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貓宿舍

    打穀場節點燈節打馬印麥德爾節塔克勒幹節白節(白月)獵日節馬奶節興畜節達力拉嘎燃燈節祭成陵春節火日打穀場節蒙語稱為“烏圖如模塔裡呼”。這節可能是從興畜節演變而來的。在東部從事農業的巴林旗等蒙古人,常在打穀以前擇吉日舉行,對打穀場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並誦唸祝辭,用各種食品供祭,從事打穀勞動的人要叩頭,然後互相敬酒聚餐,最後進行各種文體活動。點燈節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數量是按每個人的歲數來確定的,芨芨草頭上包有塗上黃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們將燈點燃後,從左到右轉三圈(如果有喇嘛,則由喇嘛領做),然後灑酒祭天、磕頭拜佛,祈求佛爺保佑長壽、平安。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麵糰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打馬印打馬印是蒙古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清明節或端午節前後舉行。在節日這天騎手們每套住一匹烈馬,便有執印者在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個印記。屆時,人們在指定的草場燃起簧火,挑一名德高望眾、騎技精湛、烙技嫻熟,通曉馬性的牧人執印。參加套馬的騎手一字排列,然後有人向他們敬獻哈達,表示祝福。這時印橫在火中烤紅,高呼列印開始,眾騎手個個橫杆立馬,把馬群團團圍住,頓時人呼馬嘶,蹄聲雷動,場面異常壯觀。觀賞套馬的人,不僅來自草原,四面八方的群眾都有,使觀賞者大飽眼福。蒙古族的姑娘們也趁機選擇情人,而這也正是小夥子一展自己套馬技藝的關鍵時刻。據說,蒙古族打馬印,源於12世紀。相傳成吉思汗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在馬身上列印記來代表各部。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易識別,之後逐漸成為草原上的一個盛會。麥德爾節麥德爾節是紀念彌勒佛的節日,節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節日當天,每個黃廟都掛出彌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來寺廟敬獻供品,燒香叩拜。寺廟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沒有活佛則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後,大家由固孜達(旗長)帶領進行射箭、賽馬、摔跋等蒙古族傳統娛樂活動。塔克勒幹節塔克勒幹節蒙古族每年要舉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為中心的祭敖包活動,時間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處。祭敖包可能是來源於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對自然崇拜的表現。祭敖包時,同一部落的牧民們都騎著馬、駱駝,拿上酒肉等來到本部落敖包所處的山上。屆時,人們先獻哈達,然後由活佛或大 喇嘛領著眾人繞著敖包誦經(此時婦女不能參加),願老天降福於人間,賜予人們平安無事;如果遇上旱災,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豐盛,牲畜興旺。祭完敖包以後、開始進行賽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祭敖包也是一項重要的節日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便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並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後,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唸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牧業豐收年。白節(白月)查干薩日(意即白月或白節)是蒙古族的“春節”。蒙古族自古以來,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他們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稱春節為白節。與國內其它民族一樣,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過春節。但由於生產生活條件和客觀環境的不同,蒙古族過春節,草原遊牧文化特色十分濃厚。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為隆重而盛大的節日。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對此作了非常詳細的描繪。獵日節獵日節,是內蒙古東部地區呼倫貝爾盟一帶的蒙古族人民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的傳統節日。節日的當天,無論是天晴還是天陰,各村獵人都要按傳統習慣,騎著馬,揹著槍,挎著刀,帶著獵犬和“布魯”(打野獸用的拐形小木棒,這是木製一斤左右重的打獵工具,投擲出打到獵物的機率很高),上山打獵。獵日進行圍獵,要推舉一名德高望重的好獵手當打大圍的總指揮“阿賓達”。圍獵開始,獵人分組從不同地方進入圍場,從不同方向逐步縮小包圍圈。中午時分就地野餐。下午圍獵進人高潮。此時,獵物也逐漸集中,獵人也漸漸地集中到一塊,比賽獵技,大量的動物成了他們的戰利品。當他們興高采烈呼喊著凱旋歸來時,村民們便集中到村口,列隊歡迎獵人們滿載而歸。馬奶節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興畜節每年正月十六日,從事畜牧業的蒙古人,要為牲畜舉行儀式,稱為興畜節。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選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這節日起源很早。這天人們把所有的牲畜集中到一起,檢視牲畜的膘情,研究接羔、接犢的安排,並給種畜掛五色綢帶,請喇嘛唸經。大家圍坐在一起敬酒祝福。設鍋灶,備佳餚,大家共進餐。然後舉行文體活動,顯得很熱鬧。達力拉嘎這是一年一度的招財招福慶豐收宴會,時間不固定。秋後牛羊肥壯時,擇吉日請喇嘛唸經,備置豐盛食品,每人手執食物,反覆念"福壽歸來",然後飲酒娛樂。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及蒙古族的傳統節日。燃燈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祭成陵祭成陵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五月十五、九月十二和十月初三舉行。《蒙古秘史》記載:“那年春間,俺巴孩皇帝的兩夫人斡兒伯、莎合臺,祭祀祖宗時,訶額倫去得落後了,祭祀的茶飲不曾與。”這是早期的氏族部落的祭祖。《元史》載:“其祖宗祭享之禮,割牲,以蒙古巫祝致詞,蓋國俗也。”這是家族的祭祖。至元三年(12腸年),太廟成,定八白室,每年十月享祭祖宗於太廟。明代時,蒙古人還祭祀成吉思汗及其所屬的“八白室”,明代中葉以後,在孵爾多斯伊金雷洛,由達爾哈特部負責祭祀成吉思汗,稱祭成陵。按照傳統的習慣,一年四季分季進行祭祀,舉行儀式,牧民們匯聚到陵前,懷著崇敬的心情,悼念這位名震中外的“一代天驕”。春節蒙古族的年節主要是春節,蒙古族稱過“大年”。古時候,蒙古族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蒙古族崇拜藍色和白色,將藍色代表自己民族,將白色視為純潔、吉祥、神聖的象徵。“白節”、“白月”,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是人們相互交往聚會的時節。火日火日,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 祭火儀式是在農曆12月23日晚間舉行。有可能受了漢族臘月23祭灶的影響。但祭火的習俗卻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 是農曆年的前奏。祭火開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長者)先要擺上祭品焚香。然後取一 捆柴草點著,將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裡,在長者率領下,全家人向火堆磕頭。主祭人還要禱告說,年申多虧火神的庇佑,有些不乾淨的東西扔進了火裡,請火神原諒,保佑明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吉祥幸福。

  • 2 # 手機使用者85831026491

    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1、那達慕“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2、馬奶節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3、燃燈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4、過年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演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 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製品和麵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鍛鐵活動。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書)。青年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在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哈巴德”(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薪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塗物多為鍋底灰。5、火日火日,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祭火儀式是在農曆12月23日晚間舉行。有可能受了漢族臘月23祭灶的影響。但祭火的習俗卻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是農曆年的前奏。祭火開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長者)先要擺上祭品焚香。然後取一捆柴草點著,將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裡,在長者率領下,全家人向火堆磕頭。主祭人還要禱告說:一年裡多虧火神的庇佑,有些不乾淨的東西扔進了火裡,請火神原諒,保佑明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吉祥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通宣佈要對5G收專利費,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