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城百姓
-
2 # 劉一千五
季布為項羽手下將,在秦時為豪強"黑惡勢力"的代表人物。
秦末紛亂,在項羽手下效力亡秦。項羽敗後,逃往朱家避禍。朱家乃江湖領袖,傾力到上層找貴人為之活動。活動之後,得到免罪,從此"金盆洗手",緊跟大漢朝廷步伐,歷仕漢高帝,惠帝,呂太后,文帝四朝。以天年得終。
項羽五將: 英布,龍且,季布,鍾離昧,丁公。
英布,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犯秦律被黥(臉上刺後塗墨),又稱黥布。初屬項梁,後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是項王分封十八路中,自己手下大將中唯一的封王,封為九江王。後受隨河誆誤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後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異姓諸侯王。前196年起兵反漢,以謀反罪被殺,夷三族。
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二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丁公,虞子期為楚軍中有名大將。曾被封為司馬。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後與田榮合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英布背楚之時,項羽使龍且點兵十萬前往挽留。隨何誆騙英布,龍且與英布大戰,英布不勝逃離九江,逃亡歸漢。韓信破敗齊王之後,項羽恐懼,讓武涉去勸韓信中立,韓信不聽,而且欲與劉邦,彭越合兵想要圍擊楚國,項羽從僅存的四十餘萬軍隊中,分給龍且二十萬眾前往阻擊韓信。韓信與龍且大戰,詐騙龍且半渡,中流水放水破敗楚兵,龍且被漢騎將灌嬰斬殺,楚軍潰敗。韓信隨後自立為齊王。項王聞龍且戰死,內心恐慌,遂與漢約,劉邦背信棄義,追擊項羽,於是就有"垓下之圍"了。
鍾離昧是楚漢相爭時,項羽麾下一員武藝超群的大將,多次在與劉邦正面對峙,給劉邦以沉重打擊,劉邦很窩火他。漢朝建立後,被朋友韓信所殺,以其人頭向劉邦邀功。但依舊不能讓劉邦釋懷。
季布,初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多次圍困劉邦,讓漢兵恨得牙齒疼。項羽敗後,逃亡民間,後經一系列江湖朋友援救,被劉邦拜為郎中,歷仕四朝、文帝時拜河東郡守。季布是西漢初豪強勢力的代表,典型江湖俠客。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一諾千金”這個成語則是從他這個俠客身上得來的。 季布最後死在官任上,善終。
丁公,季布的舅舅。項羽手下猛將之一。差點活捉劉邦。只因劉邦一句"兩賢豈相厄"而一念之差。斷送了主子的大好滅漢機會。
史料有言: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及項王滅,丁公謁見高祖。高祖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曰:“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也就是,自以為有功有恩於劉邦,跑去要官要封。不料,被劉邦借了他的人頭,並說丁公為人臣不忠,致使項王失了天下,斬了他。丁公到死也沒弄明白人家打下江山後要臣民講"忠孝"了。
另有虞子期為項羽手下猛將一說,與季布、鍾離昧、英布、龍且為楚軍五大將。其與虞姬兄妹關係。項羽兵敗垓下後,一直追隨戰死最後。虞子期的姓名均不見於《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而丁公則有名有實。所以,丁公與前四將為項羽手下五大將,應該與歷史記載相符合。而虞子期則是傳說附會於虞姬而來。
由此可以看出,再猛的將軍,在社會上沒點人脈,沒點做人智慧,到頭來也不過是悲劇而己,似季布,他與劉邦有著共同的基礎,就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混得開,吃得透,結果幾次死裡逃生,遊刃有餘。人生雖困厄,卻也善終。
-
3 # 尋根拜祖
項羽帳下五將的說法,在歷史上並不存在。這種說法來自清末蔡東藩的《中國曆代通俗演義》,他把英布、龍且、季布、鍾離眜、虞子期五人,列為項羽的四大猛將。而《中國曆代通俗演義》是小說體,不是歷史,虞子期就是虛構的人物。
剩下的四位大將,英布投降劉邦,因起兵造反失敗被殺;龍且戰死於濰水之戰;鍾離眜被韓信殺害以取媚劉邦。只有季布歷經磨難,被劉邦赦免,還在漢朝做了官。季布不但活下來,在史冊上,他活得還很“光輝”。
英布、龍且、鍾離眜之死英布是項羽陣營中功勳最大的一位,項羽對他的信任度也是最高,出風頭的大事靠英布,連說不出口的陰謀詭計,也要靠英布實施,可見英布在項羽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英布也相當給力,鉅鹿之戰光芒幾乎蓋過項羽。渡黃河打敗秦軍,掩護項羽渡河,打敗章邯,並奉命坑殺章邯二十萬降卒,西進擊敗劉邦守關的軍隊,奉命暗殺義帝,髒活累活都替項羽幹了。
所以,英布成了項羽帳下唯一被封王的將軍。可就是因為被封王,反而害了他。地位的變化,讓英布的想法變了,變得本位主義起來,項羽兩次徵招他,他都敷衍了事。
其實不難理解,英布最早追隨項梁起兵,論戰功不比項羽少,封九江王在英布心目中理所當然,無需感恩。既然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當然也得為自己的小利益著想,我憑什麼受你調遣,為你賣命?
英布的這個變化觸怒了項羽,加之劉邦的遊說,英布轉投了劉邦陣營。劉邦稱帝后,英布的好日子到頭了,在彭越被殺後,英布自知屠刀早晚要砍到自己脖子上,於是造反了。被劉邦親征打敗後,英布被自己的小舅子殺害,作為大禮包送給了劉邦。
龍且的事蹟,史書記載不多。主要有兩件事,一件事是英布背叛項羽後,龍且奉命討伐英布,英布被打敗後,逃到了劉邦身邊。另一件事就是濰水之戰,他碰上了兵仙韓信。韓信設計佯敗,引得龍且渡水追擊,結果被韓信決堤放水,全軍潰敗,龍且死於戰場。
鍾離眜的事件更簡單,都搞不清楚他為何能被譽為“五將”。只知道他因為陳平的離間計,被項羽懷疑,在垓下決戰前,他逃到了韓信帳下避難。
韓信害怕劉邦對他下手,就想以鍾離眜的人頭邀功。鍾離眜大罵韓信鼠目寸光背信棄義,自殺身亡。
季布為什麼能活下來英布背叛項羽,死了,龍且對項羽忠心耿耿,也死了,鍾離眜受離間逃跑,還是逃不過一死。看起來只要跟項羽沾邊,就沒好下場。偏偏季布打破了這個魔咒。
按理來說,季布更難逃一死。在楚漢戰爭中,季布幾次追擊劉邦,劉邦差點沒急得咬人。所以,劉邦耿耿於懷,項羽一死,立刻下旨搜捕季布,嚴令誰敢窩藏就滅族。
季布隱藏在一個周姓人家,周家人一看事情緊急,就把季布裝扮成奴隸,賣到一個叫朱家的遊俠家裡。
朱家明知奴隸是季布,也不點破,留下季布後,他隻身來見夏侯嬰,向夏侯嬰表達了三點意見:
一、季布作為項羽部下,追擊劉邦,那是盡本分,季布沒錯;
二、因為個人恩怨殺了季布,劉邦必定會給天下人,留下氣量狹小的詬病;
三、季布是人才,逼急了他投降匈奴或南越,等於資敵,或許重演伍子胥的悲劇。
夏侯嬰深以為然,憑藉他與劉邦的親密關係,他很快說服了劉邦,赦免了季布。
“五朝”元老季布季布被赦免後不久,劉邦詔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漢惠帝即位後,季布被提升為中郎將,漢文帝時期,季布做了河東太守。
因為季布生卒時間不詳,但漢景帝時期沒有他的記錄,更不大可能活到漢武帝時期。所以題幹所說的“五朝元老”,應該將前後少帝也算進來了。
季布在西漢為官期間的主要事件,一件是阻止樊噲出兵匈奴。冒頓單于寫信侮辱呂后,樊噲義憤填膺,要求領十萬兵馬,攻打匈奴。季布呵斥樊噲該殺,指出當年高祖四十萬兵馬,尚且被圍困白登山,軍事上對抗匈奴不可行;況且天下需要“療傷”,不能大動刀兵。他指出,樊噲此舉是阿諛迎奉!
第二件事在漢文帝時期。漢文帝聽到季布的大名,想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副丞相),接到詔書的季布抵達京城後,漢文帝又聽人說季布“使酒難近”(意思是好耍酒瘋)。漢文帝猶豫了,竟讓季布在賓館裡住了一個月。
最後漢文帝決定見一面,就打發季布回河東,繼續做太守。季布說:我在河東沒有什麼突出政績,您召見我,一定是有人推薦了我;到了京城什麼也沒做,您又讓我回河東,這一定又有人詆譭了。陛下您“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
意思是你這皇帝當得也太沒城府了,耳根那麼軟?漢文帝被季布臊得滿臉通紅,只好推說:河東郡太重要了,如同我的股肱,所以才召見你,不是因為有人說什麼了。
兩件事足可以看出季布忠直的秉性,典型的有一說一的大炮筒子,絲毫不摻雜念。也是季布命好,遇上了西漢開國幾位明君(包括呂雉),否則就他這種謀事不謀身的為人,早晚會大禍臨頭。
司馬遷眼中的季布其實,季布在中國歷史上並非舉足輕重的人物,也不見他有實打實的貢獻,之所以被列傳,還把他的故事挖掘得那麼細,真難為司馬遷了。司馬遷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他從季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這個影子就是——忍辱負重!
司馬遷能留下煌煌鉅著《史記》,就是在遭受宮刑,身心受到巨大摧殘的情況下,忍辱負重,將自己的滿腔情懷,融化進了他的筆端。這就是《史記》如此光輝燦爛的根源,它是司馬遷用血淚鑄成的!
季布不也是這樣嗎?他這樣一位極其看重聲名的將軍,死,對他來說不算什麼,為了有展現自己的價值和才華的機會,能夠忍辱偷生,才是真丈夫。所以,他寧可冒充奴隸,忍受侮辱,也要堅強地活下去。
司馬遷從季布的身上,感受了共鳴。
如果說周家、朱家和夏侯嬰,活了季布的生命,司馬遷則用他的筆,活了季布的靈魂!
回覆列表
季布的五朝元老說,不知道你是如何算的。實際上,季布做為三朝元老(歷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還是比較靠譜的。
季布之所以能封兇化吉,得以善終。我想也許和以下原因有關吧!
一,貴人相助。在項羽死後,做為給劉邦帶來過很多傷害的項羽手下大將,季布也曾被劉邦全國通緝!後來,因緣巧合下,他結識了一位生命中的貴人——劉邦的親信,夏侯嬰。在夏侯嬰的勸說下,劉邦最後赦免了季布。
二,俠名滿天下。季布還曾經是一位全國有名的大俠,在民眾中口碑不錯。成語“一諾千金”據說就和季布有關。做為一個剛奪取天下的人,劉邦總得顧及一下廣大民眾的感受吧!
三,恪盡職守。劉邦死後,季布又經歷了呂后時代和惠帝、文帝兩朝。期間他都是低調行事,不參與黨爭,工作中盡職盡責,竭盡所能地做好自己的事。其他人,也沒啥把柄可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