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塔”字,這個字以前沒有,後來在魏晉年間因為佛經的翻譯而造出這麼一個字。
其次,東漢初,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許多佛教典籍陸續被翻譯成漢語。由於佛教是一個外來的完整的宗教體系,其中不少內容,漢語字型檔裡難以找出恰當、吻合的書寫形式來表現,為了適應這一情況,人們需要創造。於是,在龐大的漢字家族中又增添了一些新“成員”。
這些漢字現在人們一般已經不知道它們的來歷,舉例如下:
佛。“佛”在《詩經》中是輔佐的意思,後來出現在連綿詞“彷彿”中,都和佛教的“佛”沒有任何意義上的聯絡。而“佛陀”是古吐火羅文“but”的音譯,在佛經中一般作為釋迦牟尼的尊稱;“佛”則是“佛陀”的簡化,泛稱一切能做到“覺行圓滿”的修行者。
菩薩。這是“菩提薩(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薩”指能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釋。這是梵語“sakya(釋迦)”的音譯簡稱,釋迦是種族姓。東晉以後,中國僧人法名都統一以“釋”為姓,而“釋子”、“釋迦子”也就成了佛教出家信徒的統稱。
梵。這是梵語俗語“brahman”的音譯簡稱。“梵”的本義是清淨、寂靜、離欲,後來指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如梵典、梵剎;或指印度等地的事物,如梵土、梵字。
魔。這是梵語“mara”的音譯簡稱。漢語本來沒有“魔”字,開始翻譯佛典時,人們只好借用“磨”字表示。“mara”的本義是擾亂、破壞、障礙,指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漢語所說的“魔鬼”來源於佛家所謂的“四魔”之一的“死魔”,後來產生了一批由“魔”構成的詞:魔王、魔界、魔宮、魔道、魔戒、魔力、魔術、魔法等。
懺。這是梵語“ksama”的音譯簡稱,也是譯經時造的新字。“ksama”的本義是請求別人寬恕,以求改過。“懺悔”在佛教中是一種規定的儀則。“懺”字現在簡化為“懺”。
塔。漢字原本沒有“塔”字,它是魏晉以後造出的。“塔”的梵文是“tupa”,原指半圓覆缽形的大土冢。
袈裟。這是這是梵語“kasaya”的音譯,袈裟指佛家的法衣。
缽。這是梵語“patra”的音譯簡稱,缽指僧人吃飯用的器皿。
剎那。這是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
彼岸。“彼”是梵語“para”的音譯,佛家中的“彼岸”指得到正果的最高境界。
茉莉。這是梵語“malika”的音譯簡稱,出產於印度的一種花,佛經裡最初翻譯成“抹莉”。
蘋果。這是梵語“bimbara”的音譯,最初翻譯成“頻果”。
首先是“塔”字,這個字以前沒有,後來在魏晉年間因為佛經的翻譯而造出這麼一個字。
其次,東漢初,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許多佛教典籍陸續被翻譯成漢語。由於佛教是一個外來的完整的宗教體系,其中不少內容,漢語字型檔裡難以找出恰當、吻合的書寫形式來表現,為了適應這一情況,人們需要創造。於是,在龐大的漢字家族中又增添了一些新“成員”。
這些漢字現在人們一般已經不知道它們的來歷,舉例如下:
佛。“佛”在《詩經》中是輔佐的意思,後來出現在連綿詞“彷彿”中,都和佛教的“佛”沒有任何意義上的聯絡。而“佛陀”是古吐火羅文“but”的音譯,在佛經中一般作為釋迦牟尼的尊稱;“佛”則是“佛陀”的簡化,泛稱一切能做到“覺行圓滿”的修行者。
菩薩。這是“菩提薩(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薩”指能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釋。這是梵語“sakya(釋迦)”的音譯簡稱,釋迦是種族姓。東晉以後,中國僧人法名都統一以“釋”為姓,而“釋子”、“釋迦子”也就成了佛教出家信徒的統稱。
梵。這是梵語俗語“brahman”的音譯簡稱。“梵”的本義是清淨、寂靜、離欲,後來指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如梵典、梵剎;或指印度等地的事物,如梵土、梵字。
魔。這是梵語“mara”的音譯簡稱。漢語本來沒有“魔”字,開始翻譯佛典時,人們只好借用“磨”字表示。“mara”的本義是擾亂、破壞、障礙,指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漢語所說的“魔鬼”來源於佛家所謂的“四魔”之一的“死魔”,後來產生了一批由“魔”構成的詞:魔王、魔界、魔宮、魔道、魔戒、魔力、魔術、魔法等。
懺。這是梵語“ksama”的音譯簡稱,也是譯經時造的新字。“ksama”的本義是請求別人寬恕,以求改過。“懺悔”在佛教中是一種規定的儀則。“懺”字現在簡化為“懺”。
塔。漢字原本沒有“塔”字,它是魏晉以後造出的。“塔”的梵文是“tupa”,原指半圓覆缽形的大土冢。
袈裟。這是這是梵語“kasaya”的音譯,袈裟指佛家的法衣。
缽。這是梵語“patra”的音譯簡稱,缽指僧人吃飯用的器皿。
剎那。這是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
彼岸。“彼”是梵語“para”的音譯,佛家中的“彼岸”指得到正果的最高境界。
茉莉。這是梵語“malika”的音譯簡稱,出產於印度的一種花,佛經裡最初翻譯成“抹莉”。
蘋果。這是梵語“bimbara”的音譯,最初翻譯成“頻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