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NPLus1
-
2 # 青谷9S
不可能只是以農業為主的,也沒有哪個封建王朝敢這麼做。因為農業積累財富的速度過慢,稅收實在是太少了。
另外,農業是靠天吃飯的,洪災、旱災、蝗災都有可能導致農業收入直接歸零。收入都不穩定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就不能穩定,那麼政府可就哭了,因為政府花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第一,維持官僚體制。封建時代的中國,擁有全球第一大官僚機構,官員的工資、官府的營造、修建與維護、辦公設施的購買與升級。同時,還要辦理刑偵案件、修建基礎設施。沒錢,只能嗚嗚嗚了。
第二,救災行動。抗震救災或者發生瘟疫,每一次的救災行動都需要花費眾多的財力和醫療資源,以及耗費眾多人力,同時還要做好災後重建工作、防疫工作。
第三,軍費開支。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給幾十萬的軍隊裝備弓箭、鎧甲、以及兵器,需要眾多的人採集原材料、運輸以及製造。另外還要馬匹和糧食。這些,耗費巨大。
最費資源的還是專業士兵的培養,這是最花費時間和金錢的。好比楊利偉,國家投入了巨量資源才能擁有這樣出色的飛行員。這樣的飛行員,比一架戰機還要值錢。
光是這三種,就是農業稅開掛的話,也是支撐不起來的。
還有那麼幾個朝代,他們不是主要靠農業,而是靠商業活著的。
像唐宋時期,對外貿易十分發達,絲綢之路更是熱鬧的很。政府從中收取的商業稅著實不少,從來都是不差錢的狀態。
明朝中後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更是將貿易擴散至全球,商業規模也不斷擴大,貨幣經濟逐步發展,白銀帝國由此確立。
所以說,農業為主力,是不靠譜的。
-
3 # 大太陽很暖
古代人以農業為主主要是由於一下幾點:
首先,民以食為天!亙古不變的道理。生存的前提是食物。食物說到底根本就是農業。以農為本是天人合一的體現。
第二,儒家思想重農抑商,因為農業生產直接製造價值,而商業不能產生價值,只是價值的轉移,古人沒有看到商業利於國家的方面,所以限制。另外重視農業,人民就會為土地所束縛,成為土地的奴隸,有利於國家的管理。
農業穩定,能將人民束縛於土地之上,利於統治階級對人民的管理;而且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能吃飽是一件頂頂重要的事情,這就要求——國,以農為本。
古代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認為工商業危害農業會導致"國貧民侈(奢侈)。要求"禁技巧",針對手工業,針對商業,由於手工業一般都是商品生產,生產的目的為了賣。所以,抑商,勢必包含著抑制"禁技巧"產品的銷售。
手工業實際上就是早期科技的雛形,科技的發展是由現象到本質,由實際到理論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必然抑制了作為“現象”、“實際應用”的科技雛形的發展。
其實,古代農民以農業為主是個必然結果,產量低,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吃不飽就要造反
民以食為天啊。
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
1、促進的因素:統治者的重視,生產工具的革新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水利事業的發展,農民的辛勤勞動。
2、阻礙因素:農民的賦稅負擔沉重,繁重的兵役徭役影響生產時間,個體農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小,土地兼併嚴重等。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下面我們聊聊古代農業發展歷程,原始社會 是刀耕火種。商周木質工具 春秋末期鐵犁牛耕出現 戰國時期開始大規模推廣。隋唐出現曲圓犁,歷代興修的水利工程:
(1)戰國:秦國的都江堰、鄭國渠。
(2)秦:開通了秦渠、靈渠和江南運河。
(3)兩漢:農田水利地區特色明顯。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係為主,著名工程有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江淮、江漢之間以修治天然陂池為主,著名工程有六門陂。東南以排水築堤、變溼淤之地為良田為主,著名工程有鑑湖等。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築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兒井。
(4)三國兩晉南北朝:曹魏興復了芍陂、茹陂等許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處,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開通大運河有利於農田灌溉。唐朝設專官管理水利事業,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僅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
(6)五代十國:興修水利工程,如安豐塘(南唐)、捍海塘(吳越)。
(7)元:開鑿會通河(山東東平到臨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
4 # 醉美壯鄉小東生活
1.古代人的生活,我們也是透過影視方面來了解的,也沒去過古代,沒人真的見過。要說是不是以農業為主不好定論,因為山靠吃山,靠水吃水,區域環境不同。
以上就這麼多,其次從文字“糧”,就可以看得出,左邊有個米字傍,右邊像一個人像握著一個工具在勞動。從古代到現代,民以糧為天,不是民以食為天。
-
5 # 無頭續
我是核桃哥阿龍,農業穩定,能將人民束縛於土地之上,利於統治階級對人民的管理;而且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能吃飽是一件頂頂重要的事情,這就要求——國,以農為本。
古代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認為工商業危害農業會導致"國貧民侈(奢侈)。要求"禁技巧",針對手工業,針對商業,由於手工業一般都是商品生產,生產的目的為了賣。所以,抑商,勢必包含著抑制"禁技巧"產品的銷售。
手工業實際上就是早期科技的雛形,科技的發展是由現象到本質,由實際到理論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必然抑制了作為“現象”、“實際應用”的科技雛形的發展。
-
6 # 農村張飛機
我們建國初的時候似乎有八成的人口是農民,而在古代,這個比例只會高,不會低。
我們家是農民,早年沒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候,種地全憑人工畜力。鬆土靠犁,中國的犁發明得很早,貌似在漢代就有了吧,歷史課本上學過的,我已經忘光了。播種靠耬,這個農具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我不清楚,但我們本地有個老故事,說一個窮光蛋相中了富家女,說家中有車有樓,小姐嫁過來一看,車是手推車,樓是播種的耬,這個故事可以說明耬這種農具是家家戶戶都必備的標配。除草就用鋤了,鋤禾日當午,大家都學過,更早的陶淵明務農也戴月荷鋤歸。鋤有兩種,一種畫裡常見那種叫扒鋤,還有一種彎柄的鋤,用來耪地的。都是除草用的,扒鋤適合苗間除草,鋤適合壟間除草,都非常累且效率低下,一個壯年人一天能鋤3畝地就很了不起了,當年我只能鋤1畝……而草3天長一茬,基本鋤完一遍又可以從頭開始了。我們還用過一種畜力的耘鋤,效率比鋤高得多,扶鋤的技術好的話也不易傷苗,但是據說那個農具是建國後才發明的,以前沒有。收割穀類、小麥用鐮刀,這個在各種歷史的磚畫、壁畫中有體現,歷史課本上的插圖也出現過的。收割玉米、高粱要用鎬,要把根刨了。谷、豆、小麥等收割以後要壓,將種子脫粒出來。……以上種種農活憑人力、畜力的話都很耗,我家早年共有9畝地左右,爺爺、奶奶、叔叔、爸爸和媽媽都能下地幹活,可是每年還得荒一畝,就是那種除草不及時或者被蟲害太厲害、灌溉不上基本絕收的情況。
而古代的人除了自己家的地要種以外,還得服徭役和兵役,和平年代每年都有兩三個月要去挖河挑溝修路修城牆,戰時就業務更多,可能還得出兵役,死在外面回不來。女人們還得綁小腳,勞動力更低一等。而地畝基本是靠天吃飯,水車之類是南方的水田有水的地方才用的,大北方天旱起來哪裡都沒水,有水車也沒用。而且據我小時候的記憶,地畝之間溝塘較多,雖然是在平原,地畝間卻也有一定的高低錯落,人工提水一瓢瓢的澆也是有的。而糧食的產量也非常低,一方面水肥不足,一方面天災蟲害,早年我媽說畝產400斤都是好的,現在畝產都能奔1200斤去了,一般的地畝出1000斤完全沒問題。
古代的農民,真的是忙忙碌碌僅僅是維持溫飽能活著就已經很辛苦了,沒能力想七想八。男人披星戴月地幹活,女人也一樣,除了要種地還要照顧家人,還要紡線織布做衣服鞋襪。自己種地,可能還沒有給地主種地生活自在,因為給地主種地不需要自己養牲口買工具,只要像上班一樣定點上班就可以了,連帶家裡的女人也清閒很多。但是給地主幹活就像上班一樣,穩定,但是工資比較死,沒啥前途,自己種地風險大,收入也多一些,所以也有很多自己也種些地,同時給地主幹活的。我外婆家祖上原來是小地主,幸虧上面有一代敗家敗得差不多了,我外公的父親又早逝,家裡的宅子雖然多,評成分的時候卻給按貧農算的,逃脫了被批鬥。但即使是祖上興隆的時代,也要自己下地幹活,家裡也沒有現在的戲裡那樣的丫鬟小廝,用不起。但是當時的大城市裡面是真的有奴僕成群的人家的,上面七八代左右有個行醫的,因為給外地的財主治好了病,對方聽說他是本地地主,就把女兒嫁給他了,結果財主女兒帶著倆丫鬟來了一看所謂地主就是地多,也沒人伺候,沒多少養人的嫌錢,就把丫鬟打發回去了。外婆家還有祖傳的棗樹林若干,他們家生活好,跟這些不需要太多特殊打理的棗樹也有關,要發點閒財,要弄點不佔人力的經濟副業才有。
古代的勞動生產力那麼低,綾羅綢緞只供應得起為數不多的人,堪比當代的阿瑪尼、香奈兒。更多的人穿棉麻的粗布,而且一穿很多年。人們大都緊緊巴巴地生活,糧食也是不夠吃的,玉米、紅薯、胡蘿蔔等引進之後可能要好些,這些高產作物引進前的生活是怎樣的真的很難想。不過古代也是真的地廣人稀,只要勤快,肯去開墾荒地,多種些作物,日子也是能過的,但是需要防搶防偷,尤其是偷,早年我家種的南瓜就經常丟,一個大南瓜要老了熟了才放得住,沒熟的只能當菜趕緊吃掉,否則就萎了。一個幾十斤,照樣被人摘走。古人說瓜田李下,瓜田不彎腰,李下不整帽,就是為了避免盜竊的嫌疑,可見古代盜竊其實是很頻發的。特別是古代沒有避孕措施,孩子一個一個的生,即使各種原因夭折,也是帶得女性不能下地勞動,還得供應小孩的口糧的,於是一些多子的女性就只好靠用偷竊的方式養孩子了。
總之,現代的生活一定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溫飽安定,基本自由。而未來一定是可以更好的。
回覆列表
華夏五千年的農耕文明造就了燦爛的歷史篇章。
1、古代的交通不發達,維持生計最好的辦法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活動。
2、中華民族的文化使然,我們擁有最為淵博的文化傳承,我們骨子裡流淌的是中華文化的驕傲,古代全世界的天朝聖國是我們文明優越性的象徵,我們的文明具有無可比擬的包容性,我們要做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我們發展農業,採菊東籬下。
3、得民心者得天下,歷朝統治者都需要解決民生大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所以中華文化是治水文化,治水才能國泰民安,百姓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