝;6.殉葬。
-
6 # 野木曦宸
古代皇帝每年都會選秀一次,這些選上的女子基本都是十幾歲。在後宮除皇后外,大部分妃子的年齡和皇帝相差甚遠,所以皇帝駕崩後,妃子裡十幾歲的居於很大一部分。對於這些妃子們處理方式無外乎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方式是殉葬,這也是最常見和最殘酷的一種方式。因為古代封建思想認為人死後那些陪葬他的東西也會跟著去地府,所以很多皇帝在駕崩之前就為自己挑選好了自己平時非常寵愛的嬪妃,讓她們跟著一起陪葬。這種死法有賜縊的,有賜毒藥的,還有在嬪妃們睡著時把腦袋切開灌水銀的,據說這種死法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持容顏,而達到生生世世伺候皇帝。另外一種死法最最,最為殘酷,那就是活埋,傳說中活埋的人怨氣重,使得盜墓賊都對其退避三舍,來達到更好的保護皇陵的作用。
第二種就是去守皇陵,就是去給皇帝守墓,因為皇陵都是在比較偏遠的地區,所以去守陵的人日子會過得比較清苦和寂寞。可是比起第一種已經是前世修來之福了。畢竟活著才是王道。
第三種是選擇去尼姑庵出家,過著遠離紅塵,做個修行之人的生活,為了保持皇家的高貴和權威,這些女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當然也有運氣好一點的,受到皇帝一兩次寵幸就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的,如果新皇帝仁慈,她的這個弟妹是可以給母親頤養天年的,如果是男孩還可以封地為王。
第四種就是有悖於倫理的,那就是新皇帝會將這些個年輕漂亮的嬪妃後媽們重新納入自己的宮中,前提是必須是近些年或剛入宮,而且是漂亮的。這種方式很多朝代的皇帝都有這樣的例子,有些連先皇都沒見過的妃子,這也許是她們人生中的一次機會。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在古代那個男權至上的社會里,女人是沒有地位可言的,她們的命運是悲慘的。
-
7 # 蟶子歷史
應該來說,各個朝代都是不一樣的吧。
秦朝,漢朝,一般都是將后妃陪葬。即使你不願意,那也要進行陪葬。
像唐朝的時候,皇帝死了可能不需要你去陪葬,但一般都將后妃送去趕夜寺,一是為皇帝祈禱,二則是斷了妃子們的情緒。
到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就將自己的妃子都陪葬了,像明宣宗的一個妃子,叫郭愛,進宮不到一個月,還沒有見到皇帝,就被殉葬了。明朝的殉葬方式一般都是自縊或者絕食,然後再進行陪葬。直到明英宗,就是那個被當了俘虜的皇帝,最後在臨死的時候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廢除了人殉葬的方式。但這種方式並沒有就此結束。
到了清朝,依舊還有殉葬的風俗。努爾哈赤的大妃,阿霸亥,就是在四大貝勒逼迫其進行殉葬,留下了三個幼子。其中就有多爾袞。直到康熙朝,才徹底的解決了這中人殉葬的方式。清朝的太妃太后們,都是移居到慈寧宮或者壽康宮頤養天年。這應該算是時代進步的好處吧。
-
8 # 錢錢他爹
古代皇帝后宮佳麗三千,而如此龐大的後宮卻僅僅服侍皇帝一人。一旦皇帝駕崩,這些後宮佳麗會被怎麼處置那?第一種母憑子貴。如果皇帝駕崩後,她的兒子做了皇帝,這樣的后妃就直接被新皇帝尊為皇太后。如果是先帝留下的其他妃子如果是貴妃被尊為貴太妃,其他都是太妃,太嬪等。第二種就是跟著兒子去封地。比如在西漢,皇子成年後會被封王,然後皇子的母親就可以跟著兒子去藩地養老,這樣的結局也還是不錯的。在兒子的藩國裡,就是太后,還是非常受尊重的。第三種是出家為尼。武則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駕崩後,武則天同太宗後宮沒有生育的一些嬪妃入感業寺削髮為尼。後來高宗即位,兩個人藕斷絲連,最後做了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後,又自己做了女皇帝。第四種就是去守皇陵。這種的話餘生就會在孤獨中度過。這一種情況雖然在皇陵孤苦伶仃,但至少可以活著,總比殉葬先帝強。第五種就是先帝喜歡的妃子,或者沒有為先帝生育子嗣的妃子,就會被要求為先帝陪葬。生是皇帝的人,死是皇帝的鬼。殉葬在秦漢非常流行,直到明英宗的時候這項殘忍的做法才被廢止。這種殉葬制度,太沒有人性和殘忍,雖然英宗時廢除,但是後來的清朝還是有後妃殉葬制度。第六種就是先帝沒有寵幸過或者沒有生育過的妃子會被新皇帝重新納入後宮服侍新皇帝。有時候新皇帝也會把這些人遣回原籍,這樣的皇帝還算仁義了。大部分皇帝駕崩後,留下的妃嬪的結局都不是很好。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死後,他們的命運掌握在新皇帝手中。
-
9 # 風雨都有你
對於這個話題,每個朝代都不一樣,而且還要看新上任的皇帝是怎樣的偏好,有的朝代是陪葬,有的朝代是打入冷宮,還有的朝代是全部出家當尼姑了,甚至有個別朝代的個別新皇帝竟然全盤接收了。
-
10 # 使用者68134130115
皇帝死後,後宮女子的出路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身份晉升榮養宮中。一般新帝登基為表孝道,會尊其嫡母和生母為太后,其餘先帝嬪妃為太妃太嬪。太后單獨居住以示尊貴,其餘人大多住在一起安度餘生。例如,在清朝,太后住在慈寧宮,太妃們住在壽康宮。
二、隨子出宮榮養或前往封地。漢朝是多見隨子前往封地安享晚年的,例如薄太后就是隨子前往封地尊為太后。野史有稱和親王之母耿太妃特准隨子出宮居住。
三、出家為尼或者前往守靈。這樣的女子一般都是沒有子嗣或者後臺的嬪妃。她們無所依仗,無依無靠,只能聽由掌權人處置,例如:當年的武則天感業寺出家
四、殉葬或賜死 有些生前得寵或者得罪新的掌權者的嬪妃會在先帝死後,被迫殉葬,美其名曰捨不得先帝,跟隨而去。例如:多爾袞之母阿巴亥。
回覆列表
古代皇帝身為九五至尊,生前後宮佳麗三千,美女如雲,任其縱情花海;駕崩後亦不忘享受哀榮,將青春美貌的妃嬪帶入地下,重新延續人間的繁華。皇帝駕崩後,後宮女人的命運大多數悲慘,只有少數人迎來新的生機。
首先說皇后,皇帝駕崩後,太子即位,皇后升格為太后,是不會殉葬的。在清朝同時出現了兩個太后,即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慈安是咸豐的皇后,慈禧只是咸豐的妃嬪。慈安皇后無子,身為皇后,所有妃嬪的子女,名義上都是她的子女。也就是說,按照清朝制度,無論誰的兒子當皇帝,都要尊她為母后太后。慈禧的兒子當上皇帝,母憑子貴,慈禧自然升格為聖母皇太后。(考古發掘:殉葬之人)
其二,在大多數朝代,皇帝死後,後宮妃嬪都會被殉葬,除非是皇后,或者生有龍子,或者膝下有幼子幼女。例如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胡亥下令:“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秦始皇有多少妃嬪,史書沒有記載。有一個線索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統一華夏時,六國的後宮佳麗都運到了秦都咸陽,想想這些美女的數量應該是很多的。胡亥繼承了老爸的殘暴,凡沒有與先帝生育子女的妃嬪,認為不宜出宮,一律處死殉葬。例如朱元璋死後,46名妃子全部葬身孝陵,只有一名妃子沾了幼女的光,得以逃出生天。(集體殉葬的少女棺木)
其三,妃嬪中有為皇帝生兒子的,如果兒子有封地,在封地上稱王,則可以隨兒子到封地享受天倫之樂,也不用殉葬。不過也有例外,如清太祖努爾哈赤駕崩後,皇太極為了奪權,假傳遺詔,逼大妃阿巴亥自盡,阿巴亥依依不捨三個孩子,但是終究拗不過皇太極,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無奈被殉葬了。(強行活埋尚有掙扎狀態)
其四,皇帝后宮的妃嬪,如果被下一任皇帝看中了,就會成為新皇的女人。這種現象在少數民族政權裡特別普遍,老單于死了,繼位的單于除了生母以外照單全收。如王昭君就嫁過三代單于,並生有孩子。曹丕身為漢人,卻不顧倫理,全盤接管了父親曹操的女人,被生母斥為畜牲。北齊皇帝高洋死後,其弟高澄奪侄子之皇位,殺害了高洋與皇后李祖娥的兒子。高澄死後,其弟高湛繼位。李祖娥因為美麗被新皇高湛霸佔,並懷孕生有一女。李祖娥羞憤難當,失手將高湛之女弄死,高湛得知後,當著李祖娥的面將其另一個兒子活活砍死,李祖娥是歷史上最悲慘的皇后。
歷史上有一個女人比較幸運,這個人就是武則天。唐太宗駕崩後,作為先帝才人的武媚娘,被唐高宗李治看中,本來是要削髮為尼,一輩子只能暮鼓晨鐘,相伴青燈古佛的,時來運轉,憑藉美麗與智慧,一步歩從昭儀到皇后,再由皇后變為名垂青史的女皇。武則天是皇帝駕崩後最幸運的後宮妃嬪。不過,武則天的幸運得益於唐太宗的開明,李世民駕崩,沒有使用一名女子殉葬。後宮沒有子女的妃嬪,准許其出家為尼,相對於殉葬,出家要幸福、自由很多。
至於那些從來沒有被臨幸過的女子,被帶到地下陪葬的可能性較大。皇帝駕崩後,被圈定名單的女子被官員“道賀”,當她們接到聖旨後,號哭之聲響徹宮廷。官員令她們梳洗打扮之後集體進食,吃完飯太監強行將她們抱上橙子,用樑上的絹紗套在她們的脖子上,抽掉橙子,這些可憐的女子一陣亂蹬之後,就永遠告別了人間。借明宣宗時期的妃子郭愛的《病革自哀》表達殉葬女子的感受:“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