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根鐵索,伸直身軀,顫巍巍地橫跨於江河兩岸,歷經風雨滄桑,容顏雖老,風采依然。
幾塊木板,平身俯首,鋪陳在鐵索之上,伴隨兩岸花開花落,見證無數行人的腳步,雖幾經更換,卻豪情不減。
鐵索橋,橫跨河流兩岸,連線古今歷史。
走進蘆山河上的鐵索橋,用目光打量百年遺存的鐵索,用心靈觸控河流上的勝景。
Sunny照耀下,蘆山縣境內雪山上的雪慢慢融化,化成汩汩細流,沿著大川河向下奔騰,經過玉溪河——蘆山河——青衣河……
“立柱作墩,懸索為橋,始為竹索,後為鐵索。”
橋,是連線兩岸必要的工具。
在這條長長的河流中,出現過竹索、石墩、鐵索等不同的橋。
如今,高大雄偉的公路橋已並不少見,但蘆山境內的河流中,留存眾多的鐵索橋,仍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通道。
連線兩岸的紐帶
7月6日,一場暴雨將鎮西山清洗了一遍,山林在Sunny的撫摸下,顯得更加蒼翠。
蘆山縣龍門鄉五星村(原屬升隆鄉)村民王寧騎著摩托車到河對面的王家村辦事。來到河邊,一條鐵索橋橫跨於河流之上,對岸就是王家村。
橋對面,已經有幾個年輕人騎著摩托車過來,王寧將摩托車停在橋墩處,等待著。
王寧所過的鐵索橋叫“升恆鐵索橋”,據《蘆山縣誌》記載,在治東十二里,舊名龍門渡,明朝以竹索為橋,因為很多人過河時容易墮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永定為渡。後於光緒七年(1881年)由縣人募捐改建為鐵索橋,跨度90餘米,橋寬1米多,高10餘米,九底四欄,每節鐵索長25—30釐米,鏈組2釐米,兩岸石砌橋臺,用以鎖定鐵索,臺上建橋門,東臺為重簷飛閣,西臺為歇山頂,東西橋臺各置石獅石象一對,橋門建築頗具特色,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稱,牌坊和亭屋相結合……構架式的中國建築,變化靈活,四川蘆山升恆橋門,便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惜屢經風霜,橋門建築面多已破敗,西臺橋基呈現裂縫。
如今,茅以升筆下的景象已不復存在,鐵索橋東西兩臺僅存石獅和石象各一對,但石象已經殘缺不全。但升恆鐵索橋仍然承擔著連線五星村和王家村的歷史重任。
“蘆山河上的鐵索橋還有很多,往上走還有龍虎山鐵索橋、壽相橋等。”熱衷於蘆山縣本土歷史文化研究的呂國賓說,“往大川方向走,還有更多的鐵索橋。”
走上鐵索橋,踏著厚實的木板,雖然有些微微搖晃,但對於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王榮來說,“踏上鐵索橋,感覺很安全”。
隨後,呂國賓又來到幾公里外的龍門鄉龍虎山鐵索橋和寶盛鄉壽相橋。
如今,這些鐵索橋都還承擔著連線兩岸的重任。
橫貫古今的線條
逆流而上,龍門鄉龍虎山下,一座鐵索橋孤零零立於蘆山河上,四個大石墩支撐著橋面。橋長160米,寬1.4米。鐵索橋一頭連著幾家農戶,另一頭因為低於村莊很多,於是設計者就設計了一個碩大的石墩。
“龍虎山鐵索橋又叫華萼橋或龍門鐵索橋。”呂國賓介紹說,據《蘆山縣誌》記載,此橋是清光緒七年(1881年),原清源鄉任家壩任氏兄弟捐建的,當時兩岸橋臺建有八角涼亭。1966年,此橋被特大洪水沖毀,後由人民政府在原橋址上游半里處另建一橋,九底四欄。
如今的鐵索橋就是1966年的遺存,八角亭已然不見。走在橋上,看著粗大的鐵索,腳踏木板,耳畔響起隆隆水聲,當年橋上駱繹不絕的行人彷彿就在眼前閃現。
橋墩下,幾個小孩子正在嬉戲。橋上,偶爾有人經過。
現在,鐵索橋下游50米處已經修建了一座水泥公路橋,各種車輛可以自由通行。
“在百餘年間裡,龍虎山鐵索橋承擔了它作為連線兩岸交通的歷史重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呂國賓說。
四個大橋墩,矗立河中,彷彿在講訴著鐵索橋曾有的輝煌。
專家筆下的典範
沿著蘆山河經過龍門鄉,穿過一條小小的峽谷,20多分鐘後,進入寶盛鄉境內,遠遠地就看到一座鐵索橋橫跨在河面上。
公路兩旁的冷杉、銀杏鬱鬱蔥蔥,成為天然的遮陽傘,有村民正在樹下乘涼。蘆山河兩岸的高山上,一層薄霧淡淡包裹著山頂。道路上方,時有突出的山崖懸在路旁,頗有氣勢。
幾個村民揹著柴火,從公路上走上鐵索橋,走向對面的寶盛鄉玉溪村。
“中國許多橋樑,往往在橋上或橋頭上構建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橋上構築建築物,起自木橋的防腐和壓基作用,後成為橋與建築的結合物。橋頭構築建築物,是作為橋樑出入口的標誌,併兼有襯托、拱衛和裝飾橋樑的作用。”呂國賓說。
鐵索橋的兩頭本有青瓦黃磚房,是三層飛簷的木質廊房,做工精美,可惜後來被毀。固定鐵索的橋臺由條石搭建,依附條石而生的青苔給橋增加了幾許古樸質感。橋面由木板鋪成,由於常年有人行走,木板的稜角已經被磨得圓滑。行走橋上,只是微微地晃悠,並不讓人眩暈。
過橋,從橋樓中穿過,沿臺階而下,便是壽相橋的橋碑。
壽相橋建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跨度70米,東西橋臺建有橋廊及石刻牌坊,頗為壯觀。壽相橋與安瀾竹索橋、瀘州龍力螭橋、大渡河瀘定橋同為四川的四大古橋。在中國古橋史上,也有一席之地。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中稱:四川蘆山魚戲河(即玉溪河)壽相橋,橋建築雖已破敗,但風姿獨存,想當年飛簷列欞,丹艧輝明,氣象偉傑,當不下於瀘定橋。
據說,壽相橋下有一個很大的水沱,經年碧水清澈,魚兒漫遊。沿著石階步步上行,人倒影在水中。夜晚,月光明媚,與水中之月交相輝映,別有韻味。但隨著電站建設,玉溪河水漸小,這樣的場景極難再現了。不過,壽相橋旁的橋碑上,還有一副對聯描述此景: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踏鏡中梯。
橋碑為三重簷五開間,正中的開間書寫著大大的“壽相橋”三字。兩旁的開間本為建橋銘和捐款名錄,但因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過,間隔條柱上的對聯、戲文雕刻還清晰可見。
壽相橋的由來,與在此居住的高氏家族相關。高家後人高在均介紹說,該橋為先祖高舒氏牽頭所建。
1875年,玉溪河因雨水暴漲,沖垮了玉溪村上的橋。橋樑被毀,不僅影響到玉溪村民的出行,更影響到茶馬古道上的客商來往。高舒氏帶頭拿出家財,過往的客商又積極捐資。很快,橋樑就修建好了。
時任四川雅州太守的黃雲鵠聽聞,感動於高舒氏的功德,欣然題下“壽相橋”贈予該橋。壽相,本是相術用語,指主長壽的形象特徵,黃雲鵠以此祝願高舒氏健康長壽。
“為善最樂”,橋碑上的這幾個字,正是對當地村民的讚揚之詞。
傳統文化的載體
升恆鐵索橋和壽相橋,都成為茅以升筆下的橋樑建築典範,而壽相橋成為四川古橋的代表之一,必然有它的特點。
“原因在於橋碑上的精美石雕。”呂國賓說,“升恆鐵索橋的石雕我們無法看到,但壽相橋上的石雕能證明這點。”
壽相橋上的石雕均以戲文為主,其中尤以《雙眼公主》最為著名。
畫面雖以方為框,造像卻以“圓”為形,衣紋、兵器等物線條多為弧線,加之凸出的塊面,構成了方圓相濟的爭戰圖。畫面以圓破方——刀、翎、箭,均以弧線破出框外,使呆滯中又見活筆。
《雙眼公主》描繪的是一場戰鬥的畫面,表現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因戰鬥相識相愛的故事——主角是歷史名將狄青與一位異族公主。
這些戲雕人物大則十多釐米,小則幾釐米,體形勻稱,神態優美,雖經一百多年的風雨,至今儲存完好。
明、清以來,四川戲曲進一步發展並和民間雕刻相融合,形成了遍佈城鄉、格高藝絕的民間戲雕這一藝術形式,其工藝水平、藝術成就、文物價值均堪稱蜀中藝苑瑰寶。
看完精美的戲雕,呂國賓說,有專家分析,玉溪村的戲雕盛行,和當時的大環境有關。清初,社會生活發生急劇變化,社會環境的安定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促進了戲曲的繁榮;傳統的花卉魚獸紋樣已不能滿足日趨繁複的裝飾需要,戲曲雕刻自然成了建築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故事的美醜善惡、忠奸賢愚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潛在意識,甚至成為他們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如今,壽相橋橋碑上的戲雕已經成為後人研究四川戲曲、古人社會、價值觀等的重要文物。
點綴山水的勝景
橋,是架設於山水之間的建築物,它長期屹立於山水之中,也就成為點綴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員。
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會有橋,橋樑本身也是實用與藝術的融合體。
鐵索橋的凌空、橋碑的韻味、橋頭建築的涵影等,都搖曳著藝術的風采。
“你看,鐵索橋!”遊客從飛仙關出發,沿著青衣江——蘆山河——玉溪河,逆流而上,在這條河水奔騰的河流兩岸,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看到橫跨河上的鐵索橋。
站在鐵索橋旁,看著絡繹不絕的行人和車輛(腳踏車和摩托車),呂國賓靜靜地凝視了幾分鐘才拿出相機拍攝:“這麼粗、這麼長的鐵鏈當初是如何架設起來的呢?”
古代如何造橋?呂國賓查閱有關史料後大概清楚了古人造橋的經過。
鐵索橋,也稱吊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橋樑。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建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中國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繫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繫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
望著奔騰的河水,面前彷彿出現了民工們正喊著“號子”修築鐵索橋的場景。
在中國,橋樑是一條意味深長的文化紐帶,它連線著此岸和彼岸,從而引申各種含義。
這些鐵索橋建設的主持者和“工程師”,名字早已被人忘記,還有更多的橋工也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不過,鐵索橋還在,無數人在鐵索橋的呵護下走過漫長的歲月,這就是最好的紀念。
龍門鐵鎖橋來自三百年前,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因渡河不及時,大渡河兩岸經常漲水!
幾根鐵索,伸直身軀,顫巍巍地橫跨於江河兩岸,歷經風雨滄桑,容顏雖老,風采依然。
幾塊木板,平身俯首,鋪陳在鐵索之上,伴隨兩岸花開花落,見證無數行人的腳步,雖幾經更換,卻豪情不減。
鐵索橋,橫跨河流兩岸,連線古今歷史。
走進蘆山河上的鐵索橋,用目光打量百年遺存的鐵索,用心靈觸控河流上的勝景。
Sunny照耀下,蘆山縣境內雪山上的雪慢慢融化,化成汩汩細流,沿著大川河向下奔騰,經過玉溪河——蘆山河——青衣河……
“立柱作墩,懸索為橋,始為竹索,後為鐵索。”
橋,是連線兩岸必要的工具。
在這條長長的河流中,出現過竹索、石墩、鐵索等不同的橋。
如今,高大雄偉的公路橋已並不少見,但蘆山境內的河流中,留存眾多的鐵索橋,仍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通道。
連線兩岸的紐帶
7月6日,一場暴雨將鎮西山清洗了一遍,山林在Sunny的撫摸下,顯得更加蒼翠。
蘆山縣龍門鄉五星村(原屬升隆鄉)村民王寧騎著摩托車到河對面的王家村辦事。來到河邊,一條鐵索橋橫跨於河流之上,對岸就是王家村。
橋對面,已經有幾個年輕人騎著摩托車過來,王寧將摩托車停在橋墩處,等待著。
王寧所過的鐵索橋叫“升恆鐵索橋”,據《蘆山縣誌》記載,在治東十二里,舊名龍門渡,明朝以竹索為橋,因為很多人過河時容易墮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永定為渡。後於光緒七年(1881年)由縣人募捐改建為鐵索橋,跨度90餘米,橋寬1米多,高10餘米,九底四欄,每節鐵索長25—30釐米,鏈組2釐米,兩岸石砌橋臺,用以鎖定鐵索,臺上建橋門,東臺為重簷飛閣,西臺為歇山頂,東西橋臺各置石獅石象一對,橋門建築頗具特色,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稱,牌坊和亭屋相結合……構架式的中國建築,變化靈活,四川蘆山升恆橋門,便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惜屢經風霜,橋門建築面多已破敗,西臺橋基呈現裂縫。
如今,茅以升筆下的景象已不復存在,鐵索橋東西兩臺僅存石獅和石象各一對,但石象已經殘缺不全。但升恆鐵索橋仍然承擔著連線五星村和王家村的歷史重任。
“蘆山河上的鐵索橋還有很多,往上走還有龍虎山鐵索橋、壽相橋等。”熱衷於蘆山縣本土歷史文化研究的呂國賓說,“往大川方向走,還有更多的鐵索橋。”
走上鐵索橋,踏著厚實的木板,雖然有些微微搖晃,但對於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王榮來說,“踏上鐵索橋,感覺很安全”。
隨後,呂國賓又來到幾公里外的龍門鄉龍虎山鐵索橋和寶盛鄉壽相橋。
如今,這些鐵索橋都還承擔著連線兩岸的重任。
橫貫古今的線條
逆流而上,龍門鄉龍虎山下,一座鐵索橋孤零零立於蘆山河上,四個大石墩支撐著橋面。橋長160米,寬1.4米。鐵索橋一頭連著幾家農戶,另一頭因為低於村莊很多,於是設計者就設計了一個碩大的石墩。
“龍虎山鐵索橋又叫華萼橋或龍門鐵索橋。”呂國賓介紹說,據《蘆山縣誌》記載,此橋是清光緒七年(1881年),原清源鄉任家壩任氏兄弟捐建的,當時兩岸橋臺建有八角涼亭。1966年,此橋被特大洪水沖毀,後由人民政府在原橋址上游半里處另建一橋,九底四欄。
如今的鐵索橋就是1966年的遺存,八角亭已然不見。走在橋上,看著粗大的鐵索,腳踏木板,耳畔響起隆隆水聲,當年橋上駱繹不絕的行人彷彿就在眼前閃現。
橋墩下,幾個小孩子正在嬉戲。橋上,偶爾有人經過。
現在,鐵索橋下游50米處已經修建了一座水泥公路橋,各種車輛可以自由通行。
“在百餘年間裡,龍虎山鐵索橋承擔了它作為連線兩岸交通的歷史重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呂國賓說。
四個大橋墩,矗立河中,彷彿在講訴著鐵索橋曾有的輝煌。
專家筆下的典範
沿著蘆山河經過龍門鄉,穿過一條小小的峽谷,20多分鐘後,進入寶盛鄉境內,遠遠地就看到一座鐵索橋橫跨在河面上。
公路兩旁的冷杉、銀杏鬱鬱蔥蔥,成為天然的遮陽傘,有村民正在樹下乘涼。蘆山河兩岸的高山上,一層薄霧淡淡包裹著山頂。道路上方,時有突出的山崖懸在路旁,頗有氣勢。
幾個村民揹著柴火,從公路上走上鐵索橋,走向對面的寶盛鄉玉溪村。
“中國許多橋樑,往往在橋上或橋頭上構建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橋上構築建築物,起自木橋的防腐和壓基作用,後成為橋與建築的結合物。橋頭構築建築物,是作為橋樑出入口的標誌,併兼有襯托、拱衛和裝飾橋樑的作用。”呂國賓說。
鐵索橋的兩頭本有青瓦黃磚房,是三層飛簷的木質廊房,做工精美,可惜後來被毀。固定鐵索的橋臺由條石搭建,依附條石而生的青苔給橋增加了幾許古樸質感。橋面由木板鋪成,由於常年有人行走,木板的稜角已經被磨得圓滑。行走橋上,只是微微地晃悠,並不讓人眩暈。
過橋,從橋樓中穿過,沿臺階而下,便是壽相橋的橋碑。
壽相橋建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跨度70米,東西橋臺建有橋廊及石刻牌坊,頗為壯觀。壽相橋與安瀾竹索橋、瀘州龍力螭橋、大渡河瀘定橋同為四川的四大古橋。在中國古橋史上,也有一席之地。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中稱:四川蘆山魚戲河(即玉溪河)壽相橋,橋建築雖已破敗,但風姿獨存,想當年飛簷列欞,丹艧輝明,氣象偉傑,當不下於瀘定橋。
據說,壽相橋下有一個很大的水沱,經年碧水清澈,魚兒漫遊。沿著石階步步上行,人倒影在水中。夜晚,月光明媚,與水中之月交相輝映,別有韻味。但隨著電站建設,玉溪河水漸小,這樣的場景極難再現了。不過,壽相橋旁的橋碑上,還有一副對聯描述此景: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踏鏡中梯。
橋碑為三重簷五開間,正中的開間書寫著大大的“壽相橋”三字。兩旁的開間本為建橋銘和捐款名錄,但因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過,間隔條柱上的對聯、戲文雕刻還清晰可見。
壽相橋的由來,與在此居住的高氏家族相關。高家後人高在均介紹說,該橋為先祖高舒氏牽頭所建。
1875年,玉溪河因雨水暴漲,沖垮了玉溪村上的橋。橋樑被毀,不僅影響到玉溪村民的出行,更影響到茶馬古道上的客商來往。高舒氏帶頭拿出家財,過往的客商又積極捐資。很快,橋樑就修建好了。
時任四川雅州太守的黃雲鵠聽聞,感動於高舒氏的功德,欣然題下“壽相橋”贈予該橋。壽相,本是相術用語,指主長壽的形象特徵,黃雲鵠以此祝願高舒氏健康長壽。
“為善最樂”,橋碑上的這幾個字,正是對當地村民的讚揚之詞。
傳統文化的載體
升恆鐵索橋和壽相橋,都成為茅以升筆下的橋樑建築典範,而壽相橋成為四川古橋的代表之一,必然有它的特點。
“原因在於橋碑上的精美石雕。”呂國賓說,“升恆鐵索橋的石雕我們無法看到,但壽相橋上的石雕能證明這點。”
壽相橋上的石雕均以戲文為主,其中尤以《雙眼公主》最為著名。
畫面雖以方為框,造像卻以“圓”為形,衣紋、兵器等物線條多為弧線,加之凸出的塊面,構成了方圓相濟的爭戰圖。畫面以圓破方——刀、翎、箭,均以弧線破出框外,使呆滯中又見活筆。
《雙眼公主》描繪的是一場戰鬥的畫面,表現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因戰鬥相識相愛的故事——主角是歷史名將狄青與一位異族公主。
這些戲雕人物大則十多釐米,小則幾釐米,體形勻稱,神態優美,雖經一百多年的風雨,至今儲存完好。
明、清以來,四川戲曲進一步發展並和民間雕刻相融合,形成了遍佈城鄉、格高藝絕的民間戲雕這一藝術形式,其工藝水平、藝術成就、文物價值均堪稱蜀中藝苑瑰寶。
看完精美的戲雕,呂國賓說,有專家分析,玉溪村的戲雕盛行,和當時的大環境有關。清初,社會生活發生急劇變化,社會環境的安定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促進了戲曲的繁榮;傳統的花卉魚獸紋樣已不能滿足日趨繁複的裝飾需要,戲曲雕刻自然成了建築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故事的美醜善惡、忠奸賢愚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潛在意識,甚至成為他們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如今,壽相橋橋碑上的戲雕已經成為後人研究四川戲曲、古人社會、價值觀等的重要文物。
點綴山水的勝景
橋,是架設於山水之間的建築物,它長期屹立於山水之中,也就成為點綴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員。
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會有橋,橋樑本身也是實用與藝術的融合體。
鐵索橋的凌空、橋碑的韻味、橋頭建築的涵影等,都搖曳著藝術的風采。
“你看,鐵索橋!”遊客從飛仙關出發,沿著青衣江——蘆山河——玉溪河,逆流而上,在這條河水奔騰的河流兩岸,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看到橫跨河上的鐵索橋。
站在鐵索橋旁,看著絡繹不絕的行人和車輛(腳踏車和摩托車),呂國賓靜靜地凝視了幾分鐘才拿出相機拍攝:“這麼粗、這麼長的鐵鏈當初是如何架設起來的呢?”
古代如何造橋?呂國賓查閱有關史料後大概清楚了古人造橋的經過。
鐵索橋,也稱吊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橋樑。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建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中國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繫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繫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
望著奔騰的河水,面前彷彿出現了民工們正喊著“號子”修築鐵索橋的場景。
在中國,橋樑是一條意味深長的文化紐帶,它連線著此岸和彼岸,從而引申各種含義。
這些鐵索橋建設的主持者和“工程師”,名字早已被人忘記,還有更多的橋工也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不過,鐵索橋還在,無數人在鐵索橋的呵護下走過漫長的歲月,這就是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