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96282445031

    您知道嗎?元代最好的一部方誌《至順鎮江志》是為平陽人

    元代全國傑出學者--俞希魯

    --在外平陽人俞德鄰之子,全國著名學者,其著《至順鎮江志》為元代編得最好的一部地方

    宋元之際,在外平陽人眾多,他們為官為商,在外謀生,蒙元滅宋後,這些平陽籍南宋遺民不願為外族服務,保留了民族傳統氣節與仕人的風骨,留下了可歌可泣歷史故事,如俞德鄰等人,他們後人中也有許多傑出之翹楚人物,但由於時代久遠,文獻失傳,故鄉人民多有不知。

    俞希魯(1279-1368),字用中,元代溫州平陽人,僑居京口(今鎮江)。其出身世家,學識淵博,淹貫群集,為文極具才氣,當時京口之碑文,多請他作,其與青陽翼、顧觀、謝震交遊,時稱“京口四傑”。嘗為處州獨峰書院、饒州長薌書院山長,後為慶元路儒學教授,歸安(今吳興)縣丞,歷任江山縣尹、永康縣尹。至正十六年(1356)以松江府判官致仕。

    俞希魯其所編著21卷本的《至順鎮江志》,留下了元代地方政府組織、城市經濟、賦稅制度、宗教活動的第一手資料,一直以來被現代元史學者推崇為元代編得最好的一部地方誌。另著有《竹素鉤玄》20卷,《聽雨軒集》20卷。現《全元文》中存文60多篇,是元代(平陽籍在外)傑出的一位著名學者。

    俞希魯其人其事

    俞希魯的家族,來自溫州平陽,其編撰的元《至順鎮江志》,記載非常詳細,祖父俞卓南宋寶佑間任為廬江令,僑寓京口,因家焉。其父俞德鄰(1232—1293),字宗大。南宋鹹淳九年(1273)登進士第,以文章負世重望。魯國公趙葵督軍荊襄,闢為記室參軍兼諮訪籌策,甚禮重之。宋亡,元兵渡江,曾被入城的元兵抓到軍中作為人質,終不肯屈服,元兵最後只好放了他。

    入元后,他不願為朝廷效力,朝廷多次徵召,都被他拒絕了。德鄰性極孝,友好施予,學問該洽,問無不知,而寬厚樂易,深藏若虛,一時賢公卿鹹敬慕之,西皋趙公文昌贈以詩曰:"風塵京洛素衣緇,枕上羲皇目一時。五柳宅邊陶令酒,百花潭上少陵詩。三薰三沐真吾事,一笑一嚬誰汝疵。莊叟坳堂元自足,世間何許鳳凰池。”亦可見其晚年風範,所以後人認為俞德鄰的高風亮節不減陶潛,而所為詩也“恬淡夷猶,自然深遠”(四庫全書總書目提要語)。

    俞德鄰卒於至元癸已(1293),年六十二歲,著有《佩韋齋文集》十六卷(其中詩七卷)、《佩韋齋輯聞》四卷傳世。其弟俞酉發,字明叔。南宋鹹淳十年(1274)參加明經考試,為太學第一。宋亡後進入元朝,一樣隱居不仕,以詩酒自娛。他的學問很好,知識淵博,六經諸史無不涉獵。著有《傳注補遺》30卷。 俞德鄰有子四人,俞庸、俞廙、俞希魯、俞康。長子俞庸,字時中,姿貌魁梧,遇事喜歡發表言論,歷任尚服院掾史、從仕郎、吏部考功主事、尚服院都事等職,整理了其父俞德鄰的《佩韋齋文集》,於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刊行,今有故宮博物院影印元刊本、清抄本、《四庫全書》本,其著有《覆瓿集》。次子俞廙,四子康,字大中。俞希魯,是其第三子。

    俞希魯名字與其他三兄弟區別很大,這是為何所致?對此有這樣的一個故事緣由,據明宋濂《俞先生墓碑》一文所載:“至元十六年(1279),先生在娠,丹陽夢魯公與唔,若有所屬,翼日而先生出,故名曰希魯,而字則用中也”。即俞希魯出生前一日,其父俞德鄰夢見與魯國公趙葵(字南仲),如有所囑託,次日希魯出生,故特取名為“希魯”,字用中。而不同於諸兄弟的名字。

    俞希魯少而聰穎,異而常兒,嗜學強識。十五歲時父親過世,跟隨叔父酉發學習,後受學於陳公庸,二十四歲,以茂才舉,授處州獨峰書院山長,三年後移饒州長薌書院山長,復除慶元路儒學教授,任滿,赴吏部選,欲以為國子助教,以母老辭,轉任歸安(今吳興)縣丞,後任江山縣尹、又遷永康縣尹。所到皆有惠政,受民愛戴,為民稱頌。宋濂稱“先生學行尊,雖仕下位,公卿貴人皆敬禮之”。行省尊其學行,每遇大比,皆請希魯主其事任主考或同考官,所以門生學徒多而貴顯。至正十六年(1356),希魯上書請辭謝事,明年昭下,以儒林郎松江府判官致仕。明太祖定都南京後,聞知希魯為縮學名儒,聘請其去南京,顧問政教之要,不久以年老昏饋不能勝任,辭歸故里,朱元璋官其孫俞垣,俾以祿養。明、洪武元年八月二十二日(1368)卒,終年九十歲。

    俞希魯與《至順鎮江志》

    俞希魯學識淵博,見聞豐富,工於古文。其一生最主要成就就是修撰《至順、鎮江志》,21卷本的《至順、鎮江志》,留下了元代地方政府組織、城市經濟、賦稅制度、宗教活動的第一手資料,被元史學者推崇為元代編得最好的一部知名地方誌。此志成於元至順四年(1333年),元本久佚,現存本為後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此志在其他史籍中未見著錄,現存諸本亦未見署名,故清嘉慶間大學士阮元進奏《四庫未收書目》時,尚不知此書作者姓名。後經鎮江邑人柳興恩(賓叔)考訂,在明、丁元吉成化《鎮江府志》序中有云“勝國俞用中《至順志》例加精密”的記載,始確認此志作者為元代俞希魯。另外從《金壇縣誌》發現俞希魯所撰《許段橋記》一文有這樣一段話“餘嘗添修郡乘,雖堯塘有橋,而其時........”“餘嘗添修郡乘”這句話,這就是俞希魯自己撰修《至順鎮江志》的最好證明。

    此志編例多從宋[嘉定]《鎮江志》。 卷首:郡縣表(州部、郡國、縣邑),官制表(封君、刺史、太守、參佐、宰貳、司屬、學職、將佐、寓治);卷一:地理(敘郡、子目);卷二:地理(城池、坊巷、鄉都、橋樑、道路、津渡、子目);卷三:風俗(子目、歲時),戶口(土著、僑寓、單貧、僧、道);卷四:土產(谷、布帛、飲食、器用、花、果、蔬、藥、草、竹、木、畜、禽、獸、魚、蟲);卷五:田土(總屬、官民、荒熟、輸復);卷六:賦稅(常賦、土貢、子目、造作、孳息、子目、寬賦);卷七:山水(山、沙、洞、水、河、湖、港、浦、瀆、潭、洲、蕩、陂、塘、池、泉、井、海、潮);卷八:神廟(祠、廟);卷九:僧寺(寺、院、庵);卷十:道觀(宮、觀、院庵);

    卷十一:學校(蒙古字學、儒學、醫學、陰陽學),兵防(教場、營寨屯);卷十二:古蹟(園圃、居宅、陵墓);卷十三:宮室(宮、樓、觀、臺、閣、亭、堂),公廨(壇、治所、倉、庫、務、驛傳、院、局、場、囹圄),廩祿(俸錢、祿米、職田),公役(胥吏、皂隸、戶役、力役、庸役、雜役);卷十四:封君(漢、後漢、吳、晉、陳、宋);卷十五:刺守(宋太守、元刺史),參佐(宋通判以下、元同知以下);卷十六:宰貳(錄事司、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卷十七:司屬(元司獄以下),學職(蒙古字學、儒學、醫學、陰陽學),將佐(宋都統制以下、元鎮守萬戶以下),寓治(宋總領所以下、元行大司馬以下);卷十八:人才(科舉、仕進、節義);卷十九:人才(孝友、隱逸、方外);卷二十:雜錄(天文、祥異、地理、郡事、人物、姓氏、文事);卷二十一:雜錄(武事、刑罰、談笑、考古、拾遺)。

    以上所列目錄雖經改易,後人認為,其然仍不免有些蕪雜,眉目未清。其實這與俞希魯無關。清代目錄學家週中孚考證後認為:這是後代傳鈔者不明體例,誤以子目升作大目,以致門類複雜,體系不夠精確。《至順鎮江志》在眾多的古方誌中,有它自身的價值和特點。首先,它很注重社會經濟方面的記載,如當時的土地分配、賦稅徵收、土產貢物等,書中均有詳述。其次,它還明確記載了基督教徒(也裡可溫)和伊斯蘭教徒(回回人)在鎮江的事蹟。是研究中國宗教史、民族史重要資料。

    《至順鎮江志》是現存鎮江古方誌中較完整的一部。體例雖多據宋志,但記事、考證遠較宋志精密,對歷代興亡史事,記載詳備。元時,鎮江府為江南財賦繁富之區,故於“田土”“賦稅”諸門中許多數字都詳加記載,而於“物產”“土貢”門內,遍引《說文》、《廣雅》、《方言》、《本草圖經》諸書,羅列名狀,詳解細述。此外且多存民族、宗教史料及地方珍貴文獻多種。阮元在《四庫未收書提要》中說:“此書自明以來,藏書家都無著錄,真是一部難得見到的藏書。今重加校訂繕寫,以供研究京口歷史的人作參考。其價值可與袁桷的《四明志》相媲美。”

    《至順鎮江志》中有關溫州記載

    宋、元時代,有不少溫州(永嘉)人在蘇南鎮江一帶外放做官及寓居經商,是非常有名的。而俞希魯編篡的《至順鎮江志》裡面記載不少永嘉(溫州)人參與鎮江、常熟、蘇州等地方公益事業,可見宋、元時代溫州(永嘉)人在蘇南一帶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

    民國年間,溫州先賢黃群等編撰了《敬鄉樓叢書》,後記提到:“宋元之際,吾鄉之流寓姑蘇以文學稱者,俞先生德鄰,鄭先生東、採,張先生著,皆平陽人。俞、張兩先生皆自署永嘉者,以從古郡名也。” 《至順鎮江志》裡載,蘇景瑺,字國珍,永嘉人,徙居京口,宋國學內捨生,寶佑四年登進士第,授迪功郎,萬安軍軍學教授,官至朝奉郎,太府寺丞,歸附後杜門不仕,自號芝山逸人,卒年六十六,有文集十卷。周夢震,字亨甫,永嘉平陽人,居京口,宋嘗請漕舉,歸附後不仕,卒。顯然當時有一批溫州文人寓居鎮江。

    溫州人現代經商舉世聞名,古代是否也是如此?而早在元《至順鎮江志》也有所記載,俞希魯寫到鎮江城內“八大寺”之一彌陀寺時,就說是元至元十六年(1279),永嘉(溫州)人張氏舍宅建寺,供奉阿彌陀佛。這種記錄既是肯定了捐獻是光彩慈善事業,也讓人得知元代的溫州(永嘉)商人已懂得透過群體有意識的公益之舉回報社會,擴大在寓居地的認同,以求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領域產生的影響。

    縱觀俞希魯的一生,其是與蒙元王朝相始終的,他出生於元代統一中國第四年,卒於明代建國之元年,九十年間近一個世紀,俞希魯是元代興亡的歷史見證人,所以明代學者宋濂在其《俞先生墓碑》中稱:“少觀其初,壯逢其康,九十年間,見其興亡。事功失得,可悲可喜。誰實使然?肉食多鄙。豈不得位,位與才違,微出緒餘,為世吏師。嘉績如雲,道則在此。奧論宏言,著與千祀,......”文中一則讚揚其年長九十,與國同壽,再則惋惜其生不逢時,未能與才位相稱,做出一番更大的事業,這個評價對於俞希魯而言,還是比較公允的。

    以俞希魯事蹟與家族以及一生傑出成就,對今天的平陽人而言,我們不應該忘記他,應該更加珍惜與挖掘其生平事蹟與傑出貢獻,要以豐富的文史知識,嚴謹的考證,書寫歷史背後的真實。總之,俞希魯(家族)是元代平陽在外少有的一位傑出著名學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春天小草的句子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