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00243053435

    科學結論,是點成的金,量終有限;科學方法,是點石的指,可以產生無窮的金。

    ——蔡元培《<社會學方法論>序》

    正確教育子女的方法,我們以為最主要的應該是愛和嚴相結合。

    ——吳玉章《新年話家常》

    用思想的時候,守科學方法才是思想,不守科學方法便是詩人的想象或愚人的妄想。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麼》

    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個在那裡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瞭解。

    ——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

    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魯迅《書信集·致顏黎民》

    閉門造不出合轍的車。

    ——謝覺哉《邊區參議會常駐會報告》

    雖有好的領袖,而一般平民不曉得那個領袖是好的,那個領袖是不好的, 也是枉然。

    ——陶行知《新教育》

    “博中求約”和“自約返博”都是做學問必需的過程。

    ——陶行知《致陶曉光》

    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

    ——陶行知《育才學校教育綱要草案》

    研究一種問題,若是沒有具體的方法,就永遠沒有解決的日子。

    ——胡適《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

    單讀一種的書或一個人的文章,必易被那所讀的書或文所拘牽,所侷限,既不能有富足的蓄積,也容易傳染了著者用詞的癖性。

    ——陳望道《詞底蓄積》

    青年思想的領導,最好是誘發式的,感應式的,培養式的。

    ——郭沫若《答教育之問》

    寧可不精,不可不博。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

    盲從過去的大師,恰恰是對大師的背叛。

    ——朱屺瞻《關於西畫》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

    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

    ——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必須視小如大,又須視大如小。視小如大是細心,視大如小是看整體。

    ——顏文梁《談自己的繪畫風格》

    要使書中的知識化為自身的經驗,自必從記憶入手。

    ——葉聖陶《<略讀指導舉隅>前言》

    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運用。

    ——葉聖陶《<略讀指導舉隅>前言》

    在實際生活裡養成精密觀察跟仔細認識的習慣。在實際生活裡養成理下判斷都有條有理的習慣。

    ——葉聖陶《拿起筆來之前》

    方法不是一切,無論怎樣好的學習方法,都不能代替學習本身。

    ——楊獻珍《何謂理論與實際聯絡?》

    書,是前人彼時彼地感受的結晶, 不盡與此時此地的我相同, 可以參記, 不能照搬。

    ——《林散之筆談書法》

    涉獵過廣,一行不精,也難有成就。

    ——《林散之筆談書法》

    在學習中,不可偏愛,不可只按自己的筆路去追求,不可只學一人;功夫越深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筆路越寬越好。

    ——《張大千論畫精粹》

    非博不能成專,專的要求,又促使他非博不可。求專最重要的是要能“有恆”。

    ——夏承燾《治學三談》

    歷史上,凡是文化的開山人物,總多少在方法上有所貢獻。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序》

    只有廣泛地得到教益,自己才能相容幷蓄、融會貫通,然後才能獨創一格。

    ——荀慧生《荀慧生演劇散論》

    一個合理編列的課程表,猶如一個營養均衡的食譜,裡面各個專案都是有益而必需的,不可偏廢,不可再有選擇。

    ——梁實秋《學問與趣味》

    學外文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因為外文有一套文法正好可以補我們中國文字過分含蓄朦朧的毛病。

    ——梁實秋《語言·文字·文學》

    要認真研究某個問題,必須充分掌握有關這個問題的資料。

    ——王季思《學人談治學》

    學生受到各科老師的培養,日積月累,耳濡目染,就會離開各科的具體知識而綜合形成自己的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在學生的日後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極為有用。這是個人文化素質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趙憲初《試談中國中學教育怎樣適應新形勢》

    不但做學問,弄藝術要有科學方法,做人更其需要有科學方法。

    ——《傅雷家書》

    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

    ——《傅雷家書》

    步步學思,步步糾正,步步比對,步步參透,必透至此,而後始覺得灑然。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

    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

    ——季羨林《槐花》

    批判是唯一正確的研究方法。

    ——鄧拓《“批判”正解》

    讀書不必求多,而要求精。

    ——鄧拓《“半部論語”》

    我們匍匐先賢面前,唱盡讚歌,會忘記了我們奮鬥;我們苛求前人,也不會使我們增添光彩。

    ——黎澍《<沈鈞儒文集>序》

    科學方法的形式很多,原理原則也不止一條,但只要是科學,其出發點就只能是同一個。

    ——金克木《文化卮言》

    不論學習什麼,要先知道自己。不明白自己的思想底子而去學人家的,很難學進去,或則進去了又出不來。

    ——金克木《文化卮言》

    一切學科都只能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鑽研、提高。

    ——陳旭麓《漫談學習中國近代史》

    讀書如同蜘蛛結網一樣,從一點開始,可以由此及彼,越來越廣,但又萬變不離其宗。

    ——陳從周《樂莫樂新相識》

    有些讀書人所以會變成書呆子,就因為只擁有專業知識而缺少綜合知識。

    ——秦牧《尋夢者的足印》

    要使專業知識能夠發揮作用,得以綜合知識作為它的“後盾”。正像海上的冰山那樣,如果沒有底下的那個基座,冰山的尖頂也就不會浮出水面。

    ——秦牧《尋夢者的足印》

    博而不約,最多隻能成為雜貨攤,垃圾桶;約而不博,則成為井底蛙,三家村學究。

    ——戴不凡《治學絮語》

    學問是累積起來的,所以必須要先學習別人所做的東西,然後才可能有自己的見解。

    ——楊振寧《科學、教育與中國與現代化》

    不要鑽牛角尖,假如你做了一件事情做得很苦,我想也許值得考慮不要做這個東西了,去另外想想別的東西。

    ——楊振寧《在石溪的一篇演講》

    強迫自己讀慢、讀細、讀深的一個好方法是做筆記、做習題或做實驗。我們的思想常常急於求成,用這種方法可以控制自己。

    ——王梓坤《科學發現縱橫談》

    順讀以致遠,反讀以溯源,專題讀則重點深入以攻堅。

    ——王梓坤《科學發現縱橫談》

    讀大部頭書,只能學到比較古典的知識,一般地,正式寫進書裡的東西至少是幾年前的發現,不能反映最新成果。多讀有關雜誌,才能掌握本學科國內外的新動向、新思想、新成就。

    ——王梓坤《科學發現縱橫談》

    治學之道有四,博覽以見異說,貫通以求重點,溫故以求流變,比較以得是非。

    ——張中曉《無夢樓隨筆》

    偉大的思想家在他死後許多年才被理解,這是因為同代人的目光總是被當前現實紛亂和成見的鐵壁所阻擋的緣故。

    ——張中曉《無夢樓隨筆》

    科學中沒有教條,只有方法,雖然方法也不是完善的,但卻是可以改進的。

    ——董光璧《科學與我們的時代》

    解釋未必總是無聊的學術遊戲。合理的解釋是富有創造力的,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過去,同時也有助於我們認識現在和把握未來。

    ——梁治平《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個文化的檢討》

    有的魚是用魚叉叉的,有的魚是用鉤子鉤的,有的魚是用網網的。老是一個方法是不會成功的。

    ——[古羅馬]奧維德《愛經》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法國]盧梭《愛彌兒》

    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

    ——[英國]赫伯特·斯賓塞《教育論》

    一個故事在兒童心裡引起的情景,也許遠比現實的事物更加鮮明,完美,所以講故事也就是給兒童放幻燈片。

    ——[俄國]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物件》

    語言乃是思想的有機的創造,它紮根于思想之中,並且從思想不斷地發展起來;所以,誰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想單獨地發展語言是不可能的。

    ——[俄國]烏申斯基《“兒童世界”初版序言》

    試圖在一天之內就學會飛的人,首先必須先學會站、走、爬、跑和跳等等,因為不加訓練,突然飛起來是不可能的。

    ——[德國]尼采《論認真》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儘可能避免處罰和過分鼓勵。

    ——[蘇聯]馬卡連柯《教育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喻方法不當的成語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