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021水逆退散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在中國傳統教育裡,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恰當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②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境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裡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裡,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④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工作兩年,25歲,工作乾的心裡非常煩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