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山南
-
2 # 歷史寶藏
世界著名的絲綢之路,在古代是時斷時續的狀態。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武帝之時,透過張騫出使西域而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聯結中亞以及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西漢張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政府派遣、冒著生命危險出使西域並最早打通了前往西方道路的人,因而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的西行事業稱為“鑿空”。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魏與西晉短暫統一外,中原地區各政權分立,北方和河西走廊以及天山南北各地先後為鮮卑、柔然等少數民族所佔領,絲綢之路仍然發揮著作用,但是已沒有漢代時暢通了。
大唐憑藉強盛的國力,絲路繁盛一時。唐統治者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基本解除,同時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重修了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並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通道,將西線打通至中亞地區。
絲綢之路的東段再度開放,新的商路支線被不斷開闢,加上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以及隨後的阿拉伯帝國在政治方面保持相對的穩定,這條商路也迎來了一段繁榮時期。
唐以後,國家的經濟政治中心東移南遷,再加上西北地區的戰亂,使得為絲路直接服務的北方地區經濟大受打擊。同時由於歷史時期氣候的變化,史料記載唐以後黃河流域的絲綢生產幾乎陷於停頓,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輝煌漸漸成為歷史。
到宋代中央政府已無力控制西域,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就此衰落,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起。
元朝建立後,摧毀了以往林立政權在絲綢之路上沿線的腐朽統治及其設立的大量關卡,使得絲綢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個朝代都要方便和暢通一些。不過這個時期穿梭於絲綢之路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了。
-
3 # 使用者67724358697
絲綢之路,是東漢時期打通的一條絲綢為代表的貿易路線。
第一次抵達羅馬帝國(東漢人稱羅馬人“大秦”)的正是東漢的使者。
而西漢時期(前202-公元8),羅馬帝國尚未建立(前27-公元476)。
回覆列表
絲綢之路,指陸上絲綢之路。
起源於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陝西、甘肅、新疆、中亞、西亞,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路大通道。絲綢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貿易交通線,今天看來開闢這麼一條商貿之路似乎挺簡單,但在人類文明尚不發達的兩千多年前,開闢這條貿易大道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其實古代時並沒有絲綢之路的概念,這個叫法最早是1877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提出的,他把古代中國與中亞、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因形容貼切,這一名稱很快被全球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在很多官方正式或非正式檔案中得以應用。
其實在先秦時期連線中國的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經存在了,但並沒有徹底連通,古時將今甘肅酒泉的陽關和玉門關以西的新疆甚至更遠的地方稱作西域。
西漢初期聯絡中原到西域的通道被匈奴阻斷,匈奴常常侵略西漢邊境的河西走廊地區。漢武帝派大軍穩定了邊境,將匈奴趕到北邊的大漠區域,中原才開始與西域正式相通。
那時匈奴長期侵犯西域第一大國大月氏,大月氏被欺負的只有往西遷的份,有一天大月氏終於忍不住了,準備攻打匈奴,漢武帝聽說後就派張騫出使大月氏,聯絡他們準備東西夾攻匈奴。
張騫率領一百餘人的使團向西域進發,途中被匈奴俘獲,被滯留關押了十年,終於尋機逃脫,死裡逃生後張騫不忘使命,往西走了十幾天到達大月氏。
十年過去了大月氏已放棄攻打匈奴的打算,而繼續西遷,張騫沒有達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後返回大漢,途中又被匈奴扣留,扣留一年後匈奴首領單于死了,匈奴大亂,張騫趁機逃脫回到大漢,受到漢武帝的熱情接待,被封為太中大夫,難以想象這十幾年他經歷了什麼。
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目的,但張騫獲得了大量西域的資料,為打敗匈奴奠定了基礎,後來漢軍擊敗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區,打通了西漢與西域之間的通道,霍去病在祁連山大破匈奴後,張騫提出聯絡西域強國烏孫,以斷匈奴右臂。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烏孫國,張騫到烏孫後邀請烏孫使者一起返回長安,參觀長安的繁榮景象,烏孫使者到長安後見大漢國富人強,土地遼闊,驚的目瞪口呆,回烏孫後向國君說了看到的一切,烏孫國君羨慕不已,當即決定與大漢建交,過了幾年,張騫又通使大夏,從此西漢與西域諸國開始聯絡頻繁起來,絲綢之路正式開通,張騫也因功勞重大而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
此時雖然西漢已經與西域多國建立了外交和貿易往來,但匈奴殘部仍然很活躍,而且又逐漸強大起來,西域諸國還未完全擺脫匈奴的控制,Murano、車師等國在匈奴的策動指使下經常劫掠周邊幾國,搶奪西漢使臣和商隊。
為了確保西域通道,漢將王恢率騎兵擊破Murano和車師兩國。西漢與烏孫王和親,漢武帝將江都王劉建之女公主劉細君嫁與烏孫國君獵驕靡,以與烏孫國拉進關係,聯合挾制匈奴。漢武帝派李廣利領兵攻破大月都城,取得大月的優秀馬種汗血馬,西漢在西域的聲威大振,確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暢通。
一切都穩定後漢武帝在輪臺和渠犁設立了使者校尉,管理西域的屯田事務,這是西漢政府在西域第一次設定的行政機構和官吏,西漢政府在西域建立起了根據地,為後來強盛的中國奠定了基礎。
連續作戰五十多年後,匈奴投降,西漢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最終勝利,設定了西域都護府,這是西漢中央王朝在新疆正式設定行政機構的開端,新疆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漢政府在西域設定常駐官員,派士卒屯田,設校尉統領保護,漢族同新疆少數民族交往更加密切,絲綢之路開始進入繁榮時代。
佛教傳入中國也是從絲綢之路開始。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來朝,在長安向中國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從此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史稱“伊存授經”。西漢末年因國內動亂,西域諸國斷絕了與大漢的聯絡,絲綢之路中斷。
東漢年間班超隨從大將軍竇固出擊北匈奴,並奉命出使西域。他僅率隨從三十六人到了鄯善,鄯善為之震服,之後班超又說服於闐歸附中央政府。
班超打通了隔絕五十八年的絲綢之路,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開發建設三十年,從根本上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絡,漢文化在西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
透過漢朝在西域的不斷影響龜茲、姑墨、溫宿皆歸附漢,後來班超發兵龜茲、鄯善、焉耆等八國,八國全部敗北,從此西域50餘國全部歸屬漢中央政府。
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羅馬帝國,一直到達波斯灣,臨大海欲渡,由於安息海商的婉言阻攔,最後未渡,雖未能實現渡海,但這是中國首次將絲綢之路從亞洲延伸到了歐洲,意義重非常大。
此後數百年絲綢之路保持著穩定的發展,唐代絲綢之路進去繁榮鼎盛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擊敗了東突厥吐谷渾,大漠南北全部臣服大唐。後來唐高宗李治又滅西突厥,設安西、北庭兩都護府。
大唐帝國東起北韓海濱,西至達昌水,是當時世界第一的發達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都居世界第一,東西方透過絲綢之路,進行著全面友好的交往。
大食、東羅馬帝國也不斷派使節到長安與中國相通。敦煌、陽關、玉門這些地方成了當時最繁忙的城市。唐代絲綢之路的暢通繁榮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對後期社會和民族意識形態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種思想文化的交流與宗教密切相關,佛教自西漢時期傳入中國,南北朝時開始大行於中國,至隋唐時達到鼎盛。唐太宗時高僧玄奘由絲綢之路經中亞往印度取經、講學,歷時十六年,所著《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了當時印度各國的政治、社會、風土人情。
幾年後高僧義淨又由海道去印度,歷時十六年,取回佛經400部,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向中國介紹了當時南亞各國的文化、生活情況。
唐中期自波斯傳入的摩尼教,進入中國後稱為明教,深為不少勞動人民所信奉。唐宋後多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都利用它的教義來組織貧苦農民與封建統治者戰鬥,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明教的首領,明朝也由明教而來。
唐時中國的造紙術也傳入了西域,後經西域傳入了歐洲各國,東西方相互傳入和移植的東西很多,醫術、舞蹈、武學和一些著名動植物,都使雙方增加了不少視野。
漢代將西方輸入的東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蘿蔔等;唐代則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等。唐王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外交往來,長安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每年取道絲綢之路來長安的各國客人數以萬計,定居的更是不計其數。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北方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也求自保而不願遠行,絲綢之路逐步走向低谷,開始衰敗。
北宋時國家面積大幅縮減,河西走廊脫離了大宋政府的控制,到了南宋時,政治中心繼續南移,更無法涉足西北地區,絲綢之路幾乎徹底走向衰亡,政治中心的南移促進了海上絲路崛起,陸上絲綢之路被海上絲綢之路取代。
元朝時期,蒙古發動了三次西征,疆域面積大大擴充套件,沿途驛路的林立,歐亞交通網路逐漸恢復,絲綢之路再次昌盛。 當時在絲綢之路商道上從事販運貿易的有歐洲商人、有西亞、中亞地區的商人以及中國商人等。
歐州和中、西亞商人一般都攜帶金銀珠寶、藥物、奇禽異獸、香料、等商品來中國或在沿途出售,他們所購買的主要是中國的緞匹、繡彩、絲綢、茶葉、瓷器、中藥材等商品。
元代來中國的外國商人為數之眾,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元大都城外無數商人來往,建有許多旅館和招待駱駝商隊的大客棧,旅客按不同的人種,分別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離的旅館。
明代中期以後,政府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一度和外界失去了聯絡,但這一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不斷髮展,海上交通繼宋朝後繼續繁榮,絲綢之路貿易全面走向衰落,海上絲綢之路轉變為主要的貿易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至隋朝,繁榮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世界上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