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佛的智慧廣大深邃,而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的講經說法不僅讓人能開悟智慧,就是佛陀的一個行為也能讓修學之人開悟證道。釋迦佛拈花一笑,就是一個“直指心性,見性成佛”的行為公案。這種以心印心之法,非常快捷明瞭。悟到的人一瞬間就悟道了,悟不到的人再怎麼看再怎麼想也是無法悟道。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走,橋流水不流。”這是善慧禪師的從智慧中流露出來的一個偈子。

    禪宗公案隱藏的很多的秘密,而秘密中的秘密,禪宗大師們一般是不解釋的,要靠自己去悟,去證得。然而,人們“悟”的可謂是亂七八糟,啥鬼東西的都有。各種各樣的荒唐的解釋文章,就是直接毀掉了禪宗公案和所涉及的智慧,有的錯的太離譜了,有心糾正一下。在這裡,我就幾個禪宗公案,給大家做一個比較詳細的解析,希望有人能獲得利益。

    智通禪師在歸宗禪師處參禪。在晚上的巡堂時他大喊大叫:“我開悟了,我開悟了。”把眾人都嚇了一跳。第二天上堂,歸宗禪師集合大眾問道:“昨夜是誰在說自己開悟了?”智通禪師站起來說:“我。”

    歸宗禪師問道:“你悟了什麼呢?”智通禪師說:“我悟到的不能說。”歸宗禪師說:“如來降世,為示教利喜,總可方便一說。”於是智通禪師低聲說道:“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

    【解析】如六祖慧能所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物。”自性是沒有什麼任何染汙和分別的,它本是清淨的覺性光明。沒有任何認知和改造,原原本本就是如此。所以說,智通禪師低聲說道:“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原本是自性的寫照,人們卻莫名其妙的在這個自性上加了一個分別念頭。如此以來智慧就被轉為分別識,智慧就被染汙成每個人的分別妄念。有些頑固不化的人,始終還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樣就於佛道越走越,遠完全背離。

    雲門文偃禪師(864-909年),俗姓張,浙江嘉興人。天資敏捷,博通佛經,他要去參見睦州道明禪師。

    雲門文偃禪師去參見睦州禪師時。見文偃一來就把門關上了。雲門文偃禪師在外面敲門,穆州禪師問是誰?雲門文偃禪師回答說:“是我,文偃。”禪師問道:“幹什麼來?”聞堰禪師答道:“我還沒有明心見性,請禪師指點。”睦州禪師看了雲門文偃禪師一眼,就關上了大門。

    固執的文偃一直在外面敲門,還在外面敲門敲了三天。到了第三天睦州禪師才開門。雲門文偃禪師趕緊擠了上去。睦州禪師一把抓住雲門文偃禪師往外就推並說:“快說快說。”雲門文偃禪師剛想說話,就被睦州禪師推了出去,並用力關上了大門。門夾斷了文偃的伸進去的那一條腿,在昏厥後醒來的那一剎那,他大徹大悟了。

    【解析】雲門文偃敲門,為何睦州禪師一開門看了文偃一眼隨即就把門關上呢?

    大多數讀的這個公案的人好像都搞不太清楚。這裡就是一個“直指心性,見性成佛”的行為,也叫做以心印心。睦州禪師看雲門文偃一眼,是等待雲門文偃禪師能參悟出:“前一念已滅,後一念未生,在那個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當下”的前一念已滅,後一念未生的時間相當短,只是一瞬間的事情,而且是過時不候。所以睦州禪師看了雲門文偃他還愣在那裡,知道他沒有明白,就瞬間把門關上了。其實雲門文偃禪師相當固執,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睦州禪師的直指心性,還要硬闖這個的門,實在是毫無意義。

    後來,睦州禪師看雲門文堰禪師還不明白,於是又提了一個醒:“快說快說。”雲門文偃禪師還不知道這是直指心性,他準備張口要說什麼。睦州禪師看他還不懂,立即把門關上。因為從分別唸的行境中說出來的一切全是錯的,不能等他說出來,就立即把門關上了。即便是闖進去也沒有用,不懂就是不懂,在屋裡和在屋外有多大的差別。可是雲門文偃禪師應要蠻幹到底,甚至把一隻腳都插了進去。睦州禪師認為他還是應該回去再悟再來,所以就把他推了出去,立即關門了。沒想到把雲門文偃禪師死活也要闖進來,這才失誤把雲門文堰禪師的腿給壓斷了。其實闖進去跟參禪悟道毫無關係,這也是雲門文偃禪師的悲哀。

    雲門文偃禪師在昏厥後醒來時,因為昏迷,萬念俱滅,在醒來的那一剎那間,自性的光明照見世間萬物,他才大徹大悟了。他才因禍得福,明心見性,成為一代宗師。

    有一天,趙州從諗在佛堂前掃地,有僧問趙州:"你是得道高僧了,為何還要掃地啊?"

    趙州回答:"塵埃是從外面飛來的。"

    那僧又問:"這裡是清淨聖地,怎麼會有塵埃?"

    趙州說道:"瞧,又飛進來了一個塵埃。"

    【解析】那個僧人其實有高和低的攀緣心。如果那個僧人真的認識“這個”清淨的聖地,就不會存在“那個”掛礙的塵埃。僧人自己的話卻證明了自己遠未清淨。所以趙州禪師說又飛進來一個塵埃。趙州所說的這個塵埃其實就是心中的妄塵雜念。

    有一天一個僧人問趙州禪師:“如果能做到內心裡一是不掛,是否就能契悟禪理?”

    趙州禪師問他:如何不掛?

    僧人回答:“不掛一絲。”

    趙州禪師說道:“不掛?這不是掛上了嗎!”

    【解析】僧人說的內心一絲不掛能否契入禪宗的禪理,而這一位僧人還是有相執,還遠未被參悟,就是因為他的執著的一絲不掛,他才有了掛礙,還能契入禪宗之理嗎?如果是涉及的任何念頭想法,都是於覺性妙力對立的。有分別妄念的出現,就不可能有智慧生起;有覺性妙力的出現,就不會有妄念的存在。

    有一天,一個女尼問趙州:“佛門最秘密的意旨是什麼?”

    趙州禪師用手捏了一下他說:“就是這個。”

    女尼譏諷他說:“沒想到你心中還有這個。”

    趙州禪師回答他說:“你心中還有這個。”

    【解析】這是趙州禪師用他的行為,來給女尼直指心性,見性成佛。其實趙州禪師捏他一下,就是在宣說佛門最秘密的意旨是什麼。這個秘密就是:眼前的山河大地,萬事萬物,也包括自己的身體的感覺感受,都是如來覺性妙力。即心即佛。也就是佛我,眾生我,器情世界都是我。

    顯然女尼是搞錯了,沒有獲證覺性妙力,女尼反而產生了顛倒的認知和煩惱;雖說煩惱是菩提,但是煩惱的現象不是菩提,煩惱的自性才是菩提。

    所悟的道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說出來給別人聽,別人的想法和分別妄念就把這一切全部改變了。

    比如說,從前有日本人在中國修學禪宗,最後大徹大悟,並回到了日本。他回到了日本,剛上岸,人們對它非常的期盼,這在日本的禪宗史上是唯一的開悟的一個人回來了。人們非常熱情的問道:“大師你開悟了什麼?”禪師回答道:“我知道鼻子是豎著長的。”當時歡迎他的信眾已經呆了一大片。這不是在開玩笑吧?看這個大禪師一臉的嚴肅的樣子,不像是在開玩笑。多少有點絕望,但是又不甘心:這是哪門子的開悟嘛?

    【解析】中國的禪宗大師開悟時,也有類似的情形。比如說,有人問禪師:“你悟到了什麼?”禪師說:“我悟到了我是我媽生的。”其實這就是大徹大悟的徵兆。沒有尋思分別,沒有妄念染垢,是原原本本的覺性本智狀態。人們在這個狀態的下面加了一個分別妄念,就變成了染汙的心境了。

    這原本是禪師他內心的真正的寫照——一個沒有任何分別妄想的行境。如來的覺性妙力其實就是那麼簡單、直接、了當,當下即是。根本不可能加任何分別妄念。人們根本不敢相信這就是覺性妙力,起了分別念,反而把一切搞得非常複雜,妄念叢生,落入了心識的泥潭裡,無法自拔。就是因為太過簡單,有的人經過參禪打坐之後認為自己開悟了,其實不識自心,也毫無疑問的成了迷亂之識。

    真的有一個開悟嗎?如果你想回答,你就錯了。這就是禪。禪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無法跟別人言說,也無法給別人觀看。

  • 2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佛祖拈花”,這是佛陀的教育方法,“迦葉微笑”,這是迦葉明白佛陀要告訴他的東西以後對佛陀的迴應,佛陀用拈花這種方式來對迦葉進行教化,然後迦葉透過微笑來回應佛陀,說明他已經懂了,至此,整個施教過程圓滿結束。

    禪宗的教育是一個非常活潑的過程,方式靈活多變,因時而宜,因地而宜,因人而宜,反正只要能讓受教者明白,施教者可以不拘任何形式,可以利用任何素材,只要能達到施教的目的,一切都可以靈活掌握。

    以心印心

    “以心印心”是禪宗堪驗學人成就的,看看學人是否真的悟到了佛法的真諦,它要求負責堪驗的人必須是個真正的悟者,如果自己都沒有開悟,那就沒有堪驗別人的資格。這就好比一個老師給學生改考卷,卷子上每道題的答案,老師都要清清楚楚,否則即使卷子改過了也不可靠。

    “以心印心”的第一個“心”是師父的心,第二個“心”是弟子的心,“印”是指印證,象印鑑那樣,相互對比著檢驗。

    這個過程,去銀行辦過對公業務的都知道,我們拿著支票、匯票等票據到銀行兌付,銀行就會把我們票據上的印鑑,與銀行事先保留的印鑑底稿進行對比,把我們的票據折一下,再折一下,從不同的角度將上面的印鑑與他們保留的底稿進行對比,這個就叫“印證”。

    機鋒轉語

    “以心印心”只是一個大原則,“機鋒轉語”則是具體的方法和過程,它有著教育接引和驗證成果的雙重作用,可以是語言、動作、各種表情等各種方式,“機”就是機會,“鋒”就是鋒芒,“機鋒”的意思,就是找準機會出招,“轉語”就是接招,這裡的“轉”有化解的意思。

    象上面的“佛祖拈花”,佛陀在教育的同時,其實也連帶著考驗,“拈花”就是“機鋒”,即掌握機會(機)亮出兵刃(鋒),迦葉微笑則屬於“轉語”,以微笑化解拈花,雖然二人都沒說話,但整個過程卻非常圓滿的完成了。

    總之

    禪宗裡的機鋒轉語很多,這裡也不再具體的列舉,因為即使列舉了,我們也仍然是不懂,都是在以盲導盲的瞎猜,咱們就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把道理說清楚就行了。

    比如我們說吃葡萄這件事,如果兩個人都吃過葡萄,要想彼此驗證一下對方,那就太容易了,一個人問那個人說“紫色?”(機鋒)那個人也許會對一句“有核”(轉語),然後再問“甜的?”(機鋒)人家可能會回一句“有皮”(轉語)。

    如果是一個從來沒見過,更沒吃過葡萄的人聽他們說話,就找不到任何感覺,因為他們的對話沒有任何邏輯可尋,但兩個吃過葡萄的人心裡卻清清楚楚,都知道對方確實是吃過葡萄的人,這就叫機鋒轉語,幾句話就完事,然後相視哈哈一笑,任務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脂完全不吃米飯,用全麥麵包代替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