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貓子286105561
-
2 # 歷史囧哥
鄭和的船隊經過太平洋和印度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鄭和發現美洲說是英國學者加文·孟席斯提出的一種學說,該學說稱中國明代鄭和船隊可能先於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先於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
第一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裡(今科澤科德)。
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裡。
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
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霍爾木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
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
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
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目前具體的史料來看,鄭和沒有到達過美洲和澳洲,但是隨著考古等發現,說不定還會有新的突破。
-
3 # 黑白文史mcn
鄭和七下西洋,當看到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透過下西洋的路線圖來分析一下到底有沒有到過澳洲?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鄭和總共組織了7次航行,每一次的航行路線都不一樣。那麼下面小編將會依次來給大家分析下路線問題。第一次下西洋,鄭和從劉家港出發,途徑瓜哇島(瓜哇島位於現在的印度尼西亞),離開瓜哇島後到了蘇門答臘,蘇門答臘和印度洋很近是世界第六大島。離開蘇門答臘後的鄭和有分別到了錫蘭和科澤科德。錫蘭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國,現在人稱錫蘭為斯里蘭卡。說起斯里蘭卡大家都很熟悉,是各種寶石的出產地。科澤科德是鄭和第一次航行的終點。科澤科德是印度洋西南部的一個城市,應該稱之為港口城市,人口達到了54萬多,科澤科德擔任的作用很大,是一個貿易中心,古時印度和阿拉伯人就在科澤科德這個地方進行交易往來。
第二次航行,鄭和的路線和第一次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在最後的行程上增加了古裡。古裡位於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是南亞次大陸的一個國家,鄭和下西洋的第二次航行終點定在了古裡。所以從選址上鄭和也體現了其智慧。
第三次航行鄭和選擇了從太倉出發,這次的行程路線和之前有不同線路規劃,第三次主要以東印度為主軸線,然後依次經過瓜哇島到斯里蘭卡,然後轉換方向往北邊開去,到達孟加拉灣,到了孟加拉灣後鄭和的船隊迂迴策略,回到了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在馬蘭半島和蘇門答臘之間,所以說鄭和的船隊折回了,離開馬六甲後,鄭和的船隊開啟了回國之路。
第四次鄭和的最終目的地到了霍爾木茲,霍爾木茲位於兩大海峽中間,應該說起的是紐帶的作用,一頭是波斯灣,另外一頭是印度洋。鄭和到達霍爾木茲後就回去了,前面的路程和第三次並沒有什麼大變化,只是最終多了一個霍爾木茲地點而已。
第五次航行路線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不過這次鄭和把船隊分成了2批,一批抵達波斯灣後就沒有繼續前進了,另外一批開往了摩加迪沙,馬林迪等阿拉伯南海岸區域,,摩加迪沙是那一塊的沿海城市,而且這種沿海城市往往對於海運海域有著很大的控制權。
第六次下西洋鄭和最遠到達了東非,沿著東非的海岸線拜訪了沿海的一些國家。
第七次鄭和前期航行路線不變,從西海岸進入,然後轉到波斯灣,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也劃上了句號。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裡?
鄭和下西洋油畫
鄭和帶領著他的航行隊伍最遠到大了非洲的東海岸線。它位於赤道的附近,講東海岸線估計不清楚,講索馬利亞想必都比較清楚,鄭和船隊到達了坦尚尼亞這一帶。包括現在非洲東岸還受到鄭和的影響,其中為了紀念鄭和而建造的鄭和屯就在東岸附近的一個城市中樹立著。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還有一個紅海沿岸。紅海長1930千米,周邊有葉門,蘇丹等國家,他們戰略紅海最有利的位置,這也就是鄭和船隊為什麼到這麼遠的原因。
更多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黑白史
-
4 # 廣釐
由於鄭和航海記錄損毀,我們無法從航海日誌上確定。但中外學者透過時間文獻、考古證據,認為鄭和到達過澳洲。
明初國力強盛,鄭和船隊技術優良,寶船長150米,船隊具備了遠洋航行甚至環球航行能力。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過程中,有能力、也有可能到達澳洲,甚至美洲。
在鄭和之前,華人就把澳洲稱為小爪哇,而馬可·波羅也稱之為小爪哇。即使在明初鄭和繪出澳洲地圖之前,在明初王泮1584年所繪的中國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中也已經繪出澳洲,名為小爪哇。更令人驚奇的是:《山海輿地全圖》中的小爪哇和《馬可·波羅遊記》的描述一樣,在爪哇島以南很遙的地方,所以,鄭和根據這個地圖去往澳洲非常可能,這也是鄭和船隊能繪製澳洲地圖的基礎。
所以,可以判斷鄭和船隊到過澳洲。
-
5 # 龍火果果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派鄭和下西洋有尋找建文帝之意。此外還有防範帖木兒帝國的軍事目的和宣揚威德等目的等說法。
鄭和下西洋是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探險活動。在鄭和下西洋前,明朝時期的造船技術已經發展的十分先進了。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結合過洋牽星術,船隊白天依靠指南針導航,夜間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這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
鄭和的船隊在航行中,很少出現意外。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和抗沉性等問題都得到了合理解決。所以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絡。
在公元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曾經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最後到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線。而對於船隊有沒有到過澳洲大路,歷史的記載無法確定。
回覆列表
由於記載鄭和航海的記錄都被燒了,很難說有沒有發現,有這樣的假說。
某些西方學者認為,鄭和船隊的小分隊,可能到達了澳洲,也可能繞過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大西洋,甚至到達了美洲。對於這些新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是正常的現象。歷史研究講究實證,一切憑事實說話,我們不妨以冷靜的態度來對待這種探索,不必匆忙下結論。正如明史專家南炳文所說:當前最為迫切需要搞清的問題之一,鄭和航海的活動範圍,是否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實現環球航行,應當進一步稽核,確定真相。
目前看來,到達澳洲的可能性較大。
最早提出這一假說的是澳洲學者菲茨傑拉爾德(C.R.Fitzgerald),他在上世紀50年代就發表文章《是華人發現澳洲嗎?》。近來,美國學者李露曄(Louise Levathes)關於鄭和的專著《當中國稱霸海上》,繼續對此進行考證。1879年在澳洲達爾文港附近,在一棵兩百年的榕樹下,發現中國道教三星之一壽星的雕像,帶有明代風格,可能是鄭和船隊帶去的。她在中國文獻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星槎勝覽》記載,鄭和船隊的船隻曾經到過達爾文港北方的吉里地悶島,就是今日的帝汶島。《鄭和航海圖》有一個叫做“哈甫泥”的地方,可能是南太平洋的科爾圭蘭島。跡象表明,鄭和船隊到達了南半球。
中國學者鄭一鈞的《鄭和全傳》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說:《鄭和航海圖》所標示的航路,由爪哇、吉利悶延伸至一片“未明陸地”,可能就是澳洲。此圖繪於第六次下西洋之後,極有可能在第六次航行中,有一支小分隊在爪哇島東南海域進行探索時,曾到達澳洲。他還援引明代人慎懋賞《海國廣記》,來證實這種可能性。該書提到鄭和下西洋曾經到達一個名叫“伽裡耶”的國家,綿羊重達二百斤,“頗似盛產綿羊的澳洲”。
另有中國學者推論,抵達澳洲的小分隊,是鄭和部下專門繪製航海圖的楊敏率領的。永樂十一年(1413年)四月初四日,楊敏在安得蠻洋遭遇颶風,沿蘇門答臘島西海域漂流南下,到了澳洲西海岸。幾十年前,中西交通史專家向達在清初抄本殘卷中,發現了有關“三寶信官楊敏漂流”的記載。近來發現的《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收於《道藏》),其中明確記載“大明國奉聖內官楊敏······於永樂十一年四月初四日,行至安得蠻洋,遇值風颶大作”云云。因此,有的學者把楊敏稱為“澳洲大陸發現者”。
最為令人震驚的是,英國學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2002年3月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上,發表他的研究成果:鄭和的船隊比哥倫布早72年到達美洲大陸,比麥哲倫早一個世紀實現了環球航行。2002年10月他出版了專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全面論證鄭和船隊率先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觀點。他說,1421年3月,鄭和率領107艘船第六次下西洋,11月,鄭和率一支船隊返回,其餘船隊由洪保、周滿、周聞率領繼續航行。他們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到達大西洋維德角群島的聖安唐島,沿大西洋赤道洋流向西航行,然後分道揚鑣。洪保船隊從維德角抵達加勒比海、南美洲東岸,然後透過麥哲倫海峽,經澳洲西北海岸、爪哇返回中國。周滿、周聞船隊的航線稍有差異,但都到達美洲,然後環球航行,返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