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漢朝本來就有中央禁軍。也就是南軍北軍。

    南軍是皇宮衛士,漢武帝后因其多次站隊錯誤問題而基本閒置。北軍則是屯兵精銳,中壘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分管治安,禁衛、步兵、騎兵、胡騎等皇帝直屬軍。

    首都城防部隊歸城門校尉管轄。京城還有非正規軍,緹騎、虎賁、羽林、三署郎等精銳。司隸校尉管7000奴兵。

    地方上,都尉管郡兵。中尉管王國兵。邊郡長史管邊軍。尉管侯國兵、縣兵。

    發生叛亂,當然是地方出兵,需要北軍精銳出動,就是七國之亂這樣的大規模叛亂。

    漢武帝建立中朝制,大將軍衛青、大司馬霍去病、貳師將軍李廣利等被准許開府建衙,擁有私兵衛隊之外還可招募士子文官,算是半獨立於國家軍事體制外的武裝力量。

  • 2 # 君山話史

    漢代實際是二元政治,即中央直轄下的郡縣制與諸侯制並存。

    西漢最初是七個異姓諸侯王,後來被劉邦消滅得只剩下一個,又另立了若干同姓諸侯王。與周代的小中央不同,漢代是大中央,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另一半是諸侯王的地盤。

    第一,中央軍

    漢代的中央軍就是著名的南軍與北軍,南、北兩軍是捍衛皇室的主要軍事力量,南軍職責為守衛宮廷,北軍職責為守衛京城,這是兩支王牌軍。從兩漢的歷史看,南軍很少被外派作戰,北軍則是朝廷一支非常重要的對外作戰部隊。在平定諸呂之亂、平定七國之亂,漢羌戰爭、漢匈戰爭中,北軍都是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刃。

    第二,郡兵

    郡兵就是各郡的地方部隊,一般郡太守直接掌握,而以郡都尉協助。太守掌發兵權,郡都尉負責領兵。每年八九月,郡兵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稱為都試或秋射。郡兵是直接聽命於朝廷,沒有朝廷的命令,郡太守是不能隨意發兵的。一旦朝廷下詔,就可以調動郡兵參加戰鬥。在西漢時,郡兵十分發達,而且軍種多種多樣,有材官、騎兵、車士、樓船士等,無論是山地戰、平原戰或江河戰都有相當的軍種。到了東漢,除了邊疆諸郡之外,內地郡縣的地方部隊十分薄弱。

    第三,諸侯國的軍隊

    在漢代,諸侯國與郡合稱為“郡國”。漢代諸侯王跟周代有很大不同,漢代諸侯並不具備獨立性,雖然有兵權,但是跟郡縣一樣,發兵必須要有朝廷的指令,並不能擅自行事。遇到諸侯叛亂時,對於沒有叛亂的諸侯,朝廷同樣可以呼叫其軍隊。比如說,在七國之亂中,沒有參與叛亂的諸侯,也參加了對七國的戰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梁國,梁國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頂住了吳、楚叛軍的進攻,為周亞夫平定叛亂打下基礎。

  • 3 # lacey21

    最初是靠兵符,皇帝和將帥各持一半,只有兩塊兵符合在一起才能調動軍隊。後來是天子掌控常備軍,有戰事徵召府兵,這樣將領平時是沒有兵權的,只有戰爭時將領才有統兵權。這就是府兵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三省六部設立後達到了完善,此後一般都是兵部掌握調兵的權力,將領掌握統兵的權力,要調動軍隊必須有皇帝給兵部聖旨,然後由兵部派兵給將領,地方駐軍高階將領定期更換(現在依然沿用)。

  • 4 # 國仕匯

    漢初,封有異姓王若干,劉邦死前,全部被取消,只留下一個異姓長沙王,並與大臣們殺白馬為盟,有異姓稱王者,天下共擊之。大批的封劉氏宗親為王,像劉邦的兒子,劉邦的兄弟的兒子等,像景帝七國之亂的領頭人吳王劉濞就是劉邦的侄子。起初,諸侯國們權利很大,可以自己組織軍隊,自己諸侯國內抽稅,甚至擁有鑄造錢幣的權利。最終,諸侯們的權利越來越大,最終引起了漢初的七國之亂。

    一、天下一半的直屬中央的郡縣;

    七國之亂,朝廷從哪裡調兵,因為天下依然有一半的土地人口是實行郡縣制,直接屬於朝廷管轄。所以說與周天子春秋戰國時候的諸侯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下圖中為漢朝時,諸侯國威脅最嚴重時刻,可以看到七國控制的範圍也只是一小部分。

    二、支援朝廷的諸侯國

    七國之亂,有七個作亂的諸侯,但依然有諸侯國是站在朝廷這一邊的。比如梁國。梁國地理位置特別重要,處於長安到東方各國的交通要道上,是咽喉要地,也對朝廷起到了很好的遮蔽作用。漢代帝王通常會把自己最信任的寵子或者寵弟封為梁王。七國之亂時的梁王就是景帝的同母兄弟劉武,在平叛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推行“推恩令”,諸侯國中有諸侯國。

    漢武帝時,為了解決國內諸侯國尾大不掉的情況,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變更為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分別形成直屬於中央政權的更小的王國與侯國,達到分化、削弱大諸侯國勢力的效果。

    期間伴隨著不斷地廢國置郡,諸侯國威脅中央朝廷的問題得以從根本上解決。

  • 5 # 開涮歷史

    漢初實郡國並行制度,一則是劉邦打天下的時候,為了消滅項羽,許給各路諸侯的政治利益;二則也是吸取秦國迅速滅亡的教訓,因此分封諸侯國來屏衛中央。

    漢初有兩次諸侯國造反:一次是異姓王;一次是同姓王。嚴格意義上說第一次是劉邦為了鞏固政權清洗異姓王。

    鎮壓異性王造反,劉邦在從哪裡調兵?

    關於鎮壓淮南王黥布的用兵,《漢書》有很明確記載:徵發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巴蜀材官及中尉卒;赦免天下死囚;徵調諸侯國的兵。

    《漢書.高帝紀下》記載:"上乃發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萬人……上赦免天下死罪以下,皆令從軍;徵諸侯兵,上自將以擊布。"

    從中可以分析,皇帝鎮壓清洗異性諸侯王造反的兵源主要有:

    (1)駐守邊防軍。上郡、隴西、北地是秦漢北部邊防重鎮,也是屯兵集中的地方。

    (2)巴蜀後方。巴蜀是劉邦最早的根據地,也是漢帝國的後方基地。

    (3)諸侯國的兵。中央有權向分封的諸侯國徵調士兵。鎮壓黥布造反,齊國就派曹參將兵車騎12萬,跟劉邦一起平亂。

    (4)死囚。釋放死囚,讓他們戴罪立功。

    從這裡看出劉邦清洗異姓王的時候,似乎沒有動用拱衛京畿地區的宿衛南北軍。

    景帝時期,晁錯提出“削藩”,引發七國之亂。當時,統領將士平叛的是條侯周亞夫,他臨危受命從中尉升為太尉領兵出征。

    中尉是中央宿衛軍的將領。漢朝的中央宿衛軍是漢朝軍隊的精銳,主要是拱衛京畿地區。兩漢的宮省宿衛以皇帝為中心由內而外設定了四層防禦體系:少府宦者署、郎中令、衛尉、中尉。

    西漢初年,守衛長安的宿衛軍主要是南北軍,南軍就駐紮在長樂宮、未央宮南面,即"兩宮衛尉"兵,一般由衛尉統領的;北軍駐守在京師未央宮以北,由中尉統率。

    北軍的主要職責是負責京師長安以及周圍三輔地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的防衛工作。凡調動北軍的人,必須持有朝廷頒發的符節交監軍使者查驗。

    當年衛太子劉據造反就利用皇后衛子夫的符節試圖調動北軍,當時司馬遷的好友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接下符節卻按兵不動。

    北軍是西漢對外作戰的主力軍,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帶應該就是北軍,衛青的大將軍職務應該是統領南北軍。而李廣擔任的郎中令是守衛宮中安全的,應該是皇帝的近衛軍,這樣說來,漢武帝還是很信賴李氏家族的。

    西漢的兵源主要有幾方面:

    (1)募兵。漢帝國管轄範圍內的青壯年可以到長安參軍,報效國家,建功立業。這些人一般都是稍微有本事的人,他們稱之為"佽飛射士",估計當年擅射的李廣就是從這個埠參軍的。

    (2)羽林孤兒。父輩從軍在戰爭中犧牲,這部分軍士的後裔由國家扶養,長大後一般還是從軍,效命沙場。

    (3)胡、越騎。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南征吳越,這些地方來降的壯士,這些人在地方成為無業遊民,是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一般編入軍中,出征作戰。

    (4)罪奴、罪囚。直指繡衣使江充深受漢武帝信賴,他經常將奢僭的貴族的車馬、官奴罰沒,充入北軍,抗擊匈奴,漢當局也准許犯罪的人充軍,戴罪立功,以贖罪。

  • 6 # 漩渦鳴人yy

    其實根據歷史情況來講的話,大漢王朝的中央政府調集的軍隊主要來自於四個方向。

    首先,第一隻可以利用的部隊,那當然就是皇帝生命的禁衛軍了,或者稱之為御林兵,你比如說黃巾起義,當時起義的風波將天下七州燒了個邊,這個時候漢朝的中央政府在洛陽附近,調集護衛洛陽的八個營,曹操不是以前當過一個叫做八軍典校尉,實際上就是代表著洛陽附近的八個御林軍的軍營,以這些軍營裡面計程車兵作為骨幹,另外,在掙著當地的一些年輕人入伍這樣的話,以一個老兵帶幾個或者是十幾個新兵組成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向著黃巾起義鎮壓。

    第二個兵力來源,也就是當地的青年老百姓,例如秦國當時的三大兵團,一個是長城兵團,還有一個南下去了南越的南越集團,第三個就是章邯手底下帥了這一隻20萬的關中子弟,這些居住在關中的家庭和皇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且他們是比較擁護皇族的統治的,所以他們在中央王權出現危險的時候,通常都能站出來維護中央王權的統治。

    這一點就必須要提到秦始皇,秦始皇修建了一條直道,也就是咸陽到長城之間有一條高速公路,一天之內,長城兵團集結完畢以後,可以短暫的時間裡面衝到咸陽城,支援咸陽城作戰,歷史上面也有多次北方的戍邊的作戰集團迴歸到關中地區,幫助關中地區進行作戰。

    第四支軍隊,當然,各個諸侯之間所使用的軍隊也是歸中央王朝指揮的,只要你聽中央的話,那麼你的軍隊就必須聽中央的指揮,比如說七國之亂裡面的梁王,他的軍隊就是幫助中央王朝抵擋住叛軍的進攻。

    所以說,總的來講,支撐著關中集團,也就是中央政權,它的作戰的也就這四個方向的部隊,至於說那些死囚奴隸等等之類的人,這些人雖然有作戰能力,但是並不穩定,並不能夠算作是純正的作戰力量。

  • 7 # 歷史千百度

    漢朝皇帝一般都掌握有兵權的

    劉邦吃過這個虧,曾經為了調兵跑到趙軍營中偷取韓信的兵符

    從此以後 漢朝皇帝將兵符一分為5 “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

    漢代發兵有四種信物:虎符、節、羽檄、詔書。王朝設有符節臺管理符、節、璽印。虎符要與詔書同時使用。

    西漢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強,調兵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東漢地方統兵權與調兵權逐漸合一,虎符發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壞,節開始流行。

    所以到了東漢的時候持節就代替了拿兵符,漢代皇帝有兵權的也很顯然了,沒有兵權的無外乎 就是 漢惠帝(諸呂與周勃共掌握兵權),漢平帝(王莽專權,虎符無效) 漢殤帝(鄧太后及外戚掌兵權)衝帝和質帝(梁翼掌兵權) 少帝(董卓掌洛陽兵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煮熟的雞蛋,蛋白全熟卻很硬, 蛋黃是一半生一半熟?也沒有腥味,不像以前變質的那種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