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02032920342

    諡號是古人死後的一種特殊名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死後(特指帝王),朝廷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個稱號,這就是諡或諡號。由於它是名字之後新增的稱呼,所以在字形上寫作“諡”。歷代相沿形成的有關給諡的一套規定和法則,就是諡法。

    1、諡號的來歷

    諡號產生於西周初年。

    《禮記.檀弓上》:“死諡,周道也”;《通志·諡略·序論一》: “古無諡,諡起於周人”;《穀梁傳·桓公十八年》範寧注: “昔武王崩,周公制諡法”。

    何為“諡”?《爾雅.釋詁》中說:“諡,靜也。”疏:“人死將葬,誄列其行而作之也。”人死則靜,也就是蓋棺之後來表彰一下死者的生前事蹟,簡言之則叫蓋棺定論。上古有號無諡,諡號濫觴於周初。南宋鄭樵在《通志·諡略》中對此問題發表過自己的見解:“古無諡,諡起於周人。

    根據以上幾種說法,諡法應是周初制定的。從上古有號無諡,到周初生有名,死有諡,這是中國名字學的一大重要發展。諡法作為古代典章制度與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出現於周初,這也是華夏民族文化進步的一種表現。

    2、諡法的物件

    諡法的第一物件是帝王。帝王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其諡號用字也應完美突出,無出其右。帝王諡號一般由禮官議定,其諡號有嚴格規定。

    皇帝認為自己是真命天子,自己是整個天下的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因此,“天”字也就成了帝王諡號中的專用字。比如明清兩位帝王都是“*天”模式開始的,明太祖是“開天”,建 文 帝 是“嗣 天”,永 樂 帝 是“啟天”,崇禎帝是“欽天”;清太祖是“承天”,清 太 宗 是“應 天”,順 治 帝 是“體天”,康熙帝是“合天”等。

    明代以前的皇帝諡號就沒有特意突出“天”,如唐太宗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宋太祖的諡號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然而皇帝們的諡號大多是美諡,哪怕是昏庸無能、傀儡白痴死後也能得一個比較好的諡號。例如晉惠帝司馬衷是著名的“昏愚不辨菽麥”“朝野鹹知不堪”的白痴,史載:“天下荒亂,百姓飢餒,帝曰:“何不食肉糜?而他的諡字卻是“惠”字。《周公諡法》解:“柔資慈民,愛民好與曰惠。”無獨有偶,東晉也有一個白痴皇帝司馬德宗,史書記載“自少及長,口不能言,至不能辨寒暑,凡動止皆非己“。他在位22年,死後諡號為安。《周公諡法》解:“好而不爭曰安”,白痴當然與人無爭了,這個諡號倒也貼切。當然有好諡也有惡諡,下文論。

    諡法的第二物件是早期的諸侯以及後期文臣武將和后妃

    西周時期周王死後會獲得諡號,西周晚期給地位較高或者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春秋時期,諸侯,卿大夫獲得諡號的比較多,內容也比較豐富,有好有壞。漢以後,文臣武將們死後獲得諡號比較普遍。

    諡號的分類

    諡號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目的有三:一是為了避諱,古代講究死者為大,以諡號代替死者名字,避免直呼其名。二,區別尊卑,建立等級制度。《白虎通義.諡》:”諡者,所以別尊卑,彰有德也。“三,為了懲惡揚善,維護封建禮教。

    諡號是根據死者德生平事蹟來確定。人的一生行事有好,有壞,也有一般。所以諡號也就區分為美,平,惡三類。按照諡法每一類諡號都有特定的諡字,每一個字都有特定的意義,不能任意解釋。

    1、美諡

    所謂美諡,就是褒揚死者功德的諡號,這類諡號在所有諡號中佔大多數。根據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所書的《諡法解》記載:文,武,莊,成,穆,元,宣,桓,襄,忠,明等字都是美諡。而在眾多諡號中有幾種是特別高貴的美諡,稱之為特諡,一般不輕易予人。比如”文正“”忠武“。

    ”文正“是文臣們的極美之諡,”文正“被作為特諡是司馬光提出的:”文正,諡之至美,無以復加。“所謂:”道德博聞曰文“者,非聞見雜博之謂也,蓋以所學所行不離於道德也。”靖共其位曰正“者,非柔儒苟愉之謂也,蓋以《詩》雲:”靖共爾位,好是正直也“。經過這麼一解釋,”文正“一諡被人們所認可並作為極美之諡。北宋得此美諡的人有九個,其中數范仲淹,司馬光最為出名;元朝六人其中耶律楚材最廣為人知;明朝四人廣為人知的方孝孺就是其中之一;清朝七人,曾國藩,李鴻章在其列。

    ”忠武“是褒揚武將的極美之諡,《史記正義.諡法解》:”危身奉上曰忠。“《經世大典.臣諡》:”赴敵無避曰武。“武將既忠也武,就能為皇帝打江山,保社稷而捨身忘死,一往無前,即使是蒙冤受屈(比如岳飛)。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是歷史上第一個得到”忠武“諡號的大臣。除了諸葛亮,還有晉代的溫嶠,唐代郭子儀,宋代岳飛,韓世忠,元代伯顏,明代常遇春,清代的楊遇春等五十餘人都是以”忠武“為諡號。這些人都是叱詫風雲匡扶社稷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中地位非同一般。

    2、平諡

    “平諡”,既非表彰,也非貶斥。只是客觀敘述境遇或者是對其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憐憫。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諡法解》記載:“殤,悼,閔,懷等字是為平諡。如十六國時期的冉閔,死後被追諡武悼天王,多的是同情他的意思。還有東漢劉隆在位一年,死時才兩歲,按照諡法”短折不成曰殤“因此諡號為漢殤帝。

    3、惡諡

    “惡諡”就是貶斥死者的劣跡惡行的諡號。根據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所書的《諡法解》記載:“靈,厲,戾,醜,幽,煬,等字都是惡諡。史上最早被加惡諡的是周厲王,根據《國語》等書記載,周厲王是一個貪婪殘暴的君主,他壟斷人民收益,禁止平民彩譙,引起人民強烈不滿,另外他還還濫殺無辜。按照諡法:”殺戮無辜曰厲“,一個”厲“字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第二個也是周朝的,他的知名度挺高的,他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廣為人們所知道,他沉迷酒色,不理國事,最後落得國破自己也被犬戎人殺死。按照諡法,”動靜亂常曰幽“,他死後被諡為”幽“。

    諡號的演變

    1、演變

    帝王的諡號自周及隋,皆為一字或二字,但從唐開始,諡號逐漸加長。由於唐代以後的帝王諡號太長,難讀難記,所以自唐以後帝王均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或年號(如康熙帝),而不再以諡號相稱。唐以前帝王諡號一二字,故均以諡號稱(如漢武帝、梁武帝)。這是歷代帝王稱謂的一個重要特徵。

    雖然自唐到清帝王崇尚長諡號,但關鍵性的只是最末一字,如清仁宗(嘉慶)的諡號是“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簡稱就是“清睿帝”。

    經過歷史的演變,諡法也在隨著變化。皇帝們或者是大臣們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進而對諡號進行更改,這就多出了”追諡,改諡,奪諡“。

    追諡

    追諡,由於某種原因當時並未能獲取諡號,若干年後朝廷為其追加諡號。如南宋岳飛,英勇善戰,精忠報國卻被秦檜以莫須有得罪名陷害致死,在當時他揹負謀反得罪名,是不可能給他加諡號的。知道宋孝宗即位後,在人們的強烈呼籲下,才給岳飛平反昭雪,並追諡”武穆“,理宗時期又追諡”忠武“。

    還有一種是皇帝家族的追諡,例如曹丕建立魏國後,就追諡其父曹操為“武帝”。沒有看過三國的,就誤以為曹操真的當過魏國皇帝了。另外開國皇帝登基後,要追諡其祖輩,都是什麼什麼皇帝。

    另外除了追諡還有加諡,就是覺得之前的諡號不威武,就在追加。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清史稿·太祖本紀》記載:“上崩,入宮發喪,初諡‘武皇帝,廟號太祖’;改諡‘高皇帝’;累諡‘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從一字諡加到了25字諡。

    改諡

    改諡,就是對之前的諡號進行更改。有些諡號後人認為評價不合適就需要更改。比如上文說的岳飛,先改為”武穆“後改為”忠武“。而陷害他的大奸臣秦檜,因死時餘威還在獲得了”忠獻“的美諡。之後,他的醜陋面目被揭開,於是被朝廷”追奪王爵,改諡謬醜“。這是歷史上最惡的諡號之一。

    關羽死時未被賜諡,後主時,“追諡羽曰壯繆侯”。關羽生前雖然忠肝義膽,武藝高強,但又剛愎自用致使連吳抗曹的戰略付之東流,自己落得身首異處,導致劉備彝陵之敗,使蜀漢元氣大傷。”狀繆“對他來說比較合乎情理。但是宋朝時期,為了宣傳”忠義“的需要,關羽被封建者包上華麗的外衣,成為”武聖“,”關聖帝君“。之後各有議論,最後還是乾隆拍板確定了關羽的諡號”忠義“,關羽的形象就定下來了,一直到今天。

    奪諡

    奪諡,就是在得到諡號之後統治者對其評價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被取消了諡號。這主要發生在明清時期,以前對得諡者不滿意,可以改惡諡,但是在明仁宗時期百官中廢除了惡諡。諡法從懲惡揚善變成了寵榮百官的工具。於是,就採用削奪諡號的方法,用來公開撤消死者美諡的方法。

    《明史.張居正傳》記載: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十年間,整頓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大明又重新煥發新的活力,死後諡”文忠“。但是死後不久,頑固派當權,全面廢除了一條鞭法,而且抄沒家產,削奪諡號。

    清代著名詩人沈德潛,據《清史稿.沈德潛傳》記載:”他生前任內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受到乾隆禮遇對待。以97歲高齡辭世,贈太子太師“祀賢良祠,諡號”文愨“。但是10年後因受一件文字獄的牽連,乾隆下詔”奪德潛贈官,罷祠削諡,僕其墓碑。

    諡號的歷史意義

    諡號作為中國封建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帝王,大臣們的生平事蹟的重要標準。源於周,廢於秦,復行於漢,以後各個朝代都沿襲引用。辛亥革命之後,隨著封建等級制度的廢除而壽終正寢。

    諡法在封建士大夫中影響極深,起到了一種懲惡揚善的作用,人為了在死後留個好名,在生前就要盡力做一些好事,對後世子孫也是一種教育,留下一些精神遺產。諡法對社會風尚影響較大,提倡仁義道德,提倡為官清廉,倡導人們建功立業,表彰有功之臣有能之人。對尊敬長者表示崇敬和懷念,對作惡多端之人加以懲戒。

    總結:

    雖然諡號隨著封建王朝的結束而廢除,但它卻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封建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封建社會禮文化的體現。體現了古代社會為了維持封建禮教而對諡法的改變,是封建統治者重要的政治手法。這些無疑對社會風尚的樹立起到了一種良好的促進作用。對死者的褒獎是對生者的教育,對死者的貶稱也是對生者的告戒,古人運用這種方式來約束著人們,規範著人們,逐步形成社會道德風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氙氣大燈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