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葉滿山

    對聯的前身是“桃符”,基本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所謂桃符,又稱“桃梗”,是兩塊“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懸掛在正門左右門扇上用來驅鬼鎮邪的桃木板,上面分別畫著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shū)”和“鬱壘(lǜ)”的神像,或者寫著他們的名字——左神荼、右鬱壘。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

    春節貼春聯的漢族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

    對聯基本格式,一般認為:字數相等,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內容相關,上下銜接,平仄相合,音調和諧

    字數相等

    這個是對聯的基礎要素。

    字數相等,指的是,上聯是由幾個字數,幾個分句組成,則下聯也應是由同樣的字數和分句組成。如果連字數都不能相等,那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對聯。

    詞性相對,位置相同

    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內容相關,上下銜接

    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另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平仄相合,音調和諧

    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但是,在現今社會,平仄這個,我就覺得很難達到。如果對對聯,對對子,全部要按照這個要求格式來做的話,對於很多人,估計都很難辦到。

    所以就我而言,我覺得對對聯,就一樂子,隨都可以對,只要字數一樣,稍微工整點,內容差不多,其他也就不要太過於計較。畢竟這個在古時候,也不是特別計較的,還不是士官大夫可以對,平民樵夫宜可以對。

    現在網路發達,當然是大家都可以對著玩玩,沒什麼,有時候看看別人對,心癢癢,對一下又何妨。不必過於嚴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全民皆可對。

    這裡,我也給大家出個上聯,是我看到別人的,現在還沒對上來,大家試試。

    上聯:薑還是老的辣

  • 2 # 三月三房偉

    對聯格式,肯定喜歡規範的。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有重大喜慶活動,我們都掛對聯,民間老百姓婚喪嫁娶都要帖對聯。重大喜慶活動帖紅色紙對聯,喪事帖白色紙對聯。

    對聯的左右聯要字數相等,寓意帖切。“天”對“地”。“大對“小””。“左”對“右”。“水”對“火”。“太陽”對“月亮”。等等。這些規範必須尊守。

    上聯“太陽島上下太陽雨”

    求下聯

  • 3 # 金銘志

    關於對聯可謂眾說不一,最早在周就出現過,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為桃符,最後隨著廣為流傳,到秦漢就是每逢節日懸掛在門前兩塊木板上寫上聯語,用於驅邪捉鬼保護平安的!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秦漢至今,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也就持續了下來。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岀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夭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的喜歡對聯,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所以,在中國明代對聯是非常的興盛,我記得有一部電視劇,裡面主人公叫林大秀就是因為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對聯高手!

    到了清朝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後來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也傳入越南、北韓、日本、新加坡等周邊國家。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這也得益於世界各地的華僑弘揚中國文化。

    現在我們就說說對聯的規範吧!好對聯大致從三個方面著手:1、音韻2、詞句3、意境。

    首先,音韻要求體現在平仄上:

    1、仄起平收2、平仄相對3、勿連平4、勿孤平、孤仄。

    其次,就是詞句了,他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幾點:

    1、勿重字,就是上下聯相同位置不能有相同字

    2、詞效能對上,實字對實字,虛字對虛字,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詞性語義也要對上。

    最後,說一下意境吧!

    三、最後說意境吧!意境是最難講的了。對聯不是湊兩句話,讓它們各個位置都符合音韻、詞句的要求就完事了。對聯最妙的地方是要生出情趣來。生出情趣的辦法很多,這裡略舉一些。

    1、最常見的是構圖。就是兩聯都表意生動,構成兩幅相應成趣的圖畫。如:孤舟遠去青山小,落日西沉斜影長。兩幅圖都描摹動景。再如:時常對月吟新句,從未向妻念舊人。結了婚的男人看了下句,估計會會心一笑。如來蓄髮真容改,參商相逄星斗移。如來蓄髮,言不可能之事,參商相逄,也是不可能之事。以上是順對,就是兩聯意思相近。還有反著對的,如:溪頭柳浪鶯聲軟,塞外雪寒馬鳴長。上下聯迥異,形成強烈對比。

    2、藏典故,藏名物制度。如:拂袖胡歸去,動幡不是風。上聯說陶淵明故事,下聯講六祖惠能公案。再如,舉杯邀月影雙醉,醉裡挑燈劍朦朧。上聯用了李白的詩,下聯借了辛棄疾的詞。再如:南屏晚鐘霜月醉湖春曉豔陽紅。南屏晚鐘,古詞牌,亦為歌名。翠湖春曉,古曲。

    3、諧音雙關。如: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畫中數行青山,哪裡孔丘?莊子,既指莊園,也指先秦時代的人物。孔丘既指山丘,也指孔子。再如:百里煙溪出岫谷,石徑方塘伴人家。上聯暗藏古人名百里奚",下聯以石敬瑭相對。

    4、一聯中用很多相同的字。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朝潮同用一個朝字,在古代是可以的。

    5、利用漢字的結構特點。如:海深波濤淺,賦貴販賈。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等等。

    好了就給大家分享這些吧!

  • 4 # 天地人4249025525652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的規則有兩方面:一是字句靈活,二是對仗嚴格。

    對聯的六個特徵是:民族性、民俗性、實用性、啟蒙性、嚴謹性、精煉性。

    對聯是有歷史性、政治性、時代性和審美屬性的一種文體形式。對聯形式有以下三個特點。(一)上下兩聯數字相等,長短一致 對聯由上下聯組成,上下聯又分別可以稱作出句,對句。有的對聯還有橫批,也叫橫額。橫批就好象是對聯的題目一樣,同對聯內容相關,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對聯無論長短,對上下兩聯而言字數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不能一個字數多,一個字數少。再長的對聯也是這樣。需指出的是對聯不管多短多長,何為上聯,何為下聯,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顛倒。另外,對聯寫作的長短一般視所掛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兩聯要求對稱 具體來講就是上下兩聯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代詞對代詞;副詞對副詞;介詞對介詞。詞與詞之間所構成的關係也需一致,要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另外要求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數字對數字。 當然有的對聯要求也不十分嚴格,只要詞性,結構基本相對就行了,這種對聯叫寬式對。(三)上下兩聯要求平仄相對 平仄即從聲調、節奏、韻律方面講。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偶句不同,不必押腳韻,但必須分節奏,調平仄。 對聯要有節奏感,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節奏感在對聯中是重要的,不論是五字聯、七字聯,都需節拍諧調,長短強弱不能亂。長對聯是由許多短句組成的,其節拍可依據短句的要求而要求。 對聯要注意平仄相對,遵守“上仄下平”的規則。 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聲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聲字。這裡平仄是詞詩格律中的術語。在古漢語中,四聲為“平、上、去、入”。今天的陽平陽平相當於“平”,上聲去聲相當於“仄”。而古漢語的入聲字是分別派入到現代漢語的四聲之中了,入聲字歸入仄” 。 過去人們流傳這樣一個口決叫“平對仄,仄對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就是說,上下聯相應的字平仄要相對,每句的第一三五個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個字則必須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

  • 5 # 宗太浩

    我願認真地回答這個問題。

    先講個我們這裡的真實故事。

    有位帥哥,已近而立之年,還未找上終身伴侶。他有點兒慌:憑自已一表人才,滿腹學問,即便成不了“聖人”,也不能淪為“剩人”啊!剛巧,有個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物件,二十出頭,秀麗端莊,小學語文教師,文藝愛好者,尤其喜歡對聯。見面的時間擬定在農曆十五的晚上。帥哥喜出望外,連夜準備“應考”。那天夜晚,二人相見,帥哥就迫不及待地問:聽說您非常喜歡對聯,我特意以此情此景精心創作了一副,現在獻給您好嗎?女方點了點頭,他就施出渾身解數,聲情並茂地朗誦起來——“上聯:明月香風多詩意”……當看見對方滿意的微笑,他心中更有底兒了,接下來的嗓音也提高了八度——“下聯:我保證永遠愛您”。女方皺了皺眉:“你這是對聯嗎?”“當然是!上聯七個字,下聯不多不少,也是七個字呀!”女方很有禮貌地躬躬身子:“對不起,我還有事,我得去忙。”說完轉身頭也不回地走了。以後的情況我不知道,反正,帥哥這次會面是出師不利,遭遇了滑鐵盧!

    很明顯,一切真懂對聯的人都喜歡規範的對聯,上下聯不單要字數相等,意境相聯,還有對仗、平仄等基本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一副對聯,就算意境美妙,在格式上還是不能差得太多。

    對聯與其它文藝作品一樣,須有獨特的形式,不然,會混成一鍋粥,誰也分不清哪是哪了。例如,你要發表一首七言律詩,那就得遵守基本的規格:一共八句,每句七個字,開頭兩句(首聯)和末尾兩句(尾聯)不必對仗,中間四句(頷聯和頸聯)須兩兩相對,還要按規定押韻。如果誰只顧自已方便,完全不遵循這個“遊戲規則”,那麼只會貽笑大方。

    對聯意境好而格式不合規範,究其原因,當是作者對對聯的規則還不甚熟悉,只要下點工夫認真學習,就定能立竿見影,寫出神形兼備的好作品來。

    至於對聯在對仗、平仄方面的具體細節和變通辦法,諸位高手已有若干講述,我這裡就無需贅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孤獨讓你做的事是什麼?