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狼煙火燎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後,確實是重兵在握,是當時清政府最有實權的人,而且雄踞一方,而且門生眾多,李鴻章、左宗棠等都是在其門下升官發達起來的。這時候的清政府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兩次鴉片戰爭也讓清王朝威信蕩然無存,而且輸得非常窩囊。當曾國藩的門生們提出由讓其“黃袍加身”的時候,以當時曾國藩的實力,確實已經有了稱帝的資本,但是他就是拒絕了,不知道是不是4次,但是肯定是多次拒絕了,據說很堅決的拒絕了,是什麼原因讓其斷然拒絕“黃袍加身”的野心呢?
個人大膽的猜測一下,覺得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就是西方勢力帶來的震撼,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都形成了對清軍的碾壓之勢,不管是英軍、還是英法聯軍,在於清軍的作戰中都是碾壓,可以說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軍隊,特別是英法聯軍登陸作戰並燒燬了圓明園,雖然整個戰爭清軍的絕大多數部隊被太平軍牽制在南方,但是京城的防衛同樣是精銳之師,這樣的精銳之師在兵力佔有絕對優勢情況下,與英法聯軍的對抗中傷亡2萬多人,殺敵才400多。如果這時候曾國藩稱帝,那麼結果很可能就是進入群雄爭霸時代,最好的結果也將是南北對峙,這時候還有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勢力在外虎視眈眈,結果必將是“螳螂捕蠶、黃雀在後”的結果!考慮大局的情況下,曾國藩不敢反,否則不但背上千古罵名,而且帶頭來一場空!
第二就是曾國藩稱帝就能得到他的所有的門生的支援?這個顯然不是的,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非常有主見的人,在叛亂問題上非常可能結果就是親自帶兵來絞殺!
第三這時候的曾國藩老了,已經沒有了稱帝雄心了,而且與太平軍作戰的這些年,整個南方生靈塗炭,太平軍也是大肆殺戮,極不人道,可以說就是當時的“ISIS”恐怖主義分子,給清朝、給整個中 國帶來損失遠遠超過恥辱100年時間裡任何一場對外戰爭的損失,甚至高於抗 日 戰 爭的損失,曾國藩稱帝必將再次帶來生靈塗炭,這是他自己不願意看到的!
還有就是曾國藩本來就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非常看重名節,在大是大非面前控制住了自己的野心!
-
3 # 子語有云
曾國藩對當時的形勢認識的很清楚,稱帝對他來說利益不是最大,對他手下的人利益才是最大。
當時曾國藩力量雖然比較強,到沒有絕對優勢,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都已經發展起來了,而且這兩個人和曾國藩都面和心不和,尤其是李鴻章的淮軍勢力非常大,而且有外華人支援。
加上當時的清政府還沒有到非要到的地步,力量任然強大,加上曾國藩等只不過是開明地主階級,和清政府沒什麼本質區別,與其扶持一個新的傀儡不如繼續扶持舊的傀儡,在中國當時的環境下,沒有洋人支援很難成功。
加上太平天國的例子,讓曾國藩忌憚。太平天國勢力要比曾國藩強大很多,但是也在中外聯合勢力絞殺下失敗,如果曾國藩稱帝,太平天國的下場就是最好的借鑑。
最後曾國藩的湘軍核心精神是忠君,如果他本人稱帝,軍隊的核心就崩潰了,也不利於自己的統治,加上清政府名存實亡,沒必要稱帝。
-
4 # 號角催人紅旗飄
湘鄉耕讀育大才,魁榜登第翰林哀。江南烽煙洪楊亂,負卷攜箏甲兵裁。屢敗屢戰挺經志,戰湘復皖金陵開。復國不妄砥石乃,洋務強國憾未埋!(本人1995草)後面是駁斥說曾國藩是漢奸幫清朝賣命人的回覆:一葉障目侷限偏,讀書自誤破解難。模式認識好大言,人是漢奸你唯賢。咬文嚼字餘不恥,維護華夏不為滿。內耗征戰死千萬,功成身退罵何堪!什麼人希望他當年反清呢,在全國3億漢人以上全國大部分人說漢語寫漢字的國家,已經內戰十餘年了,一個理學者勞心費力心裡憔悴的老人還有幾年生命了,眼睛失明前還要讀書寫字下圍棋,就不能滿足百多年後漢獨漢粹的要求造反了!
-
5 # 歷史這樣說
清朝一等毅勇侯、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曾國藩,被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以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為起家和重大功績。
而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曾國藩組建的湘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讓他或身邊人有了稱帝的想法,悅史君就此進行一個梳理和點評。
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多方調集八旗軍、綠營兵進剿,但沒有效果,不得不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
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在家鄉湖南建立湘軍,剛開始作戰不利想投水自盡,後攻克湘潭、漢陽等地,被賞兵部侍郎銜、穿黃馬褂。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到清朝咸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作戰時有挫折,最終借父親去世上疏在家終制,事業進入最低谷期。
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曾國藩再次出山,並在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破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獲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皖南軍務。
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湘軍攻陷安慶,曾國藩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分別出擊浙江、上海、雨花臺,太平軍被圍困天京。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曾國藩獲授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
到這裡,曾國藩稱帝的四個關鍵時間點已經出來了,悅史君就此來分析他不能稱帝的緣由。
第一,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
江南軍務、皖南軍務都在曾國藩的督辦範圍內,而且還是兩江總督,可以說有了與清朝、太平天國三足鼎立的勢頭。
第二,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
四省(蘇、皖、浙、贛)軍務,這次有了明確的範圍,而且太平天國的勢力遭到更大打擊,似乎有了機會。
但事實上,忠王李秀成在江浙有經營,天京也很穩固,清朝的根基也在,這時候稱帝只能被邊緣化。
第三,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
曾國藩的官位更大,督辦的地方還是一樣,而且湘軍勢力進入全面反撲,並且進入了天京近郊,太平軍也沒法突圍。
情況看似比之前好很多,但實際上危險在加大,因為除了曾國荃是親兄弟,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清朝已經在給他們培養自己的勢力,與曾國藩的湘軍做切割,稱帝機會更加難了。
第四,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
天京淪陷,太平天國的大本營沒了,忠王李秀成也被俘,勸曾國藩稱帝,湘軍到了最頂峰的時候。
可這個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太平軍的餘部還有很多,湘軍在南京發生多次屠殺與搶掠,曾國藩、曾國荃兄弟更被稱為“曾剃頭”、“曾屠戶”,清朝也早已做好了防範湘軍的準備,曾國藩不僅不能稱帝,反而要奏準裁撤湘軍,主動規避嫌疑。
最後,悅史君再說一個根本原因,曾國藩是一個傳統教育出身的儒將,對忠孝非常看重,而且嚴於律己,他在一開始征討太平天國發布《討粵匪檄》時,就提出“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而這種思想也註定他不可能走向稱帝,成為自己內心的反面角色。
然而,沒有稱帝並不影響曾國藩的歷史地位,他在悅史君心中,是一個傳奇!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
6 # 歷史三日談
沒說手握重兵就一定要造反的道理吧!
哪個的初衷不是如孟子所說的具有“殺身成仁”的情懷,哪個不是如林則徐所說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人都是家國觀念很強的漢族地主階級精英人物的代表,在他們心目中,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件光耀門楣、光宗耀祖的大事。
而是棄君背道不仁不義則是大逆不道的可恥行為,像曾國藩這樣的權臣武將,其實更不容易造反稱帝,他們有自己的忠孝觀念,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雖然在現在看來忠君是很迂腐的行為,但在古代忠君與愛國是等同的,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忠君愛國”並沒有什麼值得否定的地方。
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功成名就”,文不過“修身齊家”,武不過“平天下”,他們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就在於能夠在“忠君愛國”的範圍了達到的高度和創造的價值。
如果離開了“忠君愛國”,就成了大逆不道,曾國藩是一個傳統的讀書識字的知識分子,當時的風氣將開未開,雖然曾國藩的作為有時代侷限性,但是誰有沒有呢?
曾國藩不造反,恰恰說明了他的偉大之處以及人生價值,在自己堅守的範圍裡努力創造價值,這就是偉大,造反稱帝?這是誅九族的大罪,哪裡還能談得上什麼功成?什麼明就?
這些體制內的人對於國家的理解遠比普通人要深刻的多,在維護“國家”方面也要虔誠的多,與普通老百姓只關注自己的一己之力不同,曾國藩要考慮的是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興旺,他們的道德底線比一般人要高的多,堅持的也多的多。
造反稱帝的機率與普通人相比也要小的多,這即是由他們本身的素質形成的,也被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家國觀念束縛的!
回覆列表
有幾次不知道,不過曾國藩的確拒絕了稱帝。清朝同治三年,曾國藩的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號稱擁兵三十萬,勢力超過了清朝初年的吳三桂,成為清朝最強大的漢人官吏。相傳曾國荃等人連夜拜見曾國藩,勸他“黃袍加身”推翻滿洲稱帝,然而卻被曾國藩斷然拒絕。
當時的曾國藩作為兩江總督,官居一品,而四川總督駱秉章、閩浙總督左宗棠、還有著名的李鴻章與當時的五大巡撫全都出身曾國藩門下,曾國藩手握20萬湘軍精銳軍隊與10萬太平天國降軍。
然而曾國藩道:“大家共患難可以,同富貴卻不一定。”
左宗棠心高氣傲,向來不肯低頭,若是曾國藩稱帝他未必會支援;李鴻章陰沉縝密,對曾國藩非常敬重但也不是為馬首是瞻的人;而太平天國的投降者李秀成不過一條喪家犬,如今投降了還有什麼作用?能靠他掌控10萬太平軍麼?
太平天國覆滅以後,安徽巡撫彭玉麟道:“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眾多曾國藩門生都勸曾國藩稱帝,推翻滿洲重建漢人王朝。
然而,當時曾國藩雄踞江南,但是僧格林沁等清朝大軍屯兵中原、湖廣與兩廣,一直監視著湘軍,可見清朝對曾國藩早有戒備。
曾國藩從小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忠君愛國的思想根深蒂固,又如何會起兵給自己留下犯上作亂的痕跡。更何況,曾國藩也非常擔心“燭影斧聲”再來一次——曾國荃並非善類,曾國藩心中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