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小西

    這是老子《道德經》裡的話: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譯成現代文大意是:

    我所說的話都很簡單、容易懂,也很容易做,

    但天下人卻都不瞭解,做不到。

    我的說法都有主旨根據,作為都依自然界現有的法則。  我說的『無知無為』,實在是要大家不要為了私利私慾而去刻意求知、作為;應該依照自然法則去行為、互相照顧,以求共生共存,所以不需去刻意求知。瞭解我這道理的人不多,奉行這個法則的人更少。

    現代人凡事要確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不要好高騖遠,要知難而進,多換個角度思考問題,自然能夠鍛鍊好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 2 # 淵博商學院

    因為道說的東西都是世俗人知道的相反。只有有大智慧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明瞭。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再加上是古文,沒有古文好基礎更難讀懂。

  • 3 # 馬振廷1

    俗,道,不分別解讀道德經。和佛,塵分不清一樣。沒資格論經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主意啦,易,是什麼?易理也,連山易,歸藏易,易三易之理,甚者透砌三易之理,才可修行。很複雜。抱一更復雜,縱觀老子修行都有三易應用之處。不是人們認為的容易知道之易,如果那麼容易知道,聖人就遍地如牛羊了,比牛羊還稠。有人解釋認為大道至簡。道德經五千言從未見到此言。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就是因為這樣,老子才立說,反覆的講解大道理,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天理,又用人法地的小道理啟示人,人法地,是利用地,征服地為人類服務。不是孝法地認其自由汔濫擺佈。從來也沒見順其自然行事之說,不反其道而行之。就等於人沒有生存的能力。順其自然還修什麼修?修就是改變自然的本性,利國利民利己。不改變自然人類還發展什麼?

  • 4 # 伊尹597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手抄本是,“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襄玉”。若用現代漢語來說,老子說:“我講的道法很容易知曉,很容易奉行。世人卻沒誰能知曉,沒誰能奉行。我講的道法是有主宰的。從事修練之事,

    是有宗旨的。唯有世人無法知曉,是由於不瞭解我所講的智慧。知曉我講的道法者稀少,依照我講的去做是高貴的呀!因此,聖哲們就像披著粗布衣服,可是內在的神靈卻像美玉一樣高貴”。

    一一領悟:一,老子用了很多隱語,值得深入探討,反覆思索領悟。其內涵深奧。若從表面上看老子講的理法確實很易懂,也易做。可是若是真√做到,而且是持之以恆做到就不容易了。所以能否奉行是能否得道的關鍵所在。也是檢驗修行者的試金石。因為老子講的德核心是修掉世人的名利物色之心。而追求名利物色是由世人本性決定的。所以說名利是束縛修道者的精神枷鎖。因此,只有修掉名利之心者才能從世人昇華至靈界。因此說對老子講的不僅要能理解,而且關鍵在於奉行做到。凡能虔誠信奉,認真去修者必能得到迴應和酬助。二,“言有君,事有宗”。應進一步領悟。老子說我講的道法,不是隨意而言。而是有君主、有主宰的。其隱意是按主宰者指教做的。那麼老子的主宰者是誰呢?是道。因為老子就是一位道化者。所以他說的主宰者就是道。“事有宗”。老子是說他從事修道這件事和講述的道法是有宗旨的。其宗旨是傳道度人,是道化<的生靈。……。三,“是以聖人被褐襄玉”。可從三方面領悟。其一、看修道者層次高低。不應從表面上定論。而應從實際上定論,看其靈的質地道化程度。其二,老子以聖哲為楷模,教育弟孑們不要做表面文章,裝腔作勢。而要注重生靈的修練,即德的修練,叫做修其本。其三,老子教導修道者要效仿聖哲們在表面言行要粗俗,有利在世人中隱修,向高層次修進,做到真人不露相。……。

  • 5 # 紫天雲

    《道德經》第七十章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對於這句話,先來看一下幾種有代表性的註解。

    (一)王弼注:“可不出戶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就是說,老子所說的“道”“德”的真諦,只需要呆在家裡,不必邁出大門就能夠了然於胸,所以說“很容易瞭解”啊。明瞭萬物習性,順任其自然發展、自我成就,所以說“很容易實行”啊。但是世人往往被躁動的慾望和功名利祿所迷惑,所以說“沒有人能理解”“沒有人能實行”啊。

    (二)河上公章句:“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也。人不好柔弱而好剛強。”

    意思是,老子所講的道理簡潔易懂,簡便易行,但是世人往往不喜歡柔弱而喜歡剛強。

    (三)杜光庭釋義:“吾者,老君也。明此二經老君言教三寶四善,儉讓謙慈,皆實易知易行,可以理身理國。以無為為本,以清靜為基。清靜無為,事簡理暢,知之甚易,行之豈難。代人惑於圖功輕敵,不能儉讓謙慈,既莫知之,豈能行也……”

    意思是說,老子以“三寶”“四善”勸諭世人,“三寶”,即《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四善”,即《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節儉、謙讓、慈愛,都是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的,但是人們往往功利之心太強,做不到儉樸、謙遜、慈愛。

    總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我的話很容易瞭解,很容易實行。大家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

    為什麼會這樣呢?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現實生活中,人們都在為生活、為利益而奔波忙碌,這本無可厚非,但這裡面還有一個態度和原則的問題。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反對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榮華富貴,也就是說,應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在老子看來,之所以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世人,往往恣意妄為、境界不高、奢侈放縱、爭名逐利、頤指氣使,因而與老子關於順任自然、無為而治、少私寡慾、居柔處卑、見素抱樸的主張背道而馳。所以,雖然老子的主張很容易理解,但世人卻很少能夠踐行。

    01 恣意妄為,做不到順任自然、無為而治

    《道德經》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這裡的“自然”“無為”,指的都是天道執行的根本法則,“自然”就是“無為”,“無為”也就是“自然”。正如莊子所說的那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天地造就了宇宙萬物,但“天地”卻專守無為之道,從不自我炫耀。

    但是世人往往任意妄為,很難做到順任自然、無為而治,“拔苗助長”的故事正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02 境界不高,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能滋潤萬物,福澤天下,惠及眾生,無論善惡美醜、各色人等,均能得到水的恩澤,上善之水,堪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典範。

    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囿於私慾,只求利己,不去利他,更有甚者,損人利己,以至於無所不用其極。比如,《孟子》中認為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就是對楊朱只求利己、不去利他這一主張的批評。

    03 奢侈放縱,做不到節儉樸素、少私寡慾

    《道德經》中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就是主張要保持節儉樸素、減少私心貪慾。

    人有慾望是正常的,但關鍵在於把握好“度”,如果一味的奢侈放縱、慾壑難填,那麼,必然要出大問題。正所謂“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04 爭名逐利,做不到虛靜恬淡、為而不爭

    《道德經》認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也就是說,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長久。正因為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自以為是、自吹自擂、自高自大,更有極端個人主義者,無時無刻不在爭名奪利。但是適得其反,事與願違,越是爭名奪利,越是失去更多,反倒是那些“不爭”之人,卻最終名利雙收。

    05 頤指氣使,做不到謙遜待人、禮賢下士

    《道德經》指出:“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認為,善做將帥的,不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不輕易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用對鬥;善於用人的,對人謙下。

    《道德經》中又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老子認為,江海所以能成為許多河流所匯往的地方,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有許多河流匯往。因此,聖人要成為人民的領導,必須心口一致地對他們謙下;要成為人民的表率,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是 “得志便猖狂”,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對上奴顏婢膝、阿諛奉承,對下飛揚跋扈、頤指氣使。這樣的話,時間一長,屬下自然也會對他陽奉陰違,絕不會為他盡心盡力。

    這樣的人,的確應該向漢高祖劉邦學習學習,劉邦在奪得天下後,說了這樣一番話,他說出謀劃策方面自己不如張良,安撫百姓方面自己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方面自己不如韓信,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三位人中豪傑卻都能為劉邦所用、並且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為劉邦賣命呢?從劉邦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的舉動來看,可以看出,劉邦正是一位謙遜待人、禮賢下士的君主。

    總之,老子所講的道理世人都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夠一心一意的加以踐行,因為老子講的很多道理“正言若反”,但卻深刻的體現了天道、自然、人世的根本規律。

  • 6 # 白玉子

    尋出成仙成聖的幻想奧妙來!從而走上走火入魔之道的拋家舍業,鑽入深山洞府或草菴道觀打座入定修神仙!皆貪心貪念遮蓋了樸實正念之故也!怎麼能在社會生活的大道場上去,法天道無私衣養萬物,學聖人上德不德濟世利人呢?舍利國利民之易行而不為,反而去貪痴於夢幻泡影求長生不老,實愚不可及也!

  • 7 # 馬振廷1

    易者三易也。曰八卦,曰歸藏,曰連山。甚易者,的甚特精通,甚易特精通理也。甚易才能知,甚易才能行。易,實屬不易,不精通易理難。民好徑,見利行。不精通易道的的天下人,所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孔子老年演易雖愛不失手,也說不佔,說不靠譜也。孔子也只知皮毛。更何況天下人呢。

  • 8 # 青松GA0

    這是老子對他當時的說教的自我評論和感嘆,他認為他的言論,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也很容易照著去做,但事與願違,但天下人卻沒有人理解,也沒有人實行。老子是唯物主義者,他的辯證學說當時超越時代一般人的思想認識水平,故得不到人們理解和實行,所以才發出如此長嘆!

  • 9 # 喜樂的視界

    《道德經》第70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懂,很容易實行。可是天下卻沒有人懂得我的話,沒有人照著去實行。說話是有宗旨的,做事是有根據的。可正是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所以不瞭解我。懂得我的人很少,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所以有道的人總是外表穿著粗布衣服,而懷裡卻揣著美玉。

    【解析】

    在這一章中,老子對世人的“顛倒”發出了一番感慨。大道本來是容易理解和遵行的,但是世人卻偏偏不去理解,不去遵行,為此老子抒發了自己的抑鬱和苦悶。老子於此處闡述的道理和提出的方法,都是“正言若反”,這與世俗的認識和做法是截然相反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在老子所處的時代,他的道或許是“甚易知’’和“甚易行”的,但是由於人們利益燻心,被慾望遮住了眼睛,所以世人除了努力滿足自己的慾望之外,別無他求。而老子的無為思想,強調的是排斥慾望和妄為,這和當時的世風格格不入。在人們看來,老子的無為沒有實在意義,其架構於虛無縹緲之上,過於抽象和玄遠,根本無法理解;而在老子看來,自己的思想是易於理解的。自己的思想不被理解,簡單的道理人們反倒難以相信,老子的內心自然是苦悶的。

  • 10 # 養生男人699

    我認為為學與為道是相反的,因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而無不為,為學在於致知,格物,日日益繁,為道在於致虛,守靜,日日損簡,眾人知益不知損,知得不知失,知發不知收,知發於道生,知收於德畜,道之尊(生之,發之,物形之),德之貴(畜之,收之,勢成之),夫莫之爵而常自然,誰能做到,誰就可得道,眾人不是不知,而是知而不行,為什麼呢?因為人心自私自利故也,趨炎附勢,趨利避害,貪生怕死故也,所以是凡人,不能超凡,就不能入聖,不能失爵就不能道法自然(即無為而無不為),不為而為就是自然法,為學者在於得益,為道者在於失損,故曰: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不損不足則不能奉有餘,天道不損有餘而不能補不足,故天道人道皆為於損己,天道損己有餘,人道損己不足,如此才能人道奉天之有餘(是益之而損己),天道補人之不足(是損之而益己),為學在於得益,而順應人心,為道在於失損,而違揹人心,故為學者人多易行,為道者人少難行,不能超凡脫俗,則不能超凡入聖,

  • 11 # 隨便閣

    “道”以“玄牝”之能衍生天下萬物,萬物皆是以“道‘作為唯一標準而不為人的主觀意志所左右。

    萬物的存亡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世人皆知。老子倡導以”道“作為唯一標準是符合自然的,所以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世人不能脫離好惡之心、遠離愛恨之情,常常醉心於以主觀意志作為唯一標準,而不能自拔,所以老子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很難擺脫“主觀意志”對行為的干預。由此可見抑制好惡之心,是多麼大的挑戰!

  • 12 # 餘生唸佛

    老子說:我講的道理道德很簡單不復雜,做起來行動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下真正明白理解懂得的人很少,真正做到的人更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人不要炫耀,更不要顯擺,這句話,你認同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