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對於一個命題,我們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不能邏輯的地推出“己所欲,施於人”.從邏輯學可以看出,原命題成立,這個命題的逆否命題同時成立,但是“己所欲,施於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命題的否命題,否命題並不必然成立.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對方願意,則不屬於“施”的範圍.己所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強加給別人.總的說來,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個標準,即別人自己是否願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自己不想要的,未必是別人不需要的;勿施於人的正是擁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時的個人看法;你覺得早餐剩的包子自己不想要,但這正是旁邊乞丐難得的美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說的不是早餐剩的包子很涼了(也許會對胃不好),還有點髒,不應該施捨給別人當食物,而是不應該把你所認為的個人看法(早餐剩的包子很涼了,也許會對胃不好,還有點髒,不應該施捨給別人當食物)強加給別人欲包含個人看法,有著主觀方面的內容和含義,勿施於人的正是擁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時的個人看法.一個健全的社會包括三個方面:以憲法為核心的健全的法規體系;比較高的國民素質;有足夠的能力參與國際間的市場競爭.其中國民素質不僅包括文化知識、技術技能、體能,還包括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 社會越發達,對信用的要求越高.信用度高,成本會低.所以,倫理道德不僅是社會規範,更是社會資源. 假煙、假酒、假商標、假學歷、假數字……前段時間報道的有毒大米、有毒餅乾,假到了“禍國殃民”的程度.人們痛心疾首,深感信用資源被嚴重糟蹋. 從倫理學的角度看,“底線倫理”是最保守意義上的道德規範.你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起碼要做到不傷害別人,所謂“利己不損人”.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很難. 一個健全的社會包括三個方面:以憲法為核心的健全的法規體系;比較高的國民素質;有足夠的能力參與國際間的市場競爭.其中國民素質不僅包括文化知識、技術技能、體能,還包括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 社會越發達,對信用的要求越高.信用度高,成本會低.所以,倫理道德不僅是社會規範,更是社會資源. 假煙、假酒、假商標、假學歷、假數字……前段時間報道的有毒大米、有毒餅乾,假到了“禍國殃民”的程度.人們痛心疾首,深感信用資源被嚴重糟蹋. 從倫理學的角度看,“底線倫理”是最保守意義上的道德規範.你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起碼要做到不傷害別人,所謂“利己不損人”.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很難.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麼因,收什麼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穫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覆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裡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之後,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謠: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 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 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 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華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華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裡,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係的嚮往. 恐怖主義是美國反對的,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反對的.恐怖主義的手段之一,是將無辜者押為人質.當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時就殺害人質以示儆.美國為了警告或報復伊拉克企圖暗殺布什前總統,派飛機前往襲擊.如果擊中了那些未遂的兇手,伸張了正義,這樣的行動可以為大家認可.可是事實上殺死的都是無辜百姓.這種行動和恐怖主義何異!從反對恐怖主義出發,最後自己變成了恐怖主義者,也是因為把“己所欲,施於人”推行得過了頭. 一個美國兵被殺,美國控制的新聞機構大肆宣傳,白宮和國會反映強烈,並且立刻在外交上有所反映.而一名索馬利亞百姓被殺,新聞裡輕描淡寫地說一句,甚至連一句也不說,好像只是踩死了一隻螞蟻.人和人平等不平等,從這些比較裡可以強烈地感覺到.這種行為,決策是錯誤的. 如果當地百姓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裡就不會發生內亂和饑荒.反過來說,如果當地人不懂得或不願實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不論國際社會如何幹涉,動亂就不可能完全平息.有了這個認識,就會懂得,國際社會對索馬利亞的幫助只能限於緩解人民的痛苦,而永遠不可能是平息內戰.近年來聯合國的軍事行動十分頻繁,究竟什麼是這些行動的目的?它的界限何在?一方面應該從過去的軍事行動中汲取經驗,更重要的,是從法學、倫理學、哲學的深度上理解儒家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儒家道德的信條,經歷了兩千餘年的實踐考驗,而今愈益顯出它的哲學智慧.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看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句話,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願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顧慮的施加給別人,這是不道德的.這句話往往出現在古文中,這是古代大思想家們常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聽起來是多麼有道理,多麼正義.在我們現實社會中,也很需要這樣的胸襟,但我們誰能做到這點,誰能無私的為人民服務而從不抱怨呢?也許有這樣的人,但只是這12億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這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記得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曾說過:“社會上的各種競爭歸根是人才的競爭.”在這人與人激烈的競爭的同時,關係愈來愈遠,愈來愈陌生.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我們是父母的乖女兒,是爺爺奶奶的乖孫女,從小都是在他們的手掌上長大,從未受過任何委屈,也為幹過任何粗活,從而養成了嬌慣、自私的個性,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在學校裡,我們都很自私的,除了學習和自己應做的事之外,好像都與自己無關.我們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願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給別人,但與我們同齡的人有誰會這樣默默地承擔呢?在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醜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給別人的人,就會有無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擔下來的人.如果在我們周圍多一些承擔者少一些施加者,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會這樣疏遠了,人們自私慾也會減弱,大家都無私的為人們服務從不計較,那世界該多麼和平!我覺得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以這句話為做人的標準,國與國之間也要遵循這個道理,否則會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滿.例如在當今之世,民族國家仍是國際關係的主體,國家利益確實應該是每個國家的首要考慮.益”.也是基於這樣的思路,以所謂“無賴國家”的導彈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為藉口,美國強化了推行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而對其可能給世界安全帶來的後果不管不顧.人們不禁要問,美國在談自己的國家利益之時,是否也應考慮和尊重其它國家的利益,而不應以損害別國的利益來追求自己的絕對安全呢?當年林肯總統領導的美國聯邦政府曾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同製造“兩個美國”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在鬥爭中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美華人民在地球上佔有和居住的這片土地只能作為‘一個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不能夠作為兩個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今天,美國某些人應當從這段歷史中得到啟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們這樣的做法會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滿. 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邊人們更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來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擔者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對於一個命題,我們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不能邏輯的地推出“己所欲,施於人”.從邏輯學可以看出,原命題成立,這個命題的逆否命題同時成立,但是“己所欲,施於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命題的否命題,否命題並不必然成立.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對方願意,則不屬於“施”的範圍.己所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強加給別人.總的說來,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個標準,即別人自己是否願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自己不想要的,未必是別人不需要的;勿施於人的正是擁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時的個人看法;你覺得早餐剩的包子自己不想要,但這正是旁邊乞丐難得的美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說的不是早餐剩的包子很涼了(也許會對胃不好),還有點髒,不應該施捨給別人當食物,而是不應該把你所認為的個人看法(早餐剩的包子很涼了,也許會對胃不好,還有點髒,不應該施捨給別人當食物)強加給別人欲包含個人看法,有著主觀方面的內容和含義,勿施於人的正是擁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時的個人看法.一個健全的社會包括三個方面:以憲法為核心的健全的法規體系;比較高的國民素質;有足夠的能力參與國際間的市場競爭.其中國民素質不僅包括文化知識、技術技能、體能,還包括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 社會越發達,對信用的要求越高.信用度高,成本會低.所以,倫理道德不僅是社會規範,更是社會資源. 假煙、假酒、假商標、假學歷、假數字……前段時間報道的有毒大米、有毒餅乾,假到了“禍國殃民”的程度.人們痛心疾首,深感信用資源被嚴重糟蹋. 從倫理學的角度看,“底線倫理”是最保守意義上的道德規範.你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起碼要做到不傷害別人,所謂“利己不損人”.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很難. 一個健全的社會包括三個方面:以憲法為核心的健全的法規體系;比較高的國民素質;有足夠的能力參與國際間的市場競爭.其中國民素質不僅包括文化知識、技術技能、體能,還包括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 社會越發達,對信用的要求越高.信用度高,成本會低.所以,倫理道德不僅是社會規範,更是社會資源. 假煙、假酒、假商標、假學歷、假數字……前段時間報道的有毒大米、有毒餅乾,假到了“禍國殃民”的程度.人們痛心疾首,深感信用資源被嚴重糟蹋. 從倫理學的角度看,“底線倫理”是最保守意義上的道德規範.你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起碼要做到不傷害別人,所謂“利己不損人”.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很難.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麼因,收什麼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穫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覆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裡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之後,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謠: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 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 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 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華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華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裡,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係的嚮往. 恐怖主義是美國反對的,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反對的.恐怖主義的手段之一,是將無辜者押為人質.當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時就殺害人質以示儆.美國為了警告或報復伊拉克企圖暗殺布什前總統,派飛機前往襲擊.如果擊中了那些未遂的兇手,伸張了正義,這樣的行動可以為大家認可.可是事實上殺死的都是無辜百姓.這種行動和恐怖主義何異!從反對恐怖主義出發,最後自己變成了恐怖主義者,也是因為把“己所欲,施於人”推行得過了頭. 一個美國兵被殺,美國控制的新聞機構大肆宣傳,白宮和國會反映強烈,並且立刻在外交上有所反映.而一名索馬利亞百姓被殺,新聞裡輕描淡寫地說一句,甚至連一句也不說,好像只是踩死了一隻螞蟻.人和人平等不平等,從這些比較裡可以強烈地感覺到.這種行為,決策是錯誤的. 如果當地百姓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裡就不會發生內亂和饑荒.反過來說,如果當地人不懂得或不願實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不論國際社會如何幹涉,動亂就不可能完全平息.有了這個認識,就會懂得,國際社會對索馬利亞的幫助只能限於緩解人民的痛苦,而永遠不可能是平息內戰.近年來聯合國的軍事行動十分頻繁,究竟什麼是這些行動的目的?它的界限何在?一方面應該從過去的軍事行動中汲取經驗,更重要的,是從法學、倫理學、哲學的深度上理解儒家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儒家道德的信條,經歷了兩千餘年的實踐考驗,而今愈益顯出它的哲學智慧.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看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句話,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願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顧慮的施加給別人,這是不道德的.這句話往往出現在古文中,這是古代大思想家們常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聽起來是多麼有道理,多麼正義.在我們現實社會中,也很需要這樣的胸襟,但我們誰能做到這點,誰能無私的為人民服務而從不抱怨呢?也許有這樣的人,但只是這12億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這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記得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曾說過:“社會上的各種競爭歸根是人才的競爭.”在這人與人激烈的競爭的同時,關係愈來愈遠,愈來愈陌生.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我們是父母的乖女兒,是爺爺奶奶的乖孫女,從小都是在他們的手掌上長大,從未受過任何委屈,也為幹過任何粗活,從而養成了嬌慣、自私的個性,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在學校裡,我們都很自私的,除了學習和自己應做的事之外,好像都與自己無關.我們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願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給別人,但與我們同齡的人有誰會這樣默默地承擔呢?在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醜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給別人的人,就會有無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擔下來的人.如果在我們周圍多一些承擔者少一些施加者,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會這樣疏遠了,人們自私慾也會減弱,大家都無私的為人們服務從不計較,那世界該多麼和平!我覺得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以這句話為做人的標準,國與國之間也要遵循這個道理,否則會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滿.例如在當今之世,民族國家仍是國際關係的主體,國家利益確實應該是每個國家的首要考慮.益”.也是基於這樣的思路,以所謂“無賴國家”的導彈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為藉口,美國強化了推行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而對其可能給世界安全帶來的後果不管不顧.人們不禁要問,美國在談自己的國家利益之時,是否也應考慮和尊重其它國家的利益,而不應以損害別國的利益來追求自己的絕對安全呢?當年林肯總統領導的美國聯邦政府曾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同製造“兩個美國”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在鬥爭中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美華人民在地球上佔有和居住的這片土地只能作為‘一個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不能夠作為兩個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今天,美國某些人應當從這段歷史中得到啟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們這樣的做法會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滿. 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邊人們更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來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擔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