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1、真正計程車大夫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載,五代十國後唐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在位)曾對侍臣說:
“馮道性純儉,頃在德勝寨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食,臥則芻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憂退歸鄉里,自耕樵採,與農夫雜處,略不以素貴介懷,真士大夫也。”
2、品評進退人才有度
(1)《全唐文》 第02部 卷一百十四,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授馮道門下侍郎平章事制》雲:
“經邦致理翊戴功臣特進守司空上柱國始平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戶食實封三百戶馮道,禮天蒼璧鎮國元龜,夏璜為稀世之珍,軒鏡是辟邪之寶,方諸才業,良平有可差其肩,較彼忠貞,姚宋不得並其轡,可謂人臣之刀尺,造化之丹青。”
(2)《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之。”
3、性格安然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道少純厚,好學善屬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
4、有孝親之行
《談苑》“道聞父喪,即徒步見星以行,家人從後持衣囊追及之。”
5、有慈善之心、不收納錢財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遇歲儉,所得俸餘悉賑於鄉里,道之所居惟蓬茨而已,凡牧宰饋遺,鬥粟匹帛無所受焉。”
“道在常山,見有中國士女為契丹所俘者,出橐裝以贖之,皆寄於高尼精舍,後相次訪其家以歸之。”
6、文采風流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其後百僚上明宗徽號凡三章,道自為之,其文渾然,非流俗之體,舉朝服焉。道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
7、修經以益後進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時以諸經舛繆,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版,流佈天下,後進賴之。”
8、為政閒澹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道為政閒澹,獄市無撓。”
9、救護衣冠之族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契丹入汴,道自襄、鄧召入,契丹主從容問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
10、德高望重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晉祖又曰:‘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
“道以德重,人所取則”
11、廉潔節儉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以持重鎮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於諸侯,平生甚廉儉。”
12、氣量寬宏,深得大臣之禮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3 # 千秋文史
唐末五代十國,紛爭不斷,政權更迭頻繁,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所謂的政壇奇蹟,號稱亂世不倒翁的馮道。馮道自號“長樂老”,瀛洲景城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滄州市西北,馮道一生,處亂世鉅變,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侍奉後唐莊宗、明宗、愍帝、末帝,後晉高祖、出帝,後漢高祖、隱帝,後周太祖、世宗,擔任三公、三師等職務,六任宰相,為官數十年,經歷政權更迭而自己始終處於朝廷權力的頂峰而不倒。一路官運亨通,死後還被追封為瀛王。那麼馮道的一生有什麼過人之處呢?究其原因就是深諳官場的厚黑之道。
處事圓滑,為官有為有不為馮道為官,“臨難不赴,遇事依違兩可,無所操決,唯以圓滑應付為能事”。在侍奉後晉石敬瑭時候,有一次石敬瑭曾以用兵之事問馮道,馮道回答說:“陛下歷盡艱險,創成大業,神武睿略天下無有不知。兵伐之事,陛下一定要自己決斷。臣下本是一書生,為陛下在中書守歷代成規,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差錯。臣下在後唐明宗朝時,明宗曾以兵事相詢,臣也是這樣回答他的。”看看馮道的說話藝術,不得不讓人佩服,誇獎了皇帝,表白了忠心,而自己對於用兵的事情,絲毫沒有提出什麼建議,但是依舊博得皇帝的歡心,不得不說,說話確實是一門藝術。馮道也不是什麼都不會做,否則皇帝也不會用他,馮道曾主持國子監對《九經》進行刻板印刷,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而且筆者猜想在日常的政務處理中,馮道也是能做的不錯。
見風使舵,遇事不執拗自古以來有忠臣不侍二主的說法,也有良臣則主而侍的說法,但是顯然馮道兩者都不屬於,他是即來之,我侍之,在頻繁的政權更迭中,見風使舵,依附於最有權力的當權者,儘自己的所能表現對新主的“赤膽忠心”。在後唐明宗死後,愍帝即位,馮道依舊是宰相。這時候,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造反,愍帝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隨著逃到了衛州。馮道看到愍帝大勢已去,就率領百官迎接潞王李從珂入城,擁立李從珂為後唐末帝,而自己因為擁立有功,依舊擔任宰相職務。
不爭權,保持潔身自好馮道這人並非一無是處,這個人雖然見風使舵,但是生活儉樸,做官也不貪婪,對誰都是和和氣氣的,從來不結黨營私,不喜好女色。他做宰相期間,能夠兢兢業業做事,而對於日常政務處理的還不錯,在後唐莊宗時候,馮道的父親去世,他回家丁憂。而當年莊稼歉收,馮道便拿出自己的俸祿來賑災,而對地方上贈送給自己的糧食布匹一概不收。
馮道算不上大英雄,主要是從處事方面說的,為世人詬病的就是沒有節操,但是這個人一生歷經四朝,相位依舊,確實有一定的政治手腕,而且每個皇帝也都不是傻子,如果沒有一定的才能,也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回覆列表
自古宦門深似海,如何長期保持自己的高官厚祿,其實是一門很高深玄妙的藝術,唯有深諳中庸之道、難得糊塗的人才能做到,這種人往往也被稱為“不倒翁”。古代中國政壇上的“不倒翁”並不鮮見,其中最著名者當屬五代時期的宰相馮道。
馮道是一個很具有爭議性的角色,一方面他是個正面的形象,不僅性格豁達、貴而不驕,而且喜歡提拔後進、舉賢任能,在朝堂上也能屢次勸諫皇帝,讓他們儘量多的施行仁政,算得上是一位心憂天下、忠君愛民的良相。
但另一方面,馮道卻又是個負面形象,對朝代更替、國家變故毫不在意,往往是剛剛脫去舊朝冠冕,便會接受新朝任命,毫不把“忠臣不事二君”的理念放在心裡面,以至於被當時、後世很多人罵做沒骨氣。
然而無論外界如何評說,馮道依然只管做自己,對於時人的指摘和政敵的羞辱,總是哈哈一笑,根本不屑與之計較,看上去臉皮極厚。史書上關於馮道“厚臉皮”的記載很多,其中“司空掃除”一段,便是典型案例。
話說後唐閔帝時期,潞王李從珂因不滿於朝廷的“削藩”政策,悍然在鳳翔發動政變,一路上勢如破竹,沒多久便攻進洛陽,自己上位做了皇帝,是為末帝。而就在李從珂進城前,身為宰相的馮道早已做好率領百官、迎接新君的準備(此時閔帝已外逃至衛州),想借此討好李從珂,讓自己繼續當宰相。
不過李從珂很鄙視馮道的為人,雖然馮道向他拼命地表示效忠,但依舊也難以打消他心中的噁心感,於是在即位不久便罷免馮道的相位,讓他到同州擔任節度使。但過了一年時間,李從珂又覺得馮道還有些用處(可以號召天下士人為新朝效力),便將他召回京城,封他做司空。
司空屬於三公官(太尉、司徒、司空),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宰相職務,但職責往往是坐而論道,位高但職權不重(當時的實權歸於尚書檯)。在隋唐五代時期,三公職位更是純粹淪為掛名宰相,多為重臣的加銜,因為沒有具體的職掌,所以很少單獨任命。
末帝表面上尊崇馮道,但又不想讓他執掌實際部門,便單單任命他為司空,卻並沒有明確他具體分管哪個領域。可朝廷不能有白吃飯不幹活的官,馮道即使是掛名宰相,也一定要有做事,而具體做什麼事,讓朝廷傷透了腦筋。
當時擔任首相(隋唐以後實行群相制,首相即首席宰相)的是權臣盧文紀。盧文紀很鄙視馮道的為人,總在想辦法羞辱他,最好是把他趕出朝堂,一輩子流放在地方上。盧文紀見馮道雖然掛名宰相,但沒有分管的事務,頗費一番腦筋後,提出一個令同僚們笑掉大牙的建議,讓馮道負責祭祀時的掃地工作。
建議提出後,末帝表示同意,同時又詢問馮道的意見。此時大家都以為馮道會拒絕,沒想到此君根本沒在意,反而笑嘻嘻的回答說:“掃地也是司空的分內工作,我有什麼不肯接受的呢?”說完後便欣然上任。可沒過多久,盧文紀覺得如此羞辱馮道畢竟不太好,於是又讓他放棄掃地工作,分管其他領域。
以前匡國節度使、同平章事馮道為司空。時久無正拜三公者,朝議疑其職事;盧文紀欲令掌祭祀掃除,道聞之曰:“司空掃除,職也,吾何憚焉。”既而文紀自知不可,乃止。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後唐紀八》。
馮道性情柔順、隨機應變,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所以才能在波詭雲譎、動盪不安的局勢中生存下來,並長期佔據高位。縱觀馮道的宦海生涯,他一生做官數十年,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享盡天下的榮華富貴,仕宦生涯非常成功,之所以能如此,跟他柔順的性格不無關係。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馮道病逝,世宗柴榮下詔追封他為瀛王,諡號文懿。馮道死後,後世對他的評價陷入分裂之中,擁護者稱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而反對者則斥責他變節求生、不知廉恥(歐陽修語),司馬光更是怒斥他為“奸臣之尤”。但不管是那種觀點,似乎都稱不上全面、客觀。人是複雜的動物,從馮道極不平凡的一生來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