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日金141

    本人學的是理工科,從事技術工作,業餘愛好古籍,各方面的古籍也看了些,但並無多大研究,只是略知一二。本人是理工思維,理工是講邏輯的,所以發現古籍中,互相矛盾的東西有不少。所以我並不信什麼所謂的專家學者國學大師那一套。

  • 2 # 史廣成1

    學習如吃飯,我們吸收的是營養,道德經和金剛經是教給我們在生活中的使用方法,更好的保護自己,在悟其中的道理,別人講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如同別人的殘羹剩飯,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關鍵在自己去實踐。

  • 3 # qianyuming12345

    道德經,佛經,聖經,古蘭經,新舊約,論語中庸大學,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創造它們的先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集合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智慧精華,經過深刻地思考昇華為經典。正如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關鍵是多學習勤思考,同時要有獨特正確的思想方法。這個思想方法,就是對天,地,人,自然的認識,不在於看過多少書,更不在於有多高的學歷和名氣。

  • 4 # 資料完善度低

    不用“經典”複製、沾貼裝門面,無以談國學。不穿漢服丶讀竹簡,無以讀“經學”而復興,這是一切國學大師的三板斧。

    別在意這些,我只把它當作歷史來學習丶或輔助性知識來讀。

  • 5 # 然空45

    未必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如數之一 推之可十 數之千推之可萬 萬之大不可勝數 然其要一 知心腎之理可推天地之變 通河絡之道 知金丹之要

  • 6 # 雁影歸零

    對於這些經史子集,不管你知識是否好、學問是否深,只要你肯去閱讀,並用心從中汲取營養來為自己所用,這就夠了。六組惠能大師因家貧不識字,卻能因為聽五組講《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所以研習經典重要的是悟性。

    至於說網上講解國學都是引用經典,雁影覺得引經據典只是為了讓所講解的東西更具有說服力,讓人信服罷了。

    以上只是雁影的一點拙見,有不當之處敬請見諒、指正。

  • 7 # 毛彥民

    大道至簡。很多人是為了秀學識,把至簡的大道搞得很神秘,很複雜,把大道架在了空中樓閣上。而大道,原本就是連下里巴人都在使用的學問,被學者們搞成了陽春白雪,成了專家學者的專利。對於大道,大多數人都是用而不知,被動被迫地被大道左右著自己的命運。大道簡單的很,三歲小孩子都可以弄明白。只要把大道搞明白了,就可以知而用之,主動運用,由被控制者變為主宰者。

  • 8 # 葉好古

    學習古文經典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即可!

    對於《道德經》、《金剛經》這樣與現代相隔久遠的古代著作,一般來說是需要一定的古文以及文化基礎的。

    首先,如果缺乏古文基礎的話,那麼就不能夠閱讀經典的原篇,而只能夠是閱讀別人的白話文作品,而白話文的遣詞造句與古文有相當大的差異,無論白話文怎麼翻譯都始終完全表達出古人的意境來。

    其次,如果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礎的話,那麼就讀不懂古人的經典,看這些經文始終是懵懵懂懂霧裡看花,一直停留在表面,不能夠見識到其中的內涵。

    所以,學習《道德經》、《金剛經》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

    至於網上面講解國學都是引經據典不能夠說他們講的不好,只不過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不太合適。書袋吊的太多了,就變成了拗口,難於讓普通人理解。而且六祖當年講解佛法都是“言辭簡潔,說理透徹”,並不是從文言字句中來,而是直指本質,並不繞來繞去。

  • 9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話題涉及“教和學“的兩個方面,不能混談。簡介些知識,看懂能自答,不必問誰,供參考。

    【1,不要混淆“道家、道教和道學,以及佛教和佛學“】

    自古迄今,華人面對經典時有三種情形:(1)實修實證型。老子寫《道德經》、佛陀講《金剛經》都為救人濟世,有現實針對性,而不為供人清談,導向虛無。悟此義的人讀經,把“解脫生死、離苦得樂”做唯一目標,學行並舉,理事不偏,合乎聖賢教育的根本宗旨,也就無所謂“引經據典”,重在修行的實際所得上。道教的道士弟子、佛教的七眾弟子,都屬於這一類,是依教奉行。(2)學問研究型。把聖賢經典當世俗知識,去考證、歸納、梳理、總結,為形成論點、堆砌論據、確立高度等學術目的,要旁徵博引,言有出處,推理嚴謹,就變成“誇誇其談,一說萬語”的情形。其實,都是嘴上功夫,不能自救,也不能救人,相當於空談戲論,並不會從聖典裡得到絲毫益處,是聖賢所斥責的。(3)隨波逐流型。聽別人道聽途說後,隨大流也讀經;憑興趣,當閒書看,無所謂懂不懂,也不做研究,如同玩票的吃瓜群眾,玩弄經典,消磨時光,也是聖賢所不齒的假把式。換言之,讀經的動機決定收穫,真修受益,終能徹悟;研究和閒看,都是自娛自樂,與經中教理南轅北轍,徒勞無益------這是談話題先要看清的大方向。

    【2,按規矩,循序漸進的參學經典,重在實行,容易得益。】

    《道德經》講世界的本源和萬物的圓滿性,需有雄厚的傳統文化基礎,才能通讀領悟,所以不適合學人初讀。《金剛經》是佛教大乘法般若部經典,是“一念作佛“的頓教法門,專講給上上智和大根器的弟子,也不適合學人初讀。若非要先讀,只做簡單學習、不為實修的話,通常的必須步驟是:

    學《道》,先把上百個生僻字詞的大致概念搞懂,再把幾十個文化典故搞懂,最後通順了全文,留下深刻印象。這種熟練瀏覽的功夫已很難有人做到,何況真悟真修?至於看百家註解,都是後話,在這方面,古人講的更真,比今人的胡說八道有用。

    學《金》,先要了解佛教常識,並把幾十個詞句背後的佛學原理搞懂,然後反覆看熟,留下印象。若不打瞌睡,已很難得,何況正修徹悟?時間允許的話,應多看多聽僧師的講解,也是不錯的輔導。若要看註解,則只能看古代僧尼等職業修行人寫的,現代的只能看佛教內大家公認的,不能看所謂“佛學家文章和口水網文“。

    【3,讀《金剛經》的收益遠大於讀《道德經》】

    在《金》裡有三個直接證據:(1)佛說,人只持經名,就有無量福德,何況悟行經義?(2)佛說,為人宣講經義,功德不可思議。(3)佛說,經文所在處,就是有佛在,即“讀經人在福地”的意思。至於間接證據,也隨便能舉三個:(1)須菩提說,若人聞經,一心不動,則見實相,這是“頓悟成佛”的意思,即能當下圓滿,是何其殊勝的利益?(2)佛說,此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也不可思議,這是暗示真修實行的好處無窮盡。(3)佛前後六次暗示,佈施恆河沙七寶的功德,不如聞修此經,這是暗示本經世所罕有,不能輕視。

    相比之下,老子在《道德經》裡卻留下了三個重大疑問未答:(1)不知“道”來源於什麼?(2)不知“道與心”的關係。(3)側重講“人悟道”的方法,且全文都是旁觀視角,常使讀者如墜霧中。所以,老子雖講了“悟道”的好處,但對具體修法,講的並不透徹圓滿,語焉不詳,拐彎抹角,隱意太多,近似於“講了一半真理”,未能全說,背後原因,耐人尋味。

    【4,讀懂二經的方法】

    《道德經》全文是總分結構,首章為綱,餘章為目,且每句話都在講首章裡“道、無、有”的關係,故悟透這三個關鍵字,就掌握了全經紅線和老子思想。在學修法上,必須遵循兩個原則:(1)先要看懂,老子在首章的“道與語言、文字、思維無關”暗示隱意。為何?語、文、思都屬於“有”,永在變化中,不是永恆不變的“無、道”,所以“有”是假的,不能從“有”證悟“無、道”。(2)人悟道,必須“心無慾,行無為”,二者同時,才有能力、有可能解語,故讀經領悟也不例外,必須不斷的無念、無思、無求,趨向無為,才可能接近於明道。可見,想讀懂此經,單靠看經文、做研究、胡思亂想,是沒可能的。

    《金剛經》也是總分結構,經題為綱,經文為目,核心修法是“無住生心”,教育目標是“頓悟實相”。領悟全經必須遵循三個原則:(1)懂得“佛無言,義在外“,而別起心動念,琢磨文字含義。為何?佛已明說了“無心才能入般若門”,即不能用腦筋思維。(2)懂得“經無字,義無形”,而別把文字當佛法。為何?佛已明示,“無說,就叫說法”,即言說為假,無說為真,離言能悟,無見能知。(3)懂得佛否定了“有和得”,而別以為佛講了什麼、自己獲得了什麼。為何?佛已明示,必須“無相、無住、無心、無見、無為”,才能入般若門。所以,既然“佛非佛“,就無說者;既然“相非相“,就無話語;既然“心非心”,就無聽眾,三者皆無,哪需要研究經文的實義呢?

    【5,讀經的誤區】

    對《道》經,常見六個誤區:(1)把經文解成實義,不知老子一開始就否定了“思維的作用“。(2)把經文解成實用,不知老子一開始就否定了“文字的作用”。(3)把經文解成學問,不知老子一開始就否定了“教育的作用”。(4)把經文解成經驗,不知老子一開始就否定了“認識的作用”。(5)把經文解成規律,不知老子一開始就否定了“萬物的差異性”。(6)把經文解成發明,不知老子一開始就否定了“萬物的相對性”。諸如把此經做“道學、哲學、科學等“的理解,甚至由此發揮,再去修仙作神的等等,實質都在“有“裡打轉轉,未及“無和道“的真義,是“在誤不覺,以盲導盲”。

    對《金》經,常見三個誤區:(1)死摳文字,被意所困,卻不知全經無意,都是假說,如變魔術而已。(2)死摳佛的弦外音,被想所困,卻不知佛在教人“無思、無想、無見”。(3)總想從經文得到什麼,被求所困,卻不知佛反覆在講“無得即得,無求才得”的妙理。如古書記載,有法師講此經時,只說一句“如是我聞”四字,就結束了,聽眾真有因此頓悟的。

    【6,兩經的關係】

    主要有三個:(1)在內容上,《道》之意,歸在《金》的“有為法”三字裡,故《道》是《金》的一部分。(2)在教法上,道=心,悟道=明心,故兩經都講頓悟。(3)在修法上,《道》的“無慾、無為”不如《金》的“無心”講的透徹。另外,《道》通篇是站在二元視角宣講,但《金》通篇雖也是先在二元視角講,卻接著立刻否定二元視角,所以《道》經比《金》經更難懂,更容易迷惑讀者!

    總之,若要實修實證,專看兩經就足夠了,重在落實,以行證義,不必濫看多學;若要研究道學、佛學,就無所謂怎麼看學,反正都是玩,混口飯吃,不值評價;若是人云亦云,好奇去讀,近似遊戲,不在話下!光說不練之流,對兩經就是講出花來,又有何用?故佛弟子是天下第一等智者,應以之為榜樣多參學《金剛經》,才是人生大道!再有,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此經後“徹悟成佛”的典範,也是標題問的最佳答案,應當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用的哪app軟體平臺覺得不可靠?有亂扣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