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零仃洋

    七絕是近體詩,也是格律詩,當然要遵循起承轉合的規律。近體詩的章法是起承轉合,它對所有近體詩的體裁都是適用的。甚至,對於填詞,寫曲,以及寫作古體詩,包括辭賦等都是具有很高價值的。只是,要尊重這種規律,不拘泥起承轉合的框架,不同的形式,不用的運用。即使同一體裁中,關於章法的運用也是可以靈活掌握的。對於七絕而言,也很好理解,一般的來講,七言四句,每句分別對應著就是起承轉合的應用。

    杜甫的絕句也是這樣。試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為例。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開始一起一承,表現出天上的春色,而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透過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轉化為眼前的實景,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

  • 2 # 潦草東君郝書許

    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我不知道答案,而是為了釐清事實。

    為什麼這麼說呢?難道詩詞不都是有起承轉合的嗎?

    我認為,文無定法,雖然起承轉合是大多數詩詞都遵循的創作規則,但並不代表所有的詩詞都遵從這一規則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這首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從這首詩,我們不難看出它的每一句都是一個獨立的風景,是沒有起承轉合可言的。

    詩人杜甫就像一個丹青妙手,在一張乾淨的宣紙的一角先畫一棵翠綠的柳樹,然後添上兩個唱歌的黃鸝,跟著又在天空的一角畫上一行飛翔的白鷺,然後畫一間有門有窗的房子,從窗子裡可以看到西山山嶺之上千年不化的積雪,從門口有看到江面上停靠著的從萬里之遙駛來的東吳之船……

    他透過詩句的兩兩對仗,共同營造了一幅意境圖畫。那麼這幅圖之間的風景之間有承接關係嗎?個人認為是沒有。有哪個風景總結了其他幾個風景得出結論嗎?同樣沒有。雖然作者透過視線所見讓詩中場景先後出現,但各個場景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鍵存在,而所謂的起承轉合,則是句與句之間要有邏輯脈絡聯絡的,起句之後,承句要對起句進一步細化描摹的,然後轉句筆鋒一頓轉入由起承的場景描摹帶來的觀感,合句得出結論,這才是起承轉合之法。如: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就是符合最明顯的起承轉合之法的。對比與此,杜甫這首絕句一看即知是不遵循這一模式的。需要說明的是,這首詩雖然不遵循此法,但卻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意蘊之美。

    全詩雖然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春天看到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所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是複雜的,有失落有希望,有歡快明麗卻又充滿沉鬱,是一種徘徊迷茫的情緒,並無什麼轉換的結果。這首詩的詩意只是杜甫表達了自己的情緒而已。所以,個人認為這首詩不能隨意套用詩詞創作的起承轉合模式,否則很是牽強。

    杜甫的這首絕句,應該算是採用“碎瓊亂玉一線穿”的寫作手法把四個毫無關聯的不同景物,信手拈來為自己情感服務而已。

    所以個人認為,我們學習詩詞創作,要明白起承轉合只是詩詞常用的結構模式,但並不是唯一的結構模式,我們要有開闊的思維,不要讓之侷限於固定的模式,然後使得自己的作品陷入固定模式,顯得呆板造作。

    我們還可以嘗試多種結構模式,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自然和諧,僅此而已。

  • 3 # 孫土焱

    起承轉合是格律詩最其馬的規律。是處學者一定要掌握的作詩方法。然而,它不是作詩唯一方法。諳熟此道的作者可以就熟駕輕,往往能妙筆生花,裁雲鏤月,合大道於天然。俗話說得好,條條大道通羅馬是也。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即是鮮明的範例。所以說,創作手法花樣翻新,不拘一格,是初學者應該知道的。再舉一例:

    題八詠樓

    宋 · 李清照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鄙人就不囉嗦了。看看我的詩作 吧:

    醉酒

    夭桃月地弄花蔭,詩酒生涯老病身;

    星斗花間歌舞炫,屏山潑墨醉和春。

    最新推出詩集《華翰雕龍》,是前不愧古 人、後不愧今人的上乘精品力作。書在京東、甲虎、噹噹網店、全國部分新華實體書店等均有銷售。二書名輸入百度即可找到。

  • 4 # 老街味道

    問題:請問格律詩佈局一定要起承轉合嗎?那麼杜甫的絕句有起承轉合嗎?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前言

    關於作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之口說:

    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

    起承轉合是詩文創作的章法,通篇佈局分起、承、轉、合四個部分。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詩,都可以用起承轉合去套,例如杜甫的絕句就不適合。

    一、何謂起承轉合

    楊載在《詩法家數》中專門講解了起承轉合:

    起,破題:或對景興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捲浪,勢欲滔天。承,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轉,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合,結句:或就題結或開一步,或繳前聯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

    楊載說的起承轉合,是以五律或者七律為例子,因此寫道頷聯、頸聯,用在絕句上,類似於第二句和第三句。

    不過,絕句的第三句的轉,與七律或者五律的轉不太一樣。

    二、起承轉合的詩例

    溫庭筠的五律《送人東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顏。 

    首聯出句寫景起興,對句破題:好友離開。

    頷聯承接,繼續寫秋景,但是寫的地點轉移到了目的地。

    頸聯轉為抒情,孤身而歸,舊友凋零。

    尾聯還是抒情,照應首句的離別,為將來的重遇而憧憬。

    杜牧的絕句《泊秦淮》也是起承轉合的一個例子: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首句寫景起興,次句寫景物之中的人,乘舟停泊在秦淮河上的酒家邊。第三句轉折,突兀地寫了一個歌女,尾句和第三句是倒裝之法,在第四句解釋了第三句:因為聽到了後庭花才知道歌女不知亡國之恨。

    絕句妙在第三句的轉,和五律七律第三聯的情景的轉換不同,其實更像第七句的作用。

    三、不可以起承轉合之法求之

    杜甫《秋興八首·之五》: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清朝學者吳喬評價這首詩時說到: 

    此詩前六句皆是興,結以賦出正意, 不可以起承轉合之法求之也。《圍爐詩話》

    這首詩與普通的起承轉合不同:前六句都是寫景,用比興之法追憶過去的繁華,後兩句用賦筆結束,作今昔之比。

    楊載在《詩法家數》也說過類似的意思:

    有前六句俱若散緩,而收拾在後兩句者。

    例如李商隱的七律《淚》

    永巷長年怨羅綺,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唐體餘編》評價這首詩說:“六句實賦,似是正面,結句一筆翻落,化實為虛,局法奇甚。“

    李商隱這首七律《淚》前六句用賦筆寫關於淚的故事,第七句鋪墊一下,第八句表達詩人自己的看法。整首詩的”轉“其實在最後一句。這也不是通常的起承轉合。

    這類詩,不是分成四個部分,而是兩個部分。

    四、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的這首絕句沒有題目,只是寫了四句景物,如同楊載在《詩法家數》說的

    有前六句俱若散緩....

    杜甫這首詩,四句都是寫景,有遠景有近景,也沒有“收拾在後兩句者”,杜甫的心中做何感想,並沒有特別清晰的表達。需要讀者根據杜甫的環境與時代去聯想。

    前兩句比較溫馨,後兩句景語中透露出低沉的情感,詩人選擇的修飾語(千秋、萬里)和中心語(雪、船)都會影響讀者的感受。

    這首詩的寫法,也不能歸為普通的起承轉合。

    結束語

    明朝的李東陽在《 麓堂詩話》中說:

    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為之,則撐拄對待,四方八角,無圓活生動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從容閒習之餘,或溢而為波,或變而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強致也。

    詩人不一定要拘泥於起承轉合這個框框內,畢竟不是科舉考試貼詩與八股文。而古人作詩也不是完全套在起承轉合之中。

    我們在欣賞古人作品時,也不需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問題。在自己創作時,也可以嘗試一下,作詩其實是可以多種形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濓川先生指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