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文書
-
2 # 白sir讀書
即使沒有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美國也會參加二戰的。
我們先來分析背景。
首先日本國土狹小,是典型的資源貧乏的國家,它發動戰爭的必需品就是石油、鋼鐵等資源,對於這些資源,日本都得依賴進口。
當時隨著日、德國的在亞洲和歐洲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美國在1941年開始對日本實行了禁運,這就等於切斷了對日石油等資源的進口,日本這時相當惱火,因為沒有後續資源,也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再作戰。
當時太平洋上最強大的兩支海軍力量,就是日本海軍和美國太平洋艦隊。所以日本權衡之下,決定要偷襲美國給它來一個重創。
在日本人要想奪取資源,欲與美國開戰的同時,美國一方又持何種態度呢?美國普通民眾對戰爭興趣不大,但美國精英階層早就按捺不住,暗中準備參戰了。
總統羅斯福在1941年3月出臺了《租借法案》,對英國、蘇聯和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進行援助,同時他們又根據《中立法》,在物資可以暢通無阻地運送給英、德和中國的同時,還對德日本實施禁運。
這種做法讓德日兩國更為惱火,他們看透了美華人的算盤,美國先不直接參戰,卻又支援被侵略的弱勢國家。等雙方打得筋疲力盡時,他們會再出手,這樣就做的結果就是——賺取利益最大化!
日本在這種情況下,對美國來了一次震驚世界的偷襲。對於偷襲珍珠港,希特勒本人十分欣賞,他甚至給日本駐德國大使頒發了“金質大十字雄鷹勳章”,對這一行動高度論褒獎。其實,希特勒和日本一方都很清楚,美國參戰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日本對美國的偷襲,與德國對蘇聯的偷襲相似,只是先下手為強罷了。 即便沒有偷襲珍珠港,美華人遲早也會參戰。
如果美國晚一些參戰的話,看起來對德國一方更加有利。 想想戰爭發展的源頭和進攻態勢就知道,當時對戰爭的走向和命運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地方,其實不在珍珠港,而是在蘇聯,也就是1941年底的莫斯科。
假如德華人能攻克莫斯科,進一步擊垮蘇聯的話,那麼即便美華人參戰想要擊敗軸心國,那麼難度就會太大了。
正如二戰真正的轉折點在蘇聯參戰一樣,蘇聯和美國,一個負責轉折,一個負責收尾。
在美國參戰這一問題上,也體現了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完)
-
3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如果他沒有偷襲的話,美國參加二戰應該會延後半年,這半年的話,估計局勢會有很大的不同!亞洲地區倒沒什麼,但歐洲地區可能就變化很大了,蘇聯會不會再打幾個大敗仗,那很難說。如果蘇聯趴下了,英國和美國要想把德國摁住的話,估計付出的傷亡會更大。
依照當時的美國國內輿論,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羅斯福是很難拉著美國參加二戰的!當時的美華人約摸知道德國在歐洲的作為,也覺得有些作很殘暴,但是,還沒有到值得美華人,參戰的程度,同情和行動是兩碼事。
-
4 # 圖文繪歷史
美國一定會參戰,重新瓜分世界的機會 美國豈會錯過。並且在1941年以前美國已經轉為了戰時經濟,比如民用工業轉為軍用工業,加大生產,擴充軍隊,增強盟國實力等,所以沒有偷襲珍珠港,美國也是要製造一個機會。
1940年的美國紐約,很有現代的感覺。
還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嗎?1914-1918年,美國是1917年參戰的,原因是截獲了德國發給墨西哥一封郵件,還是英華人截獲的,說墨西哥要打美國,所以美國感覺到了威脅,所以參戰了。美國參戰後直接開啟了打掃戰場的模式,協約國勝利。這是美國一貫用的伎倆,更早的還有“緬因”號事件,1898年美國為了爭奪古巴,自己製造了“緬因”號爆炸事件,以此為藉口說西班牙做的,發動美西戰爭,最後美國勝利,佔領古巴、菲律賓等原來西班牙的殖民地。
二戰美國造船工廠老照片,密密麻麻的造船廠和工人們。
在日本方面也有幾條原因促使日本必須和美國作戰:第一、日本人如果不發動偷襲珍珠港就南下,美國一樣要參戰,因為菲律賓當時是美國的殖民地。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是日本聯合艦隊心頭之患,並且航母遊曳和日海軍已經劍拔弩張態勢,可能美國當年就會發動對日本本土的攻擊。日本不把太平洋艦隊拿下,怎可能拿下整個東南亞,沒有東南亞,日本死的更快。
圖為二戰時,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第二、日本人如果不南下,當時其國內的石油儲備不超過3個月,鋼鐵不到一年。也就說,不南下,日本人連在中國戰場都撐不下去了,那時大概有了從美國進口裝備的中國軍隊可以更快的開始反攻,當時美國空軍少將克萊爾·李·陳納德組建中國空軍已經完成,200多名美國飛行員入伍,這樣日本人死的更快。
圖為陳納德和妻子陳香梅。
所以,日本人當時必須南下,南下就必須解決太平洋艦隊,要解決太平洋艦隊,偷襲珍珠港是最好的方法,這是一個死結。從日本走上軍事擴張的道路後就已經決定了的,以日本的國土資源情況,只能老老實實的做某個大國的附庸,想挑大樑,除非所有相鄰的大國全部陷入內亂沒有心思管他,而且這時期要長達100年以上,日本才有可能擴大本土面積並消化佔領地區。
圖為美國的商船,自由輪。二戰時美國生產這種商船近3000艘,信手拈來個商船失事藉口都能開戰。
至於指望日本進攻蘇聯,說實在話,以日本的能力,拿下蘇聯沿太平洋地區就已經是傾盡全力的最好情況了。而這對蘇聯有什麼影響呢?對日本又有什麼好處呢?拿到西伯利亞對日本能得到什麼?蘇聯會失去什麼?答案都是沒有!
-
5 # 莊楚狂
美國一定會參戰,美國是大號的英國!是個職業攪屎棍!
世界局勢被好不容易攪動起來,怎麼可能放棄機會!
至於參戰的藉口問題你就不用擔心了。美國對西班牙戰爭,美國參加一次世界大戰。後來的美國參加伊拉克戰爭。越南戰爭!都是自找的莫名其妙的藉口。
真的找不到藉口洗衣粉,也可以作為藉口。
前期,美國一直在扶持日本與納粹德國。日本的鋼鐵緣由多數依賴美國。沒有美國的支撐日的沒有實現野心的資源!美國支援他們就是為了讓他們搞事情。撬動世界局勢!
比如在美國參戰前日本的鋼鐵原油支撐不過三個月。其實德國在參加二戰前情況也差不多,甚至更糟糕。德國的戰略儲備已經枯竭。不得不鋌而走險!
美國要逼的就是他們鋌而走險!打破英法的殖民地體系!
讓美元霸權實現!
所以不存在什麼美國不參戰的問題。
-
6 # 謝金澎
美國參與二戰是遲早的事情,因為這關乎戰後世界秩序和戰略格局的問題。為什麼美國兩百年一直髮展的那麼好?就在於美國的精緻利己主義。經常看別人打的不可開交,他卻在一邊默默的發戰爭財,吃完原告吃被告,看到局勢明朗時,果斷站在勝利的一方,最後就成了最有發言權的玩家。
即便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事實上也在透過其他方式影響著戰爭程序和格局。比如美國對日本進行了一些貿易制裁,援助中國抵抗日本等。實際上,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經發生,蘇德已經從最初的德軍壓倒性勝利轉向了蘇德膠著相持狀態。
這對於從對歐洲開戰以來一路勢如破竹的德軍來說,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實際上這種情況下,德軍的停滯就是失敗,蘇聯反轉形勢已經可以預料。這個時候美國如果再不出兵,蘇聯就會佔領德國全境,並以解放的名義順勢接收整個歐洲。
一個史無前例的龐然大物將橫跨歐亞,而且是美國極為恐懼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形成那樣的戰後秩序和戰略格局,對美國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言自明。一個比德國更加強大和遼闊的蘇聯一旦誕生,美國要想作壁上觀、獨善其身恐怕就難了。
羅斯福本來也是一個極有遠見和戰略眼光的人,眼見分蛋糕的時候到了,他豈能讓喜歡逐利的美國置身事外?
-
7 # 使用者何生華
如果沒有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恐怕美國就不會參加‘’二戰‘’?這是一個人的善良假設,美國會這樣嗎?美國那時候不光是盯著亞洲的日本,他們也關心著歐洲,那時候德國希特勒宣佈,要採取閃電戰的方式,兩個月拿下歐洲,三個月拿下亞洲……那時候希特勒囂張得很。亞洲是第二戰場,日本由於偷襲珍珠港,美國懷恨在心,肯定到時候要報復日本的,當時日本人也實在是兇惡,正在中國的大地上耀武揚威呢?日本人在中國實行‘’三光‘’政策,滅絕人性的731部隊拿人來搞細菌試驗,南京大屠殺更是叫人恐怖,眼看把中國都快要滅亡了,激起了中華民族的反抗,正在抗戰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美華人在日本的長崎、廣島投下了兩顆原子彈,不久,日本天皇就宣佈,對中國的抗戰,無條件投降。這就是侵略者們的可恥下場,美國以兩顆原子彈為代價參加了‘’二戰‘’的第二戰場,在歐洲那邊,美華人卻以盟軍參加了著名的豋陸作戰,也是值得渲染的。
-
8 # 新概念傳媒宋晨聲
日本高層之所以決定偷襲珍珠港,已然是有所預謀的,並且是蓄謀已久的。因為日本知道,美國加入二戰已然實屬必然,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更何況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已經向拉丁美州國家派遣了軍事顧問。而那時歐洲已經面臨戰事吃緊問題,英法向美國求助美國絕對不可能袖手旁觀。
而在當時的日本高層,以海軍強硬派為主的山本五十六,這個絕對的賭徒,再一次將日本的未來戰爭做了一次賭注。他們認為攻擊珍珠港摧毀美國的海軍實力,延緩美國加入戰爭的時間,哪怕只是一年左右的時間,對於日本與德國的局勢而言都是極為有利的。日本希望在美國加入戰爭之前,與西方軸心國德國,共同佔領歐亞大陸,利用這裡的資源與美國決一死戰,完全有可能與美國抗衡。這是日本唯一的選擇,要不然,只能是戰敗的可能,因此,山本五十六生死只能一戰。但令其沒有想到的是,他低估了美國軍事力量的絕對實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如此龐大的海軍力量,這對於日本而言是完全不利的,也正是這一原因,造成了日本的戰敗必然。只不過日本偷襲珍珠港加速了美國投入戰爭的時間。就算日本不偷襲珍珠港,在歐洲戰場上,美國對付德國,美國也必然會加入戰爭。只不過美國是在等“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絕佳時機,因為美國需要的是發一筆戰爭財。
回覆列表
無論日本是否偷襲珍珠港,美國必定會參戰的,因為美國不可能讓日本壯大,因為一旦日本扎穩根,會聯合德國收拾美國,美國不可能賭壯大後的法西斯不對他下手。實際上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不得已,因為美國控制了日本一切能源,是逼著日本出手的,因為美國式人權最高的國家,國會,國民不同意參戰總統也沒法,只有這樣才能順理成章激起國民的憤怒,同意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